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不負那青春勇--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

《無問西東》:不負那青春勇

任曉寧
2018年01月17日13:4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無問西東》:不負那青春勇

電影《無問西東》結束的時候,燈亮了,65人場的電影院裡沒有一個人起身。大家都靜靜地坐著,看完了片尾長達7分鐘的彩蛋。

與其說是看彩蛋,其實更是一種致敬。在片尾處,鏡頭一一掃過的人,是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大家,包括梁啟超、徐志摩等文豪志士,陳寅恪、馮友蘭、錢鐘書、朱自清等一眾清華大家和學子,每個人都有一段字幕介紹,鏡頭掃過他們的時候,仿佛在瞬間就激發了民族之光的豪情。

那些歷史中的大家,在《無問西東》中以“路人甲”的面孔出現,但他們以及他們培養的學生所代表的精神貫穿了全片,傳承至今。

那種文人的風骨,學生的豪情,年代的厚重,歷史的傳承,在這部電影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盡管最初只是一部年輕導演獻給清華大學百年壽誕的獻禮片,卻足夠令人感動。

《無問西東》講了4個故事,分別是上世紀20年代北平學生吳嶺瀾面對人生困惑時聽從內心棄理從文,40年代西南聯大學生沈光耀在國家危難時選擇守土有責,60年代清華大學學生陳鵬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守真情,以及當代職場精英張果果面對爾虞我詐的職場時做出的選擇。看似毫無關聯的4個故事,卻始終有一根線牽著,那根線代表的是傳承,是大學精神。

作為國內排名數一數二的高等院校,清華大學想培養的,能培養的,是什麼樣的學生?《無問西東》電影片名的出處,《清華大學校歌》裡寫得很明白:莘莘學子來遠方,他們想做的,是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電影中,借幾位大家之口,將這樣的信念貫穿全片。用泰戈爾的話說就是“為中華文明及在世界上的影響做你有能力做到的事情”。用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話說就是“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用抗日戰爭時期援華美國飛行教官的話說就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在影片中,吳嶺瀾在“優秀學生都選理科”的年代選擇了文科,留校任教並在西南聯大時期竭力保護自己的學生。沈光耀面對母親哭泣的雙眼時跪下保証不參軍,親眼目睹民不聊生時卻堅決踏上了一條不歸路。陳鵬知道在當時的環境中包庇一個被批斗致死的人會遭遇怎樣的困境,卻毫不猶豫地保護了自己心愛的姑娘。張果果盡管被同事警告了多管閑事的后果,依然為新出生的四胞胎獻上愛心。盡管有些是微不足道的小選擇,但卻顯示了一個人,一個學校,甚至一個民族的光芒。

《無問西東》並不是沒有瑕疵。最直觀的一點是,在敘事手法上略顯生硬。故事開始時,十幾分鐘展現4個年代,頻頻切換令人疑惑。並且,導演在敘述電影過程中展現了很大的野心,卻缺乏足夠完美的故事支撐全場。比如陳鵬與王敏佳的故事,讓無數人為王敏佳的命運提心吊膽,電影卻再也沒有交代結果。

但總歸,瑕不掩瑜。觀眾從中看到的,是被大雨打斷授課時教授寫在黑板上“靜坐聽雨”的風骨,是飢寒交迫時神父說出的“孩子們我們來唱歌吧”的無畏,是陳鵬扛著王敏佳沒有脈搏的身體向外走時的生死不渝。

導演用自己的誠心,拍了一部能引起無數人共鳴的電影。它告訴年輕人,青春不僅僅是粉面紅唇,更可以有大義,有勇敢,氣貫長虹才不負青春。

就像主題曲唱的那樣:在世界之外時間之中,就奮身做個英雄,不負那青春勇,無問西東。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 評論
  • 分享
  • 關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