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本科,收到香港中文offer,请问香港中文LLM就业前景怎么样?

目前也可以去UCL,但是香港中文一方面便宜,一方面香港比英国安全,我情感上倾向于香港中文,但是不知道香港中文common law LLM市场认可度怎么…
关注者
35
被浏览
66,780

12 个回答

编者注:被采访人本科毕业于一所双非法学院,香港LLM毕业后在某美资所的香港办公室工作。今年国内法律市场的预期较为保守,而今年毕业的法学院学生在升学、择业上也遇到了更多的迷茫和困难。因此,我们希望这篇采访能给大家一些鼓励和启发。如果大家希望看到更多采访,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ForLawsSake。如果您希望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付费咨询,欢迎通过公众号私信我们,或者直接添加lvxing_102

本期导读

1. 嘉宾背景介绍

2. 在杭州的第一份法务工作

3. 辞去杭州法务工作并前往上海工作

4. 申香港LLM的原因

5. 双非学生在香港LLM申请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6. 香港LLM后留港工作的原因

7. 在香港英美资所从Paralegal升Associate的途径及难度

8. 香港LLM在港求职经验

9. 香港Paralegal工作状态、内容及时长

10. 普通法学院学生和较好法学院学生的差距在哪?如何填补这种差距?

11. 从普通法学院到美资所香港办公室,是什么支持我走到现在


1. 请简要介绍您的背景。

我本科毕业于一所双非法学院,本科毕业之后,我先在杭州从事了两个月的法务工作。之后,我辞去了杭州的工作,到上海的另一家公司继续从事法务工作。2020年,我到香港读LLM,毕业之后,我进入了一家美资所香港办公室从事资本市场领域的工作。

2. 可以简要介绍一下您在杭州的第一份法务工作的经历和体会吗?

我本科的法学院不在长三角地区,因为家乡在长三角一带,在毕业之后选择在长三角这片就业。当时在杭州的求职过程非常简单,简单地准备了一下简历,以及和用人单位进行了简单的面试。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求职过程是非常青涩的。

我入职的是杭州的一家药企,法务只有两个人,公司法务架构也不完整。入职之后,工作状态和内容、环境与预期有很大差距,大量的重复性工作(特别是合同审阅)让自己比较疲惫。[补充:当然现在我会觉得在如今劳动分工细化的社会中,职业初期需要做许多的重复琐碎的文件工作似乎不可避免]。加上,当时由于法务架构不完整,工作中成长有限。因此,我很快就离职去上海重新找工作。

3. 在杭州工作一段时间后,您毅然辞职,前往上海求职。能否介绍一下您在上海工作的过程和体会?

如前所述,我在第一份法务工作中收获并不大。再者,我当时很认可一篇文章的观点,其中提到好的律所团队不会招聘在培养机制不健全的公司/律所工作经历较长的候选人,因为他们可能会在职业初期养成一些不好的工作习惯,后续纠正他们工作习惯的成本反而会比培养无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要高。

在上海求职时,我的求职重点是法务岗位。主要原因是我的本科学历背景并不好(双非法学院学生),如果是找律所工作的话,我并不能找到好的律所工作。相反,自己可以勉强能找到一家法务与合规体系较为完善的公司法务,这样对职业的初期成长更有帮助,且简历上也会更好看一些。如果先从法务做起,从甲方的视角体验法律行业,接触公司的实际运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法务相较于很多地方性律所,薪水也会高不少。

具体投了多少份简历,我已经记不太清了,至少有100份,但并没有收到多少回复,求职的过程中也非常沮丧和焦虑。非常幸运的是,我第二份工作的雇主看到我本科成绩很好,也拿过国奖,没有因为我的双非学历而否决我,给了我offer。我第二份工作的法务总监实际工作中也提到过,如果候选者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并不规范和完善的平台且时间较长,他们也会有前述合伙人提到的顾虑,即如果养成了不好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会考虑到工作上纠正的成本问题。实际工作体会上,我在这家公司接触了互联网文娱领域的各类型的法律事务和合规问题,还有较小规模的一些投资项目。工作环境较为友好,工作内容也相对比较有意思,总的来说体验很不错。

4. 在上海工作之后,您为什么要去香港读LLM?

