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_百度百科

桃园三结义

《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
展开8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中文名
《桃园三结义》
出    处
《三国演义》
作    者
罗贯中
创作年代
明朝
文学体裁
小说
相关人物
刘备、关羽、张飞

基本内涵

播报
编辑

典故起源

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小说原文

电视剧中的桃园三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灯谜

桃园结义(打字一)谜底:众 [1]

影视版本

播报
编辑

一龙分二虎

桃园三结义
张飞原来是杀猪卖肉的。这年的一天,他杀了一头猪,怕一时卖不完,会变臭变坏,老张虽是个莽人,却不是那种无良奸商,心想把肉放在哪好呢?想来井水较凉,于是就把一扇猪肉吊到门口的井里了。为了怕别人顺手牵羊拿去,又在井口上盖了块千斤大石。眼看“万失无一”了,倒觉得没啥意思了,于是乎便在石板上写上一行大字:“谁能揭开石板,可拿走好肉一刀!”——白吃老张的猪肉,这可是头一回!随后张飞就拿了另一扇猪肉,游乡叫卖去了。
这时候,从南边的大路上过来一条汉子,推着一辆独轮小车,车上装着两布袋绿豆,径直走到了井边停下,想喝点凉水,一看有口井,结果被大石头盖上了,这气就不打一处来,心想:这谁家的孩子,这么不懂事,干嘛把石头盖在井上呢?——原来这位老兄不识字的!想着就上前把石块搬开了,完了就去提那井里的绳,提着提着,提出一扇猪肉来。嘿,这井里怎么会有新鲜猪肉叻,还有一把快刀!这时大汉才看到石块上有字,——合着还是识字的!二话没说,手起刀落,割下一刀好肉,放在车上,推起车,吱吱呀呀直奔大路就走了。
张飞的老婆正在大门口那做着针线活,把这一切全都看在眼里了,想阻止他吧,又觉丈夫留了话在大石上,不好开口,便招呼道:“好汉,请留下姓名!”“关羽。”大汉指指自己的红脸,又指指齐胸的长须,说:“我就在涿州观音街的粮食市上,有事找我,一定不会错的。”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张飞回来以后,老婆一五一十地对他说了经过。嘿,张飞这气!叫道:“白叫人拿走我一刀肉,还让我丢人现眼,欺人太甚!我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待我去找他算账去!”
他飞奔进了涿州城,沿着观音街,这头看到那头,果然见有个红脸长须的大汉,面前放着两袋绿豆。就是他了!张飞瞪大环眼,出语带剌:“喂,你这绿豆能吃吗?”——你说哪有这么向人买东西的!哪有绿豆不能吃的呢,不能吃还卖吗?一听就知道是找碴儿来的。关羽强压住气,说:“我卖的绿豆从来都是上等货色,您自己仔细看看吧!”
张飞伸手插入布袋,抓住一把绿豆,用力一攥,立刻绿豆成了豆粉。掏出来,摊开手放在关羽的面前,嘲笑说:“把绿豆粉当绿豆卖,骗子!”
关羽心头火起,指责他不该弄碎自己的绿豆,张飞却不肯认账,还非说关羽卖豆粉,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就吵开了,看热闹的人越围越多,谁也不知道这两人谁的话属实。这时候,张飞也急了,抓起一把绿豆套着关羽脸上撒来,道:“想要脸,就别吃我的肉;想白吃我的肉,就别要脸了!”
关羽一听顿时明白了:敢情!这是那刀猪肉的主人。哦,有人能吃了你的猪肉,你不乐意了,就跑来斗事。哼,咱老关也不是什么好鸟,想当年,县官我都敢KILL,还怕了你了?跟着两人就打了起来。这下好,整个观音街,从东打到西,又从西打到东,把个街市打的东倒西歪,七荤八素。这位说了,怎么没人劝架拉架呢?啊?这话问的——就象动物园里两只老虎打架为什么没人劝架呢?——他……他……他要有人敢呢!这二位身体重,武艺好,力气大,一步一拳,三步一脚,很快就把整条街夯的比石板还要结实。
这时候过来一个卖草鞋的,大声劝架说:“住手,你两小子,敢在我地头上打架生事,翻天了是吗?有什么过不去的都可坐下来谈嘛。”
看热闹的人们见他长得白白净净的,身体瘦弱,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不禁嘲笑:“蛤蟆打哈欠,好大口气!真想劝架就动手去把他们拉开吧。”
一龙分二虎
卖草鞋的果然飞步跳到了当街,一手攥住关羽的胳膊,一手攥住张飞的胳膊,朝两边一分,又朝下一按,两人立刻就成了楔进土里的橛儿,分毫也动弹不得了。好大的神力啊!这就是民间常说的一龙分二虎
人们都连声叫好。关羽和张飞也都从心眼里佩服。一问,才知道这卖草鞋的原来叫刘备,他们早就听说过了。俗话说:好汉爱好汉。碰巧见到了面,怎么肯轻轻错过?关羽和张飞都表示想和刘备交朋友。刘备见他们都是英雄,也表示十分钦佩,希望能成为弟兄。张飞生性痛快,说:“不打不相识,说干就干,立即在这里结拜好了。”动手捧了些土,堆在当街;又拣了几根细柴棍儿插上,权当香烛,然后硬拉刘备、关羽一齐跪地磕头,就算结拜成弟兄了——当地百姓称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结义。

