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男生留長髮事件 學校應建立更自由空間(文:邵宇軒) (09:00) - 20220729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即時文摘

中學男生留長髮事件 學校應建立更自由空間(文:邵宇軒) (09:00)

林澤駿同學挑戰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對男生留短髮的規定一事,引起社會的積極討論。對於有人稱留短髮是為了保持整潔,林同學已提出反駁(7月20日《明報》,〈投訴禁男生長髮校規歧視  平機會受理  男生:勢推全港學校廢除髮禁〉);而校方亦曾就林同學有關探索性別的願望表示理解。為何校方依然禁止男生留長髮呢?

我們可從校方對於校規宗旨的言論看出端倪。據傳媒報道,校方希望「協助學生建立……健康形象」、「培養學生為未來投入社會作好準備」。換句話說,它希望使學生能被社會接納,並對社會有貢獻。這原意本是好的,但在香港的性小眾眼中,卻代表了他們未必有所希望得到的空間去探索自我。

雖然香港年輕一代對性別議題的看法較開放,但社會仍未形成普遍接受性小眾的風氣。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去年對同樂運動會的批評(如指其「有失體面」、涉及「污糟錢」),就展示了社會上有相當強大力量抵制性別議題的開放。

讓學生在安全環境探索自我

學校對於中學生的價值,往往不止提供吸收知識和課外活動機會。與同齡、有類似思維模式的人交流,是新穎想法的土壤;老師的指導,則能讓有關構想變得更成熟。同時,學校作為一個以年輕人利益為依歸的地方,它能讓學生在安全環境下探索自我。簡單來說,若學校願意提供有利討論創新想法的環境,學生可以對自身、對世界有更深理解,獲益匪淺。

相反,如果學校連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都無法給予的話,很難想像它能夠讓學生達到上述的思維發展。這對教育質素是有一定損害的。

當然,學校要成為一個完全自由的討論空間,始終只是理想。現實證明,學校的運作終究會受社會期望影響。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的評論可提供一些線索,他提到校規旨在「令學生明白社會風俗」,有關限制是來自社會人士對學校及學生的觀感。

俗語有云「入鄉隨俗」,一個社會的秩序及運作模式,不應被輕易否定、無視。不過,在世界愈來愈重視個人權利之時,個人就與社會規範產生了微妙互動。朱議員的言論,明顯將社會規範視為更重要者。此取態不難理解,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一向注重群體性和「社會優先」的理念。然而此思想最被詬病的地方之一,是其對個人差異的忽略、期望將所有人套在「禮教」模具中的不現實目標。此狀况不止適用於性別議題,更見於許多涉及個人意志的範疇。如果個人想法與社會普遍思維有衝突,我們應該嘗試接納,抑或趕盡殺絕?

開放校內空間  推動社會進步

朱議員的意見,同時顯示了在香港社會求變的難度。我們可見他較重視個人融入整體,而非個人對整體帶來改變。然而,改變是唯一的永恒。「明白社會風俗」一論或許只適用於性別議題,但當中流露出對變化的保留甚至抗拒,卻可能牽連甚廣。不夠積極地對待改變,可能反映香港社會適應恒變的世界運作模式的能力會有不足。最壞情况下,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會受到打擊。

筆者明白,學校對於開放校內討論空間、容許學生進一步探索自我,有其困難,亦必會遇到阻力;然而此舉可以為學生提供的好處和機遇,實在難以否定。筆者希望學校討論環境變得更自由的一小步,終有一日會成為推動香港社會更易接納新事物、更易進步的一大步。

作者是中學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