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與清華大學校歌--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

“無問西東”與清華大學校歌

2018年01月23日08:3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電影《無問西東》上映后,引起熱評。《無問西東》的拍攝本是為了紀念清華百年誕辰,主旨是反映百年來每個時代的清華人追尋內心的真善美去做人,去報效國家,而不計較外在的得失榮辱。影片很多情節源於史實,烘托出一代代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毅堅卓的奮斗精神和深深的愛國情懷,同時影片也折射了苦難中人性的光輝與真愛。

“無問西東”一詞,取自清華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影片也以清華校歌“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拉開帷幕。影片中沈光耀說:“我們這個社會從來都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同情”。影片中出現了1924年5月泰戈爾在清華演講的鏡頭,泰戈爾說:“因此我竭我的至誠懇求你們不要錯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記你們的天職,千萬不要理會那惡俗的力量的引誘,誕妄的巨體的叫喚,擁積的時尚與無意識,無目的的營利的誘惑。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滿的理想,你們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動都應得折中於那唯一的標准。”這些也都可以看作是對影片《無問西東》主旨的解題。清華校歌中反復詠嘆的“服膺守善心無違”也可以說是電影《無問西東》主旨。

清華校歌作於1924年,歌詞作者是國學部教授汪鸞翔。汪鸞翔國學功底深厚,同時對西方科學也有了解,可謂學貫中西。汪鸞翔追隨過張之洞,受其中體西用思想影響很大。在校歌歌詞第一段中,汪鸞翔就強調“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第二段又說“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則在第三段。顯然,“立德立言,無問西東”中的“西東”,與“東西文化,薈萃一堂”中的“東西”是呼應的。

汪鸞翔曾在《清華周刊》發表《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一文,他解釋說:“此首再將東西文化贊嘆一番。地有東西之分,文有豎橫之別,然而好美、惡丑、好善惡惡,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見眾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風俗習慣上之差別耳。本性既同一,則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換灌輸。而況乎文與行交修,德與言並重,東聖西聖,固有若合符節者哉?吾人一旦觀其會通,且身負介紹之任,其有無窮之樂也。”很明顯,“無問西東”中的“西東”是指東方人、西方人或東方文化、西方文化,體現的是儒家一貫強調的“心同理同”的天理觀。宋儒陸九淵曾說“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汪鸞翔所說“無問西東”本於此,表達的是一種普遍的天理觀和人性論。

更進一步,校歌中“無問西東”的思想主旨實際上是強調東西文化的交融匯通。汪鸞翔在《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中認為“今世最亟需之學術,尤莫亟於融合東西之文化”,強調“僅守固有文化,而拒絕外來文化者固非﹔而崇拜外來文化,以毀滅固有文化者,更無有是處也。本校之最大責任與目的,即是為本國及世界作此一件大事”。很顯然,此校歌之微言大義,即是融匯中西文明,開世界之大同,可以說充滿了強烈的文化自信,由中華文明生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自覺——世界大同之願景。

汪鸞翔是一位開放的儒者,他對儒家的精神有很深的理解,清華校歌也很好呈現了儒家思想義理中那些跨越時空、具有永恆魅力的內在價值。校歌“東西文化,薈萃一堂”“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表現了雍容自信、開放包容、融匯古今、貫通中外、創造創新的恢宏氣度,這種堅定、自信、胸襟和識度是多麼得難能可貴,就此而言,可以說汪鸞翔也是一位真正的大儒,有歷史遠見,有文明見識。這首校歌為清華的發展奠定了崇高的格局。校歌所言“大同爰躋,祖國以光”表達了對國家和整個人類社會的一種美好希冀和堅定信念。“祖國以光”可以解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同爰躋”實際上也可以說談的就是世界大同問題。清華校歌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在今天仍引起人們思想和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就在於它表達了清華人的偉大心聲,同時也道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夙願:文明融匯,人類和平,世界大同。

(作者:翟奎鳳,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

(責編:韓亞召(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分享
  • 關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