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背景下台灣「不對稱戰術」軍事戰略辯論引關注

台灣軍人圖片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開始,台灣海峽的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焦點。烏克蘭危機加劇之際,台灣社會及輿論也就台灣的軍事戰略及訓練方式展開激烈辯論。

其中,「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戰略成為台灣抵禦北京軍事威脅的重要戰略之一,近年來亦成為台灣軍事討論的熱點話題。

「不對稱作戰」是指由較弱或軍力落後的對手,採用不預期的手段及創新戰術向較強對手脆弱處發動攻擊,是一種「以小博大」的策略。烏克蘭此次運用這種戰術抵禦全球軍事強國俄羅斯,使其成為關注焦點。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蘇紫雲博士向BBC中文分析,若採取「不對稱作戰」,台灣還有非常多低成本的方案能迅速增加台灣的防衛能力,包括這次在烏克蘭戰場上大出風頭,搭載導彈的「彈簧刀無人機」(Kamikaze drones) 即是「低價有效」的防衛武器。

不過,台灣前海軍「新江」軍艦艦長、軍事專家呂禮詩向BBC中文強調,台灣海軍之前向美國採購12架MH-60R反潛直升機,日前卻傳出美國國務院致函台灣國防部,以「不符不對稱戰力」原則拒絶。他因此表示,台灣該思考是否還要持續以美國——台灣現在主要的軍售來源國,來決定台灣的建軍構想與用兵理念。

根據報導,針對台灣是否需要調整現行兵役制度,將現有的強制性的徵兵制時間拉長到一年,台灣國防部及總統府回應稱,仍在就各方意見評估中,尚未有定案。台灣總統府本周發言說,更重要的是強化台灣軍隊「不對稱作戰」的建軍思維。

無論如何,此次烏克蘭抵禦俄羅斯入侵發揮「不對稱作戰」的策略奏效,有關台灣如何發展「不對稱作戰」戰略的辯論亦持續升溫。BBC中文採訪防衛專家,分析在烏克蘭危機及影響下,台灣發展「不對稱」戰術的優勢及阻礙。

不對稱戰術

​​2016年,台灣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在防務上的重大政策是全力推動台灣「自主國防」,譬如台灣漢翔公司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合作,將台灣現有142架F-16A/B升級為F-16V(Block20)。蔡英文又持續推動國機國造、潛艦國造、國艦國造、國車國造等軍事裝備,迄今均有不錯成果。

在對外軍購部分,蔡英文任內向美國採購66架F-16V (F-16C/D,Block70)、108輛M1A2T戰車等主戰裝備。此外,台灣國防部2021年8月公布的《中共軍力報吿書》評估解放軍對台作戰能力時稱,後者「尚未具備全面犯台的正規作戰能力」。

台海軍力對比

但是,據香港媒體《香港01》分析,中國人民解放軍仍有200萬常備軍,是世界上最大的武裝力量,台灣軍隊則大約有20萬人的兵力,是解放軍人數的十分之一。此外,根據美國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2021年公布的最新世界軍力排行榜,中國大陸在全球軍力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名列第三,台灣排在第二十六位。

因此,在這種軍力差距下,台灣如何發揮「不對稱戰術」,近年來在兩岸軍事對壘升溫之際,此戰略開始成為關注焦點。

蘇紫雲告訴BBC,不對稱戰的核心就是「不對稱的成本」。因此,就台灣而言,地面(ground based) 防空飛彈和反艦飛彈可有效抵消中國的數量優勢。 他認為,在戰術上,台灣過去20年已經投資2千枚的拖式飛彈、地獄火飛彈、標槍飛彈。但他說,這「不是要與中國的坦克大決戰,而是要阻止中國的登陸艦艇(landing craft)」。

台灣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在金門進行金門島反侵略演習(2019年5月25日資料照片)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台灣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在金門進行金門島反侵略演習(2019年5月25日資料照片)。

