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有哪些经过证实大量存在的后遗症?

关注者
1,325
被浏览
2,856,598

167 个回答

12/03/2022 更新

家人们,刚刚得完今年第二次流感的我还是想站出来说一下….不要小看新冠的后遗症

我在一月阳过之后,5月感染了一次流感,我当时想可能我免疫力没恢复好,一年得一次流感也很正常了。然后我觉得自己终于恢复的差不多了,又在11月底得了第二次流感.. 而且一感冒又开始咳,关节痛,精力奇差。我就开始觉得,是不是我的免疫力再也无法恢复了?

于是今天我看见美国的新闻,今年的RSV流感感染率已经创纪录了,因流感死亡的案例也比往年高出很多。我不是医学生,我也不能拿什么专业角度去证明这其中的联系。但作为算是经历完这一年的人来说,我真的觉得新冠后遗症不是玩笑。


我男朋友作为无症状感染者,感染后这一年他也明显他的睡眠质量下降,精力比往年差了不是一点点。而且也更容易感冒了。(他之前是一个身体很好的人,几年都不会感冒一次)新冠虽然他无症状,但是今年也感染流感两次。

我上网查了一些文章,最新的文章里已经有人开始怀疑新冠后人们会更容易生病的事实。其实我前同事(墨西哥人)在上半年有次聊天跟我说过一次,她父亲是新冠第一批感染者,感染前都很健康没有潜在疾病,就是年纪大了,感染后三年来都没能完全恢复,后来肺部癌变然后发展迅速,不到六个月人就走了。她刚给她父亲办完葬礼回来。她说像是她父亲这类去世的案例,美国都不会统计在新冠死亡人数里的。好在后面两次变种,新冠的毒性已经没有第一代强大了,但我认为还是不能小看啊…

我也希望国内大家能快快解封恢复正常的生活,因为我也很想回国跟我父亲团聚。然后能四处吃好吃的好玩的,但也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觉得新冠只是我们概念里的小感冒而掉以轻心。勤洗手,注意消毒,戴口罩,健康第一 不要受苦了

11/3/2022 更新一下,距离得新冠过去整整10个月啦,我现在身体恢复多了,谢谢很多人的关心。

虽然还是会咳嗽,但现在可以安稳睡觉,正常生活工作了。唯一就是发现自己突然对虾过敏了呜呜呜…之前很爱吃虾,现在发现只要吃虾了就会咳得很厉害,气管那块会感觉有点肿/痒,喘不上气的感觉,但也不至于窒息T-T 作为吃货失去了一样美食还是很难过的。脑雾的情况也逐渐好转了,虽然还是偶尔发现自己想不起来不该忘记的事情,于是养成了随手做笔记的习惯,写下来就不会忘了。

在坚持给自己食疗,补维生素,晒太阳,去健身,好好工作,准备考研了。时不时还是会想“好想念疫情前的世界啊”。希望一切快点恢复正常,生活步入正轨,也祝大家一切安好,健康快乐。


原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新冠后遗症历程..还未完全痊愈

我在1/3/2022确诊了新冠,坐标米国,那段时间大家也知道奥密克戎爆发,基本身边人无一幸免。背景是我已经注射过两针辉瑞疫苗,所以一开始确诊的时候根本不担心,觉得自己和身边人一样一周左右就好了,跟流感没有太大区别。我除了过敏性鼻炎,也没有什么潜在疾病,平时没有咳嗽,很少嗓子发炎,今年26岁。

1月3号最出现的症状先是连续的发烧,然后剧烈的全身酸痛,喉咙痛。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天开始背疼,疼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无法站立,只能躺着有所缓解。但由于我没有什么呼吸困难之类的症状,美国医院不收治,我也就是自己在家吃药扛着。很神奇的是,身体一天发冷,一天发热,一天晚上冷的睡不着,第二天又热的全身出虚汗,就这样反反复复,折磨的人真的很虚弱。这样一周过去了,症状完全没有好转,我就继续等,第10天开始不再低烧,喉咙也不疼了,但是咳嗽的症状这时候出现了,然后嘴唇开始发炎(我以前从来没有唇炎过),身上四五年前做手术的旧伤疤突然发黑了。

14天左右的时候差不多精神开始很崩溃,焦虑,抑郁都来了,就是很沮丧,然后无比虚弱,起来上厕所都很费劲。体重一下掉了八斤。我当时的精神状态特别差,得知家里出了些事,公司又一直问我好没好,一崩溃就主动和公司辞职了。就想回国看家人(但知道根本回不去,也不想给祖国添堵了,就放弃了,当时就是很想家)

