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语言有哪些「音位之源」?

算是镜像问题吧! 各语言都有哪些「音位垃圾桶」? 原表述为「音位批发厂」。 指(某种)语言里面, 一个音位随着后世演化,变成(或者派入)多个不同的音位…
关注者
161
被浏览
43,493

17 个回答

这个问题太好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调查的项目(以及在鸽鸽中的论文)就跟这个话题高度吻合

但是下居然还没有出现日语回答,

那我就粗略地强答一波儿好啦。

上古日语的/*p/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音位之源了,到了现在,算上方言(不算琉球语)的话,它至少裂成了大约十几种形式。

这些形式中,有的是音位,有的是音位变体,有的......他到底是不是音位我都和老雷吵到现在。

以一张表格来概括,大概上是这样:

这个表格是我正在肝的论文里的一张表。它只反映现代日语标准语对于/*p/的继承。还不包括各种方言和琉球语。

其实这些个音变裂化,导致的音位增生过程,有的非常出名。

就犹如汉语的尖团合流一样,日语也有一个特标志性的历史音变:ハ行转呼。

这个名词,其实就是描绘了上表这个庞大的裂化过程中,双唇清擦音裂成两部分的过程:

不位于词首的/ɸ/中,绝大多数(有少部分残留)浊化。

(ps:位于词首的则继续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就像这样神奇的进程其实还有若干,今天就抽空简单写一下(呜呜呜最近时间太局促,可能只能写个大概,论据论证和文献这篇就先略过吧,还请别因此打我,敬请期待我那个鸽鸽了半年的论文吧QAQ)

下面进入正题:


上古日语,根据四分法的话就是平安时代以前,奈良时代或更早以前的日本语,其音位还单调的很,就像这样(下表摘自鸽鸽中的论文,所以暂时拒绝引用)

LabialDentalPalatal/
Alveolo-palatal
Nasal*m*n
Stop*p*t*k
*ᵐp~ᵐb*ⁿt~ⁿd*ᵑk~ᵑg
affricate*ʦ~s
ⁿʦ~ⁿʣ(*z)
Approximant*β˕*j
Tap\Flap

看到了吗,那个不起眼的/*p/,以后就将会在这一小堆音位中脱颖而出。

1.原初形态:/*p/

首先,在大约上古日语晚期,最晚到中古日语前期,/*p/开始发生移变,开始逐渐擦化,很可能经历了/*p/→/*p͡ɸ /→/*ɸ/的一套骚操作。但是,这个过程中也不是所有的p都变了。

大部分的/*p/擦音化为/*ɸ/,而一小部分留在拟声词等词汇里面的/p/保留了下来。于是,/*p/正式一分为二。

【分裂副本一;目前处于上古晚期或者中古前期,成员两位,*p,*ɸ】

2. 转呼:第一次裂化

在最晚大约10世纪的中古日语里,又有一部分的/*ɸ/开始和另一伙儿分道扬镳。

这就是开头说的那个著名的历史进程:ハ行转呼。

绝大多数处于非词首位置的*ɸ发生浊化,变成了双唇浊通音*β˕。另一些位于词首的*ɸ则没发生变化。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位于词首的*ɸ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也浊化了。

知道为啥你们王者用的不知火舞,她的姓氏读作“しらぬい”而不是“しらぬひ”吗,其实就是因为这个“火(ひ)”虽然是个词首假名,但在人名里面也还是被“当做”非词首的,给转呼掉了。

这个时候,不知火的火,辅音还是[*β˕]

【分裂副本二;目前处于中古日语时期,成员三位,*p,*ɸ,*β˕】

3.唇音退化和*β˕的离去

日语的/*β˕/,除了那部分由/*ɸ/浊化过来的,还有本身就是*β˕的。

那就是wa行假名了。

但是后来这一部分辅音读作了[β˕]的神奇音节,发生了一点波折。

先是把元音也纷纷带偏,把原本的*i,*o等带偏成了[β˕I],[*β˕o],后来,这些β˕又统统脱落掉,只剩下了/a/前面的β˕没掉,这也是你现在看到的五十音图里わ行只剩下わ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拖着β˕的原因了。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现代日语中一些奇怪现象的产生原因。比如作助词的は和へ分别读作β˕a,e,
再比如从汉语里借来的量词“把”(上古*[pa])到现在可能是“pa”如三把([sampa];p除了拟声拟态词中,还保留在促音和拨音的后面)也可能是“wa”如“二把”([niβ˕a])。