三次结义

俗话说:“米面夫妻,酒肉朋友。”刘、关、张萍水相逢,一下子打得那么热乎,其实也脱不开这酒肉二字,都同样是为了吃吃喝喝,可从中讨点便宜。当时,张飞最富,卖的又是肉,自然要常常作东请客;关公贩卖粮食,不愁钱用,上门也不空手,这酒便由他包下来;刘备卖草鞋,本小、赚头少,糊口尚且困难,每次总是只带张嘴巴赴宴。张飞、关羽见他老是一毛不拔,慢慢就受不了了。他俩私下议论:这么下去哪行?就是有金山银山,岂不也要被他刘备吃空?终于商定了一个办法,决定要除掉他这个累赘
这天,张飞特意在后花园里安排了筵席,先和关羽分两边坐下,却把上首空着,特意留给刘备。酒菜刚刚上齐,刘备提着一串草鞋来了(其实他也不是每次都空手而来,有时也会送几双草鞋给二位兄弟呢)。他一点也不客气,说:“来早不如来巧,我就不辜负两位兄弟的好意了!”一屁股坐在空着的位置上。关张二人一看,心里暗暗窃喜,这回你还不死!原来那里铺了张芦席,席下盖的是一口井,按说他会掉下去才是,不料刘备却坐得安安稳稳,照旧大吃大喝。张飞惊得愣了半天,装作离席吐啖,绕到刘备身后,暗暗揭开一点芦席,只见井里云烟缭绕,——不得了!有一条鳞光闪耀的五爪金龙托着刘备。他几乎都要叫出声来,连忙盖好了席子,又转身回席,附耳告知了关羽。关羽明白,刘备眼下只是英雄落魄,将来定会大富大贵,跟上他会有出人头地的日子,便对他另眼相看了,说:“刘大哥,想当初我弟兄三人当街结拜,未免太草率了。眼下,是在三弟家里,三牲礼品都好备办,看来应该重新祭天祭地,来一次结拜的大礼。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刘备巴不得靠上这么两个有钱的朋友,好经常随着白吃,便满口答应了下。张飞也很快领会了关羽的意思,大声附和:“二哥说的对,我们要重新对天发誓,同生共死,永不变心!”于是,他们便来了个第二次结义。
刘备老吃关张的白食,心里终觉有些不安。他和老婆商量,要请两个结拜的弟兄也到家里来吃一顿。他老婆感到为难,说:“人来人往是人之常情,就是倾家荡产请他们一次,我也没二话可说。只是你看我们家里还有可倾可荡的了吗?让他们看见,以后哪还能瞧得起你?只怕不大合适吧!”刘备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想了想说:“不妨,我自有办法应付他们。”立刻借来几条布袋,全都装满黄土,口朝下,成排竖在屋里。然后请来客人。
关羽张飞第一次来到刘备家里,只见一间破茅屋,四壁空空,人在房中,可以早看日头晚看星,炕上铺草席,盖烂絮,锅碗瓢勺都缺口断把,没有一样是完整的,可是却有很多布袋,全装得满满的,自然有点怀疑,便问那是些什么东西。刘备想糊弄过去,答道:“黄金。”
关羽心里明白,不愿多话,赶紧端起酒杯,边喝酒边把话岔到了别处。不料张飞偏不知趣,硬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大哥,你别打肿脸充胖子。明摆着:你穷得上顿难接下顿,哪能会有这么多黄金呢?”过去摸了摸,口袋里边梆梆硬,不禁半信半疑:“莫非真是黄金!”刘备难以改口了,只好一边哼哼哈哈应付,一边拉他说:“上席喝酒,上席喝酒!”
越拉张飞越不肯走,非弄个水落石出不行。他忽然双手抱住布袋,猛一用力,翻了个口朝上,嘿,里边果然装的全是黄灿灿的金子,都是五十两一个的大元宝!张飞赶忙又打开另外几个布袋,全都是一样!
刘备夫妇俩也都惊呆了:“果然是三人一条心,黄土也变金啊!?”关羽恍然大悟大悟说:“我看这是苍天示意!只要我们永远风雨同舟,就是天下也能打下来哩。这们还应该对天盟誓一次。”
刘备住在楼桑村,村西有个大桃园。这时候正逢桃花盛开,花红似火,生机勃勃,他们看中了这个地方,便在那里第三次结拜,海誓山盟,这才是桃园三结义。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刘备

