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周梦蝶的诗歌?

关注者
141
被浏览
68,724

9 个回答

詩人周夢蝶5月1日辭世,他的創作生涯超過半世紀,詩作逾400篇。文化部上午為周夢蝶舉辦告別式,表達對一代詩人的追思,文化部長龍應台悼念這位「孤獨國國王」時表示,這個時代因為有周夢蝶而有鮮明的個性,他是一面代表著美與心靈的純淨的國旗。

以上节选自 m.udn.com/xhtml/History

周梦蝶先生作品,无论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均能体现东方文化的精髓,与中国美学的风貌,将佛学与道家的精神,融入闳远深沉的诗作之中;既有民族历史宏观的映照,也有生命现实微观的参透,更表现出中国文人为文学奉献、死守善道的执着与风骨。人格风格高度统一,文学与哲学浑然一体,建构出一个完整的心灵世界。——痖弦


長期關注周夢蝶其人其詩的學者曾進豐指出:「周夢蝶在詩中表現莊、禪的

神秘經驗,用得最多也最為有效的技巧就是弔詭語法。」41 他引述黃永武的「矛

盾語法」說:「矛盾逆折的語法,是在間隔甚短的距離中,容納兩個相反的意思,

而詩人能將兩個相反的意思,在須臾之間,聯貫一氣,創造出一個相互衝激而躍

起的高潮,這樣的詩句,往往能給人警策的印象。」42 並認為弔詭語法就是黃

永武的矛盾語法,並歸納出周夢蝶以這種弔詭語法所造就的四種「智境」:一、

外「物我彼此」,二、破「是非正反」,三、齊「終始本末」,四、一「大小短長」,

全面鳥瞰周夢蝶作品,以禪學、莊學的體認來體認周公之詩,頗見其效。


以下摘自曾進豐《周梦蝶诗导论》:



梦蝶既怀抱儒家入世之志、基督救赎之苦,亦向往佛家的解脱、庄子之超越;虽汲汲梦求佛陀『澈悟的怡悦,解脱的欢快。』(『钥匙』),却时时禁不住炽热情感的牵引,有着永远『解脱不得的紫色的镣铐』(『云』)。在诗人与哲人之间游移,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于是生活可以安贫固穷,闲逸自在似野鹤;生命则不免情爱纠葛,缠裹交织,花魂蝶影,血泪不尽。情是上下求索,既痴且真;结穴于诗中,既充满承担负荷之疲惫,复弥漫省净超脱之清凉。诗之主题约有六类:『爱情的沧海』、『生命的观照』、『遥远的思慕』、『雪火的矛盾』、『刹那与永恒』、『禅意与悟境』。诗中频频出现:佛陀、基督、蝴蝶、云、花、雪、火等意象,而孤独、寂寞、冷、远、高、寒等字词,俯拾皆是,『枯、瘦、冷、寂』的心迹表露无遗。论其诗风可概括为三期:即 『孤独国』时期的苦闷冥想,表现『宁静孤绝』之美; 『还魂草』时期的喜禅用典,特重意象,而持续一味『情苦』。此二期,诗的意境多属清幽、闲旷乃至萧瑟,于其中体现诗人淡漠、孤独、幽冷的情绪。 『还魂草』之后迄今,暂且称为『约会』时期。显见诗人将诗的禅境转化为生命的悟境的成熟,风格渐趋空灵飘逸,幽深静谧,蕴含无穷趣味。

『孤独国』时期,是诗人对于孤独世界的探索与开拓,是孤绝心灵的完全抒解。彻骨寂寞,凝炼于心,苦心为诗,冷肃深沉。孤绝贯穿了诗的所有时间,弥漫了诗的所有空间,而表现之诗境,确以『宁静』为特色。诗题已露出端倪,如『寂寞』、『石头人语』、『北极星』、『司阍者』、『独语』、『晚安,刹那』、『上了锁的一夜』等等。待检阅全部诗作,不论是题目或内容,明显地提到『孤』与『独』,或是与『孤独』同义的,触处皆是,诚可谓『满纸孤独』。寂寞孤独波涛汹涌,高高低低,无所不在,可想见其生活与心境早被孤独浸透、淹没。『真正的诗人,都有着一种极深的寂寞感。』(叶嘉莹语)说的正是梦蝶这样一个人。

