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的渊源是什么?

关注者
52
被浏览
22,103

4 个回答

一.用另一个无关字替代

1.蟲——虫

康熙字典(虫huǐ):

《唐韻》許偉切。
《集韻》詡鬼切,從音卉。
《廣韻》鱗介總名。
《說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虫爲象。凡虫之屬皆从虫。
《玉篇》古文虺字。註見三畫。
《佩觿集》蛇虫之虫爲蟲豸,非是。
按《說文》《玉篇》《類篇》等書,虫、䖵、蟲皆分作三部,虫吁鬼切,䖵古魂切,蟲持中切,截然三音,義亦各別。《字彙》《正字通》合䖵、蟲二部倂入虫部,雖失古人分部之意,而披覽者易于查考,故姑仍其舊。若《六書正譌》以爲虫卽蟲省文,則大謬也。

2.喬——乔

康熙字典(乔guì):

《字彙補》古惠切,音桂。姓也。

3.機——机

说文解字(机jī):

木也。从木几聲。居履切。

康熙字典(机jī,wèi):

《唐韻》《集韻》《韻會》居履切。
《正韻》居里切,從音几。
《說文》木名。
《山海經》單狐之山多机木。
《郭註》狀如楡,可燒以糞田。
與几通
《易·渙卦》渙奔其机。
《註》承物者也。
《家語》仰視榱桷,俯察机筵。
《註》机作几。
又《集韻》居狋切。
《韻會》居宜切,從音饑。亦木名也。
又《類篇》牛吠切,音刵。椹也。

4.優——优

康熙字典(优yóu):

《篇海類編》于求切,音尤。五穀精,如人髮白也。

5.臘——腊

康熙字典(腊x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從思積切,音昔
《說文》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
《周禮•天官》腊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腊。
《註》大物解肆乾之,謂之乾肉。薄析曰脯,捶之而施薑桂曰鍛脩。腊,小物全乾者。
《易•噬嗑》六三噬腊肉。
《疏》腊,是堅剛之肉也。
久也
《禮•郊特牲•猶明淸與醆酒於舊澤之酒也註》爲其味厚腊毒也。
《釋文》腊,音昔。隱義云:腊,久也。久酒有毒。
《前漢•五行志》味厚者腊毒。
《註》腊,久也。味厚者爲毒久也。
極也
《鄭語》毒之酋腊者,其殺也滋速。
《註》腊,極也。
亟也
《周語》厚味實腊毒。
《註》腊,亟也。
措也
《釋名》齊人云搏腊,搏腊猶把作,麤貌也。荆州人曰麤麻,韋草,皆同名也。麤,措也,言所以安措之也。
官名
《周禮•天官•獸人》凡獸入于腊人。
體皴也
《山海經》錢來之山,有獸焉,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註》治體皴。腊音昔。

康熙字典(臘là):

又鄭玄月令註:臘卽周禮所謂蜡。不知臘祭先祖,蜡祭百神,二祭各別,鄭合爲一,非。

6.麼——么

康熙字典(么yāo):

《韻會》俗幺字

康熙字典(麼mǒ,mó):

《正字通》下从幺。俗作么,誤。

7.廠——厂

康熙字典(厂hǎn):

《唐韻》呼旰切,
《集韻》虛旰切,從音漢
《說文》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
《集韻》籀作厈。
《六書本義》厂,水厓高者。岸厈同。
又《唐韻》呼旱切,
《集韻》許旱切,從音䍐。義同。
又《集韻》魚杴切,音嚴。䉷或省作厂。

8.廣——广

康熙字典(广yǎn):

《唐韻》《集韻》魚檢切,
《韻會》疑檢切,從醃上聲
《說文》因广爲屋。象對刺高屋之形。
《徐鉉曰》因广爲屋,故但一邊下。
《增韻》棟頭曰广。
《韓愈·遊湘西寺詩》剖竹走泉源,開廊架屋广。
又《釋名》衾,广也。其下廣大,如广受人也。
又《廣韻》魚掩切,音隒。義同。

9.聖——圣

康熙字典(圣kū):