譬如,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安全與防務客座研究員馬明漢(Michael Mazza)在2019年在評價台灣軍事時稱,台灣防衛事務對「非對稱戰略」十分重視。他說,例如「光華六號」飛彈快艇與沱江級巡邏艦已經完備。同一時間,台灣海軍宣佈將發展微型飛彈突擊艇,計劃興建五十噸以下的小型快艇,並在後者配備「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或「肩射型刺針防空飛彈」以保存台灣的反擊能力,嚇阻敵方艦艇。

前美國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副主任伊萬·卡納帕斯(Ivan Kanapathy)近日接受美國軍事網站「防務快報」(Breaking Defense)採訪時分析,台灣目前戰略重點是試圖獲得或保持空中優勢,因此特別注重高端軍事武器,以保持對空域的控制權。但是,他在以烏克蘭危機為例分析時強調,與其說坦克和戰鬥機是烏克蘭頑強抵抗的支柱,不如說是反坦克和防空武器,以及訓練有素的預備役軍人和動員起來的民眾,能在不對稱戰術上製造影響力。

曾經在美國在台協會擔任武官的他建議說,台灣或許該將資源投入到岸防巡航飛彈,用來鎖定船隻或登陸戰車的拖式飛彈與標槍飛彈,以及可以鎖定飛機的刺針可攜式防空飛彈,防止敵軍在岸上建立據點;此外,台灣應該與美國和盟友研發無人水下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UUV)技術的公司密切合作,將水雷(naval mine)研發現代化。他認為,獲得編程、巡弋和布防以及解除自走式水雷的技術,可以為台灣在軍事戰略決策方面增強靈活性。

台灣海峽仍是天然屏障?

許多分析都指出,台灣與烏克蘭的戰場環境不同。烏克蘭是陸地戰場( land warfare)較難防守,台灣則因為四面環海,具有守勢優勢,因此能取得局部的「海優、空優」,可以「把入侵的敵人阻擋在海上」。

卡納帕斯認為,如果中國解放軍攻台,台灣需要明白的是,台灣「要有能力堅持一段時間,美國與聯軍的幫助才有可能抵達。」

但是,呂禮詩向BBC強調,台灣海峽並非一年四季都是狂風惡浪,只有在每年中秋節至隔年端午節前的風季逢東北季風南下,海象才比較凶險。夏季除颱風接近外,多為風平浪靜。他指出,去年一名中國男子駕橡皮艇橫渡台灣海峽,即為一例。

他強調,「過去海峽可能是極佳的天然屏障,但解放軍以下餃子的速度與數量打造海軍艦隊,海洋可能變為武統的跳板。」

不過,呂禮詩補充,這幾年傳出美軍有意淘汰早期老舊型號的勃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神盾驅逐艦,可以觀察台灣接手驅逐艦的可能性。他向台灣媒體中央社分析,台灣若擁有勃克級後可以在遠離台灣本島西岸的台灣海峽,在海上進行飛彈防禦。另外,也將有「標凖六型」飛彈能進行超水平面的目標進行攔截。

資訊及認知作戰

中國大陸軍機近來多次飛越台灣海峽中線。圖為2020年2月10日,台灣F-16戰機升空監控伴飛中國軍機繞台飛行。

圖像來源,Defence Ministry of Taiwan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大陸軍機近來多次飛越所謂的「海峽中線」。圖為2020年2月10日,台灣F-16戰機升空監控伴飛中國軍機繞台飛行(台灣國防部資料照片)。

此次烏克蘭危機,有許多分析認為精確地展示了現代戰爭中資訊及認知作戰(或稱心戰)的重要性。

有分析認為,烏克蘭面對全球軍事強國俄羅斯能夠發揮不對稱戰力,以小博大的關鍵之一,是在認知及資訊戰上,烏克蘭此次獲得的國際資源以及認知作戰運用比俄羅斯軍隊更優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烏克蘭與俄羅斯軍力懸殊,然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善用社交媒體工具和現代溝通技巧,在資訊戰中佔了上風。

