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_百度百科

香港中文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收藏
0有用+1
0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中大、港中大(CUHK),是一所享誉国际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在人文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金融、医学、法律、传媒、地理等领域堪称学术重镇,也是香港唯一同时拥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拉斯克奖香农奖得主任教的大学。学校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以灵活学分制书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为特色,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亚洲首家AACSB认证成员,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地。
香港中文大学由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成立;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生院;1976年,整合不同书院的学系,由大学统一负责;1986年,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1998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
作为亚洲领先的高等学府和当代新儒家的主要阵地,中大先后聚集了钱穆林语堂高锟饶宗颐杨振宁余光中莫里斯姚期智蒙代尔卢煜明杨伟豪等一批专家学者,培养了数学家丘成桐、史学家余英时、遗传学家徐立之、银行家郑海泉和十五位罗德学者等各界杰出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大英帝国殖民地只允许一所大学存在的铁律,同时掀起香港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既是英国殖民史的分水岭,也是20世纪亚洲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1-13] [165-168]
中文名
香港中文大学
外文名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简称
中大、港中大(CUHK)
创办时间
1963年10月17日
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图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香港中文大学
外文名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简    称
中大、港中大(CUHK)
创办时间
1963年10月17日
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
综合类
现任领导
李家超(监督)查逸超(校董会主席)段崇智(校长)
专职院士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中央研究院院士9人
香港科学院院士11人
院系设置
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研究院
校    训
博文约礼
地    址
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沙田
院校代码
81002
创校使命
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
代表色
紫与金

办学历史

播报
编辑

前身史略

1949年,香港人口暴涨,致使中文授课教育的需求激增,对香港高等教育构成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亦为香港带来了大批出色的内地学者和教育家。他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开办不少“难民学校”,讲授专上程度的课程,协助南来及本地青年继续学业。其后中文大学的三所成员书院(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 [14]
香港中文大学全景
  • 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为国学大师钱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创办,其教学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建校初期,规模极小,师生不过数十人。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由钱穆先生任院长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务长兼哲学系系主任,张丕介先生任总务长兼经济系系主任,杨汝梅先生任商学系系主任,赵冰先生任法律顾问。
新亚早年的教授有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俊升先生、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左舜生、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罗香林等。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被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15-16]
  • 崇基学院
崇基学院
崇基学院由前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前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香港圣公会领袖何明华会督于1951年创办,代表基督教在华发展高等教育传统的延续。 [14]
该校继承以前在中国国内十三间基督教大学之精神,依据中国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并以融合基督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开拓博爱包容、自由开放之风气,培养学问通达、襟怀广阔,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才为宗旨。 [17-18]
崇基学院创办之初,仅有学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岛圣约翰大礼拜堂及圣保罗男女中学上课。其后再租赁坚道147号楼房及下亚厘毕道之圣公会霍约瑟纪念堂为校址。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马料水拨赠土地一段,面积共计十英亩,并于其地增建火车站(现名为大学站),该校乃于1956年迁至新界马料水村永久校址。 [18]
  •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会计专科学校五所私立书院合并组成。这五所书院是从广州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
1956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柯克教授访港,建议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来,五所书院遂于同年6月宣布组成“香港联合书院”。
该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训,肩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应香港所需,与时并进,通过全人教育及群体生活,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操,为香港社会、中国以至全人类服务。
1957年,联合书院依据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会。联合书院创校董事会主席及首任校长为蒋法贤医生,校本部设在香港坚道一百四十七号,有学生六百多人。 [14] [19]

开拓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入口(1974)
1957年,新亚、崇基、联合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由蒋法贤担任主席,争取政府承认三院颁授学位的资格,为进一步合作奠下基础。
1958年,港府接纳设立一所中文大学的建议,继于1959年正式宣布资助三所书院,并以它们为新大学的基础书院。
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大学筹备委员会,以初步筹划大学校址、建设等事宜。
1962年,由萨塞克斯大学创校校长富尔敦爵士主持、国际学者组成的富尔顿委员会成立,以审定三院的水准,定下新大学的组织架构。
1963年,香港政府接纳富尔敦委员会的报告书,临时校董会随即成立,关祖尧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一任校长。9月15日,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条例》。10月17日,大学监督港督柏立基香港大会堂主持大学成立典礼,三所书院合并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同时成立。至此,从书院到大学这一长达十五年的艰苦历程终告完成,中文和中国文化也终于在香港获得明确地位。
草创之初的中大实行邦联制,每所书院仍维持教学及行政上的独立,大学仅负责颁授学位等工作。
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订定校训“博文约礼”。
1965年,开办首项学生交流计划;教育学院成立(1991年升格);校外进修部成立(1994年易名为校外进修学院,2006年起正名为专业进修学院)。
1966年,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成立(为香港首所研究院)。
1967年,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颁授第一届硕士学位。
1971年,简悦强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联合书院迁入沙田校址。
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落成启用。
1973年,新亚书院迁入沙田校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
1976年,第二次《富尔敦报告书》呈交大学监督,建议加强教务人员参与治校,以及重组学系。不同书院的学系予以整合,由大学统一负责,提供“学科为本”的教育。
1978年,马临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长。
1980年,首办博士学位课程。
1981年,医学院成立;首办兼读学士学位课程。
1982年,利国伟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首次颁授哲学博士学位。
1984年,推行本科课程暂取新生计划。
1986年,大学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逸夫书院成立。
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长。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大学服务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1989年,大学教务会通过大学本科学程采用弹性学分制,自1991年9月生效;《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
1991年,工程学院成立;护理学系成立(2002年正名为那打素护理学院)。
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
1995年,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于中文大学成立,成为全港互联网讯息的核心。
1996年,李国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长。
1997年,利汉钊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1998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酒店管理学院成立(2002年正名为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中医学院成立(2013年由理学院转隶医学院)。
1999年,公共卫生学院成立(2009年正名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
2000年,中医中药研究所成立。
2002年,金耀基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长;首度颁授荣誉院士衔。
2003年,郑维健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2004年,刘遵义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长;法律学院成立(2008年升格)。
2005年,开始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内地本科生。
2006年,大学制定策略计划,确立今后十年发展方向;选定五个重点资助研究领域;晨兴书院善衡书院成立。
2007年,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声书院成立;获国家教育部列入提前录取批次。
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郑海泉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建筑学院成立。
2010年,沈祖尧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长。
2011年,中大教学酒店开幕暨郑裕彤楼命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幕。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学制改革,采用四年制本科课程,回归创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学制。
201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5年,成立全港学界首间海量数据(Big Data)决策分析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正式成立。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动土;梁乃鹏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2018年,段崇智教授接任第八任校长;成立“环球校友咨询委员会”及“杰出校友访问计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众创中心开幕。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约,合办本科双学位课程。
2020年,成立多元共融事务处;推行“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网上学生交流计划。
2021年,实施《中大策略计划2021-2025》;香港中文大学医院正式营运。
2022年,查逸超教授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校企合作教育计划——“在学•在职计划”正式启动;成为四所入选英国政府“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的中国大学之一。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60周年校庆;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揭牌;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合办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高峰会香港中文大学北京中心成立;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意向书及展览协议;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成立;与北京大学合办“中美高水平大学校长对话”。
(参考资料: [2] [11] [13-14] [20-26] [173] [180] [189] [192] [240-242] [245] [259-261] [274] [371]
香港中文大学百万大道

