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和瑞信分别是瑞士第一和第二大银行,合并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局面? 对全球银行会产生哪些影响?

当地时间19日,在瑞士政府的斡旋下,瑞银集团同意收购瑞信,交易预计将于2023年底完成。瑞银和瑞信分别是瑞士第一和第二大银行,合并后将是什么样的? 瑞…
关注者
392
被浏览
479,392

90 个回答

瑞信在瑞士监管机构和瑞士政府的“协助”下最终被瑞银收购,最终成交价约30亿瑞士法郎。相比于瑞信上周五收盘价相当于打了个3.5折。

许多人调侃道:这个披露的收购价格甚至不如“瑞幸”咖啡的市值。一个百年声誉的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今年年初账面净资产尚有近千亿美元,营业收入超过150亿美元,30亿美元,看起来就是贱卖了。

但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瑞银与瑞士央行和财政部的协议还包括瑞银承担不超过54亿美元的并购成本和预期合并后亏损,瑞士财政部再提供额外近90亿美元扩大亏损的额外担保。

将这笔财政部的担保(考虑到瑞信的亏损状况以及两家银行合并后必然产生的营收缩减和整合成本——数万员工的裁员的成本,新组建的瑞银集团的亏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这笔财政部的担保基本上就可以算是板上钉钉)一样计入交易对价,瑞银的实际出价是个负数。再考虑到对AT1债权人的减计处理,这个已经为负的交易更添新彩。

是的。收购全球知名的财富管理机构和投资银行,你非但不需要掏钱,父母官还会为你提供一笔“补贴”,同时还让大量的债权人的债务直接清零。

许多人一定惊掉了下巴:这样的好事,请给我来一打。

但对于瑞银来说,这个交易很可能就是个毒药。但不像许多人评论的那样,这个毒药很可能并不是在于瑞信的资产负债表内的某些有毒资产,或者投行业务中埋的什么惊天巨雷。

至少,从2022年底的账面来看,瑞信的流动性是充沛的。

瑞信灾难的由来

瑞信2021的运营是灾难性的。该行在所有业务领域遭遇暴击,营业收入下降了34.3%,其中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下降了30%,投行业务收入下降53.2%,资管业务下降了14.2%,相对较好的是瑞士国内的商业银行业务下降5%。相对而言,该行成本仅相较2021年下降了5%。这造成了该行2022年度的巨额亏损,将近74亿瑞郎,比糟糕的2021年的16亿瑞郎的亏损进一步扩大了近5倍。

这些亏损很大程度上与该行2022年经历的巨额储户外逃和管理资产缩水有关。该行财富管理部门管理资产减少了27.2%(营收相应减少30%),资管业务规模减少15.6%(营收相应减少14.2%)。

这些巨大的存款外流和管理资产外流显示出市场和客户对该行的信任降至谷底。瑞信2021-2022年爆出的各种经营不善和合规丑闻几乎都足够出本书了。

格林希尔破产
瑞信的一系列麻烦始于2021年英国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的倒闭。受该事件影响,瑞信关闭了四只关联基金,总投资额将近100亿美元。瑞士金融监管机构FINMA对此事得出结论认为,瑞信“严重违反了其监管义务”,并下令采取“补救措施”。
Archegos
就在Greensill倒闭后仅四个星期,瑞信因美国对冲基金 Archegos 暴雷的波及而再上头条,此事件中该行损失了超过50亿美元。
莫桑比克贷款
2021年10月,瑞信在莫桑比克卷入一起涉及向该国国有企业贷款的贿赂丑闻,事后被美国和英国当局罚款4.75亿美元。该行后来与英国当局达成协议,免除了这个陷入严重金融危机的东南非洲国家所欠的2亿美元贷款。
董事长新冠防疫违规
2021年4月,前劳埃德银行集团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奥尔塔-奥索里奥 (Antonio Horta-Osorio) 被任命为瑞信董事长,承诺将更好的风险管理置于其文化的核心。然而不到九个月后,他因违反瑞士的新冠检疫规定而辞职。
“瑞士秘密”
2022年2月发布的一项被称为“瑞士秘密”的媒体调查称,该行数十年来持有数十亿美元的赃款。该报告称瑞信的18,000多个银行账户与犯罪分子,毒贩,独裁者和腐败官员有关,这些账户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总金额超过80亿美元。
百慕大审判
2022年3月底,百慕大法官裁定,由于瑞信旗下的瑞信人寿百慕大未能履行受托责任,格鲁吉亚前总理Bidzina Ivanishvili 损失了5.53亿美元。此案源于瑞信前明星银行家帕特里斯·莱斯科德龙 (Patrice Lescaudron) 的作为,他于2018年因欺诈和伪造罪名被瑞士当局判处五年徒刑后,于2020年自杀。法院认定,瑞信的关联公司“将 Lescaudron 先生为瑞士信贷创造的收入置于其客户利益之上”。
保加利亚毒贩网络
2022年6月,瑞信因与保加利亚毒贩有关的洗钱案被处以200万美元的罚款。瑞士联邦刑事法院裁定,该行未能采取措施防止该犯罪组织洗钱。
解决旧纠纷
2022年10月,瑞信表示将支付4.95亿美元,以了结与美国新泽西州关于可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争端。同月在法国,它同意支付2.38亿欧元,以避免因2016年法国国民持有的未申报账户而被起诉洗钱和税务欺诈指控。