18天的时候去测终于转阴了,松了口气,然而咳嗽和疲劳的症状一点都没有好,反而一天比一天重

我想咳嗽应该会咳一会,好好养身体应该就好了,也没有放在心上,就吃着一些缓解咳嗽的药,还有维生素啥的,慢慢养身体。

就这样到了二月中旬,咳嗽日益严重,开始彻夜的咳,从晚饭后开始加剧,咳到凌晨四五点,无法入睡,真的真的很崩溃当时。本来就很疲惫,又休息不好,体力差到极点,下楼遛个狗就累的不行。我男朋友也受不了了,于是我们就去看医生了,美国医生的解释就是这是新冠后遗症很正常,就开了一周的抗生素。一周后复诊。

一周后复诊,咳嗽毫无改变,鼻炎也开始了,我本来就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但从来没这么严重过,开始每天不断喷嚏咳嗽夹着来,鼻子完全堵死,只能靠嘴呼吸然后还不断咳嗽。那时候吃饭都吃不下,身体又累,但会饿,然后鼻子堵,吃饭都喘不上气。一顿饭吃几口就累的不行了就躺着,过会缓缓再吃,就这样每天一顿饭我吃几小时,我男朋友中途还要帮我热一两次。想想就好崩溃

反正反复看了三次美国医生就只会开抗生素,然后做了体检,查出我体内维生素含量都降得很低,特别是维生素D,达到了危险的低度,医生说可能这是我特别疲惫的原因,给我开了8周的维生素D去吃。要我晒太阳,我吃了三周后体力开始恢复,逐渐可以出门逛一下超市了。这段时间我朋友开玩笑说我男朋友应该买轮椅推我出去晒太阳 因为我体力还是很差。夜间咳嗽依然很厉害,咳得厉害的时候会把晚饭咳的呕出来。

这期间又去看了美国医生,做了肺部检查,没有任何纤维化,确认只是气管问题,反正医生给我开了预防哮喘的药物吸入器。医生的解释是这个不是哮喘药,是抑制我的咳嗽转变成哮喘的药,缓解咳嗽的。看来我感染的就是奥密克戎,就是攻击上呼吸道,医生猜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鼻炎也加重了的原因。

到三月中旬的时候,咳嗽因为药物吸入器临时缓解,但是不吸的话依旧咳得很厉害,我有个中医世家出身的朋友就建议我去看中医,喝中药调理。我说实话很少看中医,但穷途末路了,我男朋友都被我夜咳的每天睡客厅,我就去看中医了。说来真的佩服,中药喝了一周就好转很多了!起码晚上可以睡觉了T-T

但是中药喝完后,停药4-5天开始又开始咳嗽,第6天晚上又咳得睡不了了,我马上又去找中医开药,这次他给我开的是要自己煲的中药,又喝了七天,终于现在维持在一个睡前咳一会就会睡着的状态,早起也就咳一会就好了。我打算继续喝一段时间中药调理,希望可以根治吧,体力也恢复很多了,可以正常的日常生活了

今天是4月16日,距离我确诊过去三个半月了,很庆幸咳嗽好转了很多,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变成慢性疾病;

我记得当时问西医,新冠后遗症到底多久才能好,他们的答案就是“不知道”,因为新冠出现的时间太短,临床医学研究的时间和数据不够,现在只知道确实有后遗症,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会出现多久,什么样的人会出现都其实是未知。比起重度进icu的人,我已经不算什么了,医生告诉我说他有见过新冠后遗症的病人把肋骨咳断的….我咳吐都算还好…虽然我身边没有人和我一样,甚至我朝夕相处的男朋友都只是无症状感染者,别说后遗症了, 期间都没有症状(我真的无语)。

还是想说奥密克戎真的不是开玩笑的,打了疫苗的人也只能有一半的几率防疫下来…传播力也是非同寻常,希望大家都做好防护!