办学条件

播报
编辑

师资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 [8]。截至2022年6月,学校拥有全职教职员8091人,其中教授369人,副教授286人,助理教授377人,各类讲师629人,研究人员1695人。 [27]
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纤之父”高锟于1987至1996年担任中文大学校长,卸任校长一职后一直担任中大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8] [28]
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及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丘成桐教授为中大校友,曾获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8]
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教授为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1999年起,杨教授宣布将他全部奖章(包括诺贝尔奖章)、论文、手稿及书札,捐赠给中文大学,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8] [29]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爵士,于2002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并出任晨兴书院院长。 [8]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于2009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 [8]
著名文学家白先勇教授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他为文学院开设“昆曲之美”课程,并任中大“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30]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刘遵义教授,于2004年至2010年担任中文大学校长,他在计量经济学、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特别是东亚经济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 [31-32]
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欧梵教授是海内外声誉卓著的著名学者,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美国汉学界屈指可数的重量级学者。 [33]
中文大学医学讲座教授卢煜明教授是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2021年获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生物学科“皇家奖章”,是该奖项成立近200年以来首位华人得奖者,2022年获颁“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研究”并出任香港科学院院长。 [42-43] [139] [205] [257] [363]
中文大学卓敏信息工程学讲座教授杨伟豪教授是网络编码理论的创始人之一,2005年获颁IEEE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信息理论学会论文奖,是三十多年来首次由亚洲研究人员获奖,2016年获颁IEEE Eric E. Sumner Award,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太地区学者,2021年成为首位获颁IEEE理查德•汉明奖章的亚洲学者,并获IEEE信息论协会颁发2022年度香农奖(Claude E. Shannon Award),该奖项为信息论领域的最高荣誉。 [55-56] [133] [136]
世界著名诗人、作家赵振开教授(北岛)于2007年受邀到中大任教,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人文学科讲座教授。 [34-35]
著名地球大气科学专家刘雅章教授为香港中文大学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他是全球变暖报告执笔人之一,2007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36-37]
中文大学财务学系讲座教授郎咸平是世界级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2003年被列入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 [38-39]
善衡书院创院院长、生物研究讲座教授辛世文教授是著名农业生物技术专家,他于1980年成功复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基因,被誉为“植物基因复制之父”。 [40]
中文大学工学院前院长汪正平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封装技术及材料开发研究,被誉为“现代半导体封装之父”。 [41]
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李大拔教授的临床专科是家庭医学,尤其专注于公共卫生及促进健康方面,2012年当选为香港首位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 [44-45]
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是学术史上首批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The Lancet》两大顶尖医学期刊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共8篇文章的研究学者,2018年获美国肠胃科医学院颁发“国际领袖大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46]
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宋春山教授是美国化学学会会士,2010年获得燃料化学领域最高学术奖——亨利·斯托奇奖,是该奖设立以来入选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2019年获得烃类化学领域最高学术奖——乔治·A·欧拉奖。 [47-48]
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周林教授于2009年当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曾任国际精英商学会协会(AACSB国际)理事会理事及其亚太地区顾问委员会主席。 [49]
中文大学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教授是将“个人化治疗”的概念应用在晚期肺癌患者身上的全球第一人,2018年获欧洲肿瘤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奖”,是首名获此奖项的华人。 [50]
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主任汤晓鸥教授是计算机视觉专家、IJCV首位华人主编、商汤科技创始人,他发明的人脸识别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创办的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被称为“计算机视觉界的黄埔军校”。 [51-54]
中文大学伟伦计算器科学与工程学讲座教授华云生教授为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他是IEEEACMAAAS三个学会的院士,并曾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微电子系统结构学部主任和IEEE计算机学会会长。 [57]
中文大学卓敏心理学讲座教授张妙清教授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院士,她开创了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研究,成为亚洲首个全面的人格测量工具。她获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颁授2014年度杰出科学贡献奖,是首位亚洲心理学家获此殊荣。 [58-59]
中文大学卓敏教育心理学讲座教授侯杰泰教授是国际应用心理学会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院士,曾任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部主席。 [59]
中文大学伟伦经济学讲座教授张俊森教授于2013年当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是该年度亚洲区内唯一当选的学者,2017年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60-61]
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关美宝教授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美国地理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术成就奖,并担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主编12年。 [62-63]
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林珲教授获美国地理学家协会颁发2017年度米勒奖,是首位来自亚洲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地理学家获此殊荣。 [64]
中文大学数学系卓敏数学讲座教授何旭华教授及物理系教授刘仁保教授于2023年1月获选为首届新基石研究员,获资助于未来五年进行基础科学研究。 [262]
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内地事务)暨卓敏矫形外科及创伤学教授秦岭教授和医学院助理院长(内地事务)暨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学教授于君教授于202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266]
中文大学伟伦经济学教授及经济学系系主任宋铮教授于2023年10月获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推选为会士,为当年两位华人新任会士之一。 [366]
中文大学医学院黄秀娟医生于2023年10月获选为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为当年入选的三位“医师科学家”之一。 [365]
日出中大
学术奖项及荣誉
类别
人数
诺贝尔奖得主
4
菲尔兹奖得主
1
沃尔夫数学奖得主
1
图灵奖得主
1
拉斯克奖得主
1
香农奖得主
1
皇家奖章得主
1
京都奖得主
1
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得主
1
昂萨格奖得主
2
马塞尔·格罗斯曼奖得主
2
IEEE理查德•汉明奖章得主
1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4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
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
1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
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11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
中央研究院院士
9
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3
香港科学院院士
8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3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41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5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4
美国计算机协会院士
5
国际制造工程学会院士
1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
4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1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院士
2
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
2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得主
16
光华工程科技奖得主
2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得主
1
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
1
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得主
1
复旦-中植科学奖得主
1
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得主
1
腾冲科学大奖得主
1
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学者
17
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医学科研学者
8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得主
44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得主
1
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得主
1
的里雅斯特奖得主
1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
1
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创新、研究及教育奖
1
神经网络先驱奖得主
1
个人化医学国际会议–先驱大奖得主
1
金花环奖得主
1
蝉奖得主
1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国际金奖得主
1
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科学家研究奖得主
1
美国临床化学协会Wallace H. Coulter讲学奖得主
1
(参考资料: [133] [136] [139] [205] [275] [286-294] [302] [314-315] [317-318] [320] [372-373] [379] [381]
两院院士名单
姓名
职务
研究方向
当选年份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博文讲座教授
物理学
1994
病毒学讲座教授
分子生物
1999
荣休化学讲座教授及研究教授
有机化学
1999
化学系伟伦研究讲座教授
结构化学
2001
外科讲座教授
肝胆胰外科
2003
化学系讲座教授
高分子科学
2003
博文讲座教授
计算机科学
2004
微生物学讲座教授
微生物学
2005
化学系卓敏化学讲座教授
有机化学
2017
物理系卓敏物理学荣休教授
流体力学
2021
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
医学遗传学
2023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博文讲座教授
数学
1994
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光纤通讯
1996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物学研究讲座教授
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
2003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讲座教授
电子工程学
2007
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肠胃研究
2011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卓敏电子工程学讲座教授
聚合电子材料
2013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单
姓名
职务
当选年份
博文讲座教授
1958
经济学讲座教授
1982
博文讲座教授
1984
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1992
电子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1992
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
1994
博文讲座教授
2000
人文学科讲座教授
2002
卓敏电子工程学讲座教授
2022
香港科学院院士名单
姓名
职务
当选年份
备注
博文讲座教授
2015年
荣誉院士
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2015年
博文讲座教授
2019年
博文讲座教授
2015年
创院院士
化学系伟伦研究讲座教授
2015年
卓敏电子工程学讲座教授
2015年
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
2015年
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2015年
卓敏化学讲座教授
2019年
院士
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
2021年
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
2023年
(参考资料: [287] [292] [295-297] [305-306] [363-364] [372-373] [381]
裘槎前瞻科研大奖
年度
得奖者
2022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参考资料:香港裘槎基金会官网 [353]
裘槎优秀科研者奖
年度
得奖者
2023
2022
2020
2019
缪谦
2016
2015
2014
2011
2009
姜里文
2008
吕荣聪、成公明
2007
2006
2005
2003
2001
2000
1999
参考资料:香港裘槎基金会官网 [351]
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
年度
得奖者
2020
黄秀娟、马青云
2016
2014
刘润皇
2011
陈力元、黄家星
2007
2006
2004
1999
胡令芳
参考资料:香港裘槎基金会官网 [352]
香港研究资助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
年度
得奖者
2023/24
黄波
2022/23
刘仁保、Bryan Christopher MERCURIO、杨伟豪
2021/22
2020/21
黄聿、沈建法、谢作伟
参考资料:香港研究资助局官网 [328]
香港研究资助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
年度
得奖者
2023/24
蔡玉萍、黎子鹏、李峯、同钰莹
2022/23
2021/22
Bryan MERCURIO
2019/20
蒲慕州、Annett SCHIRMER
2018/19
2017/18
黄力强
2016/17
Jane JACKSON
2014/15
2013/14
2012/13
Catherine MCBRIDE
参考资料:香港研究资助局、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329-330]
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学者计划
年度
得奖者
2023/24
蔡宗衡、高振宇、顾正澄、孙贤开
2022/23
2021/22
2020/21
参考资料:香港研究资助局官网 [331]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杰出教学奖
年度
得奖者
2022
苏文藻(一般教学人员)
2021
陶兆铭(队伍)
2020
蓝澧铨(队伍)、黄嘉雯(一般教学人员)
2019
刘达铭(新晋教学人员)
2017
陈英凝(一般组别教学人员/队伍)、苏可蔚(新晋教学人员)
2016
赵茱莉(一般组别教学人员/队伍)、梁美仪(一般组别教学人员/队伍)、王永雄(一般组别教学人员/队伍)
2012
古明达
2011
参考资料: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官网 [349]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年度
得奖者
2023
2022
参考资料: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262] [365]
科学探索奖
年度
得奖者
2023
吴艺林(前沿交叉领域)
2021
卢怡君(能源环保领域)
2020
何旭华(数学物理学领域)
参考资料: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332-334]
香港研究资助局杰出青年学者奖
年度
得奖者
2021/22
黄慧贤
2020/21
叶栢勤、赵常宏
2019/20
陈健威、廖雪婷、刘汉松
2018/19
乔曼
2017/18
2016/17
顾正澄、郭平、林永昌、萧振豪
2015/16
孙贤开、杨葆霖
2014/15
卢怡君、Nathan Christopher SEINEN、戴沛权
2013/14
陈世祈、周斯明、林泰宁、于勇、张立
2012/13
李焕然、吴仕进、王晓刚、夏江、徐雷
参考资料:香港研究资助局官网 [350]