此期诗篇内容虽不够开阔,甚而与现实产生断层,却完全由真切的感受出发,深沉的观照,冷静精微的观察,深情入于万物而悲己悲天,表现为一种抗拒孤独的努力。艺术手法则较重格律、讲形式,显得『呆板』、『沉重』。唯『第一班车』形式整齐完美,语言更富于『力』之美感,平添许多不可抗拒的『吸引』,似乎预示着风格之转变。至于『行者日记』一诗,将自己摆在刀刃、冰寒之际,以生命拥抱十字架的牺牲奉献精神,撼动人心,深具艺术感染力,堪称压卷之作,且下启『还魂草』之新风貌。

周诗蕴含哲思与禅意,或儒或释,亦庄亦禅,『还魂草』是典型代表。无论就意境或语言创新、表现技巧方面,诗人都已跨越早期的草创阶段,向前迈进一大步。哲理的成分加深,悲苦的色泽也与日俱浓,理智与情感二者的对峙拉锯更为强烈;同时,在禅境与诗境的融通上,诗人常藉助深奥的典故,铺张繁复绵密的意象,以及吊诡语法的大量使用,造成诗作之幽玄艰涩。

『还魂草』时期,有情、有禅,且更为孤绝。异性的濡沫之情,挫折远多于欢乐,情感与肉体的双重袭击,就是梦蝶悲苦郁结的首要触媒。

『月份』组诗,是『还魂草』中的一大特色,诗人借着时序交替的各月特征,抒发世间万般的情感与观念。内容错杂纷纭,有抒理念、情趣,有写寂寥、鬼魅或向往;有形而上的『智』,形而中的『情』,也有形而下的『欲』。诗人仿徨于情、理、定、乱之间,不知何去何从。

梦蝶所抒之情,是对爱的世界各种风貌之探索,或因物伤感,或聊遣孤怀罢了,但不论是狭义的爱情或广义的同情,都是将热血孤注一掷而义无反顾。肇因用情之独切、苦痛之独深,诗篇愈尽深微曲妙,绵密含蓄且又浓烈神秘。

诗是澎湃热情的出口,而倾心禅悦、参禅悟理也成为精神排解与情绪宣泄的途径,并藉由得之于心的触发和醒悟,将禅理、哲思消融于诗歌创作之中。

周梦蝶喜在诗中演绎佛理哲思,进行对禅思的捕捉与宣示,渴望藉此交流以得到栖息慰藉,得到一份支持与解脱。『孤峰顶上』即写进入永恒、圆足之境的过程。孤峰,是禅的顿悟与直指,其芳烈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但对于诗人来说,这种欣喜、孤危,颠扑不破,真实无瑕。从托钵、燃灯、摆渡到舍筏登岸,以至孤峰之巅,历波澜而趋平静,人生巨大的经验世界,透过诗人的静观感悟,晶莹剔透地呈现,表现出对自我无限的信心与肯定。

现实生活中,地心引力难以摆脱,世间苦闷消解无计;诗中的『孤独国』坐立在覆雪的山峰里,『还魂草』也深植于孤峰顶上,总是高寒寂寞,梦蝶毕竟孤独。于是只有借着『哲人』似的苦思冥想,努力以撑持『诗人』的百般孤独,埋藏忧愁,深耕心田。缘于寒苦委顿的人生与退缩消隐的心态,使其创作局限于极为狭小的视界,表现于诗歌艺术之中,则是寒冷狭仄而显精密细微的意象构织;且以心力为诗,艰苦锤炼、斟酌推敲,而多瘦语、瘦境(人亦奇瘦)!此二期的诗歌总体表现出『思致清苦』的特征与风貌。

『约会』时期,言禅思、述哲理不再蹙眉愁思,取材、表现也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更生活化,更贴近现实了。尤其是晚近之作,每每透过简单、纯净的诗笔,传达一己的『醒悟』,一种几近狂喜的经验。以最平淡的语言,写最平常的情景,却产生最不平凡的境界,盖几经淘洗,陈腐渣滓芟除净尽,而后得其澄淡明洁。

由于对自己的生命以及整个世界有了全新而平和喜悦的认识,诗作的哲思便不再只是偈语式的警句,而是意象清朗的整个境界。

『不怕冷的冷』,即超越冷漠的另一种冷漠,是一种身心清凉的甘甜滋味。此刻,冷不再怕冷,冷到绝顶不知冷为何物。

冷,早已成为我的盾

我的韵脚。我的

不知肉味的

韶。媚妩

绀目与螺碧 ......