《廣韻》《集韻》從苦骨切,音窟
《說文》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圣。
《揚子·方言》圣圣,致力無餘功貌。
《字彙》古壞切,音怪,非。
又《同文舉要》入又部,訓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圣爲一字,因俗怪字作恠而誤。

10.鬥——斗

说文解字(斗dǒu):

十升也。象形,有柄。凡斗之屬皆从斗。

说文解字(鬥dòu):

兩士相對,兵杖在後,象鬥之形。凡鬥之屬皆从鬥。都豆切。

11.價——价

说文解字(价jiè):

善也。从人介聲。《詩》曰:“价人惟藩。”古拜切。

康熙字典(价jiè):

《唐韻》古拜切
《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從音戒。善也
大也
《詩·大雅》价人維藩。
又佋价。與介同

12.葉——叶

康熙字典(叶xié):

《玉篇》古文協字。《後漢·律曆志》叶時月正日。餘詳十部六畫。
又《集韻》同旪
《前漢·五行志》次四曰旪用五紀。
《註》師古曰,旪讀曰叶
又《正韻》同汁
《張衡·西京賦》五位相汁,以旅于東井。
《註》汁、叶同

13.僕——仆

说文解字(仆fù):

頓也。从人卜聲。芳遇切。

康熙字典(仆fù):

《唐韻》《集韻》《韻會》芳遇切。
《正韻》芳故切,從音赴。偃也,僵也。《唐書·房杜傳贊》興仆植僵。
又《集韻》普木切,音攴。義同。
又《集韻》《韻會》《正韻》從敷救切,否去聲。頓也

14.櫃——柜

康熙字典(柜jǔ):

《唐韻》《正韻》居許切《集韻》俱禹切《韻會》句許切,從音舉。
《說文》木也
《徐曰》柜柳也,大葉木。
《爾雅·釋木》柜柳。
《註》似柳,皮可煑作飮。
又《山海經》方山有靑樹,名曰柜格之松。
又《周禮·天官·掌舍註》柜受,溜水器。
邑名
《前漢·地理志》屬琅邪郡。前漢·地理志》屬琅邪郡。
又《集韻》臼許切,音巨。
又果羽切,音矩。義同。 或作櫸。

15.溝——沟

康熙字典(沟gōu):

《篇韻》古侯切,音勾。水聲

16.兒——儿

康熙字典(儿rén):

《集韻》《韻會》從而鄰切,音仁。
《說文》人也
《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詰屈。《戴侗·六書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兒若見。《鄭樵·六書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
又《集韻》居拜切,音戒。仁人也。

17.運——运

康熙字典(运yǔn):

《集韻》羽粉切,音抎。走貌

18.適——适

康熙字典(适ku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活切。音括。
《廣韻·末韻》疾也。
又人名。《論語》南宮适;魯大夫,周八士伯适。
《說文·辵部》本作

今通用"适"

19.園——园

康熙字典(园):

《唐韻》五丸切《集韻》《正韻》五官切,并音岏。與刓同。《正韻》圭角泯鑠也。《莊子·齊物論》五者园而幾向方矣。 《集韻》同團。或作抏。

二.异体字扶正

1.釁——衅

康熙字典(衅):

《唐韻》許覲切《集韻》許愼切,從音舋。與釁同
《玉篇》牲血塗器祭也。
《禮·樂記》車甲衅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
《註》衅,釁字也。許靳反。

2.萬——万

康熙字典(万):

《廣韻》《集韻》《韻會》同萬
又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
又《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

3.糧——粮

康熙字典(粮):

《廣韻》《集韻》呂張切,
《正韻》龍張切,從音良。同糧。《張衡·思玄賦》屑瑤蕋以爲粮。

4.薦——荐

说文解字(荐):

荐與薦同音。是以承藉字多假借爲之。如節南山傳。薦、重也。說文云。且、薦也。皆作荐乃合。左傳云。戎狄荐居。外傳荐處。服云。荐、艸也。此謂荐同薦。韋云。荐、聚也。此與爾雅再訓近。

康熙字典(荐):

