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籍为什么流传于世的很少?

(只是因为战乱天灾吗)(还有为什么宋刻本特别珍贵?只是因为流出于世的作品太少,雕刻技术精湛吗)
关注者
28
被浏览
17,836

6 个回答

古籍行业有“一页宋版一页金”的说法,2021年的宋版《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十四卷)《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拍了 2990万元,堪称天价。

宋刻本珍贵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稀少,至于说精美,有一些当然是精美的,但很多字小且丑的麻沙本,你要说它有多精美,我是不信的。

至于说为什么宋代古籍流传于世的很少?

很简单,因为一直到明代中期时,宋版书才真正从普通书籍上升为文物,明代中期以前,基本上与新刻书籍一个地位,属于消耗品。

正如陈也行在《中国古籍稿抄校本图录·前言》明确指出的那样:

版本学发端于明代中后期(中期指弘治至嘉靖前后,后期指隆庆至崇祯),鉴定版本是从鉴定宋本真伪开始的……到了明代中期,已嬗变为具有文物价值内涵的名词,为版本学所用……明代中期以前人们不视书籍为文物。

宁波天一阁在文献学方面的青年才俊李开升,在其著作《古籍之为文物》一书中也说得很明确:

大致自嘉靖时期开始,从文物角度收藏宋本已经形成风气。而嘉靖时期,也正是翻刻宋版的高峰期,刻书从字体到版式乃至整个版刻风格刻意模仿宋版中最流行最精美的浙本。

正因为不重视,所以:

自东晋至元,后一个时代基本上看不到前一个时代的文物性书籍,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使前朝藏书化为乌有,后一代只能收拾前一代的残余。

他们的说法,我也收集了一些史料,是可以支撑的。

例如1973年,日本学者竺沙雅章首次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公文纸印本《汉书》残本纸背,发现了洪武三年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攒造小黄册原件,同时上海图书馆藏宋绍兴江南东路转运司公文纸印本《后汉书》,存90 卷,纸背带有文字者共37卷,计365叶。

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只是将宋刻本作为纸张来使用,价格也根本不贵。

当时人们真正收藏的是名人手稿,所谓的刻本,也基本是碑刻的拓本,如元代《至正直记》“收贮古刻”条所记载:

予甚爱古刻,尝欲广收贮而不能如意。壬辰以前,先君因宦游江、浙间,多拓得碑刻墨本。及予续收,本逾数百,红巾盗起,皆散失不存矣。

书籍能否流传,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当时的印量大不大,而在于不久之后大家有没有把刻本当做文物珍藏,如果不认真保管,纸本这种极端娇贵的载体,压根不可能存在太久。

戰亂問題(此是大宗、時間集中或空間集中的書籍損壞的主要原因,其次大概就是大藏書家的火災了):兩宋刻本中,去掉南宋翻刻被誤認作北宋刻本者,存世北宋刻本屈指可數。至於抄本,因作爲某一“版本”的副本數量客觀上就更少,更是罕見,不過好的抄本也有人去呵護的加成(如《洪範政鑑》,刻本在宋代喜歡抄本的學者看來未必價值高)。其原因自然主要在於戰亂,中央政府藏書顯然可不論,私家藏書趙明誠夫婦的南遷可爲一例,南宋初年官方大量刻書(如兩浙東路)也可爲側面一證。後世易代戰爭、太平天國、列強侵華戰爭等,亦如此。

這裡更想談的是收藏問題:

1、藏書、護書極爲不易角度。蟲鼠、霉菌、水漬、火災、某些人爲破壞(包括正常翻閱的損壞、惡意破壞)等等,都極易發生古籍滅失。要抗拒這些因素的影響,所需花費的精力、財力也往往不小(除去帶有偶然性的“神靈”呵護,或者墓葬條件偶然適宜等特例)。

2、收藏者搜書收書角度。兩宋本子,元、明時期對要籍多有翻刻、遞修(非要籍的書籍,其不易流傳,宋代也未必刻、抄得多,易知),宋時印本混在其中,除非是初印又品相好,宋本未必會被珍視,被翻刻本浪潮一代代衝擊,自然也就罕見。宋、元、明初,宋板也不是太值得艷羨的收藏(後世“佞宋”的程度),到了明中後期纔是時間距離已久,價值開始突出,即使那些品相不好、校刻不佳的宋本也是價值很高了。

3、收書聚散角度。宋板若分散人手,則在保存條件、孝子賢孫等方面都容易出現問題,乃至其存在與消失都完全沒有記錄;宋板若聚集一處,則一次大火(明清幾見,絳雲樓與天祿琳瑯的火災尤爲著名,此因木結構建築易失火所致;東方圖書館事件則是蓄意)、戰亂之類,就容易發生問題。

對第3點略作展開討論,民間大藏書家的藏書有一些不利情況容易發生,如孝子賢孫難遇、經濟可能發生問題、能達到的防護條件各家高低不一等等。此外,借與不借、抄錄副本與否,在容易發生的火災、長時段內必會發生的戰爭諸因素面前,都影響著古籍保存的安全性。

官方藏書除去火災、戰亂外,則有一個問題,即管理問題。拿明代文淵閣來說,明初從前朝繼承與搜得宋元本書籍,本是容易的事,這些書多數也沒有那麼金貴(因時代近),即王肯堂所謂“雖不甚精,然無不宋版者”。然而因管理不善,被偷竊、抽換(王肯堂《鬱岡齋筆麈》)等等。其中,將宋本抽換爲“時刻”(即明刻)最爲可駭,此是消失於無形;而文淵閣可查點的闕書情況也是極爲嚴重,據《文淵閣書目》統計殘存率竟不到百分之三十(闕書信息的時間點當至萬曆間張萱編目爲止)。以上可參考《明代文渊阁藏书考述》、《明文渊阁之〈书目〉及藏书研究》等文。這些宋元本流入私人手中,極少數幸運者能藉由離開官方書庫而逃脫後來戰亂的集體消失,多數則是不見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