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該照大腸鏡?「3高風險族群」每3年必做一次,醫提醒照完沒問3個問題:等於白做

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4年成為國內癌症發生率第1名,先前也有不少知名人士因罹患大腸癌離世。

喜歡聚餐、重口味的飲食習慣,長期處於生活壓力大的狀態,沒有規律的運動等都會加速大腸癌發生的風險。台大醫師邱瀚模提醒,照完大腸鏡一定要問「3個問題」,否則等於白做了!

 

ETtoday新聞雲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文斌指出,高風險族群建議接受追蹤性大腸鏡檢查的間隔時間為3年,低風險族群建議3至5年,若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但初始大腸鏡檢查為陰性,也建議每2年接受1次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一旦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瘜肉,就會建議依據不同情況接受追蹤性大腸鏡檢查。至於哪些人為高風險族群?謝文斌醫師表示,高風險檢查結果定義為:

  1. .三顆以上的大腸腺瘤。

  2. 腺瘤大小大於1公分。

  3. 腺瘤在病理診斷有絨毛狀成分(adenoma with tubulovillous / villous histology)腺瘤有高度異生變化(high grade dysplasia)。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在《健康2.0-名醫觀點》影片中提醒,民眾照腸胃鏡若選擇全麻,待麻醉退去醒來後,記得問3個問題:

第一、「我腸子有清乾淨嗎」

邱瀚模說,有些人認為越早清越乾淨,其實不見得,「跟你考試一樣,越早開始唸書不會考得比較好,考前剛好唸完會考得比較好」。

 

第二、「有沒有做到盲腸」


因盲腸位在腸鏡檢查時的最底端,有無照到盲腸代表檢查有沒有伸到最深處,「沒有的話,是技術問題還是沒清乾淨」。

 

第三、「有沒有發現腫瘤性息肉」

 

邱瀚模表示,照大腸鏡時發現的息肉數目、性質、大小,都會影響日後追蹤的間隔頻率。有些人醒來後迷迷糊糊的,結果沒聽清楚醫囑,大息肉惡化成大腸癌,實在冤枉。

 

 

美研究3種食物可預防大腸癌

 

過去今周刊報導,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在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一項最新研究,學者透過已發表的45項研究進行分析,評估飲食因素與誘發腸癌風險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攝取較高的膳食纖維、鈣質,以及優格,可以幫助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減少攝取酒精以及紅肉,同樣有助於預防大腸癌。

 

隨著紅肉的攝取量增加,以及大量飲酒的飲食習慣,都容易讓大腸癌發病風險逐步提高。

 

2大NG飲食 容易導致大腸癌


由於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很常發現的時候已經是第2期或第3期,或是出現癌細胞早已轉移到其他部位的狀況。​

 

其實只要避免攝取過多以下2種食品,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 NG飲食一 :紅肉與加工食品​

高脂肪的紅肉飲食與加工食品例如:豬油、奶油、起士等,都是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材,腸道為了促進消化,會刺激大量膽鹼的分泌,如此就會破壞腸道的益菌和壞菌的平衡。​

  • NG飲食二:酒精​

酒精會讓小腸中的細菌大量滋長,引發脹氣、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甚至有研究指出,小酌也可能會讓「小腸細菌過度增生」,因此要遠離腸癌最好還是滴酒不沾為妙。​

更多今周刊文章
為「永遠長不大」的愛女奔走尋醫、丈夫竟和好友外遇!她70歲無悔照顧:只盼女兒比我早走
健保捐款史上最大筆!他一口氣豪捐2千萬…神秘善人「陳先生」露面、職業曝光:相信施比受更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