《廣韻》《正韻》在甸切,
《集韻》《韻會》才甸切,從音洊。
《爾雅·釋言》荐、原,再也。
又《國語註》荐,聚也。
又《小爾雅》重也。
《廣韻》仍也。《左傳·僖十三年》晉荐饑。《爾雅·釋天》仍饑爲荐。
又《左傳·襄四年》戎狄荐居。《註》荐,草也,言狄人逐水草而居,徙無常處。
與薦通。《詩·大雅》饑饉薦臻。《說文》荐,薦席也。《六書正譌》俗作洊,非。

5.逹——达

康熙字典(达):

又陁葛切,音達。與達同。通也

6.範——范

康熙字典(范):

《唐韻》防鋄切《集韻》父鋄切《正韻》房啖切,並音犯。《說文》草也。
又蠭也。《禮·檀弓》笵則冠,而蟬有緌。《內則》爵鷃蜩范。《梁元帝·玄覽賦》范飛冠而吐密。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東郡范涿郡范陽。
又宮名。《竹書紀年》穆王十四年作范宮。
又臺名。《戰國策》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臺。
又門名。《左傳·哀七年》秋,伐邾,及范門。《註》邾郭門也。
。《左傳·昭二十九年》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范氏,其後也。《潛夫論》帝堯之後有范氏。《廣韻》隨會爲晉大夫,食采於范,其後氏焉。
又通軓。《少儀》祭左右軌范。
通範。《揚子·太玄經》矩范之動,成敗之效也。

三.俗字扶正

1.聽——听

康熙字典(听):

《唐韻》宜引切,
《集韻》擬引切,從音齗。
《說文》笑貌。《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亾是公听然而笑。《楊愼曰》听,古哂字。
又《廣韻》口大貌。《集韻》大口謂之听。
又《廣韻》牛謹切《集韻》語近切,從音引。亦笑貌。
又《集韻》口謹切,音赾。
又魚斤切,音㹞。
又逆乙切,音聉。義從同。
又魚其切,音疑。听嗞,口開貌。
又魚衣切,音沂。
《正字通》俗借爲聽字省文

2.體——体

康熙字典(体):

《廣韻》蒲本切
《集韻》部本切,從盆上聲。劣也。
又麤貌。與笨同
《通雅》輀車之夫曰体夫。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葬,同昌公主賜酒餠餤四十橐駝,以飤体夫。《註》体,蒲本反。体夫,轝柩之夫。
俗書四體之體,省作體,誤

3.亂——乱

康熙字典(乱):

《正字通》俗亂字

4.辭——辞

康熙字典(辞):

《正韻》詳兹切,音詞。俗辭字

《佩觿集》曰: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廢

《正字通》俗辭字

5.雙——双

康熙字典(双):

《韻會》雙,俗作双,非

6.遷——迁

康熙字典(迁):

俗遷字

7.還——还

康熙字典(还):

《篇海類編》音浮。又音否。俗作還字,非

8.類——类

康熙字典(类):

《五音篇海》與類同

四.恢复古字

1.無——无

康熙字典(无):

(古文)旡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
,亡也。奇字,无通
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
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2.禮——礼

说文解字(禮):

古文禮

康熙字典(礼):

《集韻》禮古作礼。註詳十三畫。

3.網——网

康熙字典(网):

《廣韻》文兩切,
《集韻》《韻會》《正韻》文紡切,從音網。
《說文》庖犧所結繩以漁。从冂,下象網交文。
《註》今經典變隷作罒
《玉篇》羅罟總名。

康熙字典(網):

《廣韻》文兩切,
《集韻》《韻會》《正韻》文紡切,從音罔。
《說文》本作网

4.從——从

说文解字(从):

相聽也。从二人。凡从之屬皆从从。疾容切。

隨行也。从辵从,从亦聲。慈用切。

说文解字注(从):

相聽也。聽者、聆也。引伸爲相許之偁。言部曰。許、聽也。按从者今之從字。從行而从廢矣。周禮司儀。客?拜辱於朝。陸德明本如此。許書凡云从某。大徐作从。小徐作從。江氏聲曰。作从者是也。以類相與曰从。从二人。疾容切。九部。以今音言之。从亦可去聲。凡从之屬皆从从。

康熙字典(从):

《說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爲从,向隂爲比。士之趨嚮,不可不愼。

五.草书楷化

未完待续……

@赵不玄

说了几种简化的办法,不过按照张书岩在其编著的《简化字溯源》里把很多简体字来源分了三类,节选如下:

第一类:在过去的辞书、其他出版物相实物资料中有与现在的简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
第二类:在过去的各种资料中,有与今天的简化字接近的字形。
第三类:曾在群众中广泛而长期使用。

文字这东西约定俗成,其实和语言一样,简化有时候并没有太多道理好讲。

比如当年李斯赵高统一文字的时候那对文字就是直接省改,所谓省改就是省起繁复,改其怪奇——这根本也是一种文字简化+标准化工作,这么着才有了小篆

而就在秦朝末年,也就是说李赵创立小篆后没多少年,程邈在狱中整理出了当时底层小吏所使用的文字,底层小吏所谓隶人也,其书则称为隶人书简称隶书。底层小吏为什么不写小篆?因为小篆这玩意儿对他们来说一个是太过有文化了,二一个是太难写了,写不快,所以他们自己创造新字体来写。

无论是李斯赵高这种文化人对文字进行的整理还是程邈收集的没文化的底层隶人所创作的字体,期间不用问都存在这大量的没有道理、没有文化传承、看上去破坏了汉字完整性的省略和简写。

你能指望隶人多有文化?


回到问题,我们还是拿

@赵不玄

举例的那些字来说。

——“汉”来源于汉代草书,在东汉《章帝千字文断简》就有“汉”字,与今天的简化字完全相同。1935年《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中收入了“汉”字。

——“对”最早见于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和1935年《简体字表》都收入了“对”字。

——清朝刊行的《金瓶悔奇书》中“雞”简作“鳮”,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和1935年《简体字表》中,“雞”都简作“鳮”。《简化宇总表》根据“鳥”的简化方法.将“鳮”类推简化为“鸡”。

——解放区流传的写法,属第三类。

——“凤”最早见于清初刊行的《目连记弹词》,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和1935年《简体字表》都收入了“凤”字。

——“双”最早出现在唐代敦煌变文写本中。宋代刊行的《古烈女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都有“双”字。 明代《字汇》正式将“双”字收入。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和1935年《简体字表》都收入了“双”字。

然后再附送一个观字。

——“覌”最早出现在明刊本《薛仁贵跨海东征白袍记》中。此外,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上有接近“观”的字形“观”。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和1935年《简体字表》都收入了“覌”字。《简化字总丧》将“覌”类推简化为“观”。

再说个字,后。

为什么“后”和“後”要合并?理由是什么?是拍脑袋的合并吗?不是。原来在先秦典籍中“後”假借“后”字是很常见的事,比如《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此处“后”即“後”,而从西汉前期墓葬出土的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在战国末到西汉前期,用“后”代替“後”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马王堆的帛书、竹简,银雀山汉墓的竹简上都有这样的用例,而且“后”作为“後”的简化字也是被1935年《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收入的。你以为这个合并没文化?恰恰里面有历史支持。

看到没,简化字并不是解放后专家拍脑袋的结论,除了类推简化的,几乎每个简化的字都有自己的历史。

事实上只要了解一下当初参与汉字简化那些专家,就不应该得出汉字简化是个玩笑这类的幼稚答案。

=================

现在是有了电脑,所以繁体字的所有缺点都弱化了,可以前繁体字难写难记的毛病被说了多少年?不管是多有学问的人手书的时候,总是爱写简化字的,你可以参考下老蒋的写的字,参考下

zhi.hu/LhTY

另外再看看,邓散木先生的手稿

手稿中红色部分都是异体、简写或者通假

楚——下部简写为之

第——竹子头简写为草头

鈢——这个字是用来代替字的

刱——用来替代字的,还把右边再度简化为刃。

你想啊,邓先生多有学问的人,写字一样的喜欢从简,一般的民众呢?

各位想想看49年那会的文盲率有多高吧。

以现在之便利而云彼时没文化,站着说话啊。

汉字的简化并不是先有简化的概念再去做简化事业的,而是先在识字者中有了简化文字之实,积累的多了才归纳出简化的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民国的简化方案和49年以后的简化方案会如此接近的道理。

近百年来,哪一个主政大陆的会不考虑简化汉字?

作为文字,简体字也是汉字一脉,传承并未断绝,传承也并未被破坏——事实上,正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