据说:严寒地带的橘柑最甜

而南北极冰雪的心跳

更猛于欢悦

冷是理性的寂寞与感性的不愉快经验,皆是外缘迷惑所致,外在之境若心能转之,自能解脱。当诗人对世界有了一番温馨体认,对冬天的观感不再只是寒冷,而是『冬天的脚印虽浅/而跫音不绝。』(『用某种眼神看冬天』)隐约感受到其中的『消息』----『雪是有温度的』,寒灰可以腾焰,绝境中也蕴含着活泼生机。显然孤寂对周梦蝶的打击是减轻了,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走出悲情,更懂得『安顿』自我了。早期借诗『还魂』,如今又在诗中『离魂』、『断魂』,诗人果真解开『自己本身』,释放情感,全然放下了 。

综论之,周诗融合儒、释、道哲学,兼摄中外宗教,冶为一炉。真情消融于诗情,赓续了古典诗词『悠闲情境』之描述,兴味盎然。又因长期浸淫佛经天地,得以参悟生命实境,冷暖人间,千帆过尽,娑婆世界,圆满欢喜。发之于诗,机趣横生,滋味无限。不但续写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新页,更为当前千奇百怪、哓哓不休的诗坛乱象,开拓一条新路,对于当代禅师,兼具启示之功与廓清之效。其人间形色虽然孤绝、沉默,艺术表现却苍翠、浩瀚。

以下是周梦蝶诗节选及赏析:

203.71.72.230/teach/chi

周夢蝶—以哲思凝鑄悲苦的詩人 葉祝滿老師導讀

周夢蝶的詩的分期與風格特色

(一)《孤獨國》時期(1953~1959)

《孤獨國》是周夢蝶的第一本詩集,本集的主要內容是呈現的是詩人自身的生活,及苦思冥想的體會,詩句中字字悲苦,句句孤寒,如第一首發表於日報的詩作〈無題〉「一朵憔悴的心花/葉葉飄繞在你窗下/不為偷吻你的綺夢/只為聽一兩聲木屐兒滴答……」流露出「寧靜孤絕」的美。本時期的作品,大多是訴諸於「想像」和「概念」,如〈詠蝶〉一詩中,作者相信自己是一隻蝴蝶而有,你的生命只是一個『痴』/你的宇宙只有一個『愛』/你前生定是殉情的羅蜜歐/錯認百花皆為茱麗葉之靈魂/最後一瓣冷紅殞落了/你的宇宙也隨著給埋葬/秋雨秋風作了你的香塚/可有朵朵花紅為你弔徠?」或是在〈默契〉第二段一樣有同樣溫馨與哀怨夾雜的象徵「每一閃蝴蝶都是羅蜜歐痴愛的化身/而每一朵花無非茱麗葉哀怨的投影/而當二者一旦猝然地相遇/便醉夢般濃的化不開地投入你和我,我和你」在〈讓〉「讓風雪歸我,孤寂歸我/讓風雪歸我,孤寂歸我/如果我必須明滅,或發光/我寧願為聖壇一蕊燭花/或遙夜盈盈一閃心淚」等作品都是著重於「個人經驗」的書寫,技巧上較「平直」,只單純的情感抒發,並無獨特的內涵與意義。

〈孤獨國〉孤獨成為他追尋生命意義的必需,他深知孤獨,而表現為一種擺脫孤獨的努力;他之所以展現孤獨的美好,實是為了擺脫孤獨的煎熬。於是詩人將「孤獨國」塑造為一理想世界,那裡氣候迷人:「這裡的氣候黏在冬天與春天的接口處」,這是「觸覺」的美,那裡「這裡沒有峱騷的市聲,只有時間嚼著時間的反芻的微響」具有「聽覺」的美。

