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敦之乱后,王导还能屹立于东晋政坛而不倒?

历史小白,恳请大神分析一波。
关注者
39
被浏览
54,183

8 个回答

直接原因是王家实力尚存,司马家不是对手。

根本原因是晋明帝死的太快,他要是多活几年,王导还能不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王敦之乱中,王家所掌握的力量有三。一为王敦本人,坐镇荆州,分陕之重,三分之一的江山都在他手下。二是王敦之弟王彬,坐镇江州,也掌握着三分之一。第三是吴兴沈充。江东之豪,莫过周沈。扬州大半掌握在义兴周家和吴兴沈家手上,各自掌握着全国六分之一左右的实力。其中真正支持东晋朝廷的只有义兴周家这六分之一,吴兴沈家这六分之一也是支持王敦的。

王敦第一次造反之所以这么顺利,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除了义兴周玘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支持晋元帝。王敦轻而易举就用六分之五的力量把周玘那六分之一给压垮了。

除了这几家之外,其他诸如南阳周访、豫州祖逖、淮北郗鉴、交州陶侃之类的,各有各的问题,并不能影响局势。其中对王敦影响最大的是南阳周访部,这一部人数不多,但战力很强,可以单挑王敦全军,可惜当时周访已经死了。王敦就是听说周访死了才开始造反的,而周访的继承人甘卓简直怂出了新高度,居然被王敦给吓死了。豫州祖逖部也存在这个问题,祖逖当时病的快死了,祖逖继承人祖约也不比甘卓强几毛钱。而且祖家兄弟和淮北郗鉴还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他们出身不高,朝中无人为他们发声,和朝中关系及其冷淡。司马家防他们比防王敦还厉害,他们要是起兵南来,只怕晋元帝不会觉得他们是勤王,而是他们也造反了。历史上祖约也是在这种猜忌中愤而和苏峻起兵作乱的。也就只有晋明帝有这个魄力启用这些流民帅。而交州陶侃离得太远,赶不上。并且朝中猜忌陶侃也不比祖约苏峻强多少,后来苏峻祖约作乱,建康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庾亮仍坚决反对温峤回援,让其待在江州监视陶侃,并留下“不越雷池一步”这种名言,就是对陶侃猜忌的集中体现。

王敦造反成功却不登基取而代之,很多答主回答是台臣不支持。但台臣怎么个不支持法,能让掌握天下兵马六分之五的王敦不敢篡位呢?须知无论之前的董卓还是之后的桓家父子、刘裕,他们掌握的实力都是远远不及王敦的。但这些人都敢于篡位,而王敦不敢,其实是一件很有时代特色的事情。

台臣抵制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背后说坏话,用当时的话叫做“物议伤人”。而“物议”这种虚无缥缈的玩意,对寒伧出身的董卓、刘裕来说,就是个屁,他们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他们,他们只在乎实惠的东西。但是同样是“物议”,对王敦和桓温,以及之前的司马家这种高门来说,那就是非常要命的东西了。说白了,就是他们既想要实惠,也想要脸,又当又立说的就是这种人。他们总想要两全其美的东西,既要下黑手,又要装白莲,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两头不落。

当年司马代曹花费漫长时间,用水磨功夫,整整熬了三代人。中间出现诸如淮南三叛、当街弑君、二士争功这种坑事情都被他们搞定了,才勉强达到了又当又立的最低标准,继而取而代之。然而即使如此,司马家的名声之臭也不需要多说什么了。而王家崛起于江东只有十年不到,就这么短的时间,东晋取得的一点点功勋大多也是祖逖、周访、纪詹、周玘这些人拿下的。王家属于无灾无难到公卿的典型代表。钱璯之乱中,王敦招讨钱璯,结果被钱璯打得抱头鼠窜,最后还得让周玘来救场。结果事后王敦却凭籍门第而强夺周玘功劳。骤取高位,手无尺寸之功,也无通天之势,就想弑君自立,你配吗?当然王敦兵马在此,强上也是可以的,但是你都强上了,却硬要别人说司马家是自愿的,这做得到吗?