而再说/β˕/后来的故事。

β˕又裂化成了两种。一种没变,还是β˕,另一种,变成了零声母。(于是,前面说的“不知火”的“火”,就变成了[i]……)

另一方面,清音的/*ɸ/也没能逃过五马分尸的命运。

在近代日语时期,这个/*ɸ/也发生了一种叫做“唇音退化”的现象。

在近代,日语的大多数方言里,除了在ɯ前面的*ɸ保留了下来,a、o、e前面的*ɸ都逐渐“退化”成了声门清擦音/h/。

也就是现在你所看到的形态。

至于i前面,我更多怀疑是i把原本的声母/*ɸ/给带偏了,使之硬腭化,变成了ç。

平安时代开始分道扬镳的清浊两兄弟,经历了好几百年,终于是在近代开出了遍地的花。

【分裂副本三;目前已到达近代,成员五位,*p,*ɸ,*β˕,ç,h。

还有一个零声母∅咱也不能说他是音位,但好歹给人家算上吧。陪跑了这么多年,也不容易......】

4.ハ行假名的浊化,以及p在外来语中的重新登场

日语的连浊等浊化现象都不陌生了吧可定。好好的柱子(hasira),当人想要表示电线杆子的时候,其首个假名就变成了ba。

也就是はしらーでんしんばしら(電信柱)

这样的连浊现象从上古就有,持续到今天也依旧能产(尾注:不过现代日语中的连浊现象,话虽“能产”,但其实已经被大幅模式化地限制了。不那么受限制的连浊,能产大概持续到近代日语附近。)

这个过程其实很复杂,其中的机理也一言难尽。但超级简而言之,也就是,原来的p,或者h或者什么别的,也是有可能在一定情况下转变为浊音b的。

恭喜上古几乎消失掉一大半以上的p,总算是通过另一种形式,走到了现在:那就是浊化成b。

另外,虽然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过程,p本已经所剩无几,但是至少这个音位保住了。这就使得近代日本传来各种外来语的时候,p能够重新通过洋人重见天日。比如说,一些现在早已作为日语定着下来的词汇:カッパ(葡萄牙语capa,雨衣)、パン(pan,面包)。

【分裂副本四;目前盘点了成员六位,*p,*ɸ,*β˕,ç,h,b。】

5.促音里的长辅音/韵尾转移

前文说,现在的p,多保留在和语词的拨音和促音后面。

其中,说到促音,p留下来其实也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的促音,也就是长辅音/pː/,就来自这个音位始祖/p/。

在我看的一些论文的举例中,最常出现的例子就是“あっぱれ(天晴れ)”和“もっぱら(専ら)”。

这两个词的促音/pː/就来自于/p/。现在一般认为,这些后来延长、促化成长辅音的p音节, 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某种“被强调(pressed)”的音节的形式存在了。

到后来,促音产生的时候,这些强调音节也就进一步强调化,变成了促音音节。我猜测促音的出现,也是为了保留这种强调的形式而产生的其中一种应对方式。

类似【っぱなし】【すえっこ】这样的,也是同理吧。

另一方面,随着不在词首位置的*p变成*ɸ,然后又是*β˕,很多被日语所同化了的借词也跟着变迁。

比如,借自中古汉语的“合”(gapɯ),也跟着变成了gaɯ,最后aɯ单化,变成了/o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汉字音读ごう。

但是,日本人的另一个迷幻操作,就是把这些入声韵尾转移掉,以免韵尾消失:

于是,原本的[ɾipɯ](汉字“立”),就在一些场合下变成了[ɾit(ɯ)]。p还能这么不明不白地变成t。

所以它现在 惯用音上还是会念【りつ】…

虽然 ,借了立字声旁(形声字中的表音部分)的“粒”,还是正正常常地念作【りゅう(りふ)】的……

猜测,大概是因为立字太常见了,而且它在一些词里面发生了促音变(如リッパ,立派),所以,为了解释这个汉字尽管已经在日语里丢了韵尾,但还要发生促音变,就这么操作了吧。

【分裂副本五:又加入了一个/pː/,甚至/t/也来梦幻联动,原本看似沉寂的一个p,又热闹起来了。】

6. 方言中的裂化

你说日本方言这么多,这一部分我是不可能完全介绍完的。

我只能说,这些*p的后代在各种方言里遍地开花。

/ɸ/这种都算常见了,还有各种神奇变体,比如/f/,甚至是/v/。

这一段,我以北奥羽方言-庄内方言为一个侧面,说说ha行假名在方言中可能的归宿。

奥羽简称“奥”