院系专业

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学校设有8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开设多个主修、副修和双学位学士课程。此外,学校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国西北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高校合办多个本科及硕士课程。 [65-66] [168] [232]
香港中文大学本科课程
学院
课程
人类学,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研究,文化管理,英文,艺术,历史,日本研究,语言学,音乐,哲学,宗教研究,神学,翻译,中国研究,双渠道双语研究,公众史学
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环球商业学,酒店旅游及房地产,保险金融与精算学,专业会计学,计量金融学,环球经济与金融跨学科主修课程,工商管理学士及法律博士双学位,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跨学科数据分析+X 双主修课程(IDADM)
健康与体育运动科学,中国语文研究及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研究及英国语文教育,数学及数学教育,幼儿教育,学习设计与科技,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
学习设计与科技,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学,电子工程学,信息工程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人工智能:系统与科技,数学与信息工程学,计算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跨学科数据分析+X 双主修课程(IDADM)
法学,工商管理学士及法律博士双学位
内外全科医学,护理学,药剂学,公共卫生,中医学,生物医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社区健康,老年学
生物化学,生物学,生物及化学(双主修课程),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食品及营养科学,数学,分子生物技术学,物理及统计,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学习设计与科技,计算数据科学,数学精研,理论物理精研,风险管理科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数学与信息工程学,自然科学,跨学科数据分析+X 双主修课程(IDADM)
环球经济与金融跨学科主修课程,建筑学,经济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城市研究,政治与行政学,新闻与传播学,全球传播,心理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全球研究,数据科学与政策研究,经济学(与清华大学合办双学位课程),性别研究,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2023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本科招生网 [65]
香港中文大学合办课程
合作院校
合办课程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及文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经济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北京大学
金融科技双学位本科课程
日本早稻田大学
全球研究双学位本科课程
西班牙IE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士双学位本科课程
北京大学
语言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数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亚洲商业学课程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高级财会人员专业会计学硕士
清华大学
金融财务工商管理硕士
伦敦国王学院
法学士及法律博士(LLB-JD)双学位课程
美国西北大学
双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经济学&社会及经济政策)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博士(DBA)
浙江大学
金融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曼彻斯特大学
化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爱丁堡大学
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爱丁堡大学
风险管理科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爱丁堡大学
统计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双主修课程
(参考资料:2023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66] [168] [232] [298] [301] [313] [316] [319]

办学模式

  • 书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学校旗与九大书院院旗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始于1963年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合并,随后逸夫书院于1986年成立,晨兴书院善衡书院于2006年创立,继有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声书院于2007年创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园共有九所书院。 [7]
中大是全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选择一所书院,成为该院的一分子。每所书院都是独树一帜的,有各自的文化,但汇聚在一起,却塑造了中文大学的精神面貌。
书院是和谐融洽的群体,各有宿舍、饭堂及其他设施,并举办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语文、资讯科技和领袖才能训练,还有多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
  • 通识教育
世界级的大学教育除了着重专科训练外,还应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后者更是现代及未来世界公民的特质。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课程重要的一环,兼融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此外该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以下4个必修范围: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 [68]
中大提供二百多个通识选修科目,内容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课堂以外,大学举办学术会议、退修活动、读书会、通识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砥砺学问,交流思想的环境。另外书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识课程及学习机会。 [7]
  • 培育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培育计划包括:寰宇暑期实习计划、师友计划、暑期计划。 [69]
  • 双语并重
中大五十年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两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以两文三语作为学习、学术交流以及师生沟通的媒介,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就业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提高双语的能力有助学生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更关心世界事务,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为他们在全球化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须具有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7]
中大大多数学系皆有提供中英语课程,医学院、法律学院、英文系、语言学系等及大部分新开办的理学院课程,则全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 [251]

学科建设

祖尧堂
根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学校研究院提供两类型课程,即修课式课程及研究式课程,颁授多种不同的高等学位,包括音乐博士、教育博士、护理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法律博士、法学硕士、文学硕士、会计学硕士、建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中医学硕士、临床药剂学硕士、神道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音乐硕士、护理科学硕士、护理硕士、专业会计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哲学硕士、理学硕士、社会科学硕士和社会工作硕士。研究院另开设深造文凭及专业证书课程。 [70]
根据国际学术网站Research公布的2022年大学及科学家排名,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学科位列中国第1位,计算机科学、医学、经济及金融、生物学及生物化学4个学科位列中国第2位,微生物学学科位列中国第3位。此外,计算机科学、经济及金融、心理学、植物科学及农艺学、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基因及分子生物学6个学科排名为香港第1位。 [182]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学科名称
参评年份
名次
护理学
2024
8
传媒学
2024
26
医学
2024
28
现代语言学
2024
28
社会学
2024
29
地理学
2024
31
教育
2024
33
语言学
2024
33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
2024
35
会计与金融学
2024
36
人类学
2024
36
心理学
2024
41
体育相关学科
2024
41
艺术与人文
2024
47
神学、神学与宗教研究
2024
47
经济与计量经济学
2024
48
生命科学与医学
2024
48
法律
2024
49
市场营销
2024
21-50
参考资料: [71-72] [172]
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学科名称
参评年份
名次
人工智能
2022
3
肠胃病学和肝病学
2022
3
计算机科学
2022
10
教育与教育研究
2022
15
电气与电子工程
2022
23
放射学、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
2022
31
数学
2022
42
传染性疾病学
2022
46
工程学
2022
46
临床医学
2022
48
物理化学
2022
48
参考资料: [98] [231]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学科名称
参评年份
名次
护理学
2023
2
临床医学
2023
16
生物医学工程
2023
20
通信工程
2023
20
新闻传播学
2023
27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2023
28
图书情报科学
2023
29
金融学
2023
31
地理学
2023
43
教育学
2023
45
能源科学与工程
2023
45
参考资料: [202] [361]

合作交流

  • 国际合作
与美国加州大学签订首项学生交流协议(1965)
香港中文大学已与世界多所院校、研究机构、学习中心、政府部门、区域及国际组织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并且与海外二百六十多所院校设立超过四百二十个研究合作、学者、师生交流的项目。教学方面,中大亦鼓励同学透过体验不同文化,增进知识和发展人际网络,以装备自己,应付全球化挑战。 [6]
中大亦是许多国际高等教育组织的成员,例如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Nature Positive Universities Alliance、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国际大学气候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及国际大学协会等,凭借参与这些组织,与其他大学之间发展学术研究结盟。每年中大接待约150个海外代表团,同时中大的管理人员亦到访伙伴单位,借此加强联系。 [6] [73] [141-142] [184] [190] [223] [236] [362]
中大成立后,李卓敏校长在草创之初的1965年,与美国加州大学签署交换协定,开香港海外联系之先。中文大学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80所高等院校合办学生交换计划,目的地包括澳洲比利时智利捷克丹麦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韩国墨西哥荷兰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瑞典泰国等地。每年,中大一千多名学生前往外地交流,同时亦接待一千五百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营造文化多元的校园环境。此外,每年约有五千名中大学生参与外地的短期学习活动。 [6] [74] [380]
1986年至2021年间,中大共有十五名学生荣膺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前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数目为全港大专院校之冠。 [75-77]
  • 中国联系
香港中文大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与中国内地正式交流。中大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交流培训和学科重整运动,是香港本地高校之先驱,于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6]
此后,中大不断加强与多所中国内地及台湾的大学的合作交流,内容包括科研合作、学者互访、学生交流以及合办学术活动与课程等。校方每年接待逾二百三十个来自内地和台湾的访问团,访者超过三千五百人次。中大教职员亦以不同方式出访,加强与内地及台湾伙伴院校的联系。中大积极与中国内地及台湾院校开展科研合作,已建立超过四十个联合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6]
中大与深圳市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建立全面紧密合作关系,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1年,在深圳虚拟大学园兴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是该校在深圳的重要教学、研发和技术转让基地。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批准筹建。 [6]
1995年,香港中文大学倡导举办“两岸三校学生运动友谊赛”,这是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三校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由三校轮流主办。 [229] [239]