所以,王敦第一次造反取而代之的机会,就是被这种背后的闲话给说死的。

当然,主要还是王敦本人有问题,从汉末延续下来的务虚风气,名重于实的态度才是根本原因。之前的许劭、孔融、刘繇、祢衡之类的有名无实的名士都死在这点上,王敦也不例外。其实好名务虚也是这种名士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王敦在造反前唯一一次军事经历就是被钱璯暴打的那次,他本身水平不行,具体活都是手下去干的,他也只是担个名,不护好这个名他还怎么出去混江湖。第一次造反时候周玘都能给他带来极大的麻烦,还好他手下还有一个当年钱璯之乱中降过来的两大高手沈充钱凤打败了周玘。但问题是王敦文不如钱凤,武不如沈充,那该怎么镇住这帮人?除了靠“名”还能靠什么?名声这么重要,怎么能轻易让他失去呢。

所以哪怕明知后患无穷,但为了名声,王敦还是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机会,自己缩回去了。不过回去之前,他还是做了一番挣扎,把几个骂的最狠的,比如“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中的周伯仁杀了,顺便把周伯仁的好友,也就是王敦弟弟王导狠狠的骂了一通——TM的不能控制好舆论,实在该骂。

以上是第一次王敦之乱的大致经过,第二次王敦之乱局势比第一次要麻烦一些。麻烦的地方有三点。

第一,上次造反时唯一支持朝廷的义兴周家已经完蛋了,但这股势力并没有消失掉,他们有了一个新的更流弊的领袖,纪詹。说到纪詹,就必须连义兴周玘、吴兴沈充以及王敦首席谋士长城钱凤,还有在沈充兵败后起来捡便宜的会稽虞潭和余杭张茂等人一起说。丹阳纪家、义兴周家、吴兴沈家、长城钱家、会稽虞家、余杭张家都是当时江东地区首屈一指的豪族,周沈最强,纪钱虞张也不弱。但这几家都不算江东地区最顶级的豪门。江东地区豪门,首推顾陆朱张,合称吴中四大姓。不过顾陆朱张和王家有共同特点,有名无实。而且在王马南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南人是反对接受南渡侨人的,其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提到的钱璯。当时钱璯这么能打,很重要原因是吴中大部分豪门都支持钱璯造反,后来王敦手下红棍沈充和白纸扇钱凤当时都是钱璯的手下,打得未来老板王敦逃回建康半年不敢出门见人。在这种关键时刻,顾陆朱张四大豪门却做了带路党,带头倒向王导,最终剿灭了吴人叛乱,帮助南渡的朝廷立稳脚跟。经此一事,顾陆朱张在乡人中名声和叛徒差不多,不少人扬言要挖他们家(主要是头号带路党顾家)祖坟,搞得顾家家主顾荣每年必须回家守护半年祖坟。在这种情况下,身世清白,和东晋朝廷与乡野人家关系都不错的丹阳纪家自然是继承周家遗产的最合适人选。更何况纪詹军略能力是南朝数一数二的强,后来当上后赵皇帝的石虎都被他吊打过,一起被吊打的还有后来因“杀胡令”而名动天下的冉闵他的爹,冉良。

第一次造反,王敦最后放弃篡位的主要原因是被人骂,为了扭转这一形式,王敦找了一个侨人集团中说话很有分量的名人来给自己做广告,这个人就是温峤。当年天下大乱,晋地各路汉臣或割据自立如前凉,也有戮力抵抗兵败身死如王浚,那些头皮痒水太凉的更多,不过在这些人中也有一股清流,那就是并州刺史刘琨,以一人之力,独自镇守并州数十年,保存了一方汉人百姓安靖。而温峤就是刘琨重要的副手。西晋末帝孝愍帝司马邺兵败被俘之后,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不少还打着晋国旗号的地方都派人前往江东劝进,让司马睿登基称帝,温峤就是并州的代表,也是其中最出名的两个代表之一,另一个长安代表后面说。温峤到了江东面见司马睿之后,顿时大失所望,发现这家伙智商情商双双欠费,根本不是能中兴天下的雄主,十分悲伤,就准备回并州去了。结果临走之前去拜会王导,发现王导才量气度非比寻常,顿时非常高兴的说:“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王敦居然就从认定温峤亲近王家,可以托付大事,也不想想人家敬佩的仅仅是王导本人而已。

