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藹文/億萬年裡的一個秋天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閱讀現場 X 安書宅】

陳藹文/億萬年裡的一個秋天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在安書宅打開一本剛到的新書,就直接跳出澎湖的畫面,那是冥冥中被注定的一刻嗎?

把中間的澎湖篇看完,心裡的聲音是:天啊,我正站在一個多難得的島上,又是站在一個多漫長的時間上?46億年的地球裡、8百萬年的澎湖,如果站在花嶼,是6千5百萬年;望安,1千7百萬年。我還沒去過的馬祖,1億8千萬年。

面對我腳下的土地,起了深深的敬意。

如此一來,短短兩三個月的秋天,不過是筆尖的一小點而已;地球這顆「球」的裡面外面持續變動中,你和我,恐怕連一個點都不到,腳下的石頭將比我們更有存在感。但人類並不真的渺小,對地球最具破壞力的物種就是我們,聰明得能解開全宇宙的祕密,同時無知得不懂珍惜。

最近,秋天被一群人歸咎,低潮都是季節惹的禍,意興闌珊是天氣太舒爽,確實如此,通常自然環境惡劣時,會逼得人非起身奮鬥不可,日子好過便發懶。或春夏太忙累,想趁秋冬休養,澎湖的生活節奏有明顯淡旺季差異,半年像火山噴發那樣熱烈,半年像海水覆蓋那樣冷卻,跟我們的島嶼生成命運類似。

謝謝《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這本書的提醒,以前只會說澎湖的石頭是玄武岩,現在明白這體質有父母雙親的遺傳,火山爸爸給了小島們火的基因沒錯,但如果沒有海洋媽媽給予水的基因,小島也不會是現在豐富美麗的樣子。

我覺得這就是「島嶼」和純粹「陸地」不同的概念──它是水火相爭的產物,也是證明水火能相容的另一種存在。

如此科學,又如此哲學。

終於明白今年夏天安書宅發起「挑戰島嶼週記」時,寫地質專題的朋友一直強調:「地質不是看石頭而已!」讀完書中的澎湖篇我忍不住對他說:「地質真是一個歷史地理地球科學加上旅遊全包了的東西啊。」果然,澎湖篇作者來採訪時就是他帶著跑各個島的,今年因為地質公園學會的成立,衛城出版社與中央地質調查所合作,啟動本書的出版計劃,7個作者加2個攝影師走9個地質公園,完成厚厚重重的一本書,讓人開始對地質很有感。

台灣原來有9個地質公園之多,我從來都不知道,從小到大只知道有野柳地質公園和女王頭,沒想到澎湖設立的時間比野柳更早,我來了6年都沒有感覺到地質公園的存在,也根本不知道地質公園是什麼?意義何在?關心一個地方的地質到底有什麼用。

像澎湖篇裡提到七美的景點「龍埕」,一個我去過好幾次的地方,最早從崖上俯拍跟其他遊客一樣,就是努力看到底哪裡像「龍」?後來朋友帶著往下走進潮間帶,變成抬頭仰望,覺得很美很壯觀;往海面看的話,精彩的是浪打很高,所以一直拍浪花照。讀了書才知道這裡可見延伸到海裡的岩脈與類似火山口的遺跡,且有高達30公尺、全澎湖最具規模的凝灰角礫岩,其餘地方頂多一、兩公尺,加上很多沈積岩,有單一島嶼的豐富性,彷彿該開一個地質教室那麼珍貴,到七美的人若只看雙心石滬實在太可惜啦。

為什麼以前對地質無感呢?覺得是很生硬冰冷的知識,距離遙遠,與日常生活無關,是專家學者研究用的,對老百姓來說是艱澀難懂又無趣的東西,在旅遊資訊裡偶爾會佔一角落,通常是不讀也沒關係的簡介。

《億萬年尺度的臺灣》書中並沒有驚人的地質新發現,全都從最基本的認識出發,先看整個地球的歷史,到台灣島嶼的身世,再縮小範圍介紹各地質公園所在社區。但他們沒有停在這個層面,而是把眼光繼續放出去,進一步看社區的人、產業、自然資源、發展、困境、可能的未來,讓我開始跟書中內容有所連結。包括用說故事的方式,或如實記下受訪者所言,可能無關地質,而是他的「曾經」,一個童年玩樂的場所而已,卻正好成為打動我的關鍵。

於是,我好像能夠看得懂一些地質的知識,也有一點關心地質的動力,以及有了從地質看世界的新視角。尤其澎湖圍石滬捕魚,蓋房子居住,疊菜宅耕種,堆石塔避邪,到現在都還隨處可見看人與石的關係,十分貼近生活,只是我習慣看那是「石頭」,從沒想到石頭來自「地質」。

此書易讀,作為地質旅行的入門書非常合適,其澎湖篇作為認識澎湖的入門書也非常好,它促使我把宏觀放大到46億年,把微觀縮小到手上的一粒沙石,一方面感受到人的渺小,一方面跳出人類幾千年的歷史,想像億萬年之深刻。

然後,我們再來面對這個秋天,季節轉換的憂鬱作弄,要靠什麼來療癒,要選擇哪個哲學理論來支持自己,或從哪個自然力量裡找出解藥?顯然不必捨近求遠,轉換心情很容易,出去感受一下台灣不是美麗而已,如書中序文標題所言「獨特星球上,一個非比尋常的島嶼」,那些板塊碰撞、擠壓,造山運動,幾度火山噴發,加上與海洋的反覆交往,才有這些「地球上認識地質的天堂島嶼」,我看了這些段落後都忍不住驕傲起來了。

澎湖作為觀光島嶼的命運中,地質教室的先天優勢尚未發揮,春夏遊客多度假玩樂,大菓葉、赤嶼、鯨魚洞、雙心石滬、員貝、桶盤嶼等眾多地質美景在人物照片背後,靜靜存在。其實,秋冬此刻各小島漸漸冷卻下來,人也變得從容,不失為深度探索的好時機。

很幸運在這時候讀到從地質看澎湖旅遊價值的書,另一方面也推薦作為緩解秋日心情低潮之書,原因無他──這九個地質公園故事,都讓人好想走出去閱讀「現場」。

簡單問:如果從億萬年的時間長河看這一個秋天,我們會看見什麼呢?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