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oumiou01.jpg 電影新人類

是療傷、是青春、不是同性戀電影 -《渺渺》

藍天日雲,一位少女踏著單車,另一位站在背後,前方的小璦(張榕容飾)控制方向帶著渺渺(柯佳嬿飾)一起走人生的路,但她們的結局卻不是如海報背景的天氣般晴朗開心。  這就是《渺渺》。海報呈現公路電影的格局。踏著單車上路時遇到各種各樣的波折,路途上,反思過往的事,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學習,人就這樣成長。《渺渺》沒有典型公路電影踏上征途的過程,可在年輕時談情說愛,對異性甚或同性動情的經驗,不也是幫助年青人成長的催化劑麼?電影《渺渺》的名字是片中女主角的暱稱,她的女生朋友小璦便以此稱呼她。以疊字名稱謂從來都是親暱的叫法,父母稱呼兒女往往就會用疊字稱之。此片用「渺渺」冠名,暗示了小璦和渺渺親暱的關係,故事明顯圍繞兩位女生發展,尤其是以小璦的角度,寫她與渺渺的青蔥歲月,以及渺渺愛慕陳飛的經過。  糖衣包裝嚼出苦澀的而且確,《渺渺》是一齣少女情懷滿溢的電影,窗明几靜,純真可愛,但故事發展到後半部份,渺渺主動約會陳飛不果的主線,卻帶出另一條副線──勾起陳飛(范植偉飾)對前屬樂隊的主音小貝(吳慷仁飾)單戀,及至小貝車禍喪生的回憶。其實,同樣情形也在小璦身上發生,小璦由始至終都暗戀渺渺,經多次暗示渺渺仍未察覺,直到渺渺離開台灣回到日本時也未敢表白。縱使最後她對渺渺愛慕之情,終於從心底裡爆發出來,但已經無法挽回。全片氣氛仿似靜白無瑕,香甜可口,猶如披上了綿花糖的外衣,稍稍咀嚼卻散發出淡淡苦澀味。  治療他人的傷痛之於自己的愛渺渺一早已經向陳飛暗示愛上了他,片末她對患上老人癡呆症的祖母坦言,明白到愛情的滋味。那麼,愛的滋味之於渺渺,不僅是從單戀到向陳飛示愛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她的出現漸漸引領迷失自己的陳飛,走出小貝死亡的陰霾。自小貝車禍後,陳飛便用耳筒隔絕外界,連早前為小貝灌錄的唱片也從電腦刪走,以無聲的世界撫平小貝離世的瘡疤。渺渺離開台灣前,找到了陳飛早前為小貝刪走的唱片原音,讓陳飛一聽之後走出人生低谷。渺渺的愛情觀,不在於自己是否擁用陳飛的愛意,而在於治療了陳飛的傷痛後重新上路。陳飛一直在閱讀的《在路上》(On the Road) ,其書名的喻意正正與此遙遙呼應。《渺渺》不是同性戀電影除了愛情觀,此片的性別關係亦可堪思考。坊間不少報導或評論稱《渺渺》為同性戀電影,然而,我認為此片不屬於同性戀電影,稱之為成長電影可能更加合適。《渺渺》表面的確是一齣少女故事包裝的男女同性戀電影,其實,成長階段,無論男女,親密的關係常有發生。小璦之於渺渺,乃少女之間的親密友誼,並無意識到小璦愛上了她;而渺渺之於小璦,則為一見鍾情,打從由日本交換來台灣起,就有意追求她,起初當然由友誼出發,漸漸萌芽出對渺渺的愛意。 此時,她們雙方的友情和愛情界限變得模糊,關係時而擺蕩到友情一方,時而在愛情的彊界徘徊不定,友情和愛情混在一起而不自知,這樣互相易位錯摸的關係,令故事不其然教人嗅出同性戀的氣息,由是構成《渺渺》故事的骨幹。 無疑,小璦和小貝都心有其所屬對象,前者來不及向渺渺表白,後者主動向陳飛示愛,但他們均未有正式與對方建立愛情關係,最後都只是單方面尋求愛慕而已。此片的結局是兩位女生未能有情人終成眷屬,而陳飛沒有接受小貝的愛,後來更因小貝交通意外死去而悔恨多時。是的,小璦和小貝都暗戀及單戀同性對象,但頂多只能稱他們均有同性戀傾向而已。同性戀氣味只是雙方愛情和友情搖晃不定構成的煙幕,當撥走煙幕,其底蘊仍是青春少女的成長故事 (小璦與同學到KTV慶祝十八歲為這齣成長電影註腳)。縱觀全片,張榕容和柯佳嬿的演出稍為幼嫩。以青春而言,《渺渺》故事的調子無疑較為黯淡。但青春就是這樣,情竇初開,難免摸不清愛與被愛。懶理性別又如何?敢愛敢恨才是真正的青春,小小遺憾更令青春燦爛,小璦、渺渺、小貝和陳飛在電影親身示範了。

