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貸崩壞實錄:詐欺自殺、洗錢、賠鉅款,都指向「零風控」|天下雜誌

瑞士信貸崩壞實錄:詐欺自殺、洗錢、賠鉅款,都指向「零風控」

曾與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資銀行相抗衡的瑞信,恐跌下寶座,至今已連續三季虧損,人才出走,也慘遭調降信用評等,甚至傳出投行業務將被分拆。瑞信為何會走到這個地步?

瑞士信貸-瑞信-投資銀行-比爾黃-風險控管 重視業績、輕忽風控,讓有166年歷史的瑞士信貸接二連三爆發醜聞,領導人頻頻走馬換將。圖片來源:GettyImages
    其他

9月22日,《金融時報》披露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計劃將投資銀行業務分拆為諮詢、專門處理高風險資產的「壞帳銀行」,和其他業務等三大事業單位。

同一天,路透社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的消息指稱,瑞信向投資者表示,需要募集新資金,重整投行部門。

關於瑞信未來該何去何從,近日市場上不斷出現各種揣測,不過均未得到瑞信證實。

擁有166年歷史的瑞信,曾躋身全球頂尖投資銀行之列,近年頻頻躍上新聞版面,卻幾乎和醜聞脫不了關係。


瑞士信貸集團

  • 成立/1856年
  • 執行長/科納(Ulrich Körner)
  • 主要業務/包含財富管理、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事業單位
  • 成績單/2021年營收233億美 元、淨損16億美元

接連損失鉅額,還涉洗錢案

2021年3月8日,總部位於英國的供應鏈融資公司格林希爾資本(Greensill Capital)宣吿破產,瑞信蒙受100億美元損失。

3月26日,韓裔對沖基金管理人比爾黃(Bill Huang)管理的家族辦公室對沖基金管理人比爾黃利用與各投資銀行的互換交易取得槓桿,藉此持有多家公司的大量股票,投資銀行則可賺取高額的佣金收入。 比爾黃不須揭露公司持股狀況,因為這些資產已經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 由於Archegos重押的幾支股票下跌,導致嚴重虧損,無法繳交保證金,部份投資銀行開始清算投資部位,Archegos遭到強制平倉,引發拋售交易。,整個華爾街損失超過100億美元,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在內多家投資銀行都受到波及,其中瑞信受創最深,損失達55億美元。

廣告

諷刺的是,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Archegos爆倉事件發生前,2021年1至3月,瑞信的投行業務收入較前一年大幅成長50%,稅前淨利更創下10年來新高。

同年10月,瑞信針對莫三比克貸款醜聞案,和美國及英國監管機關達成和解,瑞信同意支付4.75億美元的罰款。

先前瑞信被指控在2013至2016年間,提供貸款給莫三比克金槍魚捕撈業,但其中有部份款項流入瑞信銀行家和莫三比克政府官員手中。

今年6月,瑞信因參與保加利亞毒販洗錢案,被瑞士聯邦刑事法院判決有罪,成為瑞士史上第一家遭到刑事起訴的銀行。

隨著醜聞案連環爆,瑞信的財報數字一再讓人失望。

今年第2季,瑞信虧損擴大至16.5億美元,超乎市場預期,是連續第3季虧損,其中投行業務營收大幅衰退43%,上任僅2年多的前執行長格特斯坦(Thomas Gottstein)因此下台。

廣告

格特斯坦在2020年接任瑞信執行長,但上任兩年改革失敗,Archegos爆倉事件發生後,被迫下台。(Getty Images)

8月份,信評機構穆迪將瑞信的信用評等由A1調降至A2;惠譽將瑞信長期發行人信貸評級,從BBB+下調為BBB。

今年截至9月23日為止,瑞信的股價已重挫超過50%,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股價表現最差勁的一年。

自家員工詐欺十年,高層掩護

瑞信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其實早有跡可尋。不論是格林希爾、Archegos或其他事件,都不是單一個案,瑞信一直在重蹈覆轍。

2018年,瑞信財富管理部門的私人銀行家萊斯柯德隆(Patrice Lescaudron)被瑞士法院判處5年刑期,原因是他在2005到2015年間,偽造客戶簽名與投資組合報表,未經客戶授權擅自進行投資交易,以彌補他為其他客戶投資所造成的損失,並趁機中飽私囊。受害客戶包括前喬治亞總理伊萬尼什維利(Bidzina Ivanishvili)、俄羅斯富豪馬爾金(Vitaly Malkin)等人。