昨夜,我又夢見我

赤裸裸的趺坐在負雪的山峰上

這裡的氣候黏在冬天與春天的接口處

(這裡的雪是溫柔如天鵝絨的)

這裡沒有峱騷的市聲

只有時間嚼著時間的反芻的微響

這裡沒有眼鏡蛇、貓頭鷹與人面獸

只有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

這裡沒有文字、經緯、千手千眼佛

處處是一團魂魂莽莽沈默的吞吐的力

這裡白晝幽闃窈窕如夜

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

而這裡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甚至虛空也懂得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帝星。

整體而言,《孤獨國》的詩是生活又是冥想的,因為他有「徹悟的怡悅,解脫的歡快」,他的詩中充分的展現「無我」的東方精神[1]

(二)《還魂草》時期(1960~1965)--用典抒情

葉嘉瑩序《還魂草》時說,他是「一個以哲思凝鑄悲苦的詩人」,而且其詩所表現的是一種「自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的境界[2]。《還魂草》時期,周夢蝶詩作的哲理成分增加,悲苦成分也與日遽增,理智與情感的對峙與糾纏更為強烈,詩人常藉助深奧的典故、鋪張繁複綿密的意向,加上弔詭句法的大量使用,遂造成詩作的幽深艱澀。因此而洛夫評《還魂草》時則說:「周夢蝶的詩,不僅是處理他的情感表現個人的哲思的態度與方法,而更是一個現代詩人透過內心的孤絕感,以暗示與象徵手法把個人的(小我)悲劇經驗加以普遍化(大我),並對那種悲苦情境提出嚴肅的批評。」[3]

〈菩提樹下〉

誰是心裡藏著鏡子的人呢?

誰肯赤腳踏過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給眼蒙住了

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

在菩提樹下。只有一個半個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嘆息回答

那欲自高處沉沉俯向他的蔚藍。

是的,這兒已經有人坐過!

草色凝碧。縱使在冬季

縱使結趺者底跫音已遠逝

你依然有枕著萬籟

與風月底背面相對密談的欣喜

坐斷幾個春天?

又坐熟幾個夏日?

當你來時,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後,雪既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年的今夜

當第一顆流星騞然重明

你乃驚見:

雪還是雪,你還是你

雖然結趺者底跫因已遠逝

【賞析】

本詩暗用《指月錄》清原惟信禪師悟道之說,寫有我到無我到真我的過程。詩人一開始便用詰問法問誰是先知先覺,誰能見人之所未見,並能將雪與火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物質加以轉換呢?名詩人蕭蕭曾用佛家緣起性空的禪境分析此詩的音節:真正在〈菩提樹下〉這首詩中的雪與火,則是代表了兩個極冷和極熱的煎熬過程,「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表現佛家色和空截然相異的執著觀念的破除色與空是有無的執著,雪與火則為冷熱感的極端,在雪與火之間往來取鑄的是種歷練的過程,誰能如此呢?「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或許能夠,因此周夢蝶的第一句詩這樣寫:「誰是心裡藏著鏡子的人呢?」誰的心能如明鏡台呢?同在菩提樹下,不一定能成無上正覺,面對蔚藍天空,也只能以嘆息回答一切。[4]

〈行到水窮處〉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是泉源,我是泉上的漣漪,

我們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終

相遇像風雨風眼之

乍醒。驚喜相窺

看你在我,我在你;

看你在上,在後在前在左右:

回眸一笑便成千古。

你心裡有花開,

開自第一瓣猶未湧起時;

誰是那第一瓣?

那初冷,那不凋的漣漪?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賞析】

本詩的題目是取用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詩句,詩人本身曾對這兩句詩有過精闢的分析:表面上看這兩句話,是寫雲和水,好像沒有深意,事實上不然,水和雲這兩種東西是個象徵,是個動象,也可以說是生命的象徵,雲是動的,水是動的生命也是動的。所以他拿雲和水都是來象徵生命,水流到不能再流的盡處,雲剛剛升起這是說最高的真理,生命的盡頭也是生命的開始,生命的開始也是生命的盡頭。水和雲,是生命的現象現象之外,另外有一個東西超乎這個現象之上的至 高無上的真理,這個水也好、雲也好,就用佛家的名詞叫生滅法,雲有飛得時候,水有流的時候,但是,雲有不飛得時候,水有不流的時候,然而另外的最高真理是不受生滅法的約束,他是超然的,永遠在那兒動,但他永遠不疲倦,像老子講的「獨立而不改,週行而不殆」,所以表面上寫的是雲和水,事實上他是寫真理。[5]