李卓倫

藍天日雲,一位少女踏著單車,另一位站在背後,前方的小璦(張榕容飾)控制方向帶著渺渺(柯佳嬿飾)一起走人生的路,但她們的結局卻不是如海報背景的天氣般晴朗開心。  

這就是《渺渺》。


海報呈現公路電影的格局。踏著單車上路時遇到各種各樣的波折,路途上,反思過往的事,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學習,人就這樣成長。《渺渺》沒有典型公路電影踏上征途的過程,可在年輕時談情說愛,對異性甚或同性動情的經驗,不也是幫助年青人成長的催化劑麼?電影《渺渺》的名字是片中女主角的暱稱,她的女生朋友小璦便以此稱呼她。以疊字名稱謂從來都是親暱的叫法,父母稱呼兒女往往就會用疊字稱之。此片用「渺渺」冠名,暗示了小璦和渺渺親暱的關係,故事明顯圍繞兩位女生發展,尤其是以小璦的角度,寫她與渺渺的青蔥歲月,以及渺渺愛慕陳飛的經過。  

糖衣包裝嚼出苦澀


的而且確,《渺渺》是一齣少女情懷滿溢的電影,窗明几靜,純真可愛,但故事發展到後半部份,渺渺主動約會陳飛不果的主線,卻帶出另一條副線──勾起陳飛(范植偉飾)對前屬樂隊的主音小貝(吳慷仁飾)單戀,及至小貝車禍喪生的回憶。其實,同樣情形也在小璦身上發生,小璦由始至終都暗戀渺渺,經多次暗示渺渺仍未察覺,直到渺渺離開台灣回到日本時也未敢表白。縱使最後她對渺渺愛慕之情,終於從心底裡爆發出來,但已經無法挽回。全片氣氛仿似靜白無瑕,香甜可口,猶如披上了綿花糖的外衣,稍稍咀嚼卻散發出淡淡苦澀味。  

治療他人的傷痛之於自己的愛


渺渺一早已經向陳飛暗示愛上了他,片末她對患上老人癡呆症的祖母坦言,明白到愛情的滋味。那麼,愛的滋味之於渺渺,不僅是從單戀到向陳飛示愛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她的出現漸漸引領迷失自己的陳飛,走出小貝死亡的陰霾。自小貝車禍後,陳飛便用耳筒隔絕外界,連早前為小貝灌錄的唱片也從電腦刪走,以無聲的世界撫平小貝離世的瘡疤。渺渺離開台灣前,找到了陳飛早前為小貝刪走的唱片原音,讓陳飛一聽之後走出人生低谷。渺渺的愛情觀,不在於自己是否擁用陳飛的愛意,而在於治療了陳飛的傷痛後重新上路。陳飛一直在閱讀的《在路上》(On the Road) ,其書名的喻意正正與此遙遙呼應。



《渺渺》不是同性戀電影

除了愛情觀,此片的性別關係亦可堪思考。坊間不少報導或評論稱《渺渺》為同性戀電影,然而,我認為此片不屬於同性戀電影,稱之為成長電影可能更加合適。《渺渺》表面的確是一齣少女故事包裝的男女同性戀電影,其實,成長階段,無論男女,親密的關係常有發生。小璦之於渺渺,乃少女之間的親密友誼,並無意識到小璦愛上了她;而渺渺之於小璦,則為一見鍾情,打從由日本交換來台灣起,就有意追求她,起初當然由友誼出發,漸漸萌芽出對渺渺的愛意。

此時,她們雙方的友情和愛情界限變得模糊,關係時而擺蕩到友情一方,時而在愛情的彊界徘徊不定,友情和愛情混在一起而不自知,這樣互相易位錯摸的關係,令故事不其然教人嗅出同性戀的氣息,由是構成《渺渺》故事的骨幹。

無疑,小璦和小貝都心有其所屬對象,前者來不及向渺渺表白,後者主動向陳飛示愛,但他們均未有正式與對方建立愛情關係,最後都只是單方面尋求愛慕而已。此片的結局是兩位女生未能有情人終成眷屬,而陳飛沒有接受小貝的愛,後來更因小貝交通意外死去而悔恨多時。是的,小璦和小貝都暗戀及單戀同性對象,但頂多只能稱他們均有同性戀傾向而已。同性戀氣味只是雙方愛情和友情搖晃不定構成的煙幕,當撥走煙幕,其底蘊仍是青春少女的成長故事 (小璦與同學到KTV慶祝十八歲為這齣成長電影註腳)。

縱觀全片,張榕容和柯佳嬿的演出稍為幼嫩。以青春而言,《渺渺》故事的調子無疑較為黯淡。但青春就是這樣,情竇初開,難免摸不清愛與被愛。懶理性別又如何?敢愛敢恨才是真正的青春,小小遺憾更令青春燦爛,小璦、渺渺、小貝和陳飛在電影親身示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