社会评价

主流大学排名
排名机构
2023-24
2022-23
2021-22
2020-21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47
38
39
43
46
49
46
44
51
46
39
53
45
49
56
57
53
58
76
138
129
109
-
53
82
95
113
142
148
154
119
118
-
30
28
20
24
21
47
50
-
-
-
-
-
-
-
3
3
4
4
5
5
7
6
(参考资料: [71] [84-98] [135] [140] [143-144] [185] [196] [206] [231] [258] [276]

学术研究

播报
编辑

科研平台

根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选定的卓越学科领域11个,进驻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的InnoHK研究中心6个,国家遥感中心香港研究开发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研究所39个,联合研究单位60个,赛马会创科实验室5个。 [132] [155] [170-171] [235] [396]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转化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299]
卓越学科领域(11个):分子生物探针医学工程中心、老龄性骨骼系统退化及再生策略、利用高能粒子撞击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植物与环境互作基因组研究中心、细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网络编码研究所、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中医中药研究与发展、植物及农业生物科技中心、资讯科技 [300]
InnoHK研究中心(6个):神经肌肉骨骼再生医学中心、创新诊断科技中心、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香港物流机械人研究中心、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 [303]
国家遥感中心香港研究开发与培训基地依托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以建成中国的热带及亚热带遥感中心、海峡两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学术交流中心、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为主要目标 [307]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分实验室) [308]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309]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 [3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311]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 [312]
赛马会创科实验室(5个):赛马会“智能设计自动化”创科实验室、赛马会“天文仪器”创科实验室、赛马会“干细胞及再生医学”创科实验室、赛马会“师法自然精准医学工程”创科实验室、赛马会“个人化癌症医疗”创科实验室 [396]
香港中文大学校门
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大脑与认知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光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何鸿燊海量数据决策分析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工商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卓越儿童健康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洪克协痛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健康公平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
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香港量子信息科技研究所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香港癌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智能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蔡永业脑神经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参考资料: [235]
联合研究单位
CCOUC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
Collaborative Gastrointestinal Research Center (The Samurai GI Research Centre)
大湾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先进材料与绿色能源研究院
多媒体技术联合实验室
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国际金融联合研究中心
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分实验室)
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
光伏太阳能联合实验室
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
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
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双语研究实验室
精密工程联合实验室
李达三叶耀珍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
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媒体科学、技术与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深圳)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深港生物材料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系统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医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粤港蛋白质研究开发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再生医学高等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贝勒医学院联合医学遗传学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干细胞及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生殖遗传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四川大学生殖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正向社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骨关节肌肉健康维护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蛋白质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艾克斯特大学环境持续与应变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创新医学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认知及大脑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医学院呼吸道病毒感染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联合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糖尿病基因组与精准医疗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人口迁移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婴儿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介面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颖功能分子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南京大学脊柱侧弯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肝病及消化病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天然药物与毒理学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先进光子学联合研究实验室
粤港澳人机智能协同系统联合实验室
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数字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香港分中心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香港中文大学空间微波技术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
中西医结合医学大数据实验室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研究基地)
参考资料: [155] [246-247]

