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是被后世普遍误解的?

如题。 近代优先(个人兴趣)、无论中外、求同存异、畅所欲言。 这问题为啥突然来了热度…印象里好像是好几年前的提问。
关注者
3,007
被浏览
5,208,731

337 个回答

伪沙皇德米特里一世。

在俄国的传统叙事中,伪德米特里一世(接下来简称伪一)是一位欺世盗名的浪荡之徒,是波兰的傀儡,最后被愤怒的俄国人民杀死。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伪一的真实面目也得以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大家发现了一个和传统叙事里一个完全不同的伪一。

1605年,一位自称沙皇德米特里的年轻人出现在了波兰国王的宫廷,在那里,他答应了波兰国王的许多要求,但换来的东西却不多,甚至国王就没拿出来多少资源,主要是几位波兰权贵所提供的。

面见波兰国王的伪一

2500名波兰佣兵,2000名哥萨克和200名俄国人,这就是伪一的兵力,和他面对的任务相比,这点兵力简直不值一提。

但在伪一的军队进入俄国后,他随即受到了欢迎,被戈东诺夫政权损害利益的边民加入了他的行列,连带着许多城镇指挥官也在裹挟之下加入,伪一的支持越来越多。

此刻的俄国刚刚经历了大灾,许多人看来,这位突然出现的沙皇自然因此被视为拯救的到来。

伪一对军纪的严格控制为他争取了俄国人民的支持,他惩罚劫掠的哥萨克,强调自己带来的是解放而非征服。

纵然因为阻止劫掠,导致许多波兰佣兵离开了他的军队,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

在征收物资时,哪怕是在以少胜多的大胜背景下,他也只拿走了民众拿出来的物资,而不是按照俄军的惯例进行大规模征收。

正是因此,当伪一败于戈东诺夫的军队之手时,民众依然坚定的支持他,哪怕是戈东诺夫的指挥官对民众严刑拷打,民众也依然坚持伪一是真正的沙皇。

而也是因为俄军的劫掠、杀戮和拷打,使得民众越发支持伪一,这给他的卷土重来提供了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前去效忠伪一,加入他的军队。

那时整个俄国都认为伪一是真正的沙皇,因为他能文能武,在战场上勇敢厮杀,并且通晓宫廷礼仪,完全不像是一个骗子,就连戈东诺夫都怀疑德米特里是不是真的活了过来,下令去挖开他的坟墓来证明。

在戈东诺夫死后,局势彻底土崩瓦解,人们认为这是戈东诺夫反抗真正沙皇的惩罚,前线的俄军直接起义倒戈,莫斯科也发生了起义,欢迎伪一的到来。

伪一就这样进入了莫斯科,接受了民众的欢迎,成为了真正的沙皇。

伪一开启了他的治理,这位沙皇对波兰方面皈依天主教和割让领土等要求完全不屑一顾,维护了俄国的国家利益,这和谈波兰傀儡。

在内政上,伪一引入了一周两次的请愿制度,让民众得以面见沙皇申述,他还彻查贪官污吏,并着手制定有利于民众的新法典,布置科学发展计划。

在军事上,针对俄军主力服役贵族日益疲软队伍现状,他积极引入西方技术,发展军事,准备和克里米亚的战争。

在民众看来,好沙皇的日子到来了,他们对他的拥护越发强烈。

而贵族们也因为不计前嫌的任用而献上了忠诚,比如那位给伪一造成了许多困扰的俄军将领,反而被伪一重用。

伪一实际上是位英明的沙皇

当时唯一导致伪一名声被非议得,也就他娶了波兰女人,这位波兰贵妇的父亲正是给予伪一最大支持的波兰权贵,这属于政治交易的一部分。

但这种情绪被一个人所利益,他就是瓦西里·舒伊斯基,就这样,一场巧妙的政变被提上了日常。

当时因为对克里米亚的战争和沙皇的婚礼,莫斯科的波兰人日益增加,市民对波兰人非常不信任,在他们看来,被波兰人包围的沙皇随时都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舒伊斯基告诉民众,沙皇被波兰人劫持了,鼓动市民前去营救沙皇,而他们也真的去了,成群的市民冲向克里姆林宫,和守卫的波兰人打了起来。