关于脑雾:

新冠有一个症状是脑雾,不是每个人都有,但确实医学证明是奥密克戎更容易出现脑雾。在我身上也轻度体现了…我真的忘了很多很多事情,不是失忆,但就是比如之前工作里很熟悉的随口就来的名词,品牌的名字就突然想不起来了,真的忘记…我确诊后两周做核酸的时候,那时候症状比较严重,整个人懵懵的,测试人员问我出生年月日,我愣是在那想了三分钟,一半是疑惑,另一半是震惊,震惊自己怎么可能忘了自己的生日。就是常识都还在,没有变傻,但很多记忆却变得非常模糊!!! 但努力想,或者去复习,还是能勉强记回来,我这段时间都会刻意去复习我之前学过的用过的东西,生怕自己真的忘了就彻底忘了,不锻炼脑子因为脑雾就变傻了


07/25/2022 更新:

很久没有看知乎了,突然上来发现很多人还在关注这个问题,谢谢每一个关心我的人 我发这个回答,并没有想到会引起中医和西医到底谁有用的这个争论 单纯的只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希望大家不要争论了,没有什么踩高捧低的必要。

我最近已经恢复了许多许多,基本只是偶尔咳嗽了,精力和体力也恢复了一些,已经恢复正常生活!

我的前老板,是一位非常好人的医生,在美国这边主要做人体重建方面的治疗。在6月份通过他的医生朋友们(专门研究新冠的医疗人员)得知干细胞雾化吸入器也有助于帮助新冠引起的气管问题,也就是有助于新冠后遗症的恢复。他送了我三瓶干细胞提取液(具体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叫)和一套配套的雾化吸入器。每周吸入一次就可以,他一是想帮助我恢复不要长期吃药,二是他也是想看看这个干细胞是否真的对新冠后遗症有恢复效果(我非常开心的当了这个小白鼠)。当时我已经停止了服用中药,三周后确实明显感觉咳得更少了。于是7月开始我没有再服用任何药物了。

第一次使用雾化吸入器的时候,作https://www.zhihu.com/video/1534977790968905728

我想这归功于西药一开始帮我抑制了炎症阻止了任何并发症的可能,以及后面中药调理身体,帮助我的身体状况逐渐稳定,最后还有干细胞起到帮助气管内壁快速恢复的作用。最后就是时间,自己的身体慢慢也扛过来了恢复过来了。只要最后能恢复健康就好啦!

评论里我看见一个人问我,奥密克戎明明是轻症,我怎么可能会严重。我想在这里回答给您,当初我也是这么想的,反正是轻症就是小感冒,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的跑去蹦迪了(知道会骂我,没事儿,我认了)。结果新冠就是新冠,就算身边都是轻症,但结果我就是那个倒霉蛋。

关于第三针疫苗:5月3号我接种了第三针疫苗,事实证明接种第三针还是非常有用的,6月和7月我的2位室友们分别二次感染了新冠,我住在用一屋檐下并没有再次阳。不过那几天会感觉比较累,我猜是我的免疫系统在那几天奋力地抵抗着新冠病毒吧。还是建议大家接种新冠疫苗。

希望大家都保持健康,快乐开心的生活着❤️

2022年12月6日更

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Omicron经过几轮演替之后症状变得很轻了,乃至单独区分后遗症的必要性都变得很小。以下内容主要是针对原始毒株,此外一些delta, beta, lambda等的毒株一度因为一些报道而显得有些耸人听闻。请读者注意区分:以下答案完全不再适用于Omicron变异株(症状组仍然可能具有相似之处而可以参考,比例/概率完全不适用)。


  1. 由于新冠肺炎有诸多后遗症,而且可能导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故不可认为「非死亡」对于新冠肺炎来说是万事大吉的。由于(1、疫苗能减轻但不能完全防止感染者出现症状(omicron有着很强的免疫逃逸性),可能也无法防止留下后遗症;(2、控制这些后遗症的手段十分有限;(3、每轮优势变种传染性越来越强,重复感染也十分普遍(意味着不可认为得过一次就能幸免,考虑到新冠病毒疑似还有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故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措施仍是极其必要的。
  2. 新冠后遗症的研究相对于当前的疫情来说一般总有一些滞后性,长期影响需要长期观察。当前新冠病毒的变体大量出现,这些变体可能造成不同的后遗症,本回答下面使用的许多数据都来自早期的患者。因此,如果你希望了解新冠后遗症,本回答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新冠各变种之间仍存在一定相似性;如果你追求准确,本回答已经不再适用于alpha变种和delta变种,以及现在发生的omicron疫情。
  3. 如何看待新冠后遗症: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出现后遗症,也不是每个患者都会;表现出后遗症的人,不是下面的每种症状都会有,有的人即便有也很少很轻微,下面的个别症状虽然“大量存在”,但实际上发生的比例可能也很低。许多个“不是都”,也就是说,仅仅列举一大堆新冠后遗症的症状的名称,可以提供的有意义的信息非常少。有关新冠症状和后遗症的概念不得被任意滥用或者引起过度的恐慌,舆论场的信息鱼龙混杂而真假难辨,读者在遇到涉及之的说法时,要注意甄别。

