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客戶共同解決長壽風險是壽險業的使命

0
1797

彭金隆老師1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自從進入2020年開始,臺灣人口結構產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與轉折,在臺灣長壽風險問題如同氣候暖化一般已迫在眉睫。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近期發布的人口統計數據,讓我們更深刻瞭解到高齡社會的來臨。首先是從2020年開始,臺灣的出生人口小於死亡人口,同時老化的速度超英趕美直逼日本,國發會推估報告指出,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比過去的推估提前1年到來。到了2034年,也就是距今不過10多年之後,全臺灣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超過50歲。

再講詳細一點,2020年臺灣的新生兒創下歷史新低。本來最低的紀錄保持在2010年,全年的總出生人數僅有16萬6,886人,然而就在去年以16萬5,249人破了紀錄,成為歷史最低,同時再對比去年17萬3,156人的死亡人數,臺灣人口首度出現了「死亡交叉」,人口出現負成長,出生的人數趕不上老化的速度。

消失的人口紅利正在改變這個世界

2020年可以說是我們觀察老齡化現象重要的轉折點,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強調「即將到來」的高齡風險與長照風險等,現在就活生生的展示在我們眼前,就像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曾經參與拍攝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裡面引述了許多的「跡象」,包含愈加頻繁發生且極端化的自然災害,或是極地的冰床溶解、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等科學證據,一樣愈發顯著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

我們要非常清楚老齡風險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最近金融圈流行的一本書《午夜前十年》(Ten Years to Midnight),書裡面便提到我們面臨ADAPT5大風險趨勢,正在改變著世界:

A(Asymmetry)──不對等的發展,指財富不均的狀況持續加劇。D(Disruption)──科技帶來的崩解,指科技發展同時帶來環境汙染與氣候變遷。A(Age)──消失中的人口紅利,指人口高齡化為社會結構、還有經濟帶來壓力。P(Polarization)──兩極化,如族群間的對立、國際輿論的極端化,都會影響到產業鏈走向在地及區域化。T(Trust)──信任問題,人民對社會制度愈發喪失信心。

這5大趨勢其中的「Age」就是在說高齡化對社會結構產生的威脅以及對經濟產生的壓力,包含勞動力短缺和對社會福利系統的影響等。

回過頭來說,面對高齡風險,保險業其實可以在其中扮演非常積極的角色,臺灣面臨如此大的轉折點,不管是從保險商品或是從客戶需求切入,抑或是延伸到未來的業務走向、發展重點等,整個風險管理方向都應該高度重視如何因應高齡化所衍生的社會問題。

事實上就未來長壽的經濟安全部分,這幾年大家已經開始有著很高的警覺心,但實際的作為是否真的有跟上口頭討論的程度,壽險從業人員有這個義務要好好替自己的客戶檢視一下,是否真的已經因應高齡化趨勢,做好長壽風險的規劃與安排。

用保險高效對抗風險

風險管理的工具有很多種,其中以「自留」與「保險」最常見,如果選擇自留的方法,僅以自己的力量來對抗長壽風險,像是利用儲蓄或是各種投資、定期定額等來增加自己的資產。當然利用投資或儲蓄都很好,不過有一點很可惜,就是單純憑藉自己的力量,或許再加上一些外在的運氣成分,來對抗風險難免有一定的侷限性,再者,投資也不見得一定是穩賺不賠。因此我們還可以透過具有「合力」、「互助」功能的保險工具一起對抗長壽風險,保險可以結合他人之力完成自己的風險轉嫁規劃,是其他投資工具所做不到的。

所以保險業務人員可以跟客戶說,除了以「自留」的方式來對抗長壽風險外,還可以同時考慮可以集合眾人之力的保險工具。因為單靠儲蓄投資,必須靠投報率一點一滴經過時間累積,因此在保障上的效率上就差了一點,而保險商品帶來的保障效益,並不是以1%、2%的報酬率,而是投入倍數10倍甚至更高倍數的保險給付。

因此我們也必須要有一個新的看法,如何幫助客戶、如何幫助社會來提早做準備,將自己的力量與保險的力量做最適配的結合,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來獲得最好的成效,來抵抗這個愈來愈迫切、愈來愈嚴重的長壽風險。

2021年的1月,臺灣的出生人數只有9,601人,是史上第一次單月新生兒不足萬人,也就是說,今年度仍然很有可能會繼續創造出生人數的新低點。從歷史上來看,人類從來沒有這麼「老」過,而我們沒有了歷史的借鏡,是否真能妥善處理人類高齡化這個問題,實在是一個未知數。

在其他的行業,或許對於長壽風險的感受不是這麼強烈,但從事保險業的我們,因為專業度與對風險的敏銳度,所以比一般人更具警覺性,因此我們真需要有使命感,提醒客戶要有及早因應長壽風險的準備,並幫助客戶檢視落實長壽風險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