而舒伊斯基则带着他的武装奴仆走其他路进入了克里姆林宫,抓住了伪一,接着杀死了这位俄国人眼中真正的沙皇。

当时莫斯科还爆发了很好笑的事情,舒伊斯基把伪一尸体扔出去,然后伪一支持者就把他的尸体搬回来,如此反复几次后,舒伊斯基直接扬了伪一的尸体。

伪一死后,首都的贵族甚至都还没能开始他们的政治游戏,俄国就爆发了大起义,内战瞬间被再次点燃,民众和服役贵族要勤王,要打倒杀死沙皇的舒伊斯基。

而且非常巧合的是,伪一死后俄国又爆发了灾荒,这导致加入起义军的人越发增多。

支持伪一的起义军

不过这个时候还没人敢假冒伪一,因为大家都不确定这位真正的沙皇到底是不是死了,但这也是起义军失败的原因。

所以伪二的出现也是必然,伪一留下的军事集团、受到伪一恩惠的民众、还有看到走向光明未来的服役贵族、更别提把伪一视为最高救赎的哥萨克和穷困者,他们不会因伪一的死亡就这样善罢甘休。

大动乱时代也就此开幕,一个血腥的时代也就此开幕。

而接下来,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伪一在传统叙事里面是那种形象。

伪一死后,舒伊斯基拼命给他抹黑,制造了大量所谓的伪一黑料,利用他和波兰人联络的信件作为他是波兰傀儡的证据。

而在罗曼诺夫王朝,由于以罗曼诺夫为首的大贵族群体在动乱时代中表现过于恶心,他们直接大规模投靠了波兰人好镇压民众(起义军,伪二),把首都都交给了波兰人,简直是人均国贼。

罗曼诺夫更是大国贼,菲拉列特这货是真的直接对波兰国王效忠当傀儡,只是因为事情没办好,这个家伙被他的波兰主子关进了牢中,但也是因为没了他,他的儿子后面才能当上沙皇,因为那孩子对当时各派都是无害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罗曼诺夫王朝和大贵族总不能说我们都是国贼吧,动乱时代必然找个人背锅,那谁背锅呢?

答案是伪一,一切都是他的错,于是罗曼诺夫王朝就对舒伊斯基的说法继承发扬。

而在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历史学家其实打算给伪一正名的,因为伪一很多政策的确是对民众有利,为民众着想,更别提他的农民起义领袖身份。

只是由于政治因素,苏联终究还是延续了对伪一的传统叙事,不过对其研究还是在推进,正名也一直在进行,许多俄国人改变了对这位伪沙皇,但在大众说法上,依然很大程度延续了原来那套。

1950年,当中共中央决定抗美援朝时,毛泽东与林彪有着不同的意见。如今70多年过去了,渐渐形成了这么一种说法:林彪害怕打不赢美国,所以故意装病不带兵入朝。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林彪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考虑到东北地区直接受到战争的威胁,又考虑到东北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建议中央成立东北边防军。不久以后,中央正式决定:以13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作为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措施。

林彪对中央的这一决定十分支持,他在一次会议上说:“第四野战军在这个问题上义不容辞,要多少人出多少人,要多少装备出多少装备。”最后会议决定,抽调第四野战军的第38军、39军、40军、43军、炮兵第1师、第2师、第8师及一个高射炮团、一个工兵团,共计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

林彪还主动提名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员,因为他认为粟裕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中央很快同意了林彪的意见,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


粟裕


但此时的粟裕身体并不好,正在青岛治病,他得知中央的决定后,马上托罗瑞卿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8月8日,毛泽东给粟裕回信:

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到了8月下旬,朝鲜人民军向南的攻势减弱了,朝鲜战场上呈现僵持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预见到中国不出兵朝鲜,已经不可能了。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我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时毛泽东指示东北边防军加快准备出兵朝鲜的步伐。