第一是因为国内考研竞争激烈,第二是因为觉得法律行业,如果想去好的平台历练历练,对学历背景要求更高,仅仅是本科的学历,发展空间有限和机会确实较少。我在大四的时候就有香港读LLM的想法。当时,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介绍了“香港国际律所 Paralegal – 美国LLM(拿Bar) - 回香港国际律所做 Associate”这条职业路径。这条路径虽然时间成本比较大,但在一定程度可以规避自己本科学历的劣势。原因在于香港Paralegal并没有像内地律所这样看重内地本科背景,非五院四系和985/211的学生可以突围的机会相对更多。如果香港LLM毕业后可以进入一家不错的律所,在工作几年之后再去读US LLM通常可以申请到更好的学校,一可以减少读书的经济压力,二是毕业后求职相对于许多本科直接读美国LLM的学生又有几年的工作经验的优势。当然,这一“捷径”也存在诸多弊端,后续会提到。

其次,我认为虽然香港LLM比起英国、美国LLM而言学校名气、市场认可度上略为逊色,但是在性价比方面(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师资、当地生活成本、学费、留在当地工作的可能性等等)优于后者。其中,对我而言,最重要的点在于留在当地工作。因为如果读完LLM之后回内地就业,我还是要面对我双非学历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香港读LLM并留港工作,借此找到一份国际所工作的机会更高。当然我觉得求职一定要奔着红圈所、国际所这样的标签去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还是权衡自己的背景,考虑到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平台。

5. 双非学生在香港LLM申请中需要注意什么?

香港有三所法学院,分别是港大、港中文和港城市。在LLM申请中,虽说香港法学院不像英国法学院一样对学校层级非常看重(比如英国学校对985学校、211学校、双非学校进行划分,并且设置不同的绩点要求),但基于我的观察,香港法学院对于好的学校还是有偏好的。在申请香港LLM之前,我浏览了近几年发Offer的情况,发现985/211的学生会比双非学生通常会更早拿到Offer,雅思要求也会更宽容一些。

在我看来,香港LLM相对美国LLM而言,对于工作经验并不特别看重(某些项目除外,比如港大的LLM (CFL)会偏好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香港的LLM更多关注两项指标:本科成绩及语言成绩。因此我觉得大家在申请的时候,要尽量提高自己的本科成绩和语言成绩,其他的指标(比如实习经验、本科的学术发表经验等)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努力。尤其是雅思成绩,香港不像英国,没有语言班,语言不到基本上不会考虑,也几乎没有不带雅思申请的这种情况,一定要早在申请前考到官网所要求的成绩。如果是申请港大需要达到7/6.5,MCL虽然官网要求是6.5,但是真正以6.5分录取的极少极少。基于我的观察,港大的MCL雅思要求只是会放宽个别小项小分到6,但整体总分多为7.5或7。如果是港中大,达到6.5都有机会录取,但是建议双非的学生考到7比较安全,尤其是想申请IEL方向(国际经济法)。港城市可以以六级的语言成绩申请,尤其是考研失利的同学短期内无法准备雅思的,可以先用六级申请。

6. 读完香港LLM之后,您为什么选择留在香港工作?

如前所述,在职业发展上,我想走“香港国际律所 Paralegal – 美国LLM(拿Bar) - 回香港国际律所做Associate”这条职业路径。这条路径已经有一些成功的例子,适合本科背景不强的候选人。现在回看,它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说香港国际律所Paralegal的执业领域是非常受限制的。在香港市场上,需要Paralegal的大多数都是资本市场领域。其他领域,比如M&A,Funds,Litigation等也有,但是主流还是资本市场领域(主要原因我觉得是在于资本市场初年级阶段Workload较重且工作难度并不大,招Paralegal对律所而言可以降低成本,尤其是律所之间的资本市场领域项目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有时候你可能因为没得选而不得不进入资本市场领域工作。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实习经历,对各个领域的实际工作体验并不了解,需要考虑好职业领域选择的问题。建议大家在校的时候多实习和体验,实际工作的感受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确定方向;以及和相关领域的人多交流,观察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另外,一年的LLM相比三年的JD或者国内读研时间太短 ,未必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试错。

除了职业路径上的考虑之外,香港就业相比于内地而言还有几个好处:首先,很多国际律所对于Paralegal的薪资待遇还是挺好的(特别是给OT Pay的律所)。其次,除了一些有名的“氛围不好”的团队(这个大家多和学长学姐打听就会知道),大部分的律所工作环境和体验都较为友好。最后,香港对于大龄和女性的求职者相比内地更为友好,有些律所会禁止面试官问婚育和年龄的问题。我也遇到过有很多年其他领域工作经验的人,转行读法律,然后在国际律所做Trainee的例子。

7. 在香港英美资所从Paralegal升Associate的途径及难度如何?