大量的调查、患者后期随访和荟萃分析发现,新冠肺炎的痛苦并不总是随着感染消退而烟消云散。现用“后新冠综合征”(post-COVID syndrome, PCS)、“后新冠后遗症”(post-COVID sequelae)、“长期新冠”(long COVID)等,来形容新冠肺炎的某些长期(譬如说>12周,急性感染期已经过去)症状,或者病愈后仍然存在/长期不消失的一系列症状,但严格来说新冠后遗症还尚无特别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含义,PCS或之类仍是非常笼统的称谓。WHO在去年10月,基于Delphi方法(专家调查法),提出了后新冠疾病的临床病例定义[1],包括含认知损害、虚弱、气短等症状,症状在感染3个月后仍持续存在,持续时间至少2个月,且没有任何其他疾病可以解释等。

下面是一项新冠急性症状和(已发现大量存在的)PCS症状的比较性总结[2](我另外补充了一小部分):

急性症状(中度-严重)PCS
系统性表现发热、虚弱、无力、寒战疲劳、难以集中注意力、日活动量受限、虚弱、不适(慢性)
呼吸系统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间质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咯血呼吸困难、持续咳嗽、哮喘(如果有的话)加重、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衡量所吸入的气体向红细胞转移情况的指标,最具临床价值的肺功能检测之一)下降、持续性的放射学异常、胸膜炎
神经-精神表现嗅觉与听觉损害/缺失、脑病、谵妄、脑血管意外事件(cerebrovascular accidents)、应激反应、精神病、感觉障碍/丧失、步态异常睡眠障碍、慢性头痛、嗅/听损害/缺失、“脑雾”(头脑昏沉)、记忆和注意力障碍、认知功能受损、抑郁、焦虑、创后应激障碍(PTSD)、眩晕、平衡能力变差、头晕、精神病和幻觉、小纤维神经病、体位性震颤、疼痛综合征、吉兰-巴列综合征(GBS)、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眼球震颤肌阵挛症(OMS)、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TM)
肌肉-骨骼表现肌痛、关节疼痛肌痛、关节疼痛、小关节炎
心脏表现心肌损伤、心肌炎、急性心衰、心肌病、心脏节律障碍不典型胸痛、胸闷、心悸、心动过速、传导异常和节律障碍、直立性低血压、血管迷走神经晕厥、体位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血管表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栓塞事件(血栓性)静脉炎
胃肠道表现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肝功异常食欲缺乏、腹痛、恶心、掉体重、肠道活动性改变、肠易激综合征、吞咽困难
内分泌表现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持续性的血糖指标异常、亚急性甲状腺毒症、桥本氏甲状腺炎、格雷夫斯氏病(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脂质异常
肾表现急性肾损伤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镜下血尿
皮肤表现皮疹皮疹、休止期脱发、指甲异常
其他方面表现结膜炎、喉咙痛、肩痛、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淋巴细胞减少症等听力丧失(聋)、耳鸣、红眼、喉咙痛等
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异常(略)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LCN-2(脂质运载蛋白2/中性粒细胞白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MMP-7(基质金属蛋白酶-7)、D-二聚体升高、贫血、脂质异常、HbA1C(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增多症、凝血异常、电解质异常

已经有人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了这些症状的发生率。以下是PCS的某些症状及其发生率的统计[3] [4]

