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業者如何決定機票訂價?依供應商和成本結構占比, 選擇最適銷售策略|經理人
管理 Management > 業務銷售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 攝影

解封在望,航空業大推優惠搶商機!如何看懂機票訂價、找到合適自己的選擇?

2022-06-22 採訪.撰文 簡鈺璇

今年 5 月初,主計處公布 2022 年 4 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 3.38%,台灣 CPI 連續 9 個月「破2%」的通膨警戒線,更持續 2 個月破 3%,創下 9 年半新高。無論是零售業、製造業都被逼著思考,是否反映成本漲價;如果吸收成本不漲價,可不可以藉機搶下市占,吸引新的客群?

延伸閱讀:政府宣稱台灣經濟表現佳,上班族卻無感?3 種面向解讀 GDP 的意義

「這是營收導向的思維,價格低、銷售量增加,確實能吸引消費者、提升營收,但並不表示獲利會提高,如果沒有正視成本帶來的影響,獲利依然會被吃掉。」長期研究訂價策略、收益管理的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郭佳瑋表示,應該用「獲利導向思維來訂價」,將成本納入影響訂價的條件中。

郭佳瑋指出,成本分成 2 種,一是變動成本(投入生產後才發生的成本,如材料費),跟販售數量成正比;二是固定成本(如房租、人事費),2 種成本變化都會影響售價。

變動成本連動售價的情況像是,通貨膨漲導致原物料上漲,工廠每生產一個電子零件,單件成本就會提升,此時廠商會傾向將成本反映在售價上,避免侵蝕獲利。

固定成本連結售價情況則是,對一家麵包店來講,人事、設備和房租等成本是每月固定,也就是無論賣多少都要付出該成本,所以麵包店傾向在打烊前一小時給特價,藉由賣出愈多麵包來極大化收益。

由於賣低價不一定賠、賣高未必賺,探討「同項商品如何在不同時間、地點、管道訂定不同的價錢、賣給不同的消費者,進而提升銷售數量,帶動獲利成長」就是收益管理的研究範疇。

典型的做法是差別訂價,透過不同的售價策略,把票賣完。例如:一班飛機從 A 點飛至 B 點,航程成本固定,推出早鳥優惠票吸引旅客,接近起飛時間機位愈少,通常購買者也是趕時間的商務客居多,票價就會提高。另一種方式是捆綁銷售,例如:買 2 件同類商品享優惠價、印表機與墨水合賣。捆綁銷售常發生在消除庫存,或是消費者對不同產品的願付價格不同。比方說:客戶願意花 3000元住房、早餐只想花 100 元,但對飯店來說房間一晚賣 2500 元就賺了、早餐要賣 200 元才會打平,不如捆綁一起賣,一晚房型附加早餐 3000 元,客戶依然會買單。

為什麼全服務航空要捆綁銷售,低成本航空多「加價購」?

如何判斷要選擇哪種銷售形式呢?郭佳瑋表示,一個依據是提供勞務或產品的成本結構。以捆綁和加價購 2 種銷售模式來看,試想為什麼華航、長榮等全服務航空將行李託運、餐點合在機票中一起賣,而不採取虎航、捷星等低成本航空,採用餐點、行李託運加價購?

因為全服務航空跟低成本航空提供單張機票的成本不同,全服務航空從飛機機型、人才招募等基礎建設的金額遠高於低成本航空,若採用餐點、行李等附加產品加價購模式,一來光是單張機票的價格就比低成本航空高,無法與之競爭;二來機票本身的價格就高,顧客更不願購買附加服務,也讓全服務航空少了利用餐飲、行李等低成本服務來攤提機票成本太高的銷售選擇。

郭佳瑋應用數學模型探討「捆綁銷售或加價購策略如何影響獲利」,有 2 個發現:

1.零售商提供基礎產品(如機票)的成本,相對於提供附加產品(如機上餐飲)的成本更高,採取捆綁銷售,零售商會有較高的獲利;相反的,如果基礎產品成本相對附加產品成本低,採用加價購,零售商的獲利更高。

基礎產品與附加產品的差別是,一定先要買基礎產品才會購買附加產品,例如買機票才有機上用餐的需求;買冷氣後才有安裝考量。若 A 航空基礎與附加服務的成本比是 5:3、B 航空是 5:6,A 就適合捆綁銷售,B 則用加價購會有更高的獲利。