廣告

2年後,萊斯柯德隆自殺身亡。在詐欺事件曝光前,萊斯柯德隆一直被瑞信視為明星銀行家,是公司最賺錢的三大銀行家之一,《金融時報》報導指出,萊斯柯德隆享有的薪資待遇,是同部門其他銀行家的12倍。

為何萊斯柯德隆能夠隱藏自己的詐欺行為長達10年,沒有被人發現?自然是有人刻意掩護。

根據事後外流的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調查報告,瑞信有多位高階主管早已知曉萊斯柯德隆的詐欺行為,卻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因為在帳面上他確實為公司帶進了鉅額收入。

正如同某位受害者律師對路透社記者所說的,「瑞信的問題不在於風險管控不力,而是完全沒有風險管控。」

廣告

萊斯柯德隆事件爆發後,瑞信並沒有破釜沉舟進行改革,只是任由歷史重複上演。業務導向的企業文化,讓風控成了犧牲品。

首先是資訊系統投資不足、訊息嚴重落後。例如,風險管理委員會決策依據的許多數據,都是4到6星期前的資訊,無法即時進行監控,及早發現警訊。

雖然自2020年9月起,瑞信針對高風險客戶導入動態保證金管理系統,也就是即時監控市場波動、部位集中度等數據,調整保證金,但是瑞信並沒有在全公司推行這項系統,像是Archegos就沒有被納入新系統。

直到2021年2月,內部分析師透過新系統計算後才發現, Archegos應該要追加40億美元保證金。

但負責Archegos業務的主經紀商(prime brokerage)部門主管並沒有把這項訊息告知風控部門,卻反過頭來要求內部分析師放寬條件、重新計算,將追加保證金降為13億美元。

廣告

對於主經紀商部門主管而言,他們的第一要務是要好好留住Archegos這個大客戶,風控的重要性自然得退居次要位置。

主管身兼多職,權責不清

相同弊病也反映在人事安排。

2020年,主經紀商部門的風控主管瓦尼希(Jason Varnish)因為一場滑雪意外過世,之後由另一位在美國分公司主經紀商部門擔任行銷主管的沙阿(Parshu Shah)接任,雖然他在集團任職超過20年,但是多半以業務為主,缺乏風控相關知識和經驗。

再加上連年醜聞不斷,負責風控的分析師大量離職,導致人手不足,即使有接替人選,也多半是缺乏經驗的分析師。結果是愈來愈少、而且資淺的人員,被迫應付更多業務。

這些只是人事問題的冰山一角,管理階層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Archegos事件爆發後,瑞信成立特別委員會,與外部獨立律師事務所合作調查,報告明確指出,瑞信管理階層有不少存在已久的缺失。

第一,許多重要部門或業務的主管身兼多職。例如瑞信總部風控長同時兼任英國分公司風控長,主管們根本無心、也無力認真監督所有業務。

第二,權責劃分不清,沒人負起最後責任。關於Archegos事件的責任歸屬,主經紀商部門的兩位共同主管堅稱,美國分公司的主經紀商業務不屬於他們管轄範圍,將自身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直到爆倉事件發生的前幾天,前執行長格特斯坦及前風控長華納(Lara Warner)才得知,公司在Archegos的曝險部位竟超過200億美元。

但是,對於何時以及如何出清Archegos的相關部位,高層之間一直爭吵不休,遲遲無法採取行動,直到最後爆倉事件引爆,一切為時已晚。

瑞信如今的遭遇,正好和競爭對手瑞士銀行集團(UBS Group)形成強烈對比。瑞銀雖然同樣受到Archegos爆倉事件拖累,但損失金額約8億美元,遠低於瑞信。

2021年瑞銀的資產規模達1.1兆美元,略高於瑞信的0.93兆美元,但是高風險資產佔比低於瑞信。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分析師羅爾(Mi-chael Rohr)指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瑞銀便改變策略,專注於財富管理,縮減投行業務規模,而且以股票交易為主,業務相對單純,也更容易管控風險。

反觀瑞信仍持續看好投行業務,而且更熱衷追逐高報酬、高槓桿操作的金融商品。

瑞信8月新上任的執行長科納(Ulrich Körner)曾對外表示,預計裁員5000人,削減10億美元成本,重整投行業務。但是,投資人或客戶對瑞信還有多大信心?又願意給瑞信多少時間?

(責任編輯:吳廷勻)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山城有慢魚,私房慢遊苗栗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