字玄德,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他本是东汉皇帝的远亲。自从桃园结义后,请出诸葛亮,才和魏、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在蜀国。

关羽

字云长。公元200年刘备战败,关羽被曹操俘虏,极受优礼,并被封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得知刘备下落时,过五关斩六将,携刘备家眷返回,成为封建社会忠孝仁义的楷模。他虽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却死得最早,于公元219年孙权袭荆州时被杀。

张飞

张飞
字翼德,是鲁莽英雄的代名词。不过,他在长坂坡上的壮举,至今仍是美谈。遗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刘备发兵攻吴为关羽报仇,临行前被部将刺杀,留下一世英名。

法理解释

播报
编辑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罗贯中把它放在《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文中描写到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刘备,然后巧然的机会刘备认识了张飞关羽,三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结为兄弟。在文中结尾描述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三国演义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是个什么关系呢?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桃园三杰
《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
《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这三段史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史料也无结义之说。
再有,从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来看。关羽被东吴人杀害后,魏文帝曹丕诏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是全始全终了”。在这里,从魏国人看来,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又是“恩犹父子”了。古人有“君臣如父子”的观念,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值得奇怪;同时也可以反证: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并不是把兄弟,他们的同时代人对此是很清楚的。清人赵翼认为:三国的君主都善于用人,其用人各不相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以性情相契”。所谓“以性情相契”,就是用感情相处,情深谊长,但这不等于就是把兄弟关系。
有专家考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概在宋元时期就开始流传。宋末元初赫经《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
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的故事是这样描写的: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杀之,逃往涿州范阳张飞则在当地开了一家肉店。张飞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并扬言如有人能搬开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给他。一日关羽路过张飞的肉店,搬动张飞用以压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练蛇钻如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这个故事虽然饶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诞。
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桃园三结义”构思的就好一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一些。
除了这里提及的关于三国演义的描述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的诸多材料描写到三国演义的故事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具有虚构性,但是不管有多种版本虚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所有的版本包括史书的记载至少对三个人的义气相交、互帮互助、精诚团结的特点是认可的。可以把桃园三结义抽象为一种互帮互助精诚团结的典型关系。然后我们可以对这种抽象出来的精诚团结的典型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的具体材料就采取三国演义里面的素材,因为这种版本为大家所熟知,而且是最生动最朴实的语言。

