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片中,为何屋顶上的刺客一揭开瓦就能看到屋子里的情况?

看到古装片里经常有桥段是刺客站在屋顶上,随便揭开一片瓦就能看到屋子里的情况,是凑巧屋顶有个洞还是特意留下的?(我小时候很猪,一直以为屋顶就只是那个瓦堆…
关注者
1,255
被浏览
447,802

86 个回答

我是来支持揭开瓦片可以直接看到屋子里的情况的。

-----------(多图慎入)--------------------------------------

中国建筑史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具体到细节做法的中国建筑技术史我们就薄弱多了。

一起学习,我也处于学习中,略知皮毛。

●★有本好书:《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里面有个小节:“铺瓦工程”。 (挑重点简略的引述。)

我国古建筑的屋面构造,一般包括:面层(瓦)、结合层(坐瓦灰)、防水层、垫层、基层(望板、望砖、柴栈、苇箔等)。官式建筑做法较考究,层次多一些;民间建筑及南方地区建筑根据具体条件,层次少了一些。
《营造法式》卷十三载:"其柴栈之上先以胶泥编泥,次以纯石灰施瓦"。这里纯石灰是用来结瓦,而胶泥的作用则是作为防水层和垫层。同书料例部分还可看出,泥中掺有破碎的麦壳麦秆等纤维材料,以防龟裂(图6-4-1)。
明清的官式建筑,屋面防水处理很讲究,除青灰背之外,在望板上也做了防水(防腐)处理:或是刷桐油,或是铺一层护板灰(麻刀青灰或桐油灰),故宫太和殿等处还有加铺2毫米厚铅背的做法(图6-4-3)。



板瓦屋面宋时用压四露六方式铺萁。各垄仰瓦分别形成汇水沟,两垄仰瓦间的空隙为一行合瓦所覆盖,合瓦上的雨水大都汇集到仰瓦上排出屋面。这种瓦屋面的排水情况是十分流畅的。我国南方气候温暖,风力较小,因此有些地区往往不用结合层和保温层,而是将仰瓦直接铺放在椽子(或桷子)上,再盖以合瓦,这样的屋面,仍能起到很好的遮雨作用,其检修也十分方便(图6-4-4)。

北方地区雨量较小,不少民间建筑为经济原因,屋面铺瓦只用仰瓦而不用合瓦,各行仰瓦密铺,上面不再覆盖合瓦(北方称为"单撒瓦")(图6-4-5)。较仰瓦屋面稍进一步者为仰瓦灰梗屋面,即每垄仰瓦交接出用灰泥抹成一道窄灰梗(图6-4-6)。

●★ 还有一本好书:《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刘大可。内容也有讲屋面做法的变化。

分为两大类:

一:琉璃瓦屋面。

二:布瓦屋面。布瓦屋面又有:①筒瓦屋面;②合瓦屋面;③仰瓦灰梗屋面;④干槎瓦屋面;⑤灰背顶;⑥石板瓦屋面;⑦棋盘心屋面;⑧焦渣背屋面;⑨滑秸泥背屋面;⑽草顶;⑾金瓦顶;⑿明瓦作法。

重点引述一下布瓦屋面中的" ①筒瓦屋面、②合瓦屋面 ",其他略过。

①筒瓦屋面:筒瓦屋面是用弧形片状的板瓦做底瓦,半圆形的筒瓦做盖瓦的瓦面作法。筒瓦屋面的传统作法是:要用灰把底瓦垄与盖瓦垄之间抹严,叫做“夹垄”。还要用灰把每块筒瓦的接缝处用灰勾严,叫做“捉节”,合称“捉节夹垄”。筒瓦表面不再裹抹灰浆。近代出现了“裹垄”作法,即在筒瓦的外表面用灰裹抹成筒状。裹垄作法最初是作为修缮手段,这种作法不如“捉节夹垄”后的瓦垄清秀,但可以弥补由于筒瓦的质量造成瓦垄不顺的缺点。介于两者之间的作法叫“半捉半裹”,这种作法既能弥补某些筒瓦的参差不齐,又能保持“捉节夹垄”作法的风格。
②合瓦屋面 :合瓦在北方地区又叫阴阳瓦。在南方地区叫蝴蝶瓦。合瓦屋面的特点是:盖瓦也使用板瓦,底、盖瓦按一反一正即“一阴一阳”排列(图5-10)。合瓦屋面主要见于小式建筑和北京、河北等地的民宅,大式建筑不用合瓦。在这些地区,只要看屋面是合瓦还是筒瓦,就知道是民房还是王府庙宇。江南地区无论是民宅还是庙宇,均以合瓦(蝴蝶瓦)屋面为主。其中包括铺灰与不铺灰两种做法。不铺灰者,是将底瓦直接摆在木椽上,然后再把盖瓦直接摆放在底瓦垄间,其间不放任何灰泥。故京城匠人多称此为南方干槎瓦。

