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 | 全民健康基金會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4期

出刊日:2018-04-15

返回上一層

超夯增生療法 肌肉關節疼痛退化,打一針就好?

近幾年「PRP注射治療」、「增生療法」十分熱門,長輩們也常互相交流「有朋友關節退化去打PRP,免開刀、免住院」,聽起來很神奇。究竟什麼是增生療法?增生療法就是PRP嗎?
 
諮詢╱王薏茜(臺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特約醫師)
撰稿╱黃筱珮
 
老人家常有膝關節疼痛困擾,每個人病因不同,不一定都適合增生治療。
 
增生療法是一種泛稱,民眾熟知的PRP(Platelet-rich plasma)是注射自體血小板血漿到體內,它只是增生療法的其中一種。
 
其實,增生療法是利用人體自行修復的原理。人難免會受傷,此時人體會啟動自我修復的能力,小傷大約3至6週會痊癒,大傷較久,大約需要3至6個月修復期。對於小孩和成人來說,這樣的修復時間或許足夠,但年長者、癌症化療病人、或有憂鬱症、焦慮症的病人,由於新陳代謝較慢,修復速度也慢,有可能在修復期後傷口仍然癒合不完全,變成「停滯狀態」;或運動員不斷在舊傷處又有新傷,傷處一直沒有痊癒、組織強度不足、持續感到不適。
 
老人家常有膝關節疼痛困擾,每個人病因 不同,不一定都適合增生治療。
▲老人家常有膝關節疼痛困擾,每個人病因不同,不一定都適合增生治療。
 

增生療法可誘發人體再次修補

「增生療法」就是藉由注射藥物到人體內,再一次誘發人體自我修復的能力。以一個簡單的情境來譬喻,人體受傷就好比發生森林大火,如果火勢沒有自行減緩,而持續延燒,此時要先滅火,「類固醇、消炎藥…等藥物就像滅火器」,把火撲滅後,草皮就會陸續長出來,就像發炎期過了,傷口就會慢慢癒合一樣。但有時火勢已經消滅了,草皮卻還是長不出來、一直荒蕪,此時可以採用增生療法,就像「施肥」,是幫助草皮長出來的一種做法。
 

注射藥物多元

而如同肥料有很多種,增生療法也有許多選擇,例如復健治療,也是一種廣義的增生治療,供給組織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讓組織的代謝提高、修復回到常軌。這種健保給付的治療,由於需要時間,對一些生活步調緊湊的患者而言,會想要尋求更節省時間的療法,例如:注射型的增生療法。
 
可以使用的注射藥物種類非常多,早期有醫師使用酚類、酸類、甘油、臭氧…等物質來進行,但現在多選用較為安全的維生素、各種不同濃度的葡萄糖液、時下火紅的「PRP」、血小板治療、或是幹細胞治療。
 
PRP是指從自己身體抽取出來的「自體血小板血漿」,有各種不同的組合,有的是血小板、有的是血漿加血小板、有的是純血漿、有的是只萃取血漿中的生長因子,有相當多變化,市場價格落差也很大。
 

增生療法如何發揮效果?

葡萄糖液或維生素是原本身體就有的東西,把濃度拉高將之打到受傷處,會對組織造成刺激,等於是製造假的受傷訊號,讓身體再產生一次修復療程,所以一樣也需要3~4週的時間讓身體恢復,而且這段期間還是會有疼痛感(俗稱反痛)。藥物濃度愈高,受傷訊號就愈強,反痛也愈嚴重,所以要看患者是否能夠忍受來決定濃度。
 
注射PRP、血漿、生長因子、血小板、幹細胞這類的物質,協助人體修復的機轉則略為不同。醫學研究發現,血漿裡頭的血小板不只具備止血功能,且會釋放出生長因子協助組織修復,所以注射PRP這類的物質,可以直接供給組織生長因子,幫助癒合。
 

美國核准之PRP適應症只有兩項

由於PRP的安全性相當高,目前臨床上PRP的運用也相當廣泛,一些修復不全的疾病,例如:肌腱撕裂傷未癒合、骨折不癒合、傷口不癒合、退化性關節、或肌肉不癒合、神經不生長、甚至是醫療美容等,都可能使用PRP來治療。
 
雖然目前有許多的醫學研究正在嘗試證實PRP的效果,大部分的研究結果也是偏向正面的表述,不過PRP、血小板、幹細胞這類治療,究竟要歸類於藥物治療、還是自體療法,仍有爭議;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至今核准的適應症仍只有兩項,分別是「骨骼移植手術」、「不癒合的糖尿病潰瘍」,其它的治療屬於「Off label Use」(適應症外之使用),亦即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並不為它的治療成效背書。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注射技術得當,PRP治療本身相當安全無副作用,即便不見得百分之百見效,至少對健康無害。
 

