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网络小说会被鄙夷?

偶然看到的一段文字,很疑惑。 [图片] --- 感谢大家的回答。 可能一些人会误解,在这里补充一下:并不是LZ在意别人的眼光,只是有这种现象:身边的一…
关注者
3,293
被浏览
2,113,540

496 个回答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了,一直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学的专业是中文,最近在听大学老师讲《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时候提到了现代网络文学的地位问题,很受启发,整理归纳如下。

“现代网络文学一直饱受非议,至今为止还没有取得较为正统的地位,几乎所有的网络作品都在大多数人们的潜意识中被打上‘快餐文学’的标签。既然是快餐,那便只能充饥,谈不上美味,更说不上营养,更甚者会损害健康——所以很多自诩为正统的学者将网络文学贬得几乎一无是处,官方也在有意无意中迫使网络文学边缘化,我认为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曾几何时,我对于网络上的作品的最直观印象就是误人子弟。我看过许许多多名著,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最后难免陷入一种误区:只有经典才是好的,那些现在看起来很火网络作品都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因为这个问题,我甚至还曾与自己的一个学生产生过争论。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学生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老师,您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读这些优秀的网络作品,又怎么能妄下定论说它们都没有营养呢?”

后来我也去读一些网络文学,才突然发现它们中并非全部都是沙子,有些几乎堪称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它们丝毫不比官方宣扬的一些正统文学差。

所以,我要为我当初的武断而道歉。”

(停顿)

“网络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学,再往前推的一些传奇小说、画本都有与其相类似的地方。不过我认为真正意义上具有现代性的通俗小说的产生是在民国时期,而新文化运动是使这种类型的通俗小说趋于边缘化的开端。

以网络文学中的言情小说为例,它的较为完整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蝴蝶鸳鸯派”。他们大多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并由此而得名。其实说实在的,那时候写的言情小说真的丝毫不比现在的言情小说差,通俗易懂,几乎可以说风靡半个民国。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胡适等人宣传的“新文学”强调文学的严肃性而逐渐忽略文学的娱乐性,文学要为政治服务——在一系列论争之后,“蝴蝶鸳鸯派”落败,从此名存实亡,甚至直到今天仍然受到正统文学的排挤,不可谓不是一种遗憾。”

(停顿)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文学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所谓‘文以载道’,而是在于反应社会生活,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古时候的《诗经》作为一种早期的文学形式,不也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的劳作中传唱而出的民歌么,唱出来的时候哪有想到那么多大道理啊?再比如如今很多老百姓辛苦劳作一天,晚上回来看一些书,如果通篇都晦涩难懂,又或者宣扬这样那样的大道理,他们还愿意去看吗?”

“存在即合理,这对于网络文学同样适用。我不否认一些网络小说形式单一,内容萎靡,情节反复,但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大浪淘沙总有金子出现,我们不能某些渣滓而否认整个网络文学,那是盲目的自私的表现。”

“而且,只有网络文学真正的提升地位,才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产生,而不像现在这样闲暇时间放松心情读本网络书都会被人嘲笑。”

≥﹏≤(≧▽≦)≥﹏≤

真心希望有那么一天,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采的优秀网络作品能像金庸武侠小说那样收到不偏不倚的对待。

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网络作品出现,为整个网络文学正名!

对这个问题有太多角度的解读,我从一个更偏社会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被我分解成两个小问题:

(1)为什么名作是「好」作品而网络文学不是?谁定义的标准?

(2)为什么大家会推崇「好」的作品而鄙夷「不好」的作品?

在说之前,首先我是承认网络文学和经典的著作在现在评价体系下的「文学价值」和写作动机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点其他很多优秀答案都有详细讨论,在此不提。下面开始说我的想法。

1.名作为什么是好的作品?谁定义的标准?