历史影响

播报
编辑
民间所言“桃园结义”,不见诸史料却是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故事。《三国演义》第一回用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这样的回目,来昭示刘备关羽张飞非血缘关系的三兄弟真情,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对桃园结义来一番审慎的研究。前人往往关注该故事如何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而未曾全面的探讨。笔者不揣浅陋,在此对其产生、流播、影响作一番梳理、研究,以求就教于方家。
关羽
一“桃园结义”之渊源现存所见讲述“桃园结义”的成型故事,最早是元朝建安虞氏至治(1321-1323)刊刻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该书因是当时说书艺人的讲话底本,为坊间所刻,所以内容极为粗糙,且只讲故事本身,回与回之间没有回目,其叙述桃园结义故事如下:关、张二人见德公生得状貌非俗,有千般说不尽底福气。关公遂进酒于德公。公见二人状貌亦非凡,喜甚,也不推辞,接盏便饮。饮罢,张飞把盏,德公又接饮,飞邀德公同坐。三杯酒罢,三人同宿昔交便气合。有张飞言曰:“此处不是咱坐处,二公不弃,就敝宅聊饮一杯。”二公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后有一桃园,园内有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次之,飞最小。从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这段故事的素材显然源自陈寿《三国志》,兹溯其本源见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费祎劝关羽时说:“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华阳国志·刘先主传》中亦有相类记载:刘备“善交结豪杰,年少争附之……河东关羽云长,同郡张飞益德并以壮烈为御侮。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食则同器,恩若兄弟,然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关羽传》中还用了“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这样的句子,《诗经·常棣》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陈寿用“御其务”行文,借此暗示刘关张三人像亲兄弟一样团结对外。按陈寿本良史,所撰《三国志》有“信史”之誉,记载史实大抵可信。与三国时代相去不远的晋人常璩,也是位作史严谨的学者,其《华阳国志》,是我国首部地方志书,史料价值同样具有相当高的可信性。由此推证,刘关张三人当时有兄弟之谊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了。至于结义发生于桃园,杀乌牛、白马、祭天祭地、盟誓之类,当是小说家想像而言。但《关羽传》载关羽栖身曹营时,曹操让张辽去试探关羽到底有无心意留在曹营,关羽十分感叹地告诉张辽“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这似乎又说明他们曾发过誓言。无论怎样,史料种种零散记载成为了桃园结义的源头,一切关于刘关张兄弟结义的故事,即由此而衍生开来倒是确凿无疑的。
二“桃园结义”是如何产生的三国时期,战乱频仍,亲朋好友之间,反目成仇比比皆是。甚至有不惜假为父子关系者,也能刀斧相加。如吕布先“大见亲待”于丁原,董卓进京后,又“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最终吕布一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亲兄弟之间如袁谭、袁尚,为了一己利益,而兵戎相见。当此之时,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出身不同的人,萍水相逢于乱世,能“恩若兄弟”相处,确属难能可贵。像刘备虽已经沦落到“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但究竟有“汉景帝中山靖王胜之后”这样一个曾经高贵的门第。这对于两汉时期讲求门阀等级的社会的环境下,竟有如此之举,无论如何也是对传统的大胆冲击。因为关羽、张飞二人,虽然陈寿没有记载他们是何出身,但二人的祖上是怎么也不能和刘备比肩的。是以明代以前,凡祭奠庙宇皆以刘备为主体,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是配祀一旁。但自《三国演义》流行以来,这种状况就发生了变化,由桃园结义引发出的社会结义现象增多,过去的刘备庙宇名称也随之而变。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至迟在元代中期是出现了的,前引《全相平话三国志》已证。故事已经为民间接受而广为流传,甚至还有杂剧加速其传播。傅惜华先生编撰的《元代杂剧全目·卷六》辑录的“元明间无名氏作家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剧目。傅氏记载:该剧“元明间无名氏撰。作者姓名,今无可考证。
刘关张
