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大坑舞火龙)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中秋节(大坑舞火龙)

香港特别行政区地方传统民俗
中秋节(大坑舞火龙),香港特别行政区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北面沿海客家村落为驱瘟祈福每年定期举行的庆贺中秋节民俗活动。活动在中秋节前后三个晚上举行。大坑的居民每年都扎做新的火龙,农历八月十四晚上在供奉观音的莲花宫内为火龙进行开光仪式。之后连续三个晚上以顺时针方向巡游大坑的所有街道。 [1]
2011年6月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秋节(大坑舞火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5。 [1]
中文名
中秋节(大坑舞火龙)
批准时间
2011年6月9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遗产类别
民俗
遗产编号
Ⅹ-5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相传,舞火龙的习俗源自100年前大坑区的一场瘟疫。当时,居民饱受疫症台风及其他灾祸之苦,为了驱赶灾害,村民于中秋节期间以珍珠草织成长龙,在龙身上插满线香,一边烧鞭炮,一边舞火龙三天三夜后,灾祸绝迹。自此,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香港的一个传统习俗。 [2]

主要活动

播报
编辑

活动内容

活动在中秋节前后三个晚上举行。大坑的居民每年都扎做新的火龙,农历八月十四晚上在供奉观音的莲花宫内为火龙进行开光仪式。之后连续三个晚上以顺时针方向巡游大坑的所有街道。八月十六晚上举行“游大运”仪式,火龙沿逆时针方向巡游社区一周,火龙在莲花宫点睛开光,穿梭于大坑区内的浣纱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和铜锣湾道。村民们舞动着插满龙香的巨型龙珠,引领一条长约67米的龙身在大街小巷内飞舞翻腾,更有壮汉跟随火龙敲打龙鼓,平日安静的街道变得火光闪耀热闹非凡。除龙头龙尾外,龙身分为32节,由珍珠草扎成,插满长寿香,由300多人轮流舞动。火龙表演结束,居民会将火龙身上的龙香分派给围观者,据说拿到龙香的人将会好运临头。 然后舞到海边,将之投入海中,称为“龙归天”。 [3]

火龙结构

1、健儿,共约300人,由现在或曾经的大坑居民组成。
2、龙身,全长63米,共31节,制作时以粗麻绳为龙骨,再用珍珠草扎成龙身。
3、龙头,由藤枝弯曲为骨架,以珍珠草包扎而成,扎满香后重70公斤,一双炯炯有神的龙眼是两支手电筒,龙牙与舌头由钢片制成。
4、龙珠,插满香的柚子,共有两颗,由健儿提着引领火龙前进,边走边转动之下犹如大明珠。 [4]

传承保护

播报
编辑
大坑舞火龙对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传承人物
陈德辉,男,汉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序号:04-1957,申报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5]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坑坊众福利会获得“中秋节(大坑舞火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1]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秋节(大坑舞火龙)项目保护单位大坑坊众福利会评估合格。 [8]

社会影响

播报
编辑
重要活动
2013年9月18日晚,香港中秋节“舞火龙”在港岛大坑进行,吸引大批市民及外国游客观看。中秋夜更会延伸至维园彩灯会表演。 [6]
2018年9月24日,香港百年“客家村落”举行火龙祈福,闪烁火龙穿梭在铜锣湾大坑的大街小巷,与市民和游客一起赏月庆中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