相對而言,俄羅斯此次則針對烏克蘭的認知作戰並不太成功。莫斯科對外禁掉許多國際社交媒體及新聞網站。歐盟則宣佈境內禁播俄羅斯國營媒體節目,臉書和Instragm則限制歐盟和英國對「今日俄羅斯」(RT)電視台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的登陸管道,試圖禁止俄國官媒的信息流通等。

蘇紫雲說,烏克蘭則開創了新的戰法戰術,以「數碼彈藥」協助實體部隊圍堵、壓制俄軍,並在宣傳上取得豐碩戰果。

烏俄戰爭下的資訊戰,在台灣也引起許多關注。有許多分析開始借著烏俄各自使用的認知作戰以及戰爭下的媒體策略,來分析兩岸間是否有類似的資訊戰正在發生。

台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曾怡碩助理教授對台灣媒體表示,據他觀察,兩岸間的「無煙硝戰爭」,一直在發生,台灣從過去就很注重政治作戰的運作,這會是不對稱戰爭中,或能發揮極大戰力之關鍵。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董事長胡元輝對台灣媒體說,以烏克蘭危機為例,在中文世界傳播或散佈戰爭資訊或聳動內容可以達到衝高流量的商業效果,但他們也觀察到,有許多有關「烏克蘭不堪一擊、不懂體會時勢」的信息或假新聞產生,甚至影射台灣,他呼籲媒體引用、民眾閲讀時要留意。

台灣恢復徵兵制?

台灣從2018年開始以募兵制為主,除了四年的志願役之外,1994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役男,仍須接受4個月的軍事訓練,結訓合格後納入後備列管。有特殊情況者(比如體位不符和擁有專長資格等)可申請替代役。1993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役男,則全面轉服1年替代役。根據台灣國防部資料,目前台灣國防編製的總人口有21萬5千人,台灣志願役現役人數共有16萬人左右。

跳過 YouTube 帖子, 1
允許Google YouTube内容

此文包含Google YouTube提供的内容。由於這些内容會使用曲奇或小甜餅等科技,我們在加載任何内容前會尋求您的認可。 您可能在給予許可前希望閲讀Google YouTube曲奇政策隱私政策。希望閲讀上述内容,請點擊“接受並繼續”。

告知:協作方內容可能包含廣告

結尾 YouTube 帖子, 1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S. Glaser)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表示:「雖然從徵兵制轉向募兵制是台灣的政治決定,但是似乎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我和許多在韓國和新加坡服過兵役的人談過,他們告訴我,他們的徵兵制度對塑造民族團結和愛國意識來說非常重要。」

美國前國防部中蒙台灣科科長胡振東(Tony Hu)則告訴BBC,台灣軍隊規模小但訓練嚴密,台灣軍隊有良好的指揮與控制系統,這是重要優勢,後者對於戰事發生時的作戰計劃及戰略運用十分重要。但他也承認,台灣軍隊規模過小也是其弱點。

胡振東認為,台灣需要更多的年輕民眾加入軍事訓練,台灣現有2300萬人口,但軍人數目卻不成比例,令人吃驚,這方面應以新加坡或以色列為目標。胡振東是美軍退役中校,他以自身的軍旅經驗稱年輕人加入軍隊訓練,可以鍛煉退伍後需要的重要能力,譬如管理或自律,也能早一點擺脫對父母的依賴。但他承認,年輕一代先去服兵役,也等同把能為經濟做出貢獻的青壯年先放到了軍隊裏。

針對台灣軍隊改革的各種呼籲,台灣國防部近日將以往為期七天的「教召」延長為14天,課程內容也有所更動。周三(3月23日)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在台灣立法院證實「研擬恢復一年義務役」,同日,台灣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國防部正就各方意見進行評估中,但尚未有定案。張惇涵說,更重要的是,訓練內容必須能進行改革,讓義務役的軍事訓練能夠有效應對現代戰爭需求,強化台灣軍隊「不對稱作戰」的建軍思維。

音頻加註文字,台海危機:中國武統台灣的可能性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