《也是园书目》古今无名氏‘三国故事’目,著录此剧正名;《今乐考证》、《曲录》亦著录之。此剧现存版本有:(一)明万历间脉望馆抄校本,未题作者,北京图书馆藏;题目作:‘英雄汉涿郡两相逢’,正名作:‘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二)《孤本元明杂剧》本,第十五册,又作简名:‘桃园三结义’;据脉望馆抄本所校印者。”傅先生《元代杂剧全目》中所载元明间无名氏作家作品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能确指到底是元代还是明代,只是笼统含糊称为“元明间”,将元、明两代并举,说明其出现时期不会早于元代中期,极有可能是元末明初,因为同时期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已问世,其书之第一回目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历史上一种现象或者一个故事的产生,不是一个偶然或凭空出现的,往往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前已证“桃园结义”故事产生于元中期,流行于元末明初,这是一段非常的历史时期。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一个王朝的鼎盛时期,往往就是走向没落的开始。元末明初恰恰就是新旧王朝在变更前社会动荡最剧烈的时期,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元蒙贵族的统治因到了王朝末期而变得极为残酷,从而激起了民众的反抗,全国为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但在各方的义军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一方面与元朝军队奋战,一方面义军之间同时还进行着相互吞并的战斗,致使元末的斗争变得十分复杂,而在这复杂的形式下,起义队伍中的每个人也都会面临忠诚和义气如何取舍的种种考验。桃园结义流行于此时,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讲求忠义的道德需求。据一些研究材料表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志图王”,曾参加了义军张士诚部并充当幕僚,但个人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故而发愤编写历史小说。将他参加义军的经历,加上个人的才智,编撰了《三国演义》。借助小说竭力呼唤重信守义,倾心塑造了汉末群雄,其中桃园结义三位英雄就倾注了个人情感,关羽还被塑造成了“义绝”。该书多处借人物之口来表明自己的爱憎,如借诸葛亮之口斥责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诚然,桃园结义故事并非罗贯中的原创,罗本成书时代晚于平话本,在编写的过程中,大量借鉴和参考元人平话本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加之本人“遭时多故”,痛恨人与人之间互相倾诈,是以罗本将“桃园结义”的故事描写的更加丰满而有意义。至此之后,刘备的家乡在其故事的影响之下,也就出现了以刘关张为主体的纪念祠宇———三义宫,俗称三义庙、三义祠。其产生的轨迹是:元人平话本创作于先,接着是元明间有关三结义的杂剧兴起,紧接着集大成或称最终定型的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广泛传播。三三义宫(庙)———“桃园结义”影响之产物只讲义气不论出身的结合,当然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然桃园结义真正影响后人,甚至出现专门祭奠庙宇,还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唐、宋人心中,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早已成英雄,反复出现在咏赞诗中。而刘、关、张三人有旷世难逢的兄弟之谊,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将此作为独特的话题而重视。甚至在刘备、张飞故乡河北涿州,唐、宋、金时期也只有祭奠刘备的昭烈庙。现存咏赞刘备庙的诗,以宋朱熹《谒昭烈庙二首》较早。唐人或有咏赞昭烈庙诗,今未曾见。至金、元时期,歌咏涿州刘备庙宇的诗词、碑刻已然增多,如:金王寂诗《涿郡先主庙》、王庭筠《涿州重修汉昭烈帝庙碑》、周昂诗《谒先主庙》、元好问词《摸鱼子·题楼桑庙》、元陈孚诗《谒先主庙》、傅若金诗《涿州楼桑先主庙》、郝经诗《楼桑庙》、《书黄华涿郡先主庙阴》、《涿郡汉昭烈皇帝庙碑》、王恽《谒楼桑昭烈帝庙》等,均以刘备或刘备庙宇为歌咏对象。今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内一通元代紫阳先生题《汉昭烈庙诗碑》,恐为尚存刘备庙最早碑刻。在此,值得注重的是金王庭筠《涿州重修汉昭烈帝庙碑》所记内容。王碑已佚,其碑文见《涿州志》,碑文记载:“涿,先主之故家也。庙距州西南十里,而远庭有石,乃刺史娄君延重修记,唐乾宁四年也,则血食于此旧矣。岁久屋老,才庇风雨。今夏四月,里民始议增葺。于是富者以资,巧者以艺,少者走以服其劳,老者坐以董其功,稍完治中堂,新作门屏,又作两庑,配祀元臣。诸葛孔明、关云长、法孝直在东,庞士元、张翼德、简宪和在西。”。文中很明确提到至迟唐乾宁四年涿州建有昭烈庙,而王庭筠重修该庙于金人统治时期,即公元1115-1234年期间。碑文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王庭筠重修的昭烈庙中不仅祭奠昭烈帝,还配祀了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六位“元臣”。元郝经《涿郡汉昭烈皇帝庙碑》中也提到:“庙在涿郡南十里,而近自隋唐五季辽金以来,皆即故居代为增葺。而正殿当中山靖王之后。昭烈像设衮冕,南向。其佐命将相,则列于两庑。左则诸葛亮、庞统、法正、许靖。右则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从上引金、元诸人诗词、碑文中我们得知,汉昭烈庙又称作汉昭烈皇帝庙、楼桑庙、先主庙等,显然是纪念以刘备为主体的庙宇,金代到元代早期,涿州的庙内除了刘备还有诸葛亮等人配祀其中,而后世以祀刘、关、张三兄弟为主体的庙宇———“三义庙”,当时这一名称是并不存在的。随着杂剧非凡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流传,“桃园结义”的故事更加深入民间。至迟在明代中期,刘备、张飞故里河北涿郡出现了祭奠刘关张三兄弟的庙宇———三义宫。今河北涿州市松林店镇楼桑三义宫内存有明代正德三年焦芳等刻立的《重修三义宫碑》,此为今存记载三义宫最早的碑刻,其碑文中记载道:“涿之楼桑故有三义庙,祀汉昭烈皇帝,而以其臣关穆侯羽、张桓侯飞配焉。