2022年10月,当市场传闻某欧洲银行可能暴雷的第二天,瑞信股票暴跌,CDS暴涨至08年危机时雷曼的级别。

在之后的数周内,瑞信爆发巨额资本外流,储户纷纷外逃:一个季度内储户存款流出近1380亿瑞郎(约1490亿美元),AUM净流出1110亿瑞郎(约1190亿美元)——仅财富管理业务就有930亿瑞郎(1000亿美元)资本流出。

这一恐慌性的流出对于瑞信的打击是致命的。尽管采取了诸多方法来挽回投资者信心,包括引入沙特主权基金以增实资本,任命新的管理层并提出改革和裁员方案(重组坚实的瑞士本地银行业务,公告计划裁员9000人,提出大幅削减投行业务,并计划将瑞信第一波士顿拆分上市)。这些措施并没有稳定客户的信心,资金外逃还在持续,并一直延续到2023年。

由于全球通胀高烧不退,以美联储为主的主要央行奉行激进的加息政策,2022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弥漫着流动性可能要吃紧的悲观情绪,资金管理人有如惊弓之鸟,所有人都在寻找第一个可能要在本轮危机中倒闭的主要金融机构。当SVB由于久期错配以及其他不良的管理原因引爆市场情绪而导致挤兑并戏剧性的被接管,市场的恐慌情绪便被彻底引爆了。整个市场几乎是在一种狂热的氛围中寻找下一个可能在流动性短缺和资产浮亏中被抛弃的倒霉鬼。

还有什么比2022年已经经历过一次挤兑的瑞信更合适的目标呢?时间配合的几乎天衣无缝,3月9日,硅谷银行被接管后的第六天,瑞信宣布由于美国证监会的质询,决定推迟年报发布。

当市场从美国地区银行的混乱中缓过劲儿来,这条新闻引爆了瑞信储户和投资者的信心。大规模资本外逃接踵而来:依据晨星的数据,仅在3月14、15日两天,瑞信管理的ETF就出现每天超过2亿美元的流出,而且还在显著恶化。同时彭博社亦报道瑞信出现大规模储户出逃。

没有详细的消息表明在上周最后的几个工作日内瑞信储户的流失的规模。但与2022年10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在如今市场情绪明显恶化大量银行遭挤兑的时间点,有理由相信有超过百亿的资金在几天内抽离了该行。这个流出的速度和规模甚至可能超过了瑞士央行提供的540亿瑞士法郎流动性能够覆盖的范围。这个过程如果不被扭转,且无论瑞信变卖资产或者获得紧急流动性的能力是不是足以应对这种规模的挤兑(至少从账面上看依然不存在严重的问题),但至少作为一个以信誉为基础而运营的财富管理机构和银行,瑞信已经不可能正常运营了。

从这个时间节点起,瑞信作为一个独立经营的大型银行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为什么这个交易可能是瑞银的“毒药”

现在我们假设,在瑞银紧急“强迫”收购瑞信后,瑞信客户的信心得到稳定,失血得以停止。但经历了这样一个重大波折的瑞信可能面临着怎样的2023年?