建设成果

  • 成果统计
香港中文大学在2006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五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 [8]
为增强大学的研究和学术实力,香港中文大学在2021–2025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中国:传统与现代”“创新生物医学”“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四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是为四大策略性研究领域。 [99] [154] [237]
(研究成果详情参见:香港中文大学校刊《中大研与学》及《中大研究:改变世界》) [100] [267]
研究成果分布
类别
2021-22年度
2020-21年度
期刊文章
3976
4172
会议论文
1503
1233
学术书籍、专著与书章
322
349
专利
419(申请中)/264(已获批)
386(申请中)/226(已获批)
创意与文学作品、顾问报告、个案研究
86
84
其他
982
928
(参考资料:香港中文大学《概览及统计资料2022》 [27] [304]
  • 研究资助
香港研究资助局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
年度
项目名称
项目统筹者
2023/24
研发用于微创介入式治疗的人工智能辅助微型机械人平台
参考资料:香港研究资助局官网 [321]
香港研究资助局主题研究计划
年度
项目名称
项目统筹者
2023/24
纳米磁性的多模钻石量子传感研究
2022/23
智能医疗及扩展现实研究所
2021/22
探索综合多种模式的测试和预测早期学业成就的方法—中文、英文和数学
2019/20
以人工智能提取和鉴定口语生物标志物供神经认知障碍筛查和监测的研究及技术开发
2018/19
视觉导航自动机械人手术
2017/18
难愈骨疾病和骨缺损的功能性再生研究
2016/17
血浆脱氧核糖核酸作为癌症检测的平台
2015/16
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
卢煜明
2013/14
系统性开发鼻咽癌的分子靶标
罗国炜
2013/14
对糖尿病心血管及肾脏并发症的跨组学基因研究 - 从创新发现至个性化治疗
马青云
2013/14
智能化太阳能技术:采集、存储和应用
2011/12
肝癌基因组研究计划:转化基因发现为临床应用
王昭春
2011/12
大规模平行测序在癌症分子诊断的应用
卢煜明
参考资料:香港研究资助局官网 [324] [337-345]
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影响基金
年度
项目名称
2023/24
开发基于外泌体小非编码RNA的液体活检方法用于胰腺癌的无创早期检测
粤港澳大湾区商业和商事法律衔接研究:概念、路径与政策选项
定量相位显微技术促进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新型材料学及更宽阔的领域
镁基可生物降解内植物转化为III类医疗器械:从内植物设计、生物安全性、有效性到临床转化
2022/23
机器人支气管内肺结节的多模式活检
利用微生物组联合多组学对炎症性肠病诊断及预后的创新平台建立
透过融合体力活动应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少动久坐行为
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下,增强极端低温天气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应变能力
2021/22
用于血管内栓塞的微型机械人平台与群体磁性微凝胶
一“喜”同游:透过家校协作及信息科技应用之幼儿体育运动教育计划
发展益生菌为高效并安全的结直肠癌预防及辅助治疗
2020/21
香港证券市场的市场微观结构–增强市场质量和价格稳定性
香港小学学童及家庭体力活动推广:健康生活社区计划(至F.I.T.家庭)
2019/20
由循证研究到临床转化:首个基于临床优异应答者的基因-药物敏感度大型资源平台
虾类过敏的崭新诊断和治疗方案
香港入境羁留与弱势移民 - 探索反思,带动改善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与企业绩效:对大中华地区上市公司的研究
2018/19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
转化多种创新生物标记物以改善糖尿病治疗及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开发转移性癌症研究的临床前模型:建立香港基因组医学生物技术中心
为中风后多肌肉刺激疗法而设计的穿戴仪器
提供一个安全性的物联网系统:存储安全的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动态污点分析工具和代数拓扑理论
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下,增强极端天气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应变能力
参考资料:香港研究资助局官网 [322-323] [346-348] [388]
香港研究资助局协作研究金资助项目
年度
资助类型
项目名称
2023/24
项目补助
弯曲的π─共轭体系:从合成到器件
开发基于纳米金刚石的量子传感技术在工作的电化学器件中实现空间分辨的原位温度测量
靶向RNA m6A修饰以增强结直肠癌化疗和免疫治疗的重要策略研究
植物液泡生物发生和液泡裂变的分子机制
多模态感知与交互的智能手术辅助机器人
基于光晶格中超冷偶极气体的长程多体物理问题研究
设备补助
用于研究基因组景观和宏基因组参与人类疾病的长读和高通量DNA测序平台
新进学者
基于预测─个性化方法增强外语教与学效果
揭示精神分裂症及其预后的整个遗传变异谱:全基因组测序(WGS)研究和机器学习方法的预测建模
阻断线粒体与细胞核通讯信号作为治疗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策略
2022/23
项目补助
岭南文化与世界:广东文人文化景观的建构及转变(1821-1949)
认知灵活性的机制:从核心大脑区域到神经网络分析
基于多组学数据、放射学和组织病理学图像的多模态深度学习推进结直肠癌分型以实现精准肿瘤学
自适应3D打印技术:设计、制造、建模与优化
设备补助
用大脑超扫描探索心智同步性
建立空间多组学核心设施
新进学者
光保护视力:Trk信号的光遗传学激活对眼部疾病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神经保护
面向温室气体的下一代中红外激光气体传感器
一个集合新型生物标志物、先进影像和机械人辅助诊断优势的人工智能前列腺癌风险评估及检测计划
基础研究指导用于柔性光电器件的低维钙钛矿可扩展生长
2021/22
合作研究
通过预测-订制治疗方案来改善以汉语为母语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学龄前儿童的社交沟通
剖析针对神经肌肉接头退化和肌脂肪变性的组合疗法对抗少肌症的治疗机制
针对阿尔兹海默症的小样本学习技术:从数字生物标记物到个性化介入治疗
应用多模式方向确定前驱期α-突触核蛋白病的新型神经变性氐生物学标志物及病因机制:一项基于家庭的队列研究
复发性早期流产:遗传学病因,诊断与干预