基礎產品議價權在他人時,多綑綁附加服務

2.基礎產品與附加產品供應商不同,也會影響零售商的訂價策略(參見下方圖表)。零售商自己生產基礎產品但附加產品的供應商不同時,加價銷售的獲利更高,例如旅宿業的附加服務,像是衣物送洗、按摩 spa 都是外包廠商執行,旅宿業未必有議價能力,可應用加價購策略,將成本轉移給消費者,由消費者自行選擇是否購買。

相反地,當零售商提供的是附加產品,基礎產品來自不同供應商時,比方說:賣場販售家電附免費的運送服務,家電為基礎產品由品牌商提供,由大賣場自己運送時,由於賣場對家電價格議價權小,在基礎產品成本高的情況下,將運送服務跟家電捆綁一起賣,賣場的獲利會比加價購更高。

郭佳瑋解釋,當基礎產品成本太高,零售商單純墊高價格,價格會缺乏競爭優勢,此時若能捆綁一個低成本服務,像是運送和安裝,不僅能滿足消費者需求,還能提高產品售價。

如果不分析成本結構及與供應商的議價權,就可能採取錯誤的銷售手段而喪失獲利。比方說,賣場為了降低成本,將免運服務改成「加價購」,但這麼做反而會讓消費者為了省錢,自己開車載產品回家。如此一來零售商反而無法從加價購中平衡基礎產品的成本。

郭佳瑋_名師一堂課
經理人

代工廠讓利給品牌客戶,開啟低價市場商機

零售商握有最終產品的訂價權,能透過捆綁或附加銷售等策略來提升獲利。相較之下 OEM(代工生產)的廠商,在未具備核心技術下,加上成本結構容易掌握,面對品牌廠、大客戶時,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利潤就會被品牌廠壓低。此時,代工廠最好的做法就是希望產品的市場份額提高、訂單量增加,藉由規模經濟降低固定成本,獲得更高的毛利。

延伸閱讀:經銷商跨足代工製造,9 年營收突破 50 倍成長!保瑞藥業進軍國際的策略解析

1990 年代中期,代工松下、東芝等國際品牌微波爐的中國格蘭仕公司(Galanz),應用了「雙渠道銷售策略」,除了替國際品牌代工之外,也在中國境內販售自有品牌家電。如此一來,就能擴大市場份額,還能充分利用廠內的閒置產能。

然而,這麼做會不會損及品牌廠的利潤?郭佳瑋透過賽局模型分析,在 3 種條件下,品牌廠選擇雙渠道會比品牌廠單方銷售更有利:

1.代工廠發展的市場,與品牌廠主打的市場有明顯的區隔。 格蘭仕 1995 年在中國販售微波爐時,當時中國人均年收約 4200 元人民幣,但國際大廠微波爐價錢約 1000∼3000 元人民幣,因此這些品牌不以中國為主要市場,降價在中國販售未必對品牌聲望有利,這讓格蘭仕找到低價微波爐的商機。

2.品牌消費者的忠誠度高,不會因為有低價商品而轉換品牌。

3.代工廠願意讓利給品牌廠。 格蘭仕為了拓展中國市場,降低微波爐的代工價格,增加品牌廠的利潤。郭佳瑋表示,代工廠在價格上雖然沒有產品訂價權,但只要理解品牌廠的策略,還是有成立自有品牌的機會,產品減價讓利就是對雙方都有利的手段。而格蘭仕也應用低價策略,在 2000 年贏得 76% 中國市場,它將獲利投注在研發微波爐技術上,後來從代工廠轉型成品牌廠。

長期來看,OEM 勢必從「價格戰」轉成「價值戰」,當你變得愈無可取代,訂價權愈能握在自己手中,銷售策略才能有效幫助你增加獲利。

郭佳瑋_台灣大學進修推廣學院副院長_2022-05-05_侯俊偉攝影 拷貝
侯俊偉 攝影

郭佳瑋
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獲得工業工程博士,現為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台大進修推廣學院副院長及管理學院個案研究與推廣中心執行長。研究主軸為供應鏈管理、賽局理論機制設計、收益管理及動態訂價,議題包括零售業上架空間與訂價最佳化、雲端服務最適訂價及零售業動態訂價及價格協商,曾在 2015 年獲頒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繼續閱讀 價格策略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