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析王力宏牛津大学演讲?

http://v.163.com/movie/2013/4/2/3/M8SDM5PHL_M8SDNGR23.html
关注者
379
被浏览
68,854

17 个回答

演講技巧等等,是好還是壞,因為無從比較,也就無從判斷;但就內容而言,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所以它是有價值的。這次演講時間不長,很多東西王力宏也不能鋪開來講,不過演講中提及的幾個點耐人深思。

重點:提出「W-Pop」。

「...World Pop is more about breaking and tearing down age old stereotypes, the artificial confines that have kept us apart for way too long. It's a melting pot. It's a mosaic. When we look up close, we can still see the colors, the flavors of each culture in detail.」

現在看來,W-Pop 確實是未來世界音樂產業的趨勢所在,江南 Style 的全球大火,近在眼前;夏奇拉、瑞奇馬丁等拉丁流派藉助足球的力量越來越主流。王力宏的說話比較空泛,至少道出了方向。「具體該怎麼做」這樣的問題,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解決。

王力宏提到 Youtube 是 World Pop 的驅動力,為全人類共享同一種流行文化創造了 common ground. 後文提到的東西方流行文化之間影響滲透的不均衡,王力宏說了兩點原因──我想 Youtube 可算第三點。

他說的兩點原因是:

  • 中國流行樂不具備足夠的國際競爭力
  • 外國人暫未接受這種形式和內容皆大不同的音樂

演講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是:

「I was going to somehow learn how to hear with local ears.」

真正的音樂愛好者們,亦即本應是音樂內容的主力消費者們都能做到這一點。

接下來的一段話也很重要:

「And I deconstructed and analyzed what it was that made Chinese audiences connect with certain types of melodies and rhythms and song structures and lyrics and that's what I've been doing for the past, almost 20 years.」

(我解構并分析中國聽眾何以與某些特定類型的旋律、節奏、歌曲結構與歌詞聯繫起來。)

而這正是相當數量的音樂人從未曾考慮過、更不用說付出過努力的。做音樂應該變成工作,甚至應該變成一份「寫字樓里的正經工作」──目前只有非常小數量的音樂人是這樣做的。我所知道的很多人投身音樂,不外乎幾個原因:逃避成人世界、逃避考研/找工作/職場/etc.、能呲妞兒、能過混亂的生活... 總而言之,能逃避責任、隨心所欲。

於是當他們最後不得不面對現實,不得不開始為了音樂認真工作時候,他們變成了──無論感情如何,從理性層面看──落後生產力、落後生產關係的擁護者、面對新技術潮流時的不知所措者。現在情況還好些,先有李志在點名時間的成功嘗試并

延續至今

,后有曹方用 iOS app 形式發佈的淺彩虹,近有我的兄弟

@王梓繁

所在的

Jacky Danny

樂隊(雖然我很不喜歡這個名字吧)在

乐童音乐

通過眾籌製作唱片,此外

@马龙

合拍网

也在至少用戶界面美觀度上把「中國音樂網站」這個詞組的內涵提升了好幾個檔次,音樂人當中不乏能夠感知并勇於追逐世界潮流的探路者。但畢竟還是少數。

那麼真正熱愛音樂、以創作音樂為樂的人呢?他們找了份安穩工作,業餘時間彈彈琴,寫寫歌,並且認為這樣做是「正道」,是「可持續發展」。是了,對於個人而言在眼下確實是上佳選擇。但你不投身於音樂產業,音樂產業就少了一個良性細胞。當然這也不怪誰,只怪這個行當來錢少、來錢慢。要想來錢?──且住,讀到這裡你是否答案急於脫口而出?

大号转发、首页推荐、电台电视各种网媒强势推送...

这些只是渠道。

渠道為王,現狀是這樣,不代表以後一直都要這樣。衣服不合意能湊合穿,音樂不合意你湊合聽嗎?不會。所以我們的硬盤、SSD 和移動設備里塞滿了歐美日韓音樂...和五月天。所以王力宏的這句話才至關重要:「我解構并分析中國聽眾何以與某些特定類型的旋律、節奏、歌曲結構與歌詞聯繫起來」(後面一句是「這是我做了近二十年的事情」)。我們應該從認真研究如何寫歌開始做起,以應對未來的 W-Pop 趨勢。這就是我從王力宏演講中得到的最大收穫。

一直以來音樂產業運作起來像是個大樂透,歌手樂隊們在獎池中擠來擠去,好不熱鬧,但要為大眾所知,只能靠四大等唱片公司挑出幾個中獎號碼,為之包裝、推廣。但認真做音樂的人總能出頭,洋有 Carly Rae Jepsen,土有萬能青年旅店,洋土結合有曲婉婷。論音樂天賦,我遠及不上這幾位,甚至就我熟悉的朋友當中音樂天賦比我高的也有好幾位,他們如今有的做基金做保險,有的做廣告做傳媒,有的喂狗去了──在山東老家的山上養殖一些值錢的狗崽子然後賣掉,藉以謀生。每當想到他們彈琴唱歌時的情境,我的情緒就不大好──你們只是需要一些科學發聲理論啊!你們只是需要讀一些

hook 寫作技巧

的文章啊! 怎麼就去喂狗了呢?

王力宏說外國人還沒明白中國音樂該怎麼欣賞,那是別人的事,咱們管不著;但中國流行音樂缺乏國際競爭力,不折不扣是自己的事,應該做好。

王力宏還提了口號,口號比較冗長(看到他說要提出口號,我以為會是類似「Rocking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unite」這種蠱惑人心的),沒什麼實質內容,指向也很不明確:東方(人?團體?)不要老呆在家裡、老接觸自己習慣的東西,簡而言之就是跳出 comfort zone;不要被輕易捲入各種思想流派,打破刻板印象,think for yourselves──這句在演講中出現了兩次。 東西方要「get to know one another」。將人視為獨立的個體,而非民族或其他群體中的一員,強調個人價值。這些,我覺得,真是,很有價值。即便照他說的我已經能做到一些,但不能像擠上地鐵就對沒擠上來的人幸災樂禍一樣說這些是陳腔濫調。獨立思考,尊重個人價值,think for yourselves 這些話,雖然說了很久,還是要一直說下去,并做下去,纔好。

最後那盤

Mixtape

,真正算是大陸產品的只有崔健,十中一席,且是 1988 年的事了。

我觉得这是框架与内容的关系。

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擅长制造框架。所以我们在西方流行音乐的标题下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流派风格特点取向。经过一定的民族融合,节奏和人声得到了很好的交互发展,蹦跶出许多杂交的、先进的、现代的音乐表现形式。

而东方,在这里只提中国,流行乐的呈现方式非常单一。从形式到主题到风格到演唱、包装、销售等等,都带有强烈的难以撼动的惯性。我习惯用宋词来类比。曲调是定式的,主要是用来演唱的,内容是情爱的,作用是娱乐消遣助兴的,歌词是最重要的。这些特点,似乎到了今天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歌手的地位虽然抬高了很多,但终究还是以“艺人”定位自身。

王力宏作为一个ABC,从小形成的世界观、思维方法等等都是西式的,他接触的音乐也是西式的。当他带着这样一个西式的框架——那些节奏、调式、对位法、和音、金属撞击等等回到中国的时候,却发现很难将中国的流行乐放进这个西式的框架里。因为它太单一又太复杂,而且很顽固。

他提出的中式嘻哈,实际上就是用嘻哈作为形式框架,放进中国元素的乐器、主题、调性等等。他所谓的“将华人音乐带到全世界”其实是将中国的音乐内容放进西方的音乐框架里。

以上是我最近的思考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