「靜觀」管理痛症痛而不苦 | 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

「靜觀」管理痛症痛而不苦

日期: 22/06/2015

轉載自:【明報專訊】【副刊】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痛苦、痛苦,其實「痛」是否必然是「苦」呢?不少長者受長期痛症困擾,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有機構舉辦「痛而不苦」靜觀痛症管理課程,幫助長者透過練習靜觀(Mindfulness),更積極地面對痛症,過着痛而不苦的生活。

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舉辦「痛而不苦」靜觀痛症管理課程,供患有長期痛症並年滿55歲的人士參加。負責導師兼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陳凱昇表示,課程已舉辦至第10班,報名人數亦愈來愈多。他解釋不少參加者已採用過不同醫療方案,但紓緩痛楚的效果仍然不理想,故希望透過靜觀為自己多找一條出路。

痛症成生活重心 惡化病情

「靜觀」意即以安「靜」的心,不加批判地去「觀」察自己的內心。美國在1970年代已有靜觀管理痛楚課程,由麻省大學醫學院靜觀中心研發。陳凱昇表示長期痛症患者很容易因疼痛而變得心煩意亂,並往往由於痛楚而不敢隨便走動或「就住行」,但這樣做卻令病情更差,因為欠缺適量運動會影響身體機能,「就住行」則會令身體其他關節更勞損。另外,痛楚慢慢會成為病人生活的重心,令他們對生活提不起勁,情緒欠佳,令痛楚加劇,造成惡性循環。

陳凱昇說練習靜觀,能讓長者以較積極和正面的心態,智慧地處理痛症。課程中,學員會學習怎樣如實地觀察身體的感覺及情緒反應,這樣患者便有空間清楚感受,真的是痛楚來襲,抑或只是自己對輕微痛楚過分緊張?學員亦因此能更有彈性地選擇怎樣應對,例如透過深呼吸調節情緒即已足夠緩和症狀,而非慣常地即時服止痛藥。

伸展練習 跟身體溝通

記者參加了其中一節靜觀課,跟一眾「老友記」體驗如何觀察自己的身體及情緒反應。開始時,課室充滿參加者的交談聲,但隨着導師陳凱昇一下鈴聲,大家都安靜下來。導師先帶領學員將意念集中於呼吸上,安定心神。整個課室變得鴉雀無聲,每個學員都非常投入。接着導師帶領大家進行一連串伸展練習,感受不同關節被拉扯時的感覺,跟自己的身體溝通。

陳凱昇不時提醒「不要去思考、也不要去分析,只要感覺就好了」,亦提醒學員勿勉強自己,如無法站立太久便應坐下休息,不要因急於求成反令身體更疲累。平日都市人的生活節奏太急促,太多俗務紛擾,很少人會抽時間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這次靜觀讓大家有機會整個人慢下來,好好感受不同身體部位帶給自己的信息。

而在「身體掃描」練習中,學員先以自己覺得最舒適的方式靜靜坐下,把意識留在身體不同部位上,逐一放鬆又專注地留意其狀况與變化﹕例如雙手放在膝蓋上,讓雙膝蓋感到溫暖;原來右邊肩膀的肌肉比左邊緊張等。很多時病人傾向放大痛楚,或因為緊張而令痛楚情况加劇。靜觀讓大家在把意識停留在疼痛部位時,如實地觀察痛楚的感覺,真正痛楚的位置又在哪裏。

學員:放鬆心態 學習與痛共處

課程完結前有一小段分享時間,幾個學員表示練習靜觀有助鬆弛神經,對減輕痛楚有很大幫助。已年屆83歲高齡的安叔表示,靜觀讓他的呼吸變得順暢,連帶一直困擾他的腰痛亦有改善;學員何小姐曾患有心臟病,坦言之前經常擔心復發,身體一出現不妥就終日提心吊膽,導致精神緊張,身體更覺不舒服。靜觀讓她放鬆心情,改善身體狀况;另一參加者Maggie因為職業病而長期遭受頸肩痛困擾,睡眠大為影響。她坦言﹕「之前以為呼吸練習很無聊,但原來對放鬆身體真的很有幫助,改善了我的睡眠質素,連帶身體情况也有改善。」

靜觀不但可紓緩痛症,最重要的是改變了患者面對痛楚乃至生活的態度。Maggie表示,初期很難接受自己患病,但靜觀讓她明白到痛症未必能完全根治,能夠做的就是要好好學習跟痛楚共處﹕「例如不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痛楚身上,因為生活中仍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欣賞。我本身是個急性子,靜觀讓我漸漸體會到慢活的好處,好好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我亦因此留意多了身體發出的信號,變得更懂得愛惜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