来一张网上找的清晰的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北京的南新仓,椽条上面封板,不是直接铺瓦片。)

●★ 以上理论说了南方的屋面一般是瓦直接铺在桷板上面,而且实际施工会发觉这些屋面做法会互相借鉴。

刚好有几张广州光孝寺的屋面的修复施工图片。

以上两张为拆屋面的图片,下图为修复时的图片。

图为广州光孝寺的大殿的屋面。

《嶺南廣府傳統建築屋面形態及修繕技術》湯國華,论文中描述了这种屋面做法。

4.1.1.斜屋面的坡度
斜屋面比平屋面能更快地排除雨水,縮短雨水停留在屋面的時間,達到減少屋面滲漏的效果。既然要排雨快,坡度越陡越好,但是屋面的外力作用還有風的壓力和屋面瓦的重力,屋面坡度要考慮這二個因素。對於風壓,當坡度大於30度,坡度越大,風壓越大,流體力學稱為“正壓”;而坡度小至30度,風壓為零壓;小於30度,風壓為“負壓”,變為吸力,即有可能把屋面掀起。所以嶺南傳統建築,除高塔屋頂為了展現挺拔氣勢而坡度大於30度外,其他建築的屋頂的坡度都不超過30度。值得注意的是:底瓦與桷板的靜摩擦力足以抵消因瓦件自重產生的下滑力時的臨界坡度也是30度,靜力學稱此角為“摩擦角”。從防雨、防風和防瓦件下滑三功能相結合,嶺南傳統建築斜屋面的坡度取不大於30度為宜。當然,在多雨暴雨地區,屋面除防瓦件自重下滑外,還要考慮到雨水下流對瓦件的附加推力,所以屋面坡度比30度略小,為27度左右。對於多颱風地區,為減少颱風對屋頂的壓力,须減少屋面坡度,使風壓降到最低,所以屋面坡度都小於27度,但又防止負壓把屋面掀起,所以在多颱風的沿海地區,傳統建築的屋面都加“壓簷磚”或“壓頂磚”。
7.1.2.安裝瓦鈸及拉銅線
前述屋面坡度小於27度,瓦件與桷板的摩擦力足以抵消瓦件的下滑力。當坡度稍大於27度時,因大雨對瓦面的衝力增大或者蓋筒砂漿吸飽雨水後軟化至粘結力減弱,都會使瓦件下滑。在簷口和正脊兩側常見瓦件下滑後出現的裂縫。因此,在每行桷板隔桁安裝瓦鈸以及簷口瓦當和滴水拉銅線固定是必要的。除此,正脊兩側的瓦當也要拉銅線固定。
7.1.3.砂漿製作與砂漿不落桷
瓦片與桷板的聯接不是靠砂漿,而瓦片與瓦筒的聯接是靠砂漿。砂漿幹後怕如開裂就會減弱粘結力,所以傳統砂漿採用草筋灰,既可防止開裂,又不粘死瓦筒和瓦片使之可持續使用,這一優點是現代水泥砂漿不能達到的。但是,傳統草筋灰是用生石灰加入稻草杆長時間漚制,而現在是用攪拌機短時間製成,後者粘結力較前者差。
前述砂漿落到桷板上會引起漏雨,不但如此,還會腐蝕桷板上表面,使其承載力下降。所以要想辦法不讓砂漿落到桷板上。前人辦法有:瓦片要足尺,左右瓦片縫隙不多於5㎜;加窄瓦片或銅皮封住縫隙才蓋瓦筒;用竹條封住空隙後蓋瓦筒等。這些做法目的是不讓砂漿接觸桷板。

(直接复制过来,抱歉,懒得打字,繁体字应该都看得懂吧(╯▽╰).)

