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成因/症狀/傳染|有統計指出,每3個人就有1人在一生中會面臨「帶狀疱疹」(俗稱「生蛇」)。甚麼年紀的人較易發病?如何分辨自己是生蛇還是濕疹?生蛇會傳染嗎?有專家講解生蛇的成因及症狀,並拆解常見迷思。另外,有註冊中醫師推介1款茶療,有助紓緩生蛇症狀,並教護理貼士。

生蛇與濕疹難分辨?拆解生蛇成因/症狀

身體差的人容易生蛇?根據香港衞生署資料,「生蛇」的正確名稱是「帶狀疱疹」,是一種令人痛楚、呈帶狀的紅疹並帶有水泡的傳染病,由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

病毒會於水痘患者痊癒後潛藏在體內的神經系統。當身體免疫力下降,例如隨著年紀漸長或遇上生活壓力時都有機會誘發病毒,甚至反覆發作。

生蛇症狀+併發症

生蛇症狀:

  • 受感染的部位首先會出現痕癢或微痛,帶有灼熱感覺,1至3天後才出現紅疹。
  • 紅疹會變成水泡,再蔓延成帶狀(出現位置根據受感染的神經線分佈)。水泡可持續1至14天,期間或會出現膿皰或血水。
  • 然後水泡會潰破或萎縮,乾水後結痂,為期2至3星期。在皮疹消失之前皮膚仍感到痛楚。

生蛇併發症:

  • 約4分之1因「生蛇」而入院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併發症。
  • 生蛇後遺神經痛:即使水泡結痂痊癒後,神經疼痛仍可持續數月或數年,如同被針刺,感覺較深入。有時即使輕輕觸碰皮膚,都會感覺異常劇痛。可服用由醫生處方的止痛藥作紓緩。
  • 色素沉澱:患處皮膚或會呈現瘀黑色,要數個月才會消失,甚至永不消散,嚴重者可能會留下疤痕。

生蛇會傳染嗎?甚麼人風險高?

衞生署指出,帶狀疱疹具傳染性,但比水痘的傳染性較低。不同身體狀況的人士被傳染之風險如下:

  • 未感染過水痘或未曾接種水痘疫苗的人士:若接觸患者疱疹患處(或受其污染的物件),有機會受感染而出現水痘,但第1次感染並不會出現帶狀疱疹。
  • 孕婦及免疫力較弱人士:包括長者及小孩,未曾感染過水痘者,更要小心提防,免受帶狀疱疹患者感染。
  • 曾感染過水痘的人士:不會因接觸帶狀疱疹患者而受感染。

生蛇水泡圍繞身體一圈就會死?

衞生署澄清,這只是坊間謠傳的謬誤。背部及腰部的一側是最常見的生蛇發病部位,每次發作通常是一條神經線受感染,故水泡會出現在身體的左邊或右邊。有時候亦會感染手、腳和面部的神經線。身體兩邊同時「生蛇」亦偶有發生,代表左右兩邊的神經線均受感染,但並不代表病情特別嚴重,亦不會直接造成死亡。

如何分辨紅疹是濕疹或是生蛇?

根據香港消委會資料,部份人可能會將生蛇與其他常見的皮膚病,例如濕疹或天疱瘡混淆。消委會教可透過以下特徵區分:

  • 濕疹:患者的年齡分布很廣,由嬰兒至長者都有,病徵主要是痕癢,可同時在身體多處出疹。
  • 生蛇:以長者居多,主要徵狀為痛楚,多在身體單側出疹。
  • 天疱瘡:長者常患的皮膚病,長者常患多在雙腳出現,屬不痛不癢的水泡。

生蛇4大處理方法 一定要吃特效藥?

香港衞生署又列出以下生蛇的處理方法:

  1. 服食抗病毒特效藥:可縮短痊癒所需的時間,但必須在72小時內開始使用才有效果,因此如有懷疑應盡早求醫,並按醫生指示用藥。
  2. 紓緩方法:保持舒適的室溫,在患處塗上紓緩藥膏或服食止痛藥,可減輕痕癢和痛楚;也應保持患處皮膚清潔乾爽。
  3. 防止感染:切勿自行弄破水泡,否則可能導致二度細菌感染。避免接觸體弱人士,如孕婦和小孩,以免感染到對方。
  4. 增強身體抵抗力:飲用充足水分及休息。

紓緩生蛇食療 中醫推介1款茶紓緩症狀

此外,註冊中醫師梁伊倩曾在Facebook專頁「CheckCheckCin」講解生蛇的護理方法,並推介紓緩茶療。

她表示,中醫理論認為生蛇屬「蛇串瘡」,又名「纏腰火丹」、「蜘蛛瘡」、「串腰龍」等,成因眾多,但體質屬濕熱、痰濕或氣滯血瘀者較易患上。

如患者皮疹灼熱刺痛、皮膚破損、泛紅,伴有口苦口乾、煩躁易怒、胃口欠佳等,可喝夏枯草蒲公英茶減輕不適:

  • 材料:夏枯草10g;蒲公英2g;金銀花9g
  • 製法:材料洗淨,加800ml水熬煮30分鐘即可。

生蛇8大宜忌 要注意戒口/作息

梁尹倩醫師又提醒,生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8大宜忌:

  1. 忌煎炸油膩、辛辣等食物。
  2. 忌發物如茄子、蘑菇、有殼海鮮等。
  3. 忌進補。
  4. 忌洗澡時水溫過熱。
  5. 宜飲食清淡。
  6. 宜穿寬鬆透氣衣物,避免磨擦患處,減少水泡磨破的機會。
  7. 宜早睡不熬夜,晚上11點前入睡,確保睡眠充足。
  8. 宜保持情緒健康,適當宣洩。

注射疫苗有助預防生蛇?

香港衞生署指出,疫苗可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病率,臨床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的預防率達5至7成。惟接種後仍有機會發病,但痛楚會較輕。50歲或以上的人士都可接種,但一些有敏感病歷或免疫系統減弱的人士則未必適宜,建議應先詢問醫生意見。

延伸閱讀:生蛇10大身體警號 初期症狀似感冒

延伸閱讀:免疫力下降易生病 推介6類食物提升免疫力

 

T10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追蹤CCUE社交媒體,獲得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cue.c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cu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