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症狀有哪些?甲狀腺癌存活率如何?誰是高風險族群?

南韓電影《寄生上流》中,飾演美術老師潔西卡的30歲演員朴素丹,近日證實罹患甲狀腺乳突癌,引發外界關注。作為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之一,許多人卻因甲狀腺癌的病徵不明顯而延誤治療。究竟甲狀腺癌是什麼?有哪些症狀?誰又是高風險族群呢?

甲狀腺癌初期不明顯,定期健康檢查更顯重要。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甲狀腺癌初期不明顯,定期健康檢查更顯重要。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甲狀腺在哪裡?功能是什麼?

甲狀腺像一個蝴蝶形狀,包覆著氣管,位於人體頸部前側、軟骨或喉結的下方。體積雖小,卻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負責吸收血液中的碘來分泌甲狀腺素,掌管體內細胞合成、新陳代謝,以及身體發育等諸多功能,如同人體發電廠。

若甲狀腺素分泌量超出人體需求,會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心悸、手抖、凸眼、失眠等症狀;反之,則為「甲狀腺機能低下」,會有嗜睡、怕冷、發育遲緩、行動緩慢、皮膚乾燥等問題。而「甲狀腺結節」也很常見,人們可從肉眼觀察或實際觸摸發現脖子腫大,這種腫瘤多為良性,但有10%至15%的癌變機會。

延伸閱讀》《寄生上流》朴素丹年僅30歲罹甲狀腺乳突癌! 醫揭「7危險徵兆」:幾乎都是女性

甲狀腺癌如何分類?診斷方式有哪些?

甲狀腺癌依病理診斷不同,疾病的發展及預後也會有所差異。而根據細胞的分化程度,甲狀腺癌可分為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濾泡癌(Follicular Carcinoma)、髓質癌(Medullary Carcinoma)、未分化癌(Anaplastic Carcinoma)及淋巴癌(Thyroid Lymphoma)等類型。

甲狀腺癌八成以上患者屬於乳突癌,好發於20至45歲女性,朴素丹此次罹癌也屬於這一類;其次,一成五的患者屬於濾泡癌,好發於40至50歲中老年人。乳突癌、濾泡癌若能早期診斷,較好治療、存活率也相對高;若是罹患未分化癌,其特色為「一暝大一吋」,患者常在確診後數月內病逝。

而甲狀腺癌的診斷,除了視診及觸診,最重要的就是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找出可疑的結節,再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提高癌症診斷率。

延伸閱讀》「體重異常變輕」當心了!醫曝「甲狀腺癌」5大徵兆:年輕女性剉咧等

甲狀腺癌原因可能是什麼?誰是高風險族群?

誘發甲狀腺癌的風險因子,主要以「遺傳基因」與「暴露輻射」為主,其他的原因仍不明朗。另外,有研究指出,日本在福島核災後,當地青年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明顯上升;白俄羅斯在車諾比核災事件後,成人罹患甲狀腺癌的人數成長了三倍。

而在台灣,衛福部2018年台灣癌症發生率統計顯示,甲狀腺癌在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位居第七名。儘管甲狀腺癌並未進入男性癌症發生排行前十名,但卻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的第四名,顯見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比男性更高。

甲狀腺癌症狀有哪些?

甲狀腺癌初期不痛不癢,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一旦頸部疼痛、脖子出現腫塊,甚至腫瘤擴大壓迫到食道及聲帶時,才會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呼吸困難,或沒有感冒卻持續性咳嗽等明顯病徵。此時,應立即就醫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甲狀腺癌)所致。

延伸閱讀》《寄生上流》女星驚傳罹甲狀腺癌 醫籲:脖子有腫塊、頸部疼痛速就醫

甲狀腺癌治療方式?

  • 手術切除:是甲狀腺癌主要的治療手段,醫生會依據患者病情決定如何切除。當患者需要切除整個或接近整個甲狀腺,就須終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以代替原先由甲狀腺製造的荷爾蒙。

  • 放射性同位素碘131治療:由於乳突型及濾泡型甲狀腺癌,會攝取放射碘,因此給予含輻射線的放射碘,癌細胞在攝取後,會被輻射線(β粒子)殺死,達到治療目的。但也可能出現噁心、口乾、味覺或嗅覺轉變,以及頸、胸部疼痛等副作用。

  • 體外放射治療:常見於髓質癌。若術後仍有癌細胞殘留於頸部,或無法以手術完全切除腫瘤,醫生便會考慮採用此療法。

  • 標靶治療:當一般常用的治療法無效時,可能會使用標靶治療藥物。

甲狀腺癌存活率高嗎?

甲狀腺癌屬於中低度的惡性腫瘤,是少數「存活率高,預後良好」的癌症。大部分罹患乳突癌或濾泡癌的患者,第一到第三期的十年存活率約90%至95%,第四期十年存活率約50%。若屬髓質癌,第一、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約90%到95%,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約80%,第四期五年存活率約25%。要是確診未分化癌,五年存活率僅約5%。

甲狀腺癌發現得早、積極接受治療,多數時候都可以痊癒,回歸正常生活,因此千萬不要灰心喪志。

甲狀腺癌該如何預防?

想要預防甲狀腺癌,務必遠離輻射源,照X光時也應做好防護措施,避免產生輻射傷害,甚至釀成癌病變。

另外,定期篩檢也很重要,高風險族群建議每年進行X光或超音波檢查,必要時也能透過「針吸細胞抹片」提高準確性。飲食方面,則要多吃富含營養的食物及蔬果,少吃過於油膩、辛辣、燙口的食物,並在醫師建議下適量攝取碘。生活中,應適時釋放壓力、減少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