当然可以举其他的例子:广州的陈家祠和余荫山房。

陈家祠:

余荫山房:

(以上 陈家祠和余荫山房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州的一些祠堂:

●★ 有本书,繁体版是《圖釋香港中式建築》(图释香港中式建筑),简体版是《简明古建筑图解》,介绍的是香港的中式建筑,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里面内容也有介绍阴阳瓦(合瓦、蝴蝶瓦)的屋面。我截图好了:

唔入叠的意思是烧坏瓦。瓦片烧制时的弧度不符合规定,不能与其它瓦片叠起,称为“ 唔入叠 ”。

还有其他常识:

(iPad拍的,凑合着看吧。)

●★屋面铺瓦的目的是为了保温隔热通风防水防雨防风,做法是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来决定的。瓦片直接铺在桷板(椽条、桷子、椽子)上面的做法不算少见,最起码在南方算是普遍做法。加砂浆与不加砂浆都有,即使加砂浆也没有把板瓦和筒瓦粘死,是为了方便检修和瓦片的再次使用,这种原则的铺法,揭开几片瓦片难度不大。

所以题主说的大侠揭开瓦片可以直接看到屋子里的情况,这个可以有。当然,需要揭开几片得看铺瓦情况。(磨磨蹭蹭终于写完了,还有谢谢题主的提问。)

至少我们家乡的瓦房,只要大侠有梯子,都可以趴在房顶,揭开瓦片看到屋内情景。



房屋的结构大概如图,黄色的叫椽子,瓦片是架在椽子上的。一般屋顶没图里那么陡峭,我们家乡的房子,屋顶只有 15 度左右的倾斜。

瓦分四种:



其中板瓦是必须的,搭屋顶的时候,把板瓦从下往上,像鱼鳞一样错位层叠着放在椽子上,就像下面这大哥干的一样:



这层直接放在椽子之间的称为底瓦,底瓦只能使用板瓦。

把底瓦铺好以后,还需要在两排相邻的底瓦上再盖一层板瓦,叫盖瓦,盖瓦放上去之后屋顶就成了,如下图的样子:



这样的瓦房,你站到屋顶上,揭开四五片瓦,头都可以伸进屋里了,村里曾有盗贼这样入室行窃,所以,大侠来到屋顶想偷窥太容易了。

当然啦,这样的瓦房是最简陋的,稍微精致的瓦房,会使用筒瓦作为盖瓦,像下图这样搭建:



搭建出来是不是漂亮多了?这样要揭开几片瓦偷窥也并非难事。

以上这两种搭法,因为盖瓦下面是架空的,形成共鸣腔,一下雨就响得厉害,刮风时屋里也会吵,所以称为响瓦房。

为了避免这样的噪音,聪明的古人在盖瓦下面铺一层泥巴在椽子上,然后再把盖瓦放上去,这样共鸣腔就消失了,噪音变得很小,而且泥巴的粘性会让瓦片更好地挂在房顶,此外,因为密闭性更好,房子会更加冬暖夏凉。如下图,很多泥巴因为雨水冲刷掉了出来:



很多房子用了很多年之后会长草,就是因为有这层泥土在,响瓦房因为没有泥土,年老之后只会长青苔,不会大量长草,长了也只是意外。

这样的屋顶,因为盖了泥土,大侠到了屋顶,要揭开屋顶,不把泥土弄得掉进屋里有一定的困难,但足够细心,也是可以实现的,我给屋顶换过瓦,经验杠杠滴。

至于檐遮,是放在椽子尽头做盖瓦用的,遮住椽子的末端,防止风雨侵蚀导致的腐烂。滴水也是椽子尽头放的,不过用来做底瓦,雨小的时候可以让水不乱滴——这种高级的东西,是大户人家才用的,因为更多是为了审美。

这种瓦片结构的房子,因为任何一块瓦片都是活动可替换的,所以漏雨的时候,只需要找到损坏的瓦片替换掉就行了,这样替换某片坏瓦,属于小修;一般十年左右,会给房子大修,替换变形和腐烂的椽子,并把瓦全部换成新的。正是因为有这些补救措施,很多瓦房几代人住了几百年还能保存下来,而且不漏雨不透风。

替换换瓦片的时候,人不可避免需要站在瓦片上,但不是说瓦片踩不碎,为了减少瓦片踩碎的损失,搭瓦的时候,师傅站在椽子上,先搭下面的瓦片,倒退着往上搭。换瓦的时候不得不踩在瓦片上,也是只踩盖瓦的,因为下面有椽子做支撑,瓦碎了也没危险,替换下就好了。



咦,不是从下往上搭吗?怎么他们先把上面的搭好了?因为他们不是在搭瓦,而是在拆房顶。

当然啦,搭瓦片的师傅得是正常人的体重,超过 70 公斤的人上去,大部分瓦片都会被踩碎,所以盖房子时,一边唱歌一边搭瓦片的师傅都是瘦子,胖子只有资格在地面上搬瓦、挑水、和泥巴、抬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