1.1.经典文学的在现有评价体系下的文学价值很高,但是大多数人(哪怕是十分推崇这些文学作品的人)都不能很好地读懂这些文学作品。

1.2.既然普通人读不懂,那谁能读懂?是文学系专业的教授们和其他文学造诣很高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写文学批评:他们要把优秀文学作品中有意思的地方揭示出来。

1.3.这是一个重智的社会。或者说,学者和他们组成的教育机构/体制(education institution)在社会观点行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释:这是一个偏福柯一派的社会学概念,叫做话语建构(discursive construction)。也就是说社会上的观点都不是自由地形成的,而是被埋藏在宗教,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背后的权力做构建的。举个最浅薄的例子:想想多少人因为莫言得了诺奖,希格斯波色子的发现与证实得了诺奖就对莫言和「上帝粒子」表示赞许和崇敬,你就知道专家的观点在形成社会观点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再想想你的多少观点是从学校里学到的(同时反问你自己为什么学校要选这些内容教呢?):比如「机会成本」,比如「言论自由」,比如「人人平等」,你就能意识到教育机构/体制在社会观点形成中得巨大权力。当然,福柯对「权力(power)」的解读要比这深刻的多。

1.4.结论:社会上对「名作」的文学价值的肯定并不来自简单的个人审美情趣,而是学者阶层和教育机构/体制在”生产知识“中的统治性地位。因为专家说这些名作好,我们才形成了这些观点。


2.为什么大家会推崇「好」的作品而鄙夷「不好」的作品?

2.1 套用尼采的观点,人是有

权力意志

(will to power)的。高尚到哲学家对知识的追寻,人对自己身体极限的不断探索,低俗到人对别人的随意道德评判,都是受到这种权力意志的驱使。

2.2 在读经典文学的过程中,不仅真正体会到其中真正的妙处会给人带来智慧上的满足感,进而满足「权力意志」;在并不能完全理解名作中文学价值的情况下,追寻这些「已经建构的文学评判体系」中的优秀作品本身也会满足人的「权力意志」(说白了就是感觉到自己正在变得聪明和高雅);利用「已经建构的文学评判体系」打击读文学价值不高的网络文学的人更会满足人的「权力意志」,即使他们并不理解名作中真正的「文学价值」。

p.s. 历史上有无数的受学界认同书籍、电影名誉中外,但是读者买来后没多少人看了懂,成为「最不畅销的畅销书」。上过高中的人大多知道钱钟书的《管锥编》,而且知道这本书一般人根本读不明白,但是有哪个一般人敢口放狂语「读不懂的书算狗屁的好书!」同样,有多少伪文青完全本末倒置,推崇张爱玲的作品是因为「张爱玲自己的爱情故事和传奇人生」,而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上面说的这种「知识生产」中学者阶层的统治性力量以及人的「权力意志」的共同作用中而来。


==============================================================

下面是私货:

3.题主的这个问题「为什么看一些大家名作能赢来赞许的眼光,而同样是看书,看一些热门的网络小说却遭来鄙夷?」一问出来就有挑唆人们教育「装逼犯」的倾向。不否认这些「装逼犯」浅薄惹人厌,但「装逼」并不是大家「赞许读名作,鄙视读网络小说」的全部原因。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或者说题主的引文)以及很多回答都很有尼采说的基督教所代表的「奴隶道德(slave morality)」逆袭「主人道德(master morality)」的即视感。

Master

-Slave Morality-Wikipedia 换言之,这些只能读懂网络文学而读不懂严肃文学的人,也因为权力意志要颠覆现有的文学评价体系,要把推崇严肃文学的人都暗暗地打上「装逼犯」和随意的「道德审判者」的烙印。如果题主仔细读自己的引文,最后一句话会和他前面说的几段有半毛钱关系嘛?怎么就要重新定义什么是有营养的书了?!


更多私货:

如果中立地一点看这种”大家推崇名作而不推崇网络文学“的现象,而不是仅仅讨论那些读不懂名作还鄙视读网络文学的人,我是觉得这是很好的倾向。人的审美情趣太容易被腐化(corrupt)了。这些学者阶层的观点和评价帮我们点出生活中的一座座大山,让我们即使不能攀上这些山峰看看最美的风景,也能「高山仰止」,知道那里有高山,而不是心甘情愿而且自得其乐地在沼泽里玩儿泥巴,并以为这就是山顶的风景了。这种倾向可能确实会让很多个体只是附庸风雅地去阅读经典作品,但是这种附庸风雅对整体的知识环境并无太多坏处。对读网络文学的人一棒子打死地做道德评判的风气有其巨大的问题,但这种倾向要比随便贴「闲的蛋疼的过度解读」,「人民群众读不懂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他们是文化霸权,没有草根性」的标签,要比消解严肃的意义的风气好了不知道多少。有人附庸风雅的社会总比连附庸风雅都不愿意的社会好上许多。

好吧我承认我是大半个精英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