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功能異常對於懷孕的影響 | 送子鳥生殖中心

甲狀腺功能異常對於懷孕的影響

當甲狀腺功能異常時,無論是甲狀腺亢進或是功能低下,都有可能影響其他三種賀爾蒙的分泌,間接影響排卵功能,進而造成不孕。
我想諮詢
2009-09-04
作者 送子鳥生殖中心

L小姐結婚不到三個月就歡喜懷孕,剛開始孕吐非常明顯,即使不吃東西,只要聞到某些氣味,仍然需要馬上抱著馬桶狂吐不已。正準備進入穩定的三個月時期,在例行檢查中突然發現胎兒沒有心跳,一個晴天霹靂的結果,讓她及先生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經過一連串的處理及檢查,才發現L小姐甲狀腺功能明顯亢進,進一步追蹤,原來L小姐家族裡都有這方面的疾病,可說是家族性甲狀腺功能亢進。於是經過藥物控制一段時間,半年後L小姐又欣喜懷孕了,這次終於等到小天使的降臨。

甲狀腺功能異常,女性的比例多於男性,且常發生在生育年齡的女性,經常導致月經失調,進而影響受孕機率,甚至懷孕後造成母體及胎兒健康不良的結果。在人體內,腦下腺垂體分泌甲狀腺促進素(TSH),來控制甲狀腺分泌兩種甲狀腺賀爾蒙T3及T4,它們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及發育諸多功能。由於甲狀腺促進素(TSH)的構造與濾泡刺激素(FSH)、黃體素刺激素(LH)及人類絨毛膜激素(HCG)類似,因此當甲狀腺功能異常時,無論是甲狀腺亢進或是功能低下,都有可能影響其他三種賀爾蒙的分泌,間接影響排卵功能,進而造成不孕。

甲狀腺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意指甲狀腺製造過多甲狀腺賀爾蒙,加速體內新陳代謝,因此病患常有心悸、雙手顫抖、怕熱、多汗、焦慮、失眠、易餓、體重減輕甚至凸眼、掉髮等症狀。通常產生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原因,可能是遺傳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壓力所導致,也有可能是飲食攝取「碘」過量。臨床上檢驗可以發現,甲狀腺促進素(TSH)下降而甲狀腺賀爾蒙T3及T4會上升。

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

甲狀腺功能低下初期,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隨病情發展,不但會常感到疲倦、嗜睡而影響正常的生活,並且會引發高膽固醇、高血脂,進而傷及心臟、血管的健康。對於生育年齡婦女來說,由於體內代謝速度緩慢,體重日益增加,往往導致無法正常排卵,甚至造成經血量過多,容易貧血,不僅受孕機率下降,也影響了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臨床上檢驗可以發現,甲狀腺促進素(TSH)上升而甲狀腺賀爾蒙T3及T4會下降。

懷孕期間的甲狀腺功能變化

懷孕初期身體會大量分泌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hCG),由於構造上相似,因此具有類似甲狀腺刺激素的作用,使得孕婦在前3個月發生暫時性的妊娠性甲狀腺毒症;意即甲狀腺素分泌較為旺盛,而在嚴重害喜的孕婦更為明顯,有時甚至會有甲狀腺功能過高的臨床症狀。由於這是正常的懷孕現象,一般在懷孕5個月時,甲狀腺功能便漸趨穩定,因此不需要特別治療。

甲狀腺亢進與懷孕

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女性,懷孕前後的症狀大都相同,在程度上懷孕後症狀會更為明顯,因此通常造成孕婦體重減輕。由於甲狀腺機能亢進對母體會造成許多的併發症,如流產、早產,甚至合併子癇前症的可能;尤其在懷孕中期後,如果沒有控制好甲狀腺功能,極有可能產生所謂的「甲狀腺風暴」,全身代謝功能失序,進而造成心肺功能衰竭的危險性。因此,計畫懷孕的女性,應等到甲狀腺機能正常時較好,懷孕期間也要定期追蹤甲狀腺功能並按時服用藥物。

對胎兒而言,如果孕婦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沒有得到適當治療,胎兒也會心跳過快,並且體重較輕或生長遲滯,也容易胎死腹中或是有先天異常的可能性。大多數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原因,是體內產生刺激甲狀腺製造及分泌甲狀腺素的抗體。由於此抗體可通過胎盤,可能會影響胎兒的甲狀腺,造成新生兒甲狀腺機能亢進,暫時出現心跳加快、不安、哭鬧或體重減輕等症狀,但一般在出生後幾天,就會慢慢回復到正常,如果症狀持續則需要治療。

甲狀腺低下與懷孕

由於甲狀腺功能低下常導致排卵異常,因此不孕的機率較高,病患通常會在不孕治療時便會以藥物控制,所以臨床上在懷孕過程發生的併發症較少。然而懷孕後如果控制不佳,不但會使流產機率增加,胎兒先天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比例也會增高。

許多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孕婦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正在服用的藥物會不會對腹中胎兒造成不良的影響?對於甲狀腺亢進的治療方式有三種,手術、放射性碘及藥物,不過懷孕期間首選的治療仍是以藥物為主。常用的藥物是PTU (propylthiouracil)及methimazole,而以PTU最常使用。由於藥物的副作用較少,本身雖會穿透胎盤,但造成畸形兒的比例極低,所以孕婦可以安心服用,即使產後哺乳都不用擔心。至於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孕婦,則必須按時服用甲狀腺素藥物。甲狀腺素為人工合成,此藥物僅能些許通過胎盤,一般治療劑量下,並不會對胎兒甲狀腺產生影響。因此,孕婦一旦懷孕後,不可擅自停藥,應配合醫師定期追蹤,隨時調整藥物劑量,才能確保孕婦及胎兒皆健康。

*醫療行為需與醫師討論進行,本篇文章僅反映當時治療狀況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