假设该行2023年第一季度的资本流出仅为2022年第四季度的一半,即600亿瑞郎,由于银行资产规模与其营业收入之间显而易见的线性关系,可以非常合理的预计,瑞信2023年年营收至少要下降20%。(2022年相比2021年资管规模下降约15%,财富管理客户资本减少30%,营收相比2021年下降了35%)。依照2022年相比2021年的比例计算,2023年营收将下降至少30亿瑞郎。

由于2022年的资本流失主要发生在第四季度,而2023年资本流失则发生在第一季度,因此可以有充分理由预计2023年资本流失造成的营收损失至少要比2022年造成的影响大一倍——这则可能意味着60亿瑞郎的损失,其总收入可能跌至80亿美元左右。

由于瑞信超过30%的员工在瑞士工作,超过50%的员工在欧洲等劳动法及其严格的国家工作。这些国家的劳动法(瑞士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宽松)意味着裁员需要一定的通知期(瑞士不必)以及2-8个月甚至以上的工资补偿。瑞信全球平均薪酬约为12万瑞士法郎,考虑到瑞银和瑞信大量职能部门的重叠性以及瑞信资产规模将仅为2021年峰值的将近一半,瑞银将需要裁减3万员工——或者说瑞信集团全部员工的60%——才能使得这个被兼并的业务部门回归正常的盈利水准。

如果这些裁员将全部发生在未来6个月内——很有可能,由于深入参与交易条款的谈判,瑞士政府甚至会要求瑞银尽量减少裁员,这也很可能是其90亿瑞郎亏损担保的主要条件之一——我们将可以预期瑞信2023年的运营成本可以从2022年的180亿瑞郎降低到120亿瑞郎(本年仅余3个季度,且集团重整和制定裁员计划——特别是对于欧洲企业而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被裁减的3万员工的裁员成本预计10-30亿瑞郎(4-6个月薪酬),外加其他相关重组成本至少10-30亿瑞郎,重组总成本将可达20-60亿瑞郎。

以上总计,瑞信业务2023年一年将对瑞银集团带来80-100亿瑞郎的亏损。这些亏损将在2024年缩减,但通常将持续数年。

以上考虑还是在瑞信的高净值储户和企业客户不会进一步流失,以及瑞银能够采取足够坚决果断的整合措施来大幅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比如2023年将瑞信员工的规模裁减至少一半。

如果进一步考虑宏观层面,银行业的动荡显然会随着各国央行的加息抗通胀政策而更加剧烈,本次并购中AT1债权人的损失将对银行募集资本的一个重要工具造成严重威胁,进一步的,随着银行业陷入困境实体经济陷入衰退几乎不可避免,而欧洲的战火还远未停息……2023年,乃至之后的数年,对于银行业都将是充满风险的一段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生吞百亿亏损,经历大规模重整,安抚惊慌失措的客户乃至赢得新的客户,以上每一项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位首席执行官需要尽力避免的。

至少在我看来,对于瑞银董事长,前摩根士丹利银行家Colm Kelleher而言,这个交易几乎就是上刀山下油锅。而瑞士政府也不得不尽力优化收购条件来安抚瑞银。

  • 90亿瑞郎的亏损担保相当于变相的补贴瑞银。
  • 减计160亿瑞郎的AT1来进一步降低瑞银的收购对价,降低瑞银的收购成本以及瑞银股东的损失。
  • 额外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窗口安抚市场。

即使条件优厚如此,这个交易最终会被视作并购整合的经典之作,还是最终将瑞银一并拉下马的彻底拖垮瑞士银行业的事件,还并不可知。

而需要一手操办这个重大整合的瑞银CEO,荷兰人Ralph Hamers,更让人捏一把汗。Ralph Hamers出自荷兰金融集团ING,成名于大肆拆分和出售ING集团的业务以及他热衷于年轻化和数字化的名声。ING集团的业务与专注于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注重与巨富和老钱打交道的瑞士银行业几乎没什么相关性。