设施设备
建立香港首套先进的活细胞成像共享平台,以促进香港跨学科及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
用于跨学科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研究的亚十纳米分辨率的电子束光刻系统
疫情相关
多模引导的气管插管暨经皮手术双机器人用于严重COVID-19患者的最小感染插管和气管切开术
新冠病毒病对成年人脑神经精神健康长远影响研究
用于传染病传播建模和控制的高精度和保护隐私的室内社交联系跟踪技术
从结构生物学到基因组生物学:一种紧密结合结构生物学和新型基因组学平台定量分析2019冠状病毒RNA聚合酶转录和调控的多尺度方法
参考资料:香港研究资助局官网 [283-284] [38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合作研究重点项目
年度
项目名称
香港项目统筹者
2023/24
后颅基板细胞命运决定和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拟南芥去泛素化酶AMSHs调控自噬体及多囊泡体形成的细胞与分子机理
2022/23
超辐射时间晶体微波激射及其在量子计量中的应用
度量中国的产业政策并在一个统一的量化框架内评估其效果
参考资料:香港研究资助局官网 [325] [37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
年度
项目名称
香港首席研究员
2023/24
体内动态环境下肺部小结节手术机器人导航控制
窦琪
多尺度多模态智能全脑三维光学显微成像与分析系统的开发
导向构建季碳/硅手性中心的钯催化反应体系研究
邝福儿
肿瘤免疫治疗中病理性相分离和异常基因组结构的机制基础和靶向治疗研究
郑诗乐
通过紧密整合的方法研究RNA病毒控制复制准确性的分子机制并应用于抗病毒药物敏感性评估
张栢恒
神经细胞分泌蛋白HTRA1调控上皮细胞Hippo通路促进胃癌发生的功能机制研究
杜家辉
MHCII+脂肪细胞调控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惠晓艳
针对新诊断乳腺癌患者以共享决策的多元模式临床决策辅助工具的构建和实证研究
周嘉明
肌腱细胞外基质富集的氨基酸聚合物水凝胶用于肌腱再生研究
王丹
通讯波段的三维光学拓扑绝缘体
孙贤开
2022/23
机器人胶囊显微内镜采样及胃黏膜肠化生诊断研究
任洪亮
基于矽光子集成芯片的大容量通信系统智能多维光信号处理
⾹牙蕉抗枯萎病的基因探究及机理分析
陈廷峰
线粒体DNA 甲基化调控线粒体类核相分离及转录机制的研究
植物内质网-线粒体互作的分子基础及其对线粒体降解的影响
姜秉昊
一种红光调控的钙离子信号控制器与肿瘤免疫治疗
段丽婷
粘着斑信号分子Kindlin-2调节牵拉成骨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李刚
粒钙蛋白阳性免疫细胞亚群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
姜洋子
基于血浆EBV DNA和EBV抗体的鼻咽癌早期筛查及策略优化
林伟棋
基于LHAASO研究太阳甚高能伽马辐射机制
吴震宇
具有奇异和振荡性的线性和非线性时谐Maxwell系统的数值方法和分析
2021/22
粤港澳大湾区外来生物——藁杆双脐螺的种群基因组学及其传播输入性血吸虫病的风险评估研究
许浩霖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骨关节炎疼痛和病理中的不同作用
基于高密度肌电信号宏观与微观特征解码的运动意图识别与自然控制神经假肢
张智钧
青藏高原热喀斯特地貌的时空演变及未来预测
刘琳
用于低品位热能收集的液态热电池中热伏打与热扩散效应的协同耦合机理和系统优化研究
徐东艳
用于长波通讯的十族过渡金属硫化物光电集成波导器件关键技术的研究
2020/21
SnRK1激酶与植物细胞自噬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庄小红
应用生理仿真灌流类器官芯片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分子机制
陈汉辉
转录调控因子SIX2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转化中的分子机制与靶向研究
陈良
臭氧污染与氮沉降复合对中国森林初级生产力和水份利用的区域影响
机理导向的过渡金属催化氟仿三氟甲基化反应研究
徐哲
心脏保护学:从临床回溯实验室
王善斌
参考资料:香港研究资助局官网 [326-327] [335-336] [375]
  • 中国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自创校起即肩负“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使命,以承传中国文化为己任,积数十年中国人文研究的传统,可谓卓然有成。中大的中国研究领域涵盖广泛,涵盖语文、文学及表演艺术、或文化承传和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政治及法制发展、公共卫生和环境、商业与法律等,以期多方面为传承中国文化及人文精神作出贡献。 [9]
中大创校先贤及教授中不乏目光远大的中国研究学者,包括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劳思光教授、刘殿爵教授、饶宗颐教授、余英时教授和余光中教授等。他们继承中国的学术传统,又以现代观点重新诠释国学,主张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并重建中国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传统;他们培育不少国学人才,深刻影响着华人学术圈,亦为中文大学发扬中国文化的工作打下根基。 [9] [248]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2022-2023年度图书馆馆藏
种类
东方语文
西方语文
总数
1,368,534
1,207,204
2,575,738
期刊合订本
75,160
202,766
277,926
印刷本现刊
2,057
1,223
3,280
电子书
1,681,403
1,864,205
3,545,608
电子期刊
43,661
166,527
210,188
电子数据库
223
1,195
1,418
参考资料:2024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官网 [101]
  • 大学刊物
大学刊物
《香港中文大学年报》
《中文大学校刊》
《香港中文大学概况》
《概览及统计资料》
《中大通讯》
[103]
  • 出版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77年,以“弘扬中西文化,传播古今知识”为宗旨,专门出版学术书刊,以在大学和社会推动学术发展。 [103]
出版期刊
The China Review
翻译学报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传播与社会学刊
Asian Anthropology 亚洲人类学报
Renditions 译丛
中国文学学报
中国语文研究
中国语文通讯
中国语言学报
中国语言学报专著系列
亚洲辅导学报
人间佛教研究
华人心理学报
教育学报
教育研究学报
禅与人类文明研究
翻译科技学报
道教研究学报
香港戏剧学刊
香港研究 Hong Kong Studies
[156]

