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信用评级机构是哪些?

关注者
40
被浏览
304,144

4 个回答

世界三大评级公司

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效劳公司、惠誉国际信誉评级

1.美国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and pooks )开创人普尔于1860年,顺应欧洲投资者希望更多的了解自己在美国新进展的基础设施的资产的愿望而创建。

2.穆迪投资效劳公司(moodys)创建于1909年,初创了对铁路债券信息进行信誉评级;1913年对公用事业和工业进行债券信誉评级。

3.惠誉国际信誉评级(fitch ratings)创建于1913年,规模小于标准普尔和穆迪,但在全世界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评级上,惠誉的灵敏度要高得多。

三家评级机构各有偏重,标准普尔偏重于企业评级方面,穆迪偏重于机构融资方面,而惠誉更偏重于金融机构的评级。

国内主要评级机构

1、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简称“中诚信国际”,英文简称“CCXI”)

中诚信国际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设立,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中外合资信用评级机构。股东为: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占股49%)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占比51%)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债券评级、短期融资券评级、中期票据评级、可转换债券评级、信贷企业评级、保险公司评级、信托产品评级、货币市场基金评级、资产证券化评级、公司治理评级等。中诚信国际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认可的企业债券评级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也中国保监会认可的首位信用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是国内评级行业中唯一正式引进国际评级技术与方法体系,是具有公认领导地位的国内行业龙头公司,在资产证券化等高端产品中具备业内较强的技术优势。2007年4月在全国率先公布第一批4个行业的评级方法,目前已完成20个行业的评级方法。是业内唯一正式公开评级方法和按行业制定不同评级标准的评级公司。

中诚信国际的评级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定性分析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2)历史考察、现状分析与长期展望相结合(平抑经济周期的扰动)

3)侧重于对评级对象未来偿债能力的分析和评价

4)注重现金流的水平和稳定性

5)以同类企业作为参照,强调评级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6)“看透”不同准则下的会计数字

2、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原名为“深圳市资信评估公司”成立于1993年,先后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发改委认可,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信用评级业务。股东为深圳市诚本信用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占比38.93%)深圳黄金投资有限公司(占比33.36%)以及41个自然人股东。

1993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批准,鹏元获得从事贷款企业评级业务资格:1997年1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鹏元成为首批具有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企业债券评级业务资格的9家评级机构之一:2007年9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鹏元成为首批获得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资格的评级机构之一2008年9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鹏元获得从事企业债券评级业务资格,成为全国第一家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书面批文的评级机构:2009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核定,鹏元获得贵州省信贷市场企业主体信用评级资格:2010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核定,鹏元获得上海市信贷市场企业主体信用评级资格。

目前,鹏元的业务品种包括上市公司债券评级、非上市公司(企业)债券评级、结构类融资评级、贷款企业信用评级、上市公司治理评级、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综合实力评级、招投标评级、个人征信、企业信贷贷前调查、中小企业融资推荐等十余种,迄今为止,鹏元已累计完成了30000余家(次)工商企业资信评级,为全国六百余家发债企业进行了债券信用评级。

3、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联合资信”)

联合资信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国有控股的信用评级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注册资本3000万元。股东为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惠誉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前者是一家国有控股的全国性专业化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后者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

联合资信的主要业务领域包括:资本市场信用评级,信用风险咨询。主要业务范围包括:主体评级,即对金融及非金融企业主体开展的评级。债项评级,即对金融及非金融企业主体发行的各种证券开展的评级,联合资信评级资质齐全,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理事单位。

4、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大公国际”)

大公国际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批准成立,是面向全球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是世界第一家向全球提供国家信用风险信息的非西方国际评级机构,财政部推荐参加亚洲债券市场建设的评级机构,是参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代表。大公国际具有国家特许经营的全部资质,拥有银行间和证券业两大债券市场,四个国家政府部门认定的中国全部债务工具类信用评级资质。

1)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全国性企业债券及银行间债券信用评级机构

2)中国证监会认定的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信用评级机构

3)国家发改委认定的企业债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机构

4)中国保监会认定的对保险公司投资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的机构大公国际作为多元化的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商,建立了我国评级业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资本市场提供前沿风险评价技术与研究服务:与天津财经大学联合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以培养信用评级和风险管理高端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一一大公信用管理学院。大公国际拥有员工400余人,其中,硕士和博士分析师200多名,博士后科研人员30多名:在国内设有30多个分支机构,每年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5、东方金诚国际信誉评估

东方金诚国际信誉评估是经财政部批准由中国东方资产治理公司以资本金投资控股的全国性、专业化信誉评级机构。公司前后获批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三个国家政府部门认定的证券市场及银行间债券市场两大债券市场国内全数债务工具类信誉评级资质,和各地人民银行批准的信贷市场评级资质。公司注册资本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6家分公司,并全资控股一家专业数据公司一北京东方金诚数据咨询,是中国境内经营资本实力最雄厚的信誉评级机构之一,是五家机构中唯一的国有控股评级公司,实际操纵人为财政部。