  • 乏力——最为常见,住院患者发生率60.3%,ICU患者发生率72.0%;一项针对50岁以下人群的研究得出39-73%的发生率;甚至有人得出了更高的82.9%
  • (劳力性)呼吸困难(dyspnea)——住院患者和ICU患者出院后发生率为42.6%和65.6%;
  • 胸痛——22%,对于出院两个月的患者来说;(新冠病毒会导致肺部的严重损伤,
  • 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分别影响26%23%的患者,即便是出院六个月以上;许多精神症状被认为与新冠病毒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有关系。
  • 创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流行率在5.8-20.0%之间;
  • 神经系统病,(许多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并对脑功能造成损害,且这些损害与上面提到的精神症状也有一定关系。)包括缺血性脑中风、脑血管炎、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脑炎、肌炎、癫痫、眼球震颤肌阵挛症(opsoclonus-myoclonus syndrome, OMS)、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 ATM)等,可以成为并发症或后遗症,但发生率较低或非常低。有研究得出了5.8%(患者组)与2.5-3.4%(对照组)的比较关系。GBS、OMS、ATM已经在急性病例中作为并发症被报告。(这里使用的缩写只是暂时为了方便,不是常用的缩写,请读者谨慎在其他场合使用。)
  • 嗅觉和味觉障碍——出院六个月患者的发生率为11%9%,有研究得出了更高的发生率,33-36%。(嗅觉障碍发生机理可能包括,嗅上皮细胞表达NRP1,NRP1是新冠病毒的辅助受体之一;嗅上皮细胞表达ACE2和TMPRSS2,同样是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辅助因子,新冠病毒可能对嗅上皮造成了严重破坏。关于这个,我写过文章:小鬼星云:新冠病毒有其他受体(4):神经菌毛素1(NRP1)小鬼星云:新冠病毒有其他受体(5):重新认识ACE2和S蛋白。味觉障碍的机制不明。)
  • 肺损伤(包括肺纤维化、肺栓塞、弥漫性肺泡损伤在内)39-83%
  • 心血管病:(新冠病毒能感染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并对其造成损害;新冠病毒引起中性粒细胞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可导致血栓形成。)如心肌炎(其发生率在一些研究中显得相当高,达约60%[5])、心源性猝死(不太常见)、Takotsubo(心碎)综合征、心衰、心肌梗塞/缺血、远端/小血管病变等。血管损伤在新冠造成的许多其他方面症状如肺损伤、脑损伤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营养不良、全身性肌萎缩[6] [7],注意这不一定是长期症状,但是这些症状的后果很有可能长期存在。

不同研究得出的,至少发生一种并发/后遗症症状的发生率最高可以达到94.3%[8],也有研究估计在10-35%之间[9] [10],这种巨大的差异源于研究手段和对象的不同。

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建议将后新冠后遗症分为5种亚型[11]

  • 1型:康复时间与感染、器官损害及其病症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
  • 2型:新冠症状自起病起可持续六周或以上;
  • 3型:在最初感染后病症处于不活跃状态或者完全恢复,此后复发,时间持续3个月及以上(3A型)或6个月及以上(3B型);
  • 4型:感染后无症状,而在1-3个月(4A型)或大于3个月(4B型)之后出现症状;
  • 5型:起病很晚,在接下来12个月内的某个时间中可能突然死亡。
[6]

Omicron的毒力相比Delta有所减轻,后遗症也有可能减轻,这让许多人觉得是好消息。但这种减轻的速度跟不上Omicron传染性和免疫逃逸性上升的速度。仅就后遗症或长期症状的流行率而言,Omicron或许比Delta更加危险。

参考

  1.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2019-nCoV-Post_COVID-19_condition-Clinical_case_definition-2021.1
  2. ^Mehandru S, Merad M. Pathological sequelae of long-haul COVID. Nat Immunol. 2022 Feb;23(2):194-202.
  3. ^Pavli, A., et al., Post-COVID syndrome: Incidence, clinical spectrum, and challenges for primar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rch Med Res 2021.
  4. ^Willi, S., et al., COVID-19 sequelae in adults aged less than 50 years: A systematic review. Travel Med Infect Dis 2021, 40, 101995.
  5. ^Puntmann VO, Carerj ML, Wieters I, Fahim M, Arendt C, Hoffmann J, Shchendrygina A, Escher F, Vasa-Nicotera M, Zeiher AM, Vehreschild M, Nagel E. Outcomes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atients Recently Recovered From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JAMA Cardiol. 2020 Nov 1;5(11):1265-1273.
  6. ^Di Filippo L, De Lorenzo R, D'Amico M, Sofia V, Roveri L, Mele R, Saibene A, Rovere-Querini P, Conte C. COVID-19 is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ly significant weight loss and risk of malnutrition, independent of hospitalisation: A post-hoc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lin Nutr. 2021 Apr;40(4):2420-2426.
  7. ^Morley JE, Kalantar-Zadeh K, Anker SD. COVID-19: a major cause of cachexia and sarcopenia? 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 2020 Aug;11(4):863-865.
  8. ^Iqbal, A., et al., The COVID-19 Sequelae: A Cross-Sectional Evaluation of Post-recovery Symptoms and the Need for Rehabilitation of COVID-19 Survivors. Cureus 2021, 13 (2), e13080.
  9. ^Greenhalgh et al., Management of post-acute covid-19 in primary care. BMJ. 2020 Aug 11;370:m3026.
  10.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vid-19-long-term-health-effects/covid-19-long-term-health-effects
  11. ^Becker, R. C., COVID-19 and its sequelae: a platform for optimal patient care, discovery and training.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21, 51 (3), 587-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