盖楼桑即昭烈故里,而桓侯为涿人,穆侯虽产解而誓共死之盟实始于此……然则昭烈之于二侯盖不特一时要结兄弟之义,终始君臣之义,而于天下万世之大义,沉沦于凶虐之势而不可返者,皆特以不坠矣。千载之间,苟所居所履皆合而祀之,岂偶然乎?故庙建于唐乾宁四年,金承安中复新其室宇……”据碑文所记,三义宫的修建年代下限是明正德年,正式年代当为明早期。焦芳于碑文中特意提到“故庙建于唐乾宁四年,金承安中复新其室宇”,是欲将三义宫这个称谓的历史提前到唐代,并提到金承安(公元1196-1200年)中还曾修葺过庙宇。而前引金王庭筠《涿州重修汉昭烈帝庙碑》中,恰恰有涿州的汉昭烈庙建于唐乾宁四年的记载,王庭筠正是金大定年进士。说明焦芳这句话的根据源自王庭筠的碑文,只不过焦芳将王庭筠重修的涿州昭烈帝庙,说成为三义宫了。由一段传奇故事而引出一个纪念庙宇,这不是惟一,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三义庙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清朝和民国时期,三义庙是秘密组织结义、会盟、议事、举行重大活动的重要场所。明人将汉昭烈庙直呼为三义宫,有意无意之间改变了庙宇的性质,前称谓突出的是封建等级君臣之礼,强调的是“君”,而改称后者显然加入了民间“义”的成分,就是把君臣之礼变成兄弟之义,而这正是民间百姓所愿看到和接受的带有平等意味结果。清褚人获《坚瓠集》记载民间广为流传的《关西故事》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均是阶级地位相同的平民。故事说,关羽从蒲州解良杀了当地豪强逃到涿州后,轻而易举的将张飞藏在井中的肉取走,“张归,闻而异之,追及,与之角力,力相敌,莫能解,而刘玄德卖草鞋适至,见二人斗,从而御止,三人共谈,意气相投,遂结桃园之盟。”这里决口不谈刘备有高贵血统,只说他卖草鞋,三人之间就没有距离而能平等结盟。由汉昭烈庙变为三义宫,从平话本粗糙的结拜到《三国演义》非常严厉的“桃园三结义”,应当说是顺应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迎合了民众的需求。明代闻名学者李贽在其《续焚书·卷五》中,作“过桃园谒三义祠”诗,道出了大众的心意,诗云:“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源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我来拜祠下,吊古欲沾襟。在昔岂无重义者?时来恒有《白头吟》。三分天下有斯人,逆旅相逢成古今。天作之合难再寻,艰难何愁力不任?桃源桃源独蜚声,千载谁是真兄弟,但闻季子位高金多能令嫂叔霎时变轻重。”这首古诗虽回避了君臣之礼对人的桎梏,但却是对世人结交是以黄金的多少来衡量感情深厚的丑恶社会现象的深刻抨击,感叹刘关张三结义这种“天作之合难再寻”。应当指出,如李贽这样的知识分子都在慨叹冷漠人生,那在社会的底层民众,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四《先主伐吴》文中,更表明了广大民众为何崇尚三结义的心声,朱云:“刘先主与云长结为兄弟,义气甚重。方即位,而云长败死。平时共患难死生,不少须臾离,而一旦委之虎口,既忝为兄,又做皇帝,戴平天冠,而弟仇不少泄,当日誓言为何?又何以见天下?故刘先主之行,决不可已;即不行,亦须枉受张翼德一番臭气,驻手不得。惟一败,气结而死,故可以下见云长,而先主之心,亦可以无愧无憾。此正英雄本色,天下为轻、义为重者。”此即是桃园三结义之所以流播开来且长久不衰的真实原因。由此我们会引出一个题外话题:桃园结义为什么古人单就要说桃园,而非别的什么树园?这关涉到中华古代巫文化内容。古人认为鬼畏惧桃树,故常削桃木为人形,立于户侧,以驱鬼避邪。汉应劭《风俗通·祀典》记:“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兄弟结拜、歃血为盟本是一件十分严厉、庄重的事,古人把刘关张结义的地点说成桃园,便是深受巫文化影响之产物。四“桃园结义”对后世的影响为达某种目的结义为兄弟,这样的事情古已有之。唐朝皇帝为加强边境安全曾和回纥、突厥“结为兄弟”。大明王朝统治者如何利用结义故事来笼络大众,目前尚未见到鲜明的例证。倒是大清统治者虽是满族贵族,却将此运用得得心应手。据《清稗类抄·卷六十四》记载:“本朝羁縻蒙古,实利用《三国演义》一书。当世祖之未入关也,先征服内蒙古诸部,因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引《三国演义》桃园结义事为例,满洲自认为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其后入帝中夏,恐蒙古之携贰也,于是累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以示尊崇蒙古之意。”将一段民间故事非凡是汉族的故事与自己的统治结合并运用于实践,这是满清统治者的高明之处。虽然当时清世祖尚未全面统治中国,但他能从桃园三结义中悟出结盟多民族来增强自己力量的道理,以求达到最终统治天下的目的,则非平常统治者所能也。此后,大清统治近三百年中,新疆噶尔丹叛乱、康熙出兵抗击俄国侵略,都是民族矛盾尖锐的表现。而蒙古王朝完全臣服于大清,没有参与与中心王朝作对的叛乱,不仅如此,“(清圣祖康熙)召科尔沁蒙古王沙津入京,面授机宜,使诱噶尔丹”,则使蒙古贵族完全站在维护祖国统一的立场上。桃园结义竟能使蒙古贵族三百年来对大清像关羽之于刘备“服事为谨”,这难道没有最初受到清世祖尊崇与之结盟有关吗?自《三国演义》面世之后,桃园结义故事便风靡社会,引得民间纷纷效仿。而一种社会现象的流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统治者和下层民众均能接受,否则将是短命的。桃园结义之所以流行社会,就因它是不讲究阶级地位差别的。清代学者章学诚批评《三国演义》说:“《演义》最不可训者,《桃园结义》,甚至忘其君臣,而直称兄弟。”是以后世学者谓:“天下最足移易人心者,其惟传奇小说乎……自有《三国演义》出,而世慕拜盟歃血之兄弟、占星排阵之军师者多”。这正是桃园结义广泛受到下层亲睐最好的注脚。结义、结拜、歃血为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形式,它是由中国社会宗法结构特点所决定的,源远流长。