Paralegal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达到职业天花板。一是工作的成长性,职业技能掌握得差不多后便会停滞。业务上更加深度的内容不可能由Paralegal去做,只能由Associate或者Title更高的人去做。二是由于没有Bar,在国际所很难升职。我个人观察下来,Paralegal的职业出路有以下:

1) 常见的是去美国读LLM,拿纽约Bar,回香港的国际所做Legal Manager(许多所的叫法并不相同,通俗的来说工作内容和Associate不会有太大差异,但薪水会较Global Pay少一些),通常做两年Legal Manager后可以升Associate。目前,工作几年的Paralegal直接读完美国LLM回来升Associate的机会已经比较少了,除非有和这个岗位特别匹配的、比较solid的工作经验。两年也只是一个概数,也有转领域了后做了一年Legal Manager跳槽到给Associate title的人,这个时间取决于自己的项目经验和市场行情。

2) 用内地的Bar在香港做注册外国律师(Registered Foreign Lawyer)。但是由于香港是普通法系,内地的Bar在香港的认可仍然有限,因此选择的机会少很多。可能内地律所的香港办公室会有这些职位,但是国际所基本上比较少招聘一个仅有内地Bar的律师并且给Registered Foreign Lawyer/Associate这个Title及相匹配的薪水。

3) 在香港或澳洲读JD,再读香港PCLL,通过实习或者其他方式争取到Training Contract然后拿香港Bar。目前港中大有开设Part Time的JD,很适合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争取拿到香港Bar,缺点是时间较长,工作加读书也会很累。

4) 回内地,去红圈所或者精品所做Associate。这里涉及到Paralegal回去以后工作年级的问题,一般取决于工作经验的匹配度。例如在香港做港股,虽然境外律师和境内律师工作存在差异,但相信有香港的经验在认定年级的时候不至于需要从一年级律师做起。

5) 在香港企业、券商等做法务。实际求职过程中,Inhouse也更倾向于招聘有一定执业经验(PQE)即有工作经验Bar的求职者。在没有Bar和匹配的工作经验下,在谈薪水的时候可能并不一定有足够优势。

6) 前几年,有个别是转去投行IBD或者合规部门的情况,鉴于都是较为特殊的情况,这里不作过多介绍。

关于第一条路径(也就是Paralegal – US LLM – Associate)的难度上,我觉得做到的人数上来说比较少,并不是因为这条track比较难,实际上我认为攒几年工作经验去读完US LLM回来只要不是碰上什么金融危机,找到一份ifirm的Legal Manager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算难。我推测人数少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时间跨度长,尤其是要做几年的Paralegal,工作通常较累且琐碎重复,或者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想法或者面临别的觉得不错的机会。就比如说,可能有些人做了一段时间的Paralegal,就决定不做法律了。又或者说,因为某些个人的原因,Ta决定回内地工作了。其实留港工作的人这几年并不多,选择走这样Track的人可能本来就比较少。

第二,市场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会起到较大的影响。比如2019年的时候以及今年2022年,受市场影响,岗位减少,在香港找工作或跳槽比去年要难很多,我有很多朋友并没有在香港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即使找到了也是经历了一个挺磨人的过程。但是在去年(2021年)的时候,虽然受到某家企业在美国上市被审查的影响,对美股IPO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但是香港的IPO,Funds等领域市场情况依然较好,尤其是资本市场在中概股回流的支持下,还是很活跃,不少律所都招聘了新的Paralegal,我也是在这个时候顺利入职的。因此如果找工作当年市场遇冷的话,也会对这条职业路径造成影响。

8. 香港LLM在香港求职有什么渠道,简历如何撰写,面试如何准备?