为了笼络温峤,高官厚禄美女什么的就不说了,最关键一点是让他进入自己的霸府之内参赞机要,让他知道了很多不该知道的秘密。并且在造反前夕举荐他出任丹阳令,掌管建康的防卫工作,以便重演第一次造反中内奸开门的故事。可惜啊,王敦并不知道,温峤虽然看不上晋元帝,却非常看得上晋明帝,好到经常穿上平民的布衣,甩开侍卫和晋明帝化妆成平民在建康到处闲逛,并由此产生“布衣之交”这个成语。王敦这次引狼入室,极可能是晋明帝安排的一次无间道。等温峤回到建康之后立刻就把王敦卖得内裤都没有,不仅泄露了王敦一切情报,而且还掌握了王敦安插在建康的内奸名单,将他们一扫而光,最后还仗着知道王敦进攻计划,有针对性的做出了重点防御工作,最终挫败了王敦围攻建康的企图。听说温峤叛变,立马气的吐血三升,最后病死在路上,和温峤也有很大关系。而且温峤的军略水平在江东也是数一数二的,王敦第二次造反时主将是王敦弟弟王含,被温峤各种吊打,要不是后来沈充来援逼退了温峤,光凭温峤就足够把王含灭了。

如果第二点还是大麻烦,那么第三点就是惨剧了。晋明帝打破常规,对一向不入朝廷之眼的流民帅们予以充分信任,直接引徐州郗鉴入朝。最终,以郗鉴为首的徐州军成为胜负手,郗鉴部下苏竣、刘遐二军乘着沈充激战温峤的时刻从背后偷袭,一举击败了沈充部。王敦叛军分两部分,沈充部大约两万人,人数虽少但却是主力。此外还有王敦弟弟王含部五万人,不过主将王含水平嘛……一言难尽。王家据说唯一有点军略的人是王羲之他爹王旷,当年王马南渡,不能打的王导王敦他们都作为老弱病残先撤了,能打的王旷留下来殿后做替死鬼(也可能主动派发他送死,因为王旷和王家主事的王衍有路线之争,王旷主张放弃北方南渡,王衍主张守稳洛阳据中,双方矛盾很大,虽然历史证明王旷是对的,但王衍仗着自己身份高,在临死之前下道命令坑死王旷还是做得到的)。最终王旷以来源不明的三万人(淮南郡五千郡兵和疑似两万五千空饷)大战前赵石聪十万大军,如果没投降的话此时死的骨头渣都烂了。(至于后来从前赵逃来的王兴之老丈人宋哲声称王旷投降并且还活着,最终导致王兴之与王旷儿子王羲之反目内讧就是另一回事了)。没了王旷,王家最强的王敦都是半桶水都没有的渣水坪,比王敦还渣的王含得渣到什么地步。所以王含军人数虽多,却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拉拉队什么的。沈充部作为王敦军中唯一有战力的队伍,他一败,王含直接怂死了,五万大军被苏竣几千人追杀千里,不费吹灰之力就全部剿灭了。

这一仗虽然晋明帝赢了,但也看出了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郗鉴部太弱小。虽然未来取得淝水大胜的徐州北府兵底蕴极为深厚,可惜这只强军目前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区区郗鉴不足以号令全军。郗鉴能影响的苏峻等部过江时才万余人,连沈充都打不过,能赢沈充全靠背后偷袭和不靠谱的王含见死不救,可以说沈充完全是被温峤、苏竣和王含三人联手坑死的。而能赢王含,正常人都能赢王含,不具备参考性。

行文到此,就可以说为什么王导还能屹立于东晋政坛而不倒了。原因有三点。

第一,王家人多。人多真心是优点,大概也是王家除了王导之外唯一的优点了。此时出场的就有太保王导、荆州刺史王敦、江州刺史王彬、徐州刺史王含,再加上已经出场还没介绍过的荆州内史王廙,以及未来会出场的交州刺史王舒,中护军王彪之、会稽太守王胡之、王凝之等人。人一多,势就重。可以看出来,东晋朝廷就这么几块地,除了交州这种蛮荒之外几乎全落到了王家手里。想要动王导,这些人都得先清洗掉,这么多人,一个个清洗掉得等到什么时候去?

