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有什麼症狀、怎麼防?7個猴痘須知一次看 【整理包】 | 公視新聞網 PNN

猴痘有什麼症狀、怎麼防?7個猴痘須知一次看 【整理包】

(圖/美聯社)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近來「猴痘」(monkeypox)病毒於歐洲、北美、澳洲等至少16國現蹤。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相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常見症狀包括臉部與身體長出水泡和皮疹、淋巴結腫大、頭痛、發燒等症狀,症狀通常持續2至4週後會康復。台灣尚未出現確診病例及相關通報,疾管署表示將持續監測,必要時將研議強化相關防疫措施。

近來「猴痘」(monkeypox)病毒於歐洲、北美、澳洲等至少16國現蹤,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截至5月21日已接獲92例確診案例,及28例疑似病例。台灣尚未出現確診病例及相關通報,鄰近國家有澳洲出現案例。疾管署表示將持續監測,必要時將研議強化相關防疫措施。

什麼是猴痘?

猴痘最早於1958年被人類發現,與天花屬同個病毒家族,但感染猴痘症狀較輕微,另外猴痘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常見於非洲嚙齒類動物身上,動物宿主包括囓齒動物和靈長類等,但病毒的自然宿主仍然未知,偶爾出現通報傳染人類或猿猴的情況。

猴痘過去大多流行於西非與中非地區,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患者是一名9歲男童。

感染猴痘有哪些症狀?

根據WHO資料,猴痘的臨床症狀與天花相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常見症狀包括臉部與身體長出水泡和皮疹、淋巴結腫大、頭痛、發燒、倦怠、畏寒等症狀。

猴痘最明顯的特徵是長出皮疹,此症狀常見於患者發燒後1至5天,依序出現不同型態及進展一致的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往往先從臉部開始,接著蔓延到全身其他部位,包括手腳及生殖器。

猴痘的潛伏期最長可達5至21天,症狀通常持續2至4週後會康復,但也可能演變成重症,依據WHO數據顯示,近年猴痘致死率為3%至6%間。

猴痘的傳染途徑?

在動物傳人的案例中,患者因為接觸染病動物的血液、體液、皮膚而感染,病毒會經由皮膚傷口、呼吸道、眼、鼻或口腔黏膜進入人體。人類傳播途徑則通常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包括接觸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感染損傷處等。

2003年美國出現病例,是首次在非洲以外的地區發現猴痘,患者分布在美國6州計47人確診,經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調查,患者是遭家中飼養的寵物土撥鼠傳染猴痘,而這些土撥鼠在進到動物市場前,曾與從迦納進口的動物關在一起。

今年5月4日英國傳出第一起猴痘病例,隨後世界各國陸續出現疫情,除了美國、加拿大外,還包括歐陸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義大利、瑞典、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奧地利,以及南美的阿根廷,中東的以色列,以及大洋洲的澳洲等國。

WHO指出,猴痘出現在非流行地區是「不尋常事件」,呼籲提高對猴痘的認識,並進行相關預防措施,以限制其傳播。

(圖/美聯社)

如何預防?

猴痘主要透過預防感染控制疫情爆發,研究指出,接種天花疫苗對於預防猴痘有85%的有效性,但自從1980年WHO宣布天花在全球範圍內根除後,第一代天花疫苗已不再提供一般公眾使用。不過在2019年,一種改良的MVA-BN疫苗已被批准用於預防猴痘。

2022年,歐洲醫學協會(EMA)開發出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被批准用於治療猴痘,但尚未廣泛使用。部分國家已開始制定政策,為可能面臨風險的實驗人員及衛生工作者提供疫苗。美國總統拜登22日表示,已著手研究對抗猴痘的措施。

台灣為了根除天花病毒,曾於1956年修訂《臺灣省種痘規則》,規定人民自出生至20歲應施行種痘(接種牛痘疫苗,預防天花)。但自1955年起,台灣就未曾再出現天花病例,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接種牛痘,該年以後出生的民眾皆為未接種族群。

WHO提醒,民眾應定期勤洗手,盡量避免在沒有保護的狀況下接觸野生動物,同時也建議在食用前,應徹底將含有動物肉及部位的食物徹底煮熟。

猴痘擴散的可能原因

世衛官員兼傳染病專家海曼(David Heymann)認為,這波在已開發國家傳播的猴痘疫情為「隨機事件」,可能與在西班牙與比利時的2場大規模派對中的危險性行為有關;猴痘過去沒有在非洲以外地區廣泛傳播,並主要在動物間傳播。

馬德里的高級衛生官員當地時間周一表示,西班牙首都迄今已有30例確診病例,當局正在調查近期在加納利群島舉辦的同性戀驕傲活動——據稱該活動吸引了約8萬人——與馬德里桑拿浴病例間的關聯。

海曼表示,猴痘會在與感染者密切接觸時傳播,他認為以現有資訊來看,「性接觸」放大這種傳播。

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告訴《BBC》,目前英國猴痘疫情發生在都會區的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之間,UKHSA首席醫學顧問霍普金斯(Susan Hopkins)建議,任何經常更換性伴侶,或與不認識的人有密切接觸的人,如果出現皮疹症狀,務必要現身。

猴痘與LGBTI污名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22日指出,近日爆發的猴痘病例中,有相當比例是發生在男同性戀、雙性戀和其他男男性行為者身上,但也補提醒,最可能的傳染途徑,是與猴痘患者有身體接觸的人,所以「任何人」都會受影響。

UNAIDS也指出,部分關於猴痘的新聞報導與評論使用不當的語言及圖像,尤其是對LGBTI與非洲的描繪,會強化反同與種族主義的刻板印象,並加劇污名化,造成恐懼循環,進而讓人們害怕接受醫療服務,且可能破壞對疫情的應對措施。

台灣因應猴痘作為

疾管署表示,台灣目前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及相關通報,將持續監測國內疫情發展,必要時,將研議強化相關防疫措施。

至於台灣是否規劃「超前部署」搶購天花疫苗,以對抗猴痘疫情,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並無計劃要搶」。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明,台灣現階段45歲以上民眾都有接種天花疫苗,美國因為出現「人傳人」,因此編列天花疫苗預算。台灣已發布醫界通函,提醒醫師看到疑似病人要儘速通報,發現疑似個案可比照天花採檢送驗,同時也會密切關注疫情,至於相關疫苗則尚無採購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