6、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效劳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效劳是专业从事债券评级、企业资信评估、企业征信、财产征信、企业信誉治理咨询等信誉效劳的中介机构。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要紧股东有中国金融教育进展基金会、上海财经大学、申能(集团)公司等。

7、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2月15日,是中国第一家社会化专业资信评估公司。作为中国评级行业的开创者和拓荒人,远东资信开辟了信用评级领域多个第一和多项创新业务,为中国的评级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曾多次参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发改委等部门的监管文件起草工作;曾是中国评级业行业自律的领导机构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单位,对中国评级行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远东资信已从上海走向全国,形成以北京、上海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开展业务的运作模式,先后在浙江、贵州、四川、湖南、云南、吉林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远东资信拥有在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工作多年的资深管理团队;拥有由近百名优秀信用分析师组成的业务团队,分析师大多数是具有数年行业经验的博士和硕士;拥有由经济、金融等多个领域的中国著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拥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部门认定的信用评级资格。

远东资信此前一度拥有境内市场全部牌照资质,但在2006年"福禧事件"发生后,作为其评级机构的远东资信部分债券业务处于监管机构要求暂停的状况,业务萎缩严重,此后几乎退出了与其他几家信用评级公司的竞争,近些年发展慢慢有了起色,2019年7月8日,远东资信获得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B类信用评级业务的注册,业务范围为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机构债券信用评级业务;2021年8月20日,获准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至此,远东资信再一次成为拥有境内市场全牌照的评级机构。在国家发改委2021年8月20日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企业债券主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价结果"中,远东资信今年首次进入榜单就排名第五。

2021年2月26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与《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其中,取消了公开发行公司债强制评级要求和取消注册环节的强制评级要求。2021年3月27日,交易商协会再发文,在前期债务融资工具注册申报环节取消信用评级报告要件要求基础上,进一步在发行环节取消债项评级强制披露,仅保留企业主体评级披露要求。不过,对于企业发行债项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劣后于一般债务和普通债券等,可能引起债项评级低于主体评级情形的,企业仍需披露债项评级报告。2021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使用外部评级的自主性,推动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化改革,决定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下简称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取消强制评级,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外部评级依赖,将推动评级行业发展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1. 评级行业市场概述

信用评级机构基于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开展信用评级之前会对受评机构进行指导,从而提高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机构更加偏向于基于自身信用模型下可得到的最高评级作为受评机构的信用评级。

当受评机构发生负面情况时,信用评级机构通过把展望从“稳定”调整至“负面”,而不是直接下调信用评级。

当前的信用评级缺少区分度,导致信用风险预警能力不强,通过对不同信用评级之间进行横纵向的对比,提高信用评级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信息。

模仿经过检验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模型建立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能够更精确地评估信用质量和捕捉价格偏离的交易机会,使用内部信用评级模型投资者可能捉捕到价格偏离的机会。

(一)评级机构注册资质现状

截至2022年末,中国境内从事评级业务的评级机构共计15家,其中外资企业2家。从评级机构所具备的资质来看,有7家评级机构资质全覆盖,标普信用和安融[1]拥有证监会和银行间协会资质,安泰信用等四家在证监会注册备案,中债资信等2家具备银行间债券评级资质。

注册资质现状

[1] 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仅金融机构债券)、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仅金融机构债券、结构化产品)

(二)评级机构评级业务量现状

2019-2022年间,债券评级数量基本稳定在8000支以上。2021年,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债券评级数量有所下降,但仍和2019年持平。评级资质全覆盖的7家评级机构业务量合计占94.15%,其中,行业前三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占比分别为31.77%,26.48%,17.28%,占比超75%,评级行业集中度较为明显。从评级数量来看,评级数量超过5000支头部评级机构有3家,1000-5000支中部评级机构有2家,500-1000支3家,500支以下7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双评级业务模式的开展,2家及以上联合评级的数量452支,低于中诚信证评数据科技。对于中部以下评级机构,开展与头部、中部企业开展联合评级的业务模式,业务量扩张具有较大作为空间。

(三)双评级及以上评级业务现状

从2家及以上评级机构评级的业务量来看,头部三家机构为主导的评级业务量延续了总业务量的市场份额格局,行业地位难以撼动。同为中部的评级机构却表现不同,中证鹏元在双评级及以上评级上发力,在业务量上仅略低于上海新世纪,东方金诚的表现不及预期。对于中部以下评级机构,开展双评级业务的市场潜力较大。

(四)评级业务营收

2019-2022年均债项评级的新增业务量是9286支,按照主体评级价格25万、支,债项评级20万/支,可以测算得到债券评级市场规模大概是18.57亿到23亿之间。以7家在中国银行间协会公开的2021评级机构业务合规报告看,债券评级收入总额20.64亿,中诚信8.82亿、联合资信5.97亿、东方金诚2.66亿。从营收的份额来看,评级机构对债券评级业务较为依赖,主体评级及其他占比较低。