第二,王敦虽败,王家实力犹存。王家主要地方上的实力是荆州王敦、江州王彬、扬州沈充三部分,王含虽然挂了一个徐州刺史的名头,却号令不动徐州的流民帅(历史上能完全掌控徐州众军头的一个都没有,谢玄和刘牢之、刘裕三人能号令南徐州的京口流民集团,只占徐州总实力的一半,就这也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郗鉴只能号令北徐州竟陵集团,占徐州三分之一不到,王含就更差了,谁都叫不动。他要真有这本领,打败他的苏竣就该是他手下,那造反就稳赢了)。如今王敦兵败,自己死了搭上一个王含,但是对王家根基却损伤不大。因为江州王彬从头到尾都是围观,根本没参与,王敦造反时,派弟弟王廙执掌荆州,王敦虽死,王廙还活着,荆州仍然是王家的天下。唯一损失惨重的就是吴兴沈家。且不说沈家只算王家的外围势力,是死是活都不算多大事情,更何况王家很快就派王胡之去会稽,稳定下了沈家的局势,让沈家没有落得和义兴周家一样身死族灭的下场。沈充儿子沈劲未来还会大放异彩,沈家也将传承数百年,沈演之、沈庆之、沈恪等名将辈出,家势一度超越王谢而列江东魁首,一直到隋朝末年沈法兴造反完蛋为止。也就是说王家叛乱两场,本家实力一点未损,连外围势力都损失不大,反倒是真正忠于晋室的周家是阖门团灭,子孙断绝了。

第三,前面说纪詹时候说的吴中四姓顾陆朱张,身为王家的带路党,自然是坚定支持王家的。而且带路党还不止顾陆朱张,交州刺史陶侃的副手陶臻一样是带路党。当年江州刺史华轶起兵作乱,陶侃原本支持华轶起事,却被陶臻拿着王导的信所打动转而与华轶划清界限。自此以后陶臻与王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陶臻的存在是王家让步陶侃出任荆州的重要原因,也是保证陶家不会敌视王家的关键因素。如今结果是王家不仅在地方上势力犹存,在行台中也是一呼百应。从中央到地方都这么牛逼,简直是bug,实力不要强过司马家太多。晋明帝对王家简直狗咬刺猬,无从下口。

不过呢,作为东晋朝唯一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智商在司马家中仅次于司马懿和司马昭的超级明君。晋明帝从小就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前面说当年从各地赶来劝司马睿继位的使者,有两路最有名,一路是并州使者温峤,还有一路是长安使者。司马睿当着长安使者的面,问出了一个情商超级低的问题:“长安与日孰远?”当场就把长安的使者噎的说不出话来。在你心中我们长安和太阳一样远,这么偏远的地方上赶着来巴结你,真是我们自作多情了。当时明帝还只有几岁,一看不靠谱的老爹一句话就得罪人了,赶紧上来打圆场:“日远。但闻人从长安来,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总算把事情圆过去了。结果没过几天长安使者还是被气走了,估计气的比温峤还狠,没心情拜访王导这个江东管夷吾了。元帝见此心情很低落,有次吃饭时候又问明帝“长安与日孰远?”反正长安使者已经气跑路,明帝也无所谓影响了,以安抚老爸情绪为主,就回答“长安远。”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之前小试牛刀,一个无间道直接把王敦玩残废了,此时更是无中生有,强行制造出了消灭王家的机会的。

针对王家盘根错节的关系,晋明帝多路出击,分别用不同方法化解。

首先是江州王彬。之前王含被苏竣追杀千里,从建康一直追到江夏,途径王彬的地盘九江。王彬曾打算包庇下王含,为此和苏竣闹得很不愉快。苏竣为了防止王彬插手做了很多预防工作,最终成功把王含逼走。不过这一场苏竣和王彬也算结下梁子了。等绞杀王含之后,晋明帝把苏竣封在淮南历阳,历阳靠近大江,和王彬地盘隔江相望,隐隐对其形成压制之势。王家兵马虽多,将领却不咋地,王彬此前从未领军作战,军略水平估计也就和王含半斤八两,遇上苏竣绝对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在双方有嫌隙的情况下,苏竣任何时候过江暴打王彬都有可能。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晋明帝安排自己立下无间道大功的发小温峤出镇江州就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了。王家敢不接受就让苏竣打爆他。

只是王彬做梦都想不到,几年之后晋明帝阵营会在明帝死后内讧,苏峻庾亮互相攻击,苏峻打入建康之后首先报复庾家家人,把贵为太后的庾太后轮了大米,不知道庾太后被凌虐致死前有没有达成百人斩的成就。其次就是专门报复王彬,把王彬罚去做苦役,当街裸奔干活,还找了一堆熟人来围观,差点把王彬整的追随庾太后去了。所以说,恶人还需恶人磨。