(三)《約會》、《十三朵白菊花》時期(1966~迄今)

周夢蝶經過了《孤獨國》時期的苦吟之作,《還魂草》時期的冷冽摯情,似乎給人的感受都是孤獨寂寞,而詩人因著自己生命經歷的不同也有了不同的體會。尤其在一九八0的一場大病之後,詩人的心境有了極大的轉折。他曾自述到:我以前觀念錯誤,以為我生我老病我死,全是我自己的事,與世界無關。經過這番折騰,纔幡然誨悟:人是人,也是人人。……原來活著,並不如我所「以為」的那麼簡單,草率,孤絕與慘切。[6]

所以詩人在進入一九八0年代,詩作在創作上,無論是取材、表現,皆更輕鬆、更生活化了。以平淡的語言寫平常之景,卻產生了最不平凡的境界,加上習佛益深,其禪思哲理之作更見功力。如

<白西瓜寓言>—賦得下弦月

只有瓤;

無子,亦無皮

且永不變味

也不必經歷抽芽開花的過程

也不曉得是誰下的種

剛一想到愛與被愛

那不能自已的美與渴切

白西瓜。唯一的這顆白西瓜

便不能自已的

熟了

是圓滿,招來了缺陷?亦或造物

嫌忌太亮與太白?

經過不可說不可說劫的磨洗與割切

多麼可憐!而今只賸只剩千萬分之一的一瓣了

千萬分之一的一瓣:

薄歸薄,

倒未聽見說誰被誰

一葉知秋的封殺—

除了蟾蜍

這饕餮而無忌憚的

天狗的弟弟

然而然而然而

畢竟畢竟畢竟

還是吐出來了

窈窕依舊,清涼與皎潔依舊

最可口的這邊,恰是早年

被齒及的這邊

更可驚可怪的是:

得瓜者,復為瓜所得

而成為瓜。成為

可圓可偏可半可千江的傳說

<附跋>

七十二年秋某晚,石牌訪友不遇,歸途中,仰見浮雲在天,片月為明,因念人世聚散,苦樂得失,或幸或不幸,帶莫不有其必至之勢,與當然之理;四影蘇軾水月之喻自寬,而出無所用其喜戚耳。又,無遇有天狗噬日,蟾蜍竊月之說,余腹儉,眇不識其所本,聊以寄意而已。

三、參考書目:

《周夢蝶世紀詩選》周夢蝶著,爾雅出版,2000.4.5

《周夢蝶詩壇的苦行僧》劉永毅著,時報出版,1998.9.15

《中國新詩賞析》林明德,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劉龍勳著,長安出版,1981.4

《中國當代新詩史》洪子誠,劉登翰著,人民文學出版,1994.12




[1] 覃子豪〈現代中國新詩的特質〉,文學雜誌七:二,48.10.2


[2]葉嘉瑩〈序周夢碟先生的「還魂草」〉文星一六:三,54.


[3] 洛夫〈試論周夢蝶的詩境〉,文藝二期58.8.1)


[4]張漢良、蕭蕭合編《現代詩導讀》頁二故鄉出版社68)


[5]見〈詩人與歌者〉(討論會),書評書目六九期,68.1


[6] 《風耳樓小牘》,聯合副刊70.8.3


都是拼拼贴贴,不好意思啊。希望对你有帮助。


更多资料,参考百度贴吧。

tieba.baidu.com/f?

寻诗者——给周梦蝶

这一刻,我懂了你

也懂了自己

懂了你在风尘里

书摊旁一坐二十载的身影

懂了我在迷雾中

行路上追寻十几年的爱情

苦难的身世爬满了你的额迹

你却在孤独的诗中甘之如饴

一只只身影在你身边路过

一颗颗诗的种子却悄然诞生

命运注定让你沦为诗人

只因为你的那颗赤子之心

而流浪只是我们的一次旅行

在旅行中寻找诗与生命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