此时粟裕的身体不好,显然不能带兵入朝,毛泽东经过考虑,把目光放在了林彪的身上,他认为由林彪挂帅有这么几点优势:

1.林彪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战功颇为显著;

2. 朝鲜北部所在的纬度与东北大体相近,两地气候、地形、风俗人情也有许多相近之处。林彪曾在东北指挥作战,深谙东北的气候、地形、风俗人情,一旦出兵朝鲜,应该能很快适应朝鲜战场环境;

3.东北边防军都是由四野的部队抽调组成,让林彪指挥自己的老部队,会更加得心应手。


毛泽东和林彪


但毛泽东并没有马上下令让林彪领兵入朝,10月4日,他在中南海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毛泽东首先在会上说:“关于出兵援朝问题,大家还可以摆出不利和有利条件。各抒己见嘛!”

林彪发言说:“我军打蒋介石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美军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空海军优势,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朝鲜只有几百万人口,而中国近5亿人口,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是不划算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林彪继续说:“如一定要出兵,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毫无疑问,林彪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他想尽量通过军事造势,再结合外交上的努力,威慑美国,使其知难而退,保证在中国边境形成一个稳定的缓冲地带。


毛泽东组织开会


林彪的意见也得到了许多参会人员的赞同,聂荣臻曾回忆说:

当时在我们党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第二天,讨论继续进行,彭德怀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否则,等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会更复杂。”

最后毛泽东一锤定音:“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决定出兵会议油画


尽管中央确定了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但林彪仍然没有出任主帅,后来很多人便猜测他是因为怯战而称病拒绝入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林彪的身体也很不好。

抗战时期,林彪曾被国民党的哨兵误伤,子弹不仅打穿了他的肺部,更擦伤了他的脊髓神经,此后林彪不得不到苏联治疗,尽管他的伤病基本痊愈,但从此留下了怕光、怕水、怕风的毛病。

解放战争期间,林彪回国指挥大兵团作战,这对他的身心伤害非常大,他曾多次发病,但还是咬牙挺了下来。在那段日子里,林彪的饮食十分简单,只吃白菜炖豆腐和土豆炖豆腐这两种菜,几乎不吃肉食,而且因为怕水,林彪常年不洗澡。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的病情并没有多少好转,还多了一个失眠的毛病。后来工作人员在一辆卡车上固定了一张行军床,每当林彪失眠时,就开车载着他去乡村间崎岖不平的路上颠簸,只有在这个时候,林彪才能在颠簸的车里睡个好觉。


林彪


对于林彪的病情,毛泽东也是知道的,所以他并没有过多责怪林彪不能领兵入朝,反而特意给林彪抄写了一篇曹操的《龟虽寿》,希望他能够养好身体。林彪对毛泽东的关心也非常感激。

林彪虽然没有带兵入朝,但他仍对志愿军入朝作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首先林彪建议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和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进行对调,邓华和黄永胜都是林彪的老部下,但林彪认为邓华更有大将之风,更加适合带兵入朝作战,后来邓华出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志愿军代司令员,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充分证明了林彪的眼光。


邓华


林彪还向毛泽东建议,派兵入朝后,要先打几个大的歼灭战,稳定战场局面,为了打大的歼灭战,就要集中火力,把分散在许多个师的重炮,尽可能集中到打歼灭战的几个师去。毛泽东也听取了林彪的这一建议。

1950年10月14日,毛泽东给在苏联的周恩来的电报中,提出志愿军入朝后先取守势,构筑防御线,6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这显然也是吸取了林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

1985年春天,《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在编纂过程中,编辑人员将“林彪”的编辑条目送给黄克诚审查,条目中提到了林彪在抗美援朝前夕不赞成出兵的错误。黄克诚看后说:

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对林彪不要那么苛刻。

黄克诚的这番话,既反映了他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精神,也肯定了林彪敢于提出自己意见的勇气。



总而言之,林彪虽然没有挂帅带兵入朝,但他仍对志愿军前期的作战准备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他的这一功劳,是不能够被抹杀的。


作者简介:帝哥,一位90后上班族,专职写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表多篇10万+的爆文。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帝哥说史”,一起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