接着是荆州王廙。说起王廙,不得不提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王敦第一次造反时候,全天下除了义兴周家之外没人起兵勤王,包括司马家的宗室,比如湘西刺史谯王司马承。不过司马承哪怕不想惹事,但是他身份特殊,事情也会主动来惹他。司马承地处荆州后路,随时有抄老家的隐患。虽然司马承很老实没什么动作,但王廙也不打算放过他,于是派兵杀了司马承。等到王敦兵败时候,晋明帝把司马承儿子司马无忌找来,出任江夏相。江夏相不过是一个县官级别的小官,本来不算什么,但偏偏王廙和司马无忌有杀父之仇,可谓不共戴天。司马无忌到任后,首先宴请王廙的儿子王胡之喝酒,在席上直接抽刀就砍,要不是王胡之跑得快就交代了。之后司马无忌瞅准机会想杀王廙另一个儿子王耆之,也差点得手。司马无忌这一番大闹把王廙搞得及其被动,他报父仇在当时看来是及其正确的事情,王廙动他的话会被人骂死,不动他的话会被他砍死,简直不给人活路,最后把自己气死了。

王廙死后,王家推出一个代替者长沙太守王舒出来想接王廙的班。王舒是王家少数几个能跟王导相提并论的人物,如果王导智力是95,王舒大概能有90左右,加上85的王彪之和82的王胡之,王家立足江左绵延数百年,基本就是靠这几个人撑场子,王敦别看跳的欢,但顶多也就80,其他人还不如王敦呢。王舒做事比较绝,在王含兵败被追杀,已经大势已去的时候,王彬、王廙还想着拉王含一把,王舒却直接主动迎上去把王含抓起来剁了——你说我跟王敦一起造反,现在我大义灭亲,把亲哥都剁了,还怎么是反贼,我是忠臣好吗。他这个举动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机会,当了一小段时间的荆州刺史。不过司马无忌这个煞星在此拼命闹事,最终由于陶臻的存在,王家和晋明帝各退一步,交州刺史陶侃继任荆州刺史,王舒转任交州刺史。直到晋明帝死后才出任扬州代刺史。

第三个是王家在扬州的势力。王家在扬州主要依靠吴中四姓和沈家。沈家在王敦之乱中死伤惨重,家主沈充都死于乱军,一时半会也起不来了。王廙的儿子王胡之被司马无忌赶出荆州,正好调到会稽去给沈家续一命,不过这些都是长远规划,短期内根本没有作用。而作为王胡之出镇会稽的代价,王导让出了行台中央的部分权力,未来作死之王庾亮终于上场了。庾亮出身颍川鄢陵庾氏,庾氏是豫州大族,也是豫州侨姓人家中魁首人物,他的登场,预示着北地侨姓的分裂。

在晋元帝时代,晋元帝的初始班底百六掾基本上都是继承八王之乱中的东海王司马越的班子,就连晋元帝司马睿本人都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小弟。由于东海王司马越受封在青徐地区,所以司马越手下的班子基本上也是青徐地区大族为主,像青州琅琊王氏、诸葛氏,徐州陈郡谢氏之类的。司马越完蛋之前,本来准备自己渡江当皇帝的,提前安排手下过江准备。可惜这些手下先跑掉了,他本人却没跑掉,被石勒追上乱刀砍死。他死后,当初派去打前站的漏网之鱼推举司马睿为晋元帝。晋元帝继承了东海王的一小部分政治遗产,他的班子自然也是青徐地区为主。于是,在西晋时期不过一般水平的青徐人家突然变成顶级豪门,而原本强过王家不止一筹的顶级豪门,比如颍川荀氏、鄢陵庾氏、龙亢桓氏等,就因为八王之乱中站错队,没烧上司马睿这口冷灶,如今居然混成了寒伧,给以前的手下做手下,何等的惨剧。这伙人的实力其实不逊于青徐人家,只是青徐人家如今占据中央高位,不给这伙人机会而已。一旦让他们掌握权力,爆发出来的实力也是极其惊人的。

