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天然災害侵臺,你避不掉的氣候威脅

文◎盧郁綺 攝影◎崔浩風

0
1056

二○一二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對於「氣候變遷」和「極端氣候」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氣候變遷」指的是長期氣候的數值演變,「極端氣候」指的是短時間內急速地氣候變化。

三井住友海上集團明台產物保險損害防阻部資深工程師王裕傑表示,根據慕尼黑再保險天然災害資料庫統計,二○一九年全球有820個天然災害,前後造成的財產損失預估有1,500億美元,其中約莫三分之一,即520億美元的損失被保險承擔,換言之,有三分之二的巨大損失是由受害者自己承受。其中洪水和山崩所造成的災害最為嚴重,約占45%,風暴(颱風、颶風)次之,約占38%,高溫(熱浪)、野火損失占10%,地震、海嘯與火山噴發等共占7%。

以亞洲為例,二○一九年天災總損失金額近全球的一半,為全球最嚴重地區。王裕傑指出,這與颱風生成位置有關,像二○一九年有2個颱風(哈吉貝、法西)侵襲日本,1個颱風(利奇馬)直撲大陸,這3個颱風造成的損失,占了亞洲去年總損失金額的一半,但亞洲投保相關保險的比例卻很低,總損失金額中只有近2成有保險保障。

王裕傑也指出,近年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海水溫度升高,進而助長了「聖嬰現象」的週期縮短,除了讓臺灣近年幾乎都是暖冬,造成農作物巨大的損失,許多該開花的植物無法開花外,也導致侵臺颱風強度變強,這些氣候變遷都會造成臺灣巨大財物損失。

 

臺灣避不掉的天然災害

王裕傑說明,氣候變遷常用溫度降雨海平面等3大指標來評估,而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的報告指出:

臺灣相較於一百年前溫度已增加了1.3度;百年來總降雨量雖無明顯變化,但豐水期變得集中,單日降雨量變大,降雨強度上升,乾旱期也增加;五十年來,臺灣周圍海平面平均每年已上升2.4mm(毫米)。

根據二○一九年產險公會的報告,臺灣壽險保險滲透度(全國保險費/GDP)18.34%,但產險只有0.94%;臺灣壽險保險密度(全國保險費/總人口)約14萬新臺幣,但產險只有7,000元新臺幣,2項數據均相差了20倍,顯現出國人在面對「氣候變遷造成了極端氣候」風險轉嫁是不足夠的。

再以類別來看,臺灣基本上每年都會被3大天災侵擾,遭受嚴重財務損失:

一、颱風

因為臺灣的地理位置,颱風路過頻頻,雖然為臺灣帶來巨大雨量,一年雨量約有5成來自颱風。但根據產險公會資料統計,過去十年臺灣因為颱風所承受的經濟損失,也讓經濟遭受很大衝擊,侵臺颱風每年都會來到,幾乎是無法避免,重要的是我們為自己規劃避險的保障到底夠不夠?

二、梅雨季(豪雨事件)

臺灣的平均年降雨量在2,5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梅雨季與颱風季,梅雨季約占一年雨量的2成。

根據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長年研究,自二○○○年開始氣候開始變化,過往梅雨季為期三十天左右,如今縮短至二十~二十五天,但總雨量不變,也就是說單日雨量變大,沖刷的力量增強,梅雨季導致災害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做好防洪設施與風險管理,並安排足夠的保險保障,成為降低損失的重要關鍵。

三、地震

臺灣位在地震活躍的環太平洋火山帶中,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地震頻繁,造成的損失金額通常也不小。依臺灣地震科學中心最新公布《未來30年臺灣孕震構造之發震機率圖》來看,臺灣全島都面臨地震風險,除了耐震法規的提升、老屋結構補強、緊急應變等,最重要的還是地震險的保障。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