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的著作《富足》(Abundance)是谈什么的?

彼得.戴曼迪斯:富足,我們的未來 Amazon.com: Abundance: 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
关注者
78
被浏览
10,839

5 个回答

分享譯本內的譯者的話:潘山卓

富足之前-憤怒的年代

《富足》的作者認為科技是新的福音:「新的技術有潛力顯著提高每一個人和兒童的生活基本水平。」戴曼迪斯相信:「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上的人將有能力識別、解決難題和實現自己富足的方案。」



戴曼迪斯對未來的富足的定義並不意味著奢侈,而是「為所有人提供生活的可能性」。政治宣傳口號「明天會更好」的信息透過今天已存在或即將面世的科技實現--更好的醫療保健,清潔的水,更多的食物,更多的教育。作者要在慣性悲觀的人類心中廣播富足的福音。



未 來真的會更好嗎?我們保持想像力、意志和樂觀,當然沒有壞處,但我們更應該保持警覺,因為未來的潛力不外是一個參數。社會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命 運。對地球未來最大的障礙不是科學或技術或商業,而是政治。有太多太多腐敗的獨裁體制和只會向後看的政府正與未來糾纏,把人民擠進扭曲的誤區。特別是錯誤 的教育導向,令今天的勞工幾年後更難以就業,及葬送我們年輕人未來就業的能力。



未到富足,我們得先穿越憤怒之谷。



過 去二十年,由金融動力、全球化和科技三劍合璧下,經濟和生產體系的整合速度和靈活性催生了世界的「虛中產」一族。就如《富足》作者所指出,今時今日,全球 化的影響無遠弗屆,物品的價格只有越來越低:過去標價一百元的東西,今天可能只需三十元已垂手可得。與此同時,借貸機構源源不絶的貸款更是推波助瀾,這世 代的「虛中產」一邊借、一邊買;一邊買,又繼續一邊再借,借買不斷,循環不息。



但殘酷的現實是:這消費能力的擴張,並不 是源於自身的競爭力上升;反之,消費能力和生產能力的脫勾,靜悄悄地為全球藍領帶來虛幻微妙的心理變化。這份虛有其表、甚至可說子虛烏有的消費力,推動物 質奢華及浪費。二○○八年一場金融風暴及隨後幾年急步進入科技能力年代,「虛」的真不了,這被「虛中產」身分包裝、樂極忘形的一群,同是最不堪一擊的一 群。濫竽充數,沒有能力的工作者被「替代後」再難以找到工作或有晉升機會;貧富懸殊的憤怒感覺開始一發不可收拾,這情況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龐大挑戰。



隨 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這一代正處於數千年來前所未見的大時代。認真翻看資料,你會發覺谷歌的廣告收入,已超過美國出版業的整體收入;目前蘋果的年營業額,有 三分之二來自二○○七年之後開發的產品;亞馬遜的年收入,已超越全球一半國家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每天臉書的一.五億次點擊,其中超過五成通過手機 進行……



同時,七十四%的企業未來在做任何計畫時,都得考慮到如何在手機通訊世界分一杯羹;二百四十三個零售品牌已在過去五年之內關門大吉;今天零售管理階層被雇用的平均時期僅有四十八個月;同時,只有十二%的上班族,認為目前工作的公司未能和科技推動的商業環境同步演進……



《富足》作者戴曼迪斯的座右銘是:「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靠自己去創造。」要未來真的好,這次我們通過科技應用技術讓全世界「脫貧」的努力,也必須是解決「虛中產」問題的機會。



作 者認為大數據技術將明顯改善能源、醫藥和其他缺乏的資源。其次,這些科技的通訊普及力量,把創新速度達至驚人的進步--在車輛工程,醫療,甚至是合成生物 學等,很多以前依賴大公司或國家實驗室領導的科技,今天已不一定如是。而且,科技已成一眾慈善家們解決棘手問題的工具。資源「聰明」地「大發揮」成明日潮 流。



這一切可能正拖動著世界態度的改變,而不合時宜的政策和獨斷政府意識均會受人唾棄。擁抱改變的心態也許是全人實現「富足」的最大保證。

看了一下亞馬遜的頁面,談新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的。感覺像是一個科技創業家拋出大綱,拉上一個專業作家(Kotler)弄出來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