文化传统

播报
编辑

校名来源

香港中文大学条例(1963)
创校校长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届颁授学位典礼上,曾解释大学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原因。他指出有一个普遍解释以为中文即是指中国文化,故此,中文大学是指传扬中国文化的大学。
中大创校使命(李卓敏校长手书)
李卓敏认为“凡是大学都不可能脱离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是沟通本国和外国文化的桥梁…那是理所当然的。”
而香港中文大学特殊的地方在于中大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使命而努力;这个使命就是把中国的资料吸收和融化到各个学科,予以发扬光大……简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学是把中国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学科的大学。” [104]
李卓敏指出,大学校训“博文约礼”中的第二个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学校名的第二个字)并不指狭义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学科,因此校训更强调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义。他续认为:“凡是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但我们的大学却是独一的,因为英文名称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写T起头,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达出来了。” [104]

学校校训

博文约礼
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博文约礼,为孔子之主要教育规训,其言载于《论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本校教育方针为德智并重,故采“博文约礼”为校训。 [105]
校训

学校校徽

香港中文大学以中国神话中之“”为校徽,盖自汉代以来,凤即被视为“南方之鸟”,且素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之象征。以紫与金为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征热诚与忠耿,金色象征坚毅与果敢。 [105]
校徽

学校纹章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校董会按大学条例经校长代表向英国伦敦的英国纹章院申请授予纹章。中大于1967年获纹章院授予纹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获得完整纹章的大学。中大纹章与现时所用大学校徽大致相同,只是两旁添加青色护盾神兽——麒麟(今已鲜用)。盾形校徽为“双色回头凤”设计,该双色订为“or”和“purpure”,亦即金、紫两色。 [106]
纹章

学校领导

播报
编辑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监督
校董会主席
校董会副主席
校长
常务副校长
副校长
司库
参考资料: [107-108] [137]

历任领导

历任校董会主席
在任时间
姓名
第一任(1963—1971)
第二任(1971—1982)
第三任(1982—1997)
第四任(1997—2003)
第五任(2003—2009)
第六任(2009—2015)
第七任(2016—2022)
第八任(2022—迄今)
历任校长
在任时间
姓名
第一任(1964—1978)
第二任(1978—1987)
第三任(1987—1996)
第四任(1996—2002)
第五任(2002—2004)
第六任(2004—2010)
第七任(2010—2017)
第八任(2018—迄今)
(参考资料: [109] [195]

校园环境

播报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学校园
香港中文大学面临吐露港,依山傍海,树木鸟类繁多,人文气息浓郁,被誉为亚洲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110]
学校位于沙田西北隅,不但兼拥海山胜景,交通也极为便捷,坐火车从九龙到中大只需三十分钟,从罗湖边境则只需二十分钟。校园占地一百三十七点三公顷,是香港最大最秀逸者。中大依山而建,从山顶到山脚,由高至低可分成三层,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处处花木扶疏,中西风格的建筑掩映于其间。中大也是许多鸟兽虫鱼的栖息地,校方也竭力保护校园生态。俯瞰吐露港、远眺八仙岭的中大校园,是山与海的协奏曲,给予诗人灵感,赋诗歌颂它的和谐景致以及当中的翰墨因缘。 [111]
中大校园宜漫步宜健行,徜徉于其间,可远观飞鸟,近赏花树。行于校园内的人行步道,如山阴道上行,从大学铁路站起步,以任何一所书院为终点,信步而上,会途经清雅的荷塘、苍郁的老树、翠瓦丹柱的亭台、两侧树木成行的大道、幽静的庭院、芳馨袭人的中药园、著名的雕塑、得奖的建筑,以及其他或人工或天然的景物,使人应接不暇。凡此种种,都令中文大学成为潜心治学、培养德行才干的好地方。 [111]