求职时间表

我在读LLM之前就一直在了解就业信息,入学之后也一直和不同的前辈聊。但是在第一个学期,由于疫情,我选择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我是4月份开始准备简历,然后5月开始投简历,6月顺利拿到Offer,7月入职。由于在香港,学生签证是可以实习的,因此大家可以在寒假的时候找一下实习,以体验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

求职渠道

有以下求职渠道:

  • 各种微信群,比如香港法律求职群、校友群等;
  • LinkedIn,JobsDB、Glassdoor等求职网站;
  • 已经入职律所的学长学姐内推;
  • 猎头(有些猎头是做Paralegal岗位的,而且猎头的服务一般都很好,面试前需要准备的东西,面试中的一些细节等会给予候选人一定的指导,我也有朋友是通过猎头找到Paralegal工作的。)

简历和求职信准备

在香港求职一般要准备中英文的简历和求职信。关于简历,我参考了很多网上的经验,在自己改了五六次之后,也让一个红圈的律师帮我看了一遍。这个律师前辈给了我一个很有用的建议,就是大家一定要学会根据岗位的描述修改简历,让简历和应聘的岗位的工作内容更加匹配。在没有相关实习经历的时候,要尽力挖掘匹配点。比如说,我当时主要投的是IPO、MA、PE相关岗位,但是我并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个律师就帮我把我在LLM学的一门融资相关的课程特别强调出来,另外在上海法务中的相关投资并购的工作内容也放在相关经验的第一点上,让我的简历和岗位更加匹配了。此外,大家也要多找别人帮你把关简历和求职信,尤其是律师这个行业容错率较低,如果雇主发现你的申请材料有错别字或者格式问题较大,是非常减分的。

笔试和面试

对于Paralegal职位,律所一般不会对刚毕业的候选人的专业能力有过高期待,因此有些律所可能不会进行笔试,如果是有笔试,常见的有翻译、撰写邮件、撰写Memo等内容,有的律所会要求提供成绩单。

而面试是每家律所都必需的,关于面试,我认为大家可以做以下准备:

  • 熟悉自己的简历,把简历的每一句话都认真看一遍,思考一下如果别人针对这句话进行提问,会问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如何回答?如果别人针对你简历里面提到的某个项目/实习问你问题,你完全答不上来,那是非常减分的。别人会怀疑你这个简历的真实性。
  • 除了简历之外,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香港工作,未来的职业规划,自己的优缺点,对求职的领域有没有什么了解等,也一定要准备。特别是职业规划这一块,律所会特别看重。因为Paralegal流动性也较大,律所不希望招一个Paralegal进来,这个人很快就又离职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想好自己做Paralegal的原因是什么。就资本市场领域而言,鉴于较大的工作压力,律所一般会希望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对该领域的工作强度和基本内容是有所了解的。
  • 另外,在面试的结尾,面试官会给提问的机会,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和面试官交流并获取经验的环节。比如说,如果你提前知道面试官是谁,你也可以检索一下面试官的职业经历,准备一些和面试官经历相关的内容,请教相关的经验。这些都是展现你对这个律所和团队有一定了解的机会,是蛮加分的。有时候面试官会在一些问题上给予比较有帮助的建议(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应聘者考察该团队一次机会,因为如果面试官能够对一个候选人耐心地介绍自己的经历并真诚给予一些职业上的经历,我会把这个作为选择offer的一个考量因素)。当不知道面试官是谁的时候,也可以在等待的时候问问前台的工作人员等,例如我曾经有一次在面试前不知道面试官的身份,我在等候面试的时候问了前台面试官是谁,得到答复之后悄悄地用手机查一下面试官的profile。等到面试官进来之后,我便直接和面试官问好。当然,在应用这些小聪明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方式,不要让面试官觉得是在套近乎。
  • 上述面试提问的内容,我会建议大家用中英文都准备一遍。因为面试通常是以中英文的形式进行的,如果大家之前做过准备的话,面试会更好地做到言之有物。通常来说,由于香港的资本市场内地客户较多,内地背景的律师更多,所以面试中一般中文、英文都会用到。在一些业务更国际化的领域或者面试官是老外,可能不会涉及到中文面试。
  • 另外,对于在律所这样的环境下面试,穿着得体是最基本的礼仪。大家可以事先把自己的简历打印几份放在文件夹里面,如果面试官没有带简历可以分发给他们。再带上一个笔记本和笔,遇到比较卡壳的问题或者有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也可以及时记下来,这样其实也是很加分的。

