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霑、顾嘉辉创作的《狮子山下》所定义的香港文化中的「狮子山精神」指的究竟是什么?

关注者
22
被浏览
19,800

7 个回答

不是很懂,「狮子山精神」指的「普通市民」,算不算入1968年的渔村劳工,其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居住在徙置区的居民87%在周六依然要上班,73%在周日也要上班?指的是不是当时hk闻名遐迩的「血汗工厂」?真是太「坚毅不屈」辣!

工业家钟士元都说:

「人们形容这(渔村工厂)是可耻的,这确实如此。工作情况在五十年代后期及六十年代有所改善,工厂开始安设冷气机。不过,这些设施的目的不是改善工人的目的,而是要增强生产力。在夏天,如果人们不流汗的话,他们的工作速度将会提高……早年当渔村还是贫穷的时候,人们只是有兴趣赚钱,生命很贱。就算雇主鼓励工业安全,人们也没兴趣……工人只是对三个问题有兴趣:你愿付我多少钱?有没有加班?是经常加班还是不经常加班?」

港英官员也不得不说:

「虽然在(国际劳工)会议进程中没有人对香港有直接的职责,但在一些私下交谈中,从劳工的情况来说,渔村需要更多的解说。后巷工厂、长工时、低工资是一般人的观感,再加上(雇主的)超高利润,使我忙于解说,希望给人们一个平衡的看法。」

直到1970年代以前,渔村依然在工人福利方面异常落后,被剥削到一无所有的劳工,唯有激发出自己的拼搏狠劲,才能通过长工时加班熬夜的苦干来保障生计——而这种拼搏狠劲,加以修饰与赞扬后就变成了「狮子山下精神」的一部分。①

1960年代尽管也是渔村资本主义繁荣的年代,渔村人民却无法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一般劳工极其困苦,教育制度则严重落后。其结果就是,在「天星小轮暴动」与「六七暴动」中,香港人民充分展示他们敢于面对殖民统治的「勇往直前」、面对警队警棍的「坚毅不屈」,以及对港英斗争的「拼搏」精神。

那么,1970年代又怎么孕育出来了那种属于小市民发大财的「狮子山下精神」的呢?因素有很多,不过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与是港督麦理浩「殖民地改良主义」下丰厚的民生政策有关。九年免费教育、十年建屋计划、社会福利五年计划、医疗服务扩展、筹建集体运输……正是因为这些政策,渔村资本主义虽然在1970年代遭遇两次石油危机打击,「居住在渔村的人民」却能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成为「发达城市的渔村市民」。②

当然,那都是旧时代了嘛,都要向前看的。就像是进入21世纪后:

「市场主导的新右派要求港人按照市场规律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出两个观点,其一是针对福利受惠者,其二是针对政府。新右派认为,市场经济的兴衰是自然规律,在衰退期市民不应怨天尤人,反而应该抱着自力更生的态度来面对困境。……对于失业者与低收入劳工,他们必须在经济困境时不计较工资的下降以及生计困苦,任劳任怨,接受雇主差使及提升生产力,才是保持正确的生存态度。市民应自食其力,一些XX也鼓励渔村市民忆苦思甜,应该重拾六十及七十年代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依赖自己、家人和朋友,总之尽量不要依靠政府,使政府可调拨资源改善营商环境。」

就像孙柏文、韦汉忠、李兆富于2004年就创立了智库「狮子山学会」,主张渔村政府应当保持小政府、低税率,尽量减少对企业和个人的干预,相信个人意志与自由市场的价值观对渔村发展的重要

至于说狮子山精神是核心价值的话,感觉不如……

又或者说……



这里不妨再补充一下「狮子山精神」的含义。对于「狮子山精神」,早有批判如:

「过去〖狮子山〗是政治权威用以说服人们接受现实,「同舟共济」、「放开彼此心中矛盾」以面对当前困局的政治修辞,建构一套诉诸个人努力、不谈社会公义、不问政治权威责任的社会意识形态,塑造和谐社会。」

回看「狮子山下」的歌词:

放开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誓相随,
无畏更无惧,
同处海角天边,
携手踏平崎岖,
我哋大家,
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其实,「狮子山下精神」正有这样的两面性:它的一面面向统治阶级,面向「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殷殷教化;另一面,它却又是「渔村人」第一次形成、构建自己自傲市民身份认同的关键所在。甚至连歌词原作者如黄霑,都多少提及过〖狮子山下〗与渔村人于1970年代「开始集体通过流行文化构建本土意识」相关。周华山也提出过:

「七四、五年起,电视以成为普及文化文化中心,傲视群雄,其他娱乐媒介沦为从属中心的边缘。电视亦促成本土文化之兴起……电视成为粤语天下,连普及文化亦正式本地化……,至于本地中文流行曲的兴起,更完全拜电视所赐」。

就写到这里吧。


①1930年代情况更糟,比如〖华商报〗描述的香港就是「物价涨房租贵,而薪水阶层的收入,却不能跟乘风赛跑……随着这现象所产生的事件是穷,是饿,是抢劫,是自杀。诸如此类的新闻,成为报章上的普通消息。还有死了还没有人知道的,又不知有多少」。

②麦理浩在1976年说过:

「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不会产生〖坏〗因素的社会,一个包含互助与责任的社会。我们的社会计划切合人民,因为社会如果不关心人民,人民便不会关心社会。」

当然了,这些政策终究还是殖民地主义的理番政策。

《獅子山下》,是 TVB 制作同名電影劇的主題歌曲。電視劇獅子山下,是講述當時一些窮人的生活小故事,看過,已忘記具體內容。

獅子山下,大約是指九龍東,由九龍城至官塘一帶。都是窮人住的區域。以自搭的寮屋(鐵皮、木屋)、唐樓板間房為主,較幸運的,在拆遷寮屋時,分配到徙置區。

有關居住環境,詳:

zhuanlan.zhihu.com/p/34

當時大部分人,都從內地偷渡而來,大家都窮,出賣廉價勞動力,生活艱難,共患難共幫忙,所以有同舟同濟之謂。

現實上,根本就沒有獅子山精神,如果硬要形容,只有一句:鬼叫你窮咩,頂硬上。

要體驗獅子山精神,就要窮。所謂理想,就是找一份舒服的工作,生活(住)得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