根据国立国语研究所《日本方言の記述的研究》(1959)记录,此处方言的ヒ、ヘ分别为[fi],[fe];ハ、フ、ホ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为[ha],[hɯ],[ho],但是在少数词汇中则保留了唇齿擦音/f/,如母([fafa])、葉([fa])(穂[fo])。这种疑似因不完全的唇音退化而保留的对立(如:“帆[ho]”≠“穂[fo]”)也是日语中,ハ行辅音演变过程中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

另外,通过此处的历史方言志,你也可以看到,历史上,这里的唇擦音(貌似不能判断是/f/还是/ɸ/,先模糊记为“F”吧),比“标准语”(虽然当时还没有标准语吧......)裂化的要晚的多:


书影来源:《日本方言の记述的研究》34页,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1959)。感谢幻叔叔给发的资料。其实,从这张截图里,你也可以看到这里还有浊音b向p的清化现象。以及汉字“急”的p韵尾(的日语化处理产物)也留着。神奇呀。

分裂副本X:其实从最初的一个*p走到现在,忽然多了这么多朋友,已经很不容易啦。我就不继续点人数啦。

而且,日本说小他也小,但是方言也多。

我水平有限,暂且还真的没查出个大概。

也不止标准语里那七个成员了。

对于那些更多的来自别处的音位成员,谁也无权将其拒之门外。就比如说上文山形县庄内方言的/f/。

它们确实不是标准语,日本人对于方言的态度也普遍是没有那么好。

确实,也有好多日本方言已经走到了濒危的悬崖边。

但是呀,他们和所谓标准语一样,都是美丽的语言,不是吗。

这个副本,还等着更多的成员加入。无论是从啥方言里来的。】

這個問題下怎麼能少了韓語的아래아呢。

아래아第一次掛掉是在諺文發明之前——甚麼?諺文發明之前諺文字母何來掛掉一說?且慢。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諺文剛發明那段時間的韓語固有詞在陰陽元音的搭配上還是很嚴格的(如果是謂詞那就是指詞幹;不然詞尾都是다顯然一半的詞兒已經不符合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極極極少數的反例,比如數字6、8,又比如形容詞ᄇᆞ렵다等等,這些例子無一例外問題都是出在ㅕ上,並且結合現代部分方言的音韻變化可以推測出這些ㅕ實際上是半元音[j]和아래아的結合產物發展而來的,本身是陽性元音,因為出現在半元音之後掛掉導致變成了陰性。——這是아래아變成了어。

아래아第二次掛掉是在16世紀,這一次影響的是出現在固有詞非詞首音節的아래아,變成了으。如現代的마음、가슴等詞中的ㅡ便是。這一來又是陽性變為陰性,而這類詞在現代語中大量存在,因此例子非常好找。隨後,으由於自身的不穩定性,在齒音後易變為이,如아침一詞中的ㅣ便是아래아變化而來;在唇音後易變為우,如아무렇다一詞中的ㅜ便是아래아變化而來。——這是아래아分別變成了으、이、우。

아래아的第三次掛掉是在18世紀,這一次影響了剩下的所有,包括固有詞詞首音節、漢字音,變成了아。同樣마음、가슴等詞中的ㅏ便是。這一次並沒有波及到濟州特別自治道,也造成了濟州方言成為整個朝鮮半島唯一保留了部分아래아的方言——這些아래아都出現在詞首或漢字音中;並且除ᄒᆞ다外謂詞詞幹末的아래아均已變成아。近年來濟州方言中的아래아有變為어或오的趨勢——不過這並不是這個回答的關鍵內容,我們回到標準語。——這是아래아變成了아。

然而,少量常用詞中存在的아래아發生了不規則變化——畢竟在常用詞中的超前音變或滯古讀音在世界各地的語言裏都常常可以見到。比如現代語的詞尾-답다——如아름답다,和-롭다——如새롭다,這兩個詞尾均由古語-ᄃᆞᆸ다發展而來,其分化條件為前接詞的詞末是輔音還是元音。——這裏的아래아也變成了오。

我們來整理一下,似乎아래아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分別變成아、어、오、우、으、이——古韓語一共就七個單元音,아래아本身能夠變成除自己外的所有另外六個,當之無愧的音位批發廠。(備註:現代韓語的애、에、외、위也是單元音,但古代不是;且後兩者近年來有重新變為雙元音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