最后,我建议大家可以在求职的过程中做一个表格,把自己投的岗位名称和描述、投递时间、投递状态(比如是被拒绝还是待定等等)整理成一个表,以方便自己跟踪投递进度。另外,在每次面试之后,大家要及时进行复盘,想想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以便下次改正。

9. 香港Paralegal工作状态、工作内容及工作时长如何?

许多香港国际所的资本市场团队一般分为US team和HK team。美国团队一般是做美股项目和美股的合规, 香港团队一般是做港股项目及港股合规,以及与美国团队合作共同做一个全球发售的港股IPO(一般项目上称US side 和HK side)。两个团队一般都会有一些 pre IPO investment或者发债的项目。实际上每个所的Practice可能也会有所差异。目前US IPO的Deal大多已经暂停或者转为HK IPO,因此我做的项目大多是HK IPO。具体工作内容,如果是公司境外律师的话,涉及招股书美国章节的撰写和修改、更新,承销协议的修改,答题、还有许多诸如Proofread等内容;如果是Sponsor Side的话,涉及到三方尽调,验证,招股书圈数和Comfort Letter、承销协议等相关的工作。做的事情还是比较宽泛的,而且我们团队也很乐意让Paralegal做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感觉还是非常有收获的。

工作节奏很难量化。最忙的时候可能连续八九天都很少休息,每天需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闲的时候,可能一天都没什么工作。资本市场的工作节奏完全取决于项目交表、后续递交的时间安排和市场情况。但Paralegal的压力不是最大的,Legal Manager和Junior Associate的工作量比我们还要大很多。我个人认为,这个行业在工作节奏上是有一些畸形的地方的,比如会默认你24小时都可以Standby,或者节假日、周末工作等,把违背人自然生物规律的熬夜当作一种“能力”,经常出现周五或者节假日前一天发出去文件的情况,时间表紧的情况下,周末、节假日完全没有休息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说我曾经遇到过联交所在中秋节前一天发Comments给我们,要求我们中秋节假期过后第一个工作日上午9点前提交答复,那么这种情况下,中秋自然是没有放假了。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Paralegal需要尽快熟悉一个IPO流程的时间表,关注项目邮箱,甚至可以主动向律师询问项目进度,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建立起自己的工作节奏。

就我自己的观察而言,现在资本市场领域在法律行业的风评不是很好,比如有些同学在网上说自己拿了资本市场团队的Offer,下面可能有一大堆评论说“姐妹/兄弟快跑”之类的。但我适应下来之后觉得还好。在不那么忙的时候,就可以抓紧时间和朋友聚餐,爬山,早点下班回家,在忙的时候该工作就工作,尽量给自己创造一个比较舒服的加班环境。

10. 普通法学院学生与比较好的法学院学生的差距在哪?如何填补这种差距?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差距:

  • 授课质量的差距。我之前在网上看过几份清华法学院的课程Outline,看完之后感觉自己本科的时候学习的内容和名校确实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我们本科上课的时候,很多课程并没有Outline,仅仅是把概念过一下。以至于我们都觉得司考(现在是法考)才是真正学习法律的阶段。我还记得我当时在B站上看华政刘宪权老师的刑法课,其中课程的丰富程度和深度远远超过我本科的刑法课。后来我在香港读LLM的时候,更加体会到这种教学质量的差距,真的有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
  • 各种实习、交流、竞赛机会的差距。我本科的法学院没有机会参加大型模拟法庭,Jessup等比赛,也没有去国外交换的机会,更别提国际组织的实习。此外,由于我们学校不在一线城市,也没有太多好的律所/公司实习机会。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试错机会非常少,非常限制学生的发展。
  • 视野和情怀。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虚,但我觉得实际上知识层面的视野和老师个人视野、魅力及情怀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曾经看过清华劳东燕的演讲和文章,如果能有幸在她的课堂上学习,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会有很大的启发。