Ralph Hamers

而且他也几乎从未操盘过任何主要的并购整合业务。

祝瑞士人好运。

不尊重市场,不尊重规则是这次交易的缩影,结果就是今天的银行股股价暴跌,投资者对其未来的信心骤降。

最新消息,瑞信员工奖金和工资将在本周3.24号正常发放,部分员工还要涨工资。即便爆了这么大的雷,即便AT1债券全部减记为0,丝毫不影响资本主义的金融阶层拿高薪啊。

历史性交易达成

2023年3月20日,是具有167年的百年老店瑞信被迫“贱卖”的历史性时刻。在瑞士政府的直接下场干预下,瑞银集团同意以30亿瑞郎(约合32亿美元)收购陷入困境的竞争对手瑞信集团

谈判过程可谓非常狗血,作为全球三十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跟中国建行、中国农行同等级别,资产规模达万亿的瑞信居然首轮只被报价了10亿美金...这是打全球金融机构的脸啊

最终的交易价是32亿美元,比之前的羞辱性报价10亿美元要提高了一些,但同时也增加了三个附加条件:

分别是

1、政府背书,由瑞士央行出面提供90亿元信用保障来弥补瑞信的资金窟窿;

2、瑞士央行向瑞银提供1000亿元流动性支持资金;

3、全额减记瑞信AT1债券,价值归零(详细请看后面分析)

这笔交易注定是近年来金融圈最大的标志性事件,是将记入财务管理、会计学教材,甚至各种财务类考试的交易案例

交易完成后瑞信原股东将仅能收回不到现在市值一半的资金。目前的五大股东分别为沙特国家商业银行Saudi National Commercial Bank、卡塔尔投资集团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贝莱德投资集团Blackrock、道奇考克斯公司Dodge&Cox、奥拉扬集团Olayan Group。

AT1债券被全额减记

要论惨,这些股东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买了瑞信AT1债券的持有人。AT1(额外一级资本)债券本质上是CoCo债券的一种,诞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满足巴塞尔协议III中对银行资本要求而设立的一种债权。可以把CoCo债券理解为是一种可转换债券,学过财务管理和会计学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可转债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转换为股票的,而且其作为债券的偿还优先顺序是要比股东高的。但是这次发生了震惊到全世界投资者的AT1债券减记事件,直接减记为0,一分钱也拿不到,也不能从债券转换为股票。

最新的披露显示,瑞信AT1债券的持有机构主要为: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景顺投资公司、bluebay对冲基金公司,估计要哭晕在厕所了。

要知道,整个欧洲市场的AT1债券才有2750亿美元,瑞信这一次直接给干没了172亿美元,预计其他债券价值将大幅贬值,遭到抛售。

瑞银、瑞信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机构之一,拥有5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理论上来说,这将改变欧洲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提高合并后新公司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和地位。同时,提高欧洲银行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将给其他银行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投资者们面对有减记债券黑历史的瑞银/瑞信,还会那么信任吗?

两家竞争对手的历史

瑞银集团(UBS Group AG)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全球性金融服务公司,成立于1862年,主要业务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个人与企业银行。现在的瑞银是1998年,由瑞士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和瑞士银行公司(Swiss Bank Corporation)合并而成。

瑞信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 AG)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国际性金融服务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瑞信成立于1856年,由阿尔弗雷德·埃斯歇尔(Alfred Escher)创立,最初是为了促进欧洲的铁路建设而提供信贷服务。

这两家是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区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都是死对头,在各方面开展了激烈的竞争。

瑞信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其被收购可能会引发监管机构对其他银行业务和风险的更严格审查,也可能会促进全球银行业的整合和重组,引发新一轮的银行头部集中

合并产生的影响

长期来看瑞信被收购可能会导致其部分客户和员工流失或不满,尤其是投行类业务不再将成为合并后新公司的主流业务,将被压缩在1/3的规模,这将影响合并后新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客户关系。目前预计的长期裁员计划是全球裁掉1万人,听说合并达成后部分高管已经交了辞职信。但是短期内,在职瑞信员工的工资和奖金待遇会得到保证,不至于突然合并而产生一片混乱。

同时,合并后新公司可能会面临更复杂的法律、税务、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要陆陆续续等到2023年底才能正式解决,而合并产生的后遗症可能要很久之后都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