数据来源:2021评级机构业务合规报告

(五)潜在评级业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正式提出发展专精特新类中小企业,即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在专精特新范围内,进一步开展小巨人的认定。截止到2023年2月,中国专精特新企业总计87072家,其中,未上市企业85605家,占比98.31%;小巨人企业17422家,未上市企业16583家,占比95.18%。分地区来看,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上广东省一枝独秀,占全国企业的18.49%,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和北京市数量都超过5000家;小巨人企业数量上,浙江、江苏湖南和湖北数量都超过2000家。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方向,从数量分布来看,江苏、浙江、湖南和湖北显示出更强的成长性。

根据小微企业界定[1],从公开的注册资本和参保人数来看,专精特新企业显示出较强的小微企业性质。小微企业较强的融资需求,在上市、债务和信贷融资展示出较强的需求潜力。




[1] 一是资产总额,工业企业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不超过1000万元;二是从业人数,工业企业不超过100人,其他企业不超过80人;三是税收指标,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符合这三个标准的才是税收上说的小型微利企业。

(六)评级机构业务范围

从7家评级机构产品和服务的共性来看,已形成“评级产品+信用研究”双轮驱动模式,信用研究提供理论和现实支撑,评级产品作为落地产品服务评级市场。

公司网站公开资料

按照评级业务大类可以分为:工商企业信用评级、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结构金融信用评级、公共融资信用评级、信贷市场企业信用评级等,以及新兴的绿色债券、绿色企业评估认证等。按照信用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宏观、行业、债券市场、信用风险、评级理论、国家主权信用、国际市场等。此外,东方金诚、远东资信、上海新世纪、联合资信和中证鹏元拓展了投资者服务业务,提供机构投资者个性化服务、交流平台。

(七)研发现状

评级研发作为评级业务的基石,7家评级机构都对其重点投入,定期以期刊形式发布研究成果,其中,远东资信、大公国际和中诚信设有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实力较强。

根据《证券业发展报告2022-证券资信评级业务篇》统计,截至2021年末[1],资信评级机构的研发人员总数为257人,研发人员在整体评级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为8.14%。其中,具有3年以上研发经验的研发人员数量为177人。2021年,各家评级机构对新产品评级方法和数字化转型开展重点研究,共完成各类研究课题189个,公开出版书籍2部,公开发表研究报告2807篇。2021年,各家评级机构积极拓展投资者交流渠道,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共主办或承办投资人会议349次,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115次,接受媒体采访或举办新闻发布会共305次。

评级机构业务合规报告

[1] 数据仅可以获得到2021年,考虑到2022年评级市场下行,研发人员的数量应该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八)高等级评级结果集中度仍较高,等级覆盖范围较小

2019-2022年,债券一级发行市场债项评级集中在AAA级,年平均项数6818支,年平均占比68.43%。从历年数量变化看,2021年AAA级债券达到最高,2022年有所降低,但从占比来看AAA级占比持续提升,2022年达到77.20%。2021年取消债项强制评级,债券评级虚高、等级覆盖范围小、评级过度集中等问题并未有所改善,债券评级信息风险揭示功能不足,评级结果不科学。

(九) 同等级债券信用利率较大,隐含的风险差异较大

同等级债项信用利率较大。选择2022年1—12月新发行的三年期中期票据,债券评级均为AAA,尽管大部分发行利率集中在3%-4%之间,仍有多数利率在5%以上,最大利差将近460bp。AA+、AA级别债券信用利差呈扩大趋势。

(十) 评级跟踪信用评级预警能力不足

2014—2022年,共有902个债项涉及341个主体违约[1],违约日债券余额累计近8280亿元。债券违约事件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高峰,全年高达210起。近3年债券违约数量有所下降,但与2014年的5起违约事件相比,整体数量仍然较大。特别地,有61个债项违约前主体评级达AA及以上,占全部债项违约事件的6.76%。

[1] 本文中违约类型包括未按时兑付本金、未按时兑付利息、未按时兑付本息、未按时兑付回售款、未按时兑付回售款和利息以及提前到期未兑付,债券发行在上交所、深交所、银行间市场

(十一) 跨市场评级标准的不一致

2019-2022年间,更换评级机构后,评级变高占比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评级机构之间选购评级问题有所缓解。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等陆续发布一系列文件、推动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的互联互通。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同时获得主体评级的发行人数量大幅增加,但评级结果不一致率呈现上升趋势。

(十二)信用评级市场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不高,存在过度竞争问题

目前中国评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7 家评级机构,2021 年的业务承揽占比超过98% 。而美国目前在册的评级机构一共只有10 家,截至2022 年末,标准普尔(S&P P)、穆迪(MISMIS)和惠誉(FitchFitch)的业务占比分别为50.4% 、31.6%和12.4%,3 家评级机构业务总占比达94.4% 。相较于全球第一的美国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中国的债券市场容量低于美国,但主要评级机构的数量超过其1 倍。中国的评级机构明显偏多,竞争也更加激烈。

2014年打破债券“刚性兑付”之后,市场对评级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较少的违约样本和较短的时间期限,难以对评级质量稳定性和准确性做出有效的检验,导致难以形成以评级准确性为基础的有限竞争。截止到2022 年12 月,14 家评级机构共有分析师1622 人,同比减少3.80%,高素质评级人才匮乏。


[1] 数据仅可以获得到2021年,考虑到2022年评级市场下行,研发人员的数量应该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