关于如何填补这种差距。我觉得第一步是要意识到这个差距的存在。你要知道这个差距是什么,你才能填补它。很多背景一般的学生,包括我自己以前,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因为对自己不够自信,就会不断地想确认我是xx背景,可以去到xx平台或者申请到xx学校吗。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问自己:xx平台和xx学校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可以做什么去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我建议大家看知乎的一个问题“名校法学院授课和普通法学院有什么不同”。其中最高赞的回答提到清华法学院赵晓力老师的“法律与文学”课程,从回答中赵老师选用的阅读材料,以及他对同学思考的引导,就能看出,名校法学院教学方式、老师的底蕴,教育质量确实是普通法学院无法比的。从这个回答你也可以了解到,顶尖法学院的学生,他们在读什么书,他们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法律,他们正在做出怎样的职业规划和选择。

等你知道这个差距的时候,第二步就是如何追赶。这时候,我觉得大家可以利用好现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资源。现在,很多名校课程在网上会有公开课资源。另外,B站,知乎,豆瓣,公众号都有很多人分享他们的职业经验。这些都是很好的可以提升自己的资源。

在心态上,意识到自己和名校学生的差距之后,我认为更多的是要克服自己的自卑情绪。我在本科的时候一度非常消极,觉得自己英语不好,得先提高英语之后,再找好的实习。但最后我的英语也没提高多少,找实习的计划更是迟迟未执行。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自己主动一点,多投一点简历,说不定在本科的时候也能找到不错的实习。另外,想要再补充两点自己的想法:1.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缺少的不是这些资源,而是不求多,只求精,并真正把这些资源整合吸收变为自己的东西的能力;2. 最开始的时候,人都很容易被许多标签式的、高大上的东西迷惑,比如就是去红圈,去Biglaw拿Global Pay,申请学校就要T14。其实重要的不是这些标签,而是问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什么是自己喜欢的,找到内心的驱动力远比外在的标签更要重要。

11. 从普通法学院到美资所香港办公室,是什么支持您走到现在?

双非学校到现在在香港工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想分享给大家,也是对我自己的期许和勉励:

  • 第一是积极主动。这个词可以适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抱怨和逃避是一件很简单又很舒服的事情,面对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和问题,要去解决反倒是极其消耗能量的。比如说,学校不够好,家庭条件不够好,遇到的人不够好等等。抱怨让人觉得舒服,是因为它把生活的问题归结在了“外因”上(学校、家庭、朋友),而不是关注如何去解决问题。所以,人总是很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如抱怨、逃避和内耗。而理性驱使我们认为这些是没有意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情绪的存在是不合理的。相反,这些情绪普遍存在且影响着我们。在生活中,接纳这些情绪的存在,并且意识到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才是更关键的,而不能一味着陷于悲观的情绪中停滞不前。比如说在学校的时候,和优秀的同学和老师多请教和学习,不要在要推荐信的时候才想起要找老师;在工作中,要主动和上级沟通,而不是埋怨上级没有给你解释好工作内容;在求职上,多问前辈,多和不同的人聊天。哪怕被拒绝了,其实也不会有丝毫的损失。但是如果对方答应和你交流,那你可以得到很多宝贵的信息和经验,当然也要懂得回馈和感恩。
  • 第二是专注于当下。因为未来通常都是不确定的,对未来的思索和目标既可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信念和鼓励,也会因为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较多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情绪。我现在觉得训练自己,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当下能改变的事情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说,我以前是一个很粗心的人,也不是很脚踏实地,非常不屑于做很多琐碎重复的事情。常常在想怎么可以摆脱这些琐碎无聊的工作。但在现在的工作中,哪怕是Proofread这个很枯燥的工作,也会尝试着总结怎么能做地更好更快,检查文书错误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律师是怎么改的。所以当律师夸自己细心或者能甚至可以看出律师的错误的时候,是会有相当的满足感的。
  • 第三是Resilience。我相信在生活上的韧性及内心的力量感是可以帮助我们走的更远的。就我自身的成长经历而言,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的各种资源和信息都比较匮乏,看似平常简单的事情在当时觉得很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之前我也面临过诸如这样的背景还想去留学,去国际律所之类的质疑,也有许多的不确信、彷徨。人需要有对自己有信念,要相信自己的生命力,相信自己能改变和影响的事情也非常多。前段时间和朋友在海边聊天,特别感慨到十年前,我在乡下上初一,每天和别人打架,绝大多数学生都早早辍学进入了社会。我想大概也是某种生命力让起点较低的我有了这样能够在香港求学和工作的机会,这本身也是一段丰富认知的旅程。每次自己问自己想不想做到某件事情,尤其是不愿意自己的人生被定义成某种刻板印象的时候,Resilience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在当时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情,也会让人感慨生命的神奇在于即使它是有限的,也会收获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体验。
  • 最后,在生活和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努力和周围建立起更多的联系。说起来稍微有点抽象。项飙老师有一本书叫《把自己作为方法》很推荐给大家去看看。如果把自己作为一个存在的客体来看,我们可以想想自己的家庭、我们所在的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如何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在内地教育体系下,我们很多年都活在教育考试的那一套评价系统里,但往往缺乏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和社会的叙述和观察。生活上,倘若我们十分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知道哪里有好吃的,知道什么样的通勤方式最快最舒服,知道哪里适合户外运动,我们会更能体察到生活里的种种乐趣;如果我们能冷静地思考和感受社会和所处的时代与我们自己以及境遇相同的个体之间的联系,我们便能更理解个体深层次的焦虑和困惑,其实也是群体性的遭遇。或许这本身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但至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纳自我。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觉得有两次社会变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一个是2013-2014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接触的资讯暴增,我由此第一次知道法律专业还可以去留学,还有那么多不同的发展路径。第二个就是2021年香港资本市场领域在中概股回流的趋势下,就业机会增加。早一年晚一年市场都不是很好,之前因为毕业没有直接去留学有些遗憾反倒机缘巧合地有了较为难得的机会。又比如现在996的大环境、内卷、躺平的流行,加上疫情的影响,我们都无法独善其身。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我们更能平衡好当下和未来,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感、乐趣,慢慢地学会应对情绪以及生活的种种变化、无常,在漫长的起起落落、彷徨徘徊的过程中认可自己的成长、建立起自己的韧性和生命力。