▲增生治療需在超音波導引下注射藥物到患部。

年輕人生長因子數量多 效果較好

接受PRP注射的流程一般如下:患者到診間報到後,先抽取自己的血液(根據廠牌不同,可能是10C.C.到250C.C.不等),待儀器將血液離心萃取出血小板血漿(約需15~20分鐘),之後醫師會在超音波導引下,將濃縮出來的血小板血漿打入病灶。一次療程約1小時內就可以完成。
 
PRP的優點是幾乎沒有副作用,頂多注射部位瘀青疼痛,缺點則是每個人狀況不同,例如同樣抽15C.C.的血液,濃縮出來的血小板、血漿、生長因子…數量就大不同,因為年齡、身心狀況、熬夜、生病、壓力大…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身體的生長因子濃度。臨床觀察發現,正在發育的青少年注射PRP效果很好,有人肌腱本來已經斷了,還可以全長回來,因為年輕人本身癒合能力就好,且血液中生長因子充沛;65歲以上的老人,效果就會減弱。所以每個人注射效果不見得一樣。
 

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增生療法?而面對增生療法有多種不同藥物,又該如何選擇?

增生療法並不是為了止痛,因此,尋求快速止痛的患者,可能要再多和醫師討論一下。注射葡萄糖液和維生素B12 較會「反痛」,因為製造假裝受傷訊號,所以傷口可能會產生比之前更痛的感覺,有人會痛2至3週,注射濃度愈高愈痛;如果無法接受反痛感,可以選PRP,比較不會反痛,即便有,時間也較短。
 
增生療法需自費,也很講求醫師的技術,市場價格不一。單點注射收費約200至600元不等,單次治療一點到十多點不等。一般來說,增生療法建議施打4~8次,每次間隔2~4週。PRP單次治療的價格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一般建議施打3次,每次也是間隔2~4週。自身修復能力不太差的患者,可以先接受葡萄糖液和維生素注射就好。一般認為PRP的效果是比較強的,經濟許可的人可考慮直接做PRP也無妨。
 

急性期應先消炎

增生療法成為熱門自費項目,但其實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臨床觀察只有約10~30%的肌肉骨骼疼痛患者需要增生注射,2%~10%的患者需要PRP或生長因子治療。
 
此外,有些病患打完後會反應「怎麼沒效?」無論是注射型增生治療,或是PRP,都是屬於局部的治療,能否發揮效果,注射的時間點對不對?有沒有精準地注射在最需要修復的點上?也是影響因素,不是打了就一定有效果。
 
為提高療效,在施行增生治療前,可以藉由X光、核磁共振、超音波…等影像檢查及理學檢查,評估病人是否屬於「慢性期、組織已停止修復」者,才屬於增生治療適用對象;如果還處於發炎期,就開始增生注射或PRP療法,不但可能沒效,有時還像火上加油,讓傷處更痛。另外,在超音波導引下注射,是治療成功與否很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醫師注射在正確的位置,提高治療效果。
 

靠復健也可增生

若患部處於持續發炎狀態,應該做的是消炎,除口服消炎藥予以消炎,對於胃不好、腎不好的患者,也可以考慮注射局部型類固醇,價格親民、且對內臟安全無負擔,很多人消炎之後,靠著自身的修復能力、休息一陣子就好了。
 
如果傷處無法靠自己修復,健保給付的物理治療,比如微波、磁波、短波、長波長雷射、超音波、電能…等,可以直接穿透組織、供給傷處能量,也可算是廣義的增生療法,如果有時間慢慢復健,可以考慮這類治療。

健康Q&A

Q、退化性關節炎適用增生療法嗎?
A、不一定。退化性關節炎的退化型態相當多變,多達20多個可能的病灶,有些患者抱怨,將PRP打進關節內,治療成效卻不好,因為退化性的痛點可能不在關節內,而是在關節周遭,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此時打在關節內自然效果不彰。另外如果有發炎導致關節內積水,要先處理積水,否則就算此時注射PRP,也會被稀釋掉,失去效果。良好的事前評估,可以提升療效。
 
Q、關節痛注射玻尿酸也是增生療法嗎?
A、玻尿酸具潤滑作用,特別適合透明軟骨已經磨得很薄、以及關節腔很乾這類的病人。嚴格來說玻尿酸不算增生療法,但由於接受膝蓋增生治療的病人大多伴隨半月軟骨和透明軟骨的磨損,因此有時醫師會建議一起注射玻尿酸,算是套裝的療程。另有研究指出,高分子量的玻尿酸具備潤滑和緩衝效果;低分子量玻尿酸、或玻尿酸分解後的中間產物具備修復和促進代謝效果,所以有些人也把玻尿酸歸納在廣義增生療法的一環。
 
Q、足底筋膜炎適用增生療法嗎?
A、足底筋膜炎的疼痛分很多種,有拉傷型、撞傷型、骨刺型、足底脂肪墊萎縮型、神經壓迫型、肌肉攣縮型、足弓異常型…等,如果是拉傷型且筋膜內有撕裂傷,比較適合增生療法。原則上足底筋膜炎比較常建議用物理儀器治療、震波治療、鞋墊治療。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