知名校友

播报
编辑
科教界
姓名
简介
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克鲁格奖得主、唐奖汉学奖得主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
香港科学院院长、香港大学前校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岭南大学前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创院院长
香港岭南大学校长
香港教育大学前校长
香港教育大学校长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昂萨格奖得主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工智能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校长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国家首席科学家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ACM Fellow、IEEE Fellow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副院长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思想家、教育家、佛学家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成员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化学系杰出讲座教授
夏威夷大学教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
美国数学学会院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院士、冯康科学计算奖得主
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院士、冯康科学计算奖得主
佐治亚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冯康科学计算奖得主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科学探索奖获得者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爱荷华大学统计与精算科学系主任、美国统计学会院士、国际数理统计学会院士
密歇根大学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前系主任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数学系主任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杰出教授、美国数学学会院士
耶鲁大学数学教授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数学讲座教授
美国西东大学亚洲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杰出教授、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士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杰出教授、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士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影像物理学部总监、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美国数学学会院士
美国统计学会院士
国际数理统计学会院士、美国统计学会院士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美国统计学会院士、国际统计学会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前副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澳门大学学术副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前副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前副校长、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院士、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
香港岭南大学前副校长
香港岭南大学副校长
澳门大学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讲座教授、学部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前院长
香港大学文学院前院长、昆士兰大学亚洲语言研究系前主任
清华大学数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前院长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院长、香港立法会议员
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前主席、亚洲社会心理学会前主席
密歇根大学音乐舞蹈戏剧学院音乐学教授,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
耶鲁大学化学系教授
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
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科教授
蒙纳士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安徽工程大学校长
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IEEE Fellow
密苏里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IEEE Fellow
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IEEE Fellow
新加坡管理大学教授、IEEE Fellow
堪萨斯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常务副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讲座教授、香港翻译学会会长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崇基学院前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前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前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前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所长、国际骨科研究学会会长、新亚书院前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前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前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前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院长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
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前馆长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香港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院前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前系主任、复旦大学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前主任、香港数学会前理事长
香港中文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香港大学理学院前副院长、香港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副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中国科学院无线传感网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
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IEEE Fellow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机械工程学系教授
香港大学商学院首席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和市场营销系联合系主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主席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前院长
西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主任、讲席教授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院长、教授
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工研究院院长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武汉大学健康学院副院长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前院长
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前院长
香港恒生管理学院创校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前系主任、恒生管理学院常务副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前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
香港大学数学系系主任
香港大学音乐系系主任
澳门大学数学系主任
香港大学放射同位素研究所所长
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原所长
商汤研究院院长
香港散文作家、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系教授、恒生管理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学院院长讲座副教授、ACM杰出科学家、IEEE Fellow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导航与控制研究中心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外文系语言学教授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长聘教授、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北大实验室主任
北京大学比较政治学系主任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教授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复旦大学高分子系教授
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得主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常务副主任、教授
浙江大学社会保障和风险管理系教授、副系主任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副系主任
王跃明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浙江大学物理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华为诺亚方舟AI基础理论实验室主任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计算机视觉资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系特任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得主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先进网络与计算系统研究所所长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
工商界
姓名
简介
香港银行家、汇丰银行首位华人主席
香港交易所董事会前主席、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前行政总裁、香港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
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
香港交易所前行政总裁
香港交易所前行政总裁
长江实业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
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富力地产集团董事长
香港公开大学校董会主席、新鸿基地产集团前执行董事
中国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平安人寿前董事长
伯恩光学创办人兼总裁
华特迪士尼公司大中华区主席
摩根士丹利银行亚洲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花旗环球财富亚洲区主管、花旗集团香港及澳门区前行政总裁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区原主席、大中华区首席合伙人
中国五矿集团副总经理、中国联通集团前总会计师
香港交易所集团总法律顾问
上海复星医药执行董事、联席董事长
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香港路劲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香港出版总会会长
香港投资银行家、资深传媒人
紫光集团董事、联席总裁
迈科集团董事局主席
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微众银行董事长、平安集团前副总经理
华能信托董事长
华宝信托董事长
中原地产创始人
福布斯环球控股公司总裁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董事会成员
国泰航空行政总裁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区原副主席
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东亚银行(中国)行长
恒生银行(中国)行长
敏捷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
福田汽车党委书记、总经理,福田戴姆勒董事长
欣龙控股总裁,硅谷天堂前总裁
中国寰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
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
国投瑞银基金董事、总经理,国投瑞银资本董事长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旷视科技董事长
思谋科技CEO
香港希玛眼科集团董事长
老鹰基金创始合伙人,中国长远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天弘基金副总经理、余额宝创始人
香港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香港宽频联合创办人兼主席
香港联合交易所行政总裁、香港期货交易所行政总裁
香港市区重建局董事局主席
财团法人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首席执行官
香港中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雀巢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美国高通公司中国区总裁、全球副总裁
宾利中国前总经理、特斯拉中国前总经理
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
兰州兰石集团监事会主席(总经理级)、党委常委
殷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美林(亚洲)前董事总经理
京东方集团副总裁、首席战略官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妈妈总裁、闲鱼总裁
香港东亚银行前副首席执行官
香港政府前经济顾问、渣打银行东亚地区总经济师
仲良集团主席兼总裁
英皇娱乐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
香港永富容器集团主席
香港互太纺织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
港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前程无忧网首席执行官、贝恩公司中国区前总裁
香港太平洋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
先科(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长
惠理集团行政总裁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总裁
康宏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一田百货前首席执行官
香港机场管理局首席执行官
太古集团公共事务董事、国泰港龙航空原行政总裁
陈婉珊
香港工业总会常务副主席、利记集团行政总裁
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德国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南洋商业银行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
恒生银行策略及企业发展总监兼行政总裁办公室主任
华软资本创始人、董事长
春洋资本总经理
平安好医生董事会秘书
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北京城建集团总会计师
大搜车创始人兼CEO
香港其仕企业(国际)有限公司副总裁
香港宜高科技创业有限公司主席
数码通科技总裁
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总裁
港科研有限公司行政总监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第一线安莱创办人及行政总裁
汇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主席
互动派传媒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监
ASM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
钱方创办人及行政总监
紫晟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
安齿生物董事长、总经理
鲁庭晖
香港电视娱乐董事、总经理
香港沙龙电影前董事、总经理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鸿
朗力福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中国金石矿业控股有限公司前行政总裁
林永君
傲视网络行政总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