希望上述的分享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中国有600多所法学院,真正在好的法学院上学,拿到所谓大律所的Offer的人,其实只是这个庞大法学生群体的冰山一角。我并不是说大家一定要追求精英化的路线,但我希望大家,尤其是对于很多非名校,非五院四系的学生能够自信,能够知道自己可以有更高的成长的空间和更多未来的可能性,然后勇敢地做出选择。

谢邀,回中国大陆执业的话,推荐去UCL。港中文录取者的BG已经非常弱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本科,CUHK并不会为你的背景增色。建议美国T14或者英国G5。UCL是英国仅次于OXford, Cambridge, LSE的法学院,UCL录取者的BG基本都是美国T20的样子,还是值得一去的。如果你拿到HKU的MCL或者LLM,如果不想花费很多或者跑很远,还可以和UCL纠结一下。Oxbridge和LSE有果断去,美国T14有果断去,UCL和HKU就看你自己了。

而且我看你在其他人底下回复会不会港校学历红圈所不认可,红圈所招聘是一个动态的holistic review,如果你没有任何其他的资源的话,能进去还是要凭自己的实力的,在向红圈所有机会展示实力之前,你的首要目标是通过他们的简历筛选,而中国政法大学的法本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立足点,往年也都有中国政法大学法本加各种LLM进入红圈所的例子,但疫情后的法律市场实在是太难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如初,但是现在,港校的LLM确实不足以支撑进入红圈所的简历筛选,不用说港校,很多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美国T14的LLM也一样进不去红圈所,这个时候别报那么大的期望,能去红圈实习,就先去好好实习吧,留用的机会也是非常的少,而且有少部分JD也加入了这场竞争。建议你能读中国政法大学的本校研先读着,读不了就先去普通大所或者精品所工作,两三年再去美国读LLM,当作跳板跳进红圈所。或者现在去LLM就去一个更好的学校吧,还是建议美国T14是最优先,UCL应该是最低可以接受的了。中国政法大学去CUHK都知道有多容易,含金量会大打折扣,普本去还可以考虑,中国政法大学的,CUHK不会为你的简历增加一点亮色,除了多一个硕士学历以外。


以上,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