宗法制是从氏族制度血缘关系与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统治者“重本抑末”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以土地为中心的人民,没有更多的选择,只可能以血缘纽带组合群体,这就形成了宗族组织。宗族组织既有内向凝聚的倾向,又有外向相斥的倾向,它的强大与繁荣在于与其他宗族组织相互竞争中而获得。宗族组织内向的凝聚力关键是他本身所带有的血缘关系,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强调的就是血缘关系。而没有血缘关系的身处江湖,生活无保障,经常遭受官府、地方豪强欺凌的四方游民,因为某种利益聚合在一起时,为使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紧密,便努力的通过某种形式使得这种关系变相的成为“血缘亲情”。规模小的“桃园结义”、“义结金兰”、“拜把子”等。规模大的则建立以虚构的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各种结社组织,孙中山说:“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扶,此最合夫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也。”其实,结义、结拜就是将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和人,以一种虚构的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准宗族组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团体的凝聚力,这是弱小群体抵御强暴,免于饥寒的最常用的手段。在此,刘关张三人当年是否结义、是否盟誓,都已不重要了,桃园结义作为后人效仿的经典和楷模已然深入到社会,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论及此道:“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处处为梁山之盟……”反映了民国年间,结拜、结义已成当时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五桃园结义———秘密组织团结民众的手段桃园结义影响后世,因其结义或结拜本生就是中华文化古老传统,弱势群体或个人利用这种形式来加强自身力量。当专制统治达到极致,民不聊生时,下层民众结义成为普遍现象便不足为奇。
用桃园结义为精神偶像,成其为加入组织的号召基础,达到更广泛团结民众,从而实现其政治目的。值得注重的是到晚清,朝廷腐败,百姓流离,此与汉末政治形势颇为相似,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各种秘密组织顺势而起,拉拢民众,对抗官府。闻名如天地会者,除了有自己明确政治目标,更将桃园结义作为组织号召的基础,加入了符合大众的内容。(一)与国家民族之大义相结合,借结义变私仇为公仇。晚清的秘密组织天地会“洪门小引”中有这样宗旨:“后学桃园结义。刘关张万古传扬。前者合胆同心。无分彼此。胜如同胞骨肉之亲……今见彼邦世衰道微。官脏吏酷。独力难成。特是结为洪门手足……”还明确提出五条政治目标,其中前两条:一是要报清军火烧福建少林寺之仇,二是要复回明朝江山等等。所谓报南少林之仇,即是报郑芝龙全家被杀之仇。据萧一山先生考证,“由郑氏私仇转而为国家公仇,生出反清复明之四字口号……苟天地会而不提出为郑芝龙复仇之宗旨,则难得其奔走号召之死力。且郑芝龙曾为海盗魁首数十年,海盗中本有歃血拜盟之制度,同生死,共患难,故能勒其党徒,出生入死,是以天地会提出为郑芝龙复仇之宗旨,其部曲顾念旧盟,必敌忾同仇。”复仇是手段,而推翻满清统治才是最终目的。(二)强调结义的民主平等思想。萧一山《教会源流考》指出:“(洪门)既为一家,即系同胞。故入会者,无论职位高下、入会先后,均称兄弟”;洪门借刘关张以结义,故曰桃园义气“盖组织此会(指“天地会”笔者注),缘迎合中国之下等社会之人心,取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三书而贯通之也。其专收下等社会盖奏恢复之功,当用多数之人。且下等社会离官场远,上下隔绝,不易泄漏也。”盖三国故事之流行,得益于民间艺人传播之功,至迟宋代就出现了像霍四究这样专门“说《三分》”的艺人。不论平话还是元杂剧,下层平民当是主要之受众群体,故事中刘关张不论君臣认兄弟,自然迎合大众口味。结合晚清民主潮流涌动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理解天地会为什么要大打“桃园结义”旗号了。(三)结义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精要———忠、孝、节、义。天地会“三十六誓”中有“要忠孝节义依存,议联盟结合异姓,结为兄弟骨肉之亲。议敦誓盟之好,合老少之勇序,强不欺弱,福不欺贫,长不戛厌,务相要桃园结义风,遵雄鸡之血,众等新丁,初进洪门,议洪为誓,以忠义为本,以孝顺父母为先,和睦乡党,以敬长上下,不得忤逆五伦……”天地会的誓言杂糅了传统道德伦理观,以忠孝节义来规范组织内部行为。这虽已远离桃园结义的初衷,但在结义的形式下达到了凝聚力量的目的。(四)结义的目的是推翻满清王朝。《三国演义》表现刘关张桃园结义,也仅仅是为了加强兄弟间团结,假如有什么政治目的话,恰恰是为了维护朝廷而去打朝廷的叛逆———张角黄巾起义队伍。可清朝以来各种结义将反抗官府,推翻满清王朝作为首要政治目的。在记载天地会等秘密社会史料中,像“今晚桃园来结义,复回明主旧乾坤”、“桃园结义复大明”、“兄弟结拜反清复明”之类句子随处可见。把清朝的清,写作三点水加一个月字,以表示“清”无头,可见其政治态度相当鲜明。当《三国演义》普及民间,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时,脍炙人口的桃园结义开篇故事,就变成人们口中话题而津津乐道。统治者借此来巩固江山,下层民众效仿来团结力量,各取所需,互有目的。但无论怎样,上下两个阶层借重这个故事都是看中了其中的“义”字。清廷讲结义是团结蒙古,打击分裂主义;秘密组织讲结义是团结民众,打击官府对抗朝廷。以结义的名义,达到各自的目的。可见,讲“义”总是带着团结、积极向上意义的,这也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