如果晋明帝活到庾亮爆发的那一天,说不定也会惊掉下巴,然后给自己一巴掌。

晋明帝除了娶庾家女儿,招桓家女婿,以此联络侨姓人家中非青徐派之外,还着重看重丹阳纪家,就是前面提到的纪詹,以此联络江东本土豪门。一番组合拳下来,苏竣逼走王彬,好友温峤得到江州,司马无忌逼走王舒,中立偏自己的陶侃得到荆州,王家靠王胡之稳定了扬州南部,晋明帝拉拢纪家和虞家得到了扬州北部和中部,之前平叛中立下大功的苏竣上级郗鉴重回徐州,庾亮在中央联合豫州侨人对抗王导的青徐侨人,一时之间,王家顿时出现根基尽毁,大厦将倾的颓态,除了鞭长莫及的交州王舒和还在善后无力为援的会稽王胡之之外,王家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反抗晋明帝了。

之后苏竣作乱,王家死伤惨重,王导数个儿子,包括他的继承人王悦都死于乱军之中,与苏峻有隙的前江州刺史王彬被罚做苦役,赤身负土筑堤,王家女眷被欺辱自尽多人,就是这种实力衰微到极点之后才会出现的状态。

如果晋明帝能多活三年,他找机会解决掉交州的王舒和会稽的王胡之之后,王导极可能就要和中枢说拜拜了。

可是就在晋明帝即将把王家逼入绝境的关键时刻,死掉了。晋明帝一死,王家顿时转危为安。

晋明帝之死,有一个重要嫌疑人,就是王敦前侍妾宋袆。王家将宋袆作为礼物献给晋明帝,不久之后,晋明帝暴死,而王家冒着大不韪重新接纳了宋袆,将其交给盟友陈郡谢氏的谢尚为妾,这中间的故事,实在耐人寻味。

可惜晋明帝一世英名,却生了一双狗眼,不仅接纳了宋袆,更提拔了外戚庾亮、桓温二人。本来庾亮的作用是牵制王导,可是王导看出他是志大才疏的一个绣花枕头,根本成不了什么事,遂以退为进,不与庾亮争锋,让他自己去作天作地。最终庾亮没有完成牵制王导的任务,反而对自己人开刀,逼反了苏竣,逼走了陶侃,逼死了温峤,把晋明帝留下的大好局面全部败坏了。

王敦王导兄弟与晋室的关系有点复杂。首先,元帝为琅琊王镇江东的时候,中原已经乱了,王氏族迁到江东,已经有把江东当作长远避祸所的打算。王导帮助琅琊王在江东站稳脚跟,赢得江东世家的认可。


这是一个糅合了王室、南迁大族与江东世家妥协之后的地方诸侯(政权),这时候,琅琊王与王导家族关系很好。


由琅琊王升任晋王乃至进位晋元帝,王氏联合江东世族,以及当时天下形势(包括刘琨陶侃甚至段氏慕容氏等劝进),起到了大作用。王家的实力,在当时甚至大到可以选择立哪个皇帝。

政权建立之后,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基本架构是,王导在内主政,王敦在外领重兵,可以说,互为犄角,这是个稳定结构,势力很大。登基时,元帝甚至邀请王导共坐王座。这根本不是好兆头:皇帝这么表态,往往只是权宜说法,等他缓过来,就意味着大祸临头。

对于这样的权力架构,王敦是满意的,也就逐渐骄傲起来,表露的越来越明显。元帝是不满的,并且逐渐在试图拿回皇权,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与王家抗衡。还把为王导说话的人,外放为官。

态势很明显了,继续发展下去,王家肯定要大祸临头:这不是王导个人怎么做的问题,是王家势力太大,威胁到了皇权,必须翦除的问题。到了这里,已经是个死局。

在这种背景下,东晋最有实力的军阀如周仿和祖逖又相继死去,有实力的只剩下镇守襄阳的甘卓和接替祖逖的祖约还有远在广州的陶侃,这些人或者容易搞定,或者在时间上干扰不到王敦的进军。

最终,王敦选择了叛乱。起兵前,王敦对甘卓说:我家事急,所以起兵。王敦打下建康后,对王导说:当初你不听我言(指立晋元帝),险些灭族。

由此可知,只要你不假定自己是皇帝立场,当时那种形势下,王家与皇家已经没办法共存了。至于皇帝不杀王导,不是因为王导跪在宫门口,没参与叛乱,是因为王敦领兵在外,在胜负未分之前,皇帝不敢下手。如果石头城一战,晋元帝胜了,王氏一族肯定团灭。

至于王敦二次叛乱,以及王导的情况,下次有时间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