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目录
正在收听 :
一口气看完狄仁杰,他远比《大唐狄公案》中塑造的还要神 21.8万 3'55"
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号祁溪,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147]唐朝时期政治家、武周宰相。[148]

出生于官宦家庭,幼年开始刻苦攻读,专心致学。[149]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度支郎中、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四个月后,被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度拜相。[150]其间,他谏阻了武则天远征拓疆计划,认为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增强国力上,他的意见得到武则天及朝中重臣魏元忠等有识之士的赞同。后为匡复唐室,冒死进谏,促使武则天下定决心,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升为内史。圣历三年(700年)九月病逝。葬于白马寺东南侧。[151]

狄仁杰一生刚直不阿,知人善任,为唐王朝连连举荐德才兼备的良臣,政绩颇丰,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誉。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享有“东方福尔摩斯”的美誉。[152]令狐楚评价其:“洪惟昊穹,降鉴储祉,诞生仁杰,保佑中宗,使绝维更张,明辟乃复”。[153]

概述图片来源:南熏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145][142]

  • 别名
    狄梁公、狄国老
  • 怀英
  • 所处时代
    唐朝→武周
  • 出生地
    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
  • 出生日期
    630年[1]  
  • 逝世日期
    700年[1]  
  • 主要成就
    劝立李氏,延续唐朝社稷
  • 主要作品
    《狄仁杰集》
  • 本名
    狄仁杰
  • 官职
    内史、司空(赠)
  • 爵位
    汝阳县男、梁国公(赠)[2]  
  • 谥号
    文惠

人物生平

踏入仕途

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3]
仪凤三年,狄仁杰任朝散大夫行度支员外郎。[154]
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4]
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忻州宁武县[156] ),充任知顿使[5]

累职拜相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外放宁州刺史。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爱戴。宁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当时,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弹劾了大批州县官吏。但当他到达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境内后,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称颂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荐狄仁杰。不久,狄仁杰被征拜为冬官侍郎。[6]
明代《历代古人像赞》中的狄仁杰画像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当时,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间自行设立、不在祀典的祠庙)。狄仁杰奏知朝廷,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的四所祠庙。不久,狄仁杰改任文昌右丞,又于同年九月出任豫州刺史。[7] 当时,越王李贞在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起兵反抗武则天。宰相张光辅率军讨平叛乱,但却纵容部将大肆勒索。狄仁杰一概不予听从,还正言斥责张光辅,称其之罪甚于李贞。[8] 张光辅怀恨在心,便于回朝后弹劾狄仁杰出言不逊,侮辱宰相。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9]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朝为周,史称武周。狄仁杰于次年九月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武则天对他道:“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武则天大为叹服。[10]
正在加载 展开全文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查看更多
打开百度App阅读全文
猜你关注
广告
猜你关注
广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誉V保障计划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说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人物生平
  3. 踏入仕途
  4. 累职拜相
  5. 谪贬彭泽
  6. 复居宰辅
  7. 晚年生活
  8. 轶事典故
  9. 无暇语俗吏
  10. 出身豪族
  11. 沧海遗珠
  12. 白云亲舍
  13. 斗南一人
  14. 整肃纲纪
  15. 劝谏皇帝
  16. 不信妖言
  17. 囚徒哭碑
  18. 不惧凶宅
  19. 直责宰相
  20. 怒斥酷吏
  21. 愧对娄公
  22. 举荐人才
  23. 解梦复唐
  24. 君臣相知
  25. 桃李满门
  26. 纵博褫裘
  27. 历史评价
  28. 人际关系
  29. 主要作品
  30. 卒年争议
  31. 后世纪念
  32. 墓葬
  33. 狄公祠
  34. 狄梁公街
  35. 狄村
  36. 史料索引
  37. 文艺形象
  38. 文学形象
  39. 影视形象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参考资料详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