真假考辨

播报
编辑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罗贯中把它放在《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书中的故事大家都相对比较了解,再次也不再累述。来看看“桃园三结义”的其他故事。
有专家考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概在宋元之际就开始流传了。在赫经《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
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又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杀之,逃往涿州范阳。张飞则在当地开了一家肉店。张飞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并扬言如有人能搬开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给他。一日,关羽路过张飞的肉店,搬动张飞用以压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练蛇钻入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这个故事虽然饶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诞。在元代《三国志平话》中,“桃园三结义”构思得相对来说好点,毕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的。
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比如,元代刘福顺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不过,这样的写法对人物的塑造是比较粗糙的,而且立意也低。
动画版刘备
罗贯中不愧为文学巨匠,这些史料、故事到了他的手上立刻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罗贯中删除了一些荒诞的成分,改成了三人在国难当头,欲投军破贼、保国安民、共举大事这个目标一致的大前提下结为兄弟,尤其在三人焚香再拜说誓言时道出:“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样一来,立意也就高了,朋友关系拔高了一大步,把一个单纯的结拜变成了一种共赴国难的相互扶持,使人倍感崇高而亲切。一部大书把“桃园三结义”放在开头,这就为以后他们三人为实现“共举大事“这么一个奋斗目标,而能”同甘苦、共休戚、患难相携“的深厚情谊埋下了伏笔。因此,在以后的岁月中关羽、张飞为辅佐刘备恢复汉室而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也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那么,在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刘关张三人没有桃园三结义。理由是:(1)正史没有记述,《三国志》、《资治通鉴》从未提及此事;(2)三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应是关刘张,而不是刘关张。
《三国志·先主传》中无刘备生年,仅说他死于章武三年(223),时年六十三。先人计算年龄都算虚岁,照此逆推,刘备当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因此,刘备的生卒年代应是161~223年。
据钱静方著《小说丛考》:康熙年间关羽家乡出土的关侯祖墓碑记知,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六月。所以,柯汝霖《关公年谱》认为,关羽实长刘备一岁。关羽的生卒年代应是160~219年。
张飞的生卒年代,《辞海》介绍:?~221年,根据《关公年谱》“张飞小刘备四岁”之说,应是165~221年。
《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关羽和张飞都以勇略著称当世。魏国谋臣程昱赞誉关张“万人之敌”,周瑜称赞关张为“熊虎之将”。所以,刘备特别宠信关张,视他俩为心腹之臣。以致于后世论史者,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就认为:“刘备待关张之信,胜于对诸葛亮之诚。”
以上几段史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史料也无结义之说。所以说,历史上并没有真实的“桃园三结义”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