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與日本的省思》@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29 09:54:49| 人氣25,115| 回應276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有啥好省思的,整天叫咱反省、道歉、懺悔,目的還不是要咱抬不起頭來、沒臉面對世人、內心永遠有股罪惡感。而以色列反倒可在中東屠殺阿拉伯人。

極少數、一小撮兩德統一後的納粹遺孽、化身為街頭幫派少年仔,隔著半個地球,與聲勢浩大、行事囂張的日本右翼軍國主義者,唱和著。

有著被迫害妄想症的日本集體国民,在日本政客的洗腦下,不但不知也選擇性失憶地忘了二戰期間,如何殘殺亞洲尤其中國當然不包括台灣人民(因為李登輝等以殉日本國為荣,但自己可不會真的切腹),只知日本人如何受到「原爆」之害。

咱日本經濟第一了,難道想當個「正常国家」也不行?

如何正常法?

不過是想和中美法俄英二戰戰勝國平起平坐,當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国,還有修改憲法,將全亞洲伝統武力最強的自「慰」隊、改成「他暴隊」。當然其他國家不能對咱日本自己的家務事指指點點,比如教科書裡教學生說咱日本只是進出中國遊玩一趟、怎可能會發生所謂的殺三十萬中國人的南京大屠殺、至於慰安婦更是自願的,更不能忍受的是連去靖國神社拜咱日本人的先烈也不行,中國人不也拜「不」忠烈祠?

什麼?都不行!騙肖,這些亞洲二三流民族有何資格反對咱天皇子女,咱就再來個「脫亞論」,用選票來表現咱日本的国民意志,讓小泉首相在眾院超過三分之二席次可修憲。

在德的納粹遺孽、自慚行穢,想當年日本還只是希特勒在亞洲的跟班,如今他們已靠民主選舉方式站起來了,咱德國不也在選舉,難道就不能~

能个屁,你瞧那個來自前東德的共黨臭(鐵?)娘子,萬一選上她,我一定追尋希特勒而去(還好九月的選舉未過半)。

看來布魯馬在十年前是白寫了《德國與日本的省思》(絲路,1997),不過他幸運,生在一個德國人再怎麼贖罪也不夠的歐洲,而不是如上述日本行徑的亞洲。

如此說來,日本還可能是亞洲的亂源,而想混水摸魚的台灣,釣魚臺主權、漁權、油權,統統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Von Bismarck zu Hitler: Ein Ruckblick
 
作者:賽巴斯提安.哈夫納
原文作者:Sebastian Haffner
譯者:周全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09
編輯手札
她為自己創造出一個由敵人所構成的世界,最後在那個世界裡遭到瓜分。文/DL
「德意志國看起來簡直是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推向毀滅。其權力擴張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捉摸,以致德意志國為自己創造出一個由敵人所構成的世界,最後被那個敵對的世界擊破,並且在敵國之間遭到瓜分。」
這是賽巴斯提安.哈夫納在《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中的一段文字,直接冷靜,卻又帶戲劇性,一如他過去作品帶給人的感覺;也很明顯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愛說故事,又會說故事的人。
最初閱讀他的文字,是《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他寫的是納粹,是德國,不過他寫的是1933年希特勒當上德國總理之前的德國,他身旁那一代的年輕人,還有那時社會中隱隱浮動的瘋狂氣氛。還記得當時一讀完,我就迫不及待的跟朋友分享:哈夫納是在1939年才寫出這本《一個德國人的故事》,書中許多論述我們當然可說是後事之師,不過他就是準確的描寫出我們一般閱讀納粹歷史時不常接觸到的面相,以當事者的身分,一個德國人身處一整個社會瘋狂的前奏的感受。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則是從歷史的角度,講述從1871到1945年,德國如何從鬆散的德意志邦聯,一路擴張,最後結束於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導言非常開宗明義的指出,他要講的是「為什麼」,所以他從俾斯麥、德皇威廉、霍爾維格,最後到希特勒一路寫來,外交政策、國際關係、國內情勢、社會問題等,拼湊出的這部短短不到80年的短暫德意志國歷史,其實就是從各個方面在解釋這個一開始的命題:為什麼?
答案正如一開頭說的,簡單來說,她為自己創造出一個由敵人所構成的世界,最後在那個世界裡遭到瓜分。哈夫納精彩的文字,從統治者思惟下筆論述整段歷史過程,也讓這本書包含了更多的資料細節。書完成於1987年,或許有人質疑作者沒能從1990年東西德統一延伸出更多詮釋,自然也無法預見今日的歐盟,無法評斷整個歐洲已是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態勢。
只是書中許多部分依然是頗堪玩味的:當國家內部的差異不在,或是試圖抹平差異,這差異或許是階級、或許是舊世界的國界、或許是種族;當一個領導者需要一個號召性更強的凝聚力,不論是對內或是對外,他會選什麼?一直以來,德國的領導者都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當然可以想到一個老套的方法:塑造一個共同的敵人,凝聚國家內部的民族意識。只是當德意志國的定義從俾斯麥的「普魯士在最大範圍內所能支配的德國」,擴張到希特勒的「德國在最大範圍內所能支配的歐洲或世界」,這民族意識就膨脹成了我們所見那可笑的強大的不得了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優越感,然後呢?這個膨脹過頭的民族該怎麼辦?不只是統治者,而是那一整個被帶往瘋狂狀態的國家。
看著電視上的歐盟新聞、身旁精緻的德國製品,是的,那個曾經被帶往瘋狂的國家。我想,無論是讀歷史,或是讀一個「故事」,每一個人或許都能找到一些可堪玩味之處。
內容簡介
  是哪一個國家能夠在崛起之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連續打敗歐洲兩個古老強權?又是哪一個國家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內,就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以《一個德國人的故事》《解構希特勒》等暢銷書,成為二十世紀史最重要見證者之一的哈夫納,這次要帶我們回顧「德意志國」短短七十四年的興衰起落史,細數從普魯士王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如何創建德意志帝國,一直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將日耳曼民族的國家帶往毀滅之路。
作者簡介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 生卒於柏林)法學博士,一九三八年移居英國擔任記者。一九五四年以英國《觀察家報》海外特派員的身分重返德國後,自一九六一年起先後為德國《世界報》及《明星週刊》撰寫政論專欄。哈夫納著有一系列以歷史為主題的暢銷書,其中包括《破解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 1914-1933 回憶錄》等。哈夫納被公認為德國二十世紀歷史最重要的時代見證者之一。
譯者簡介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台北市,台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o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譯者旅居歐美二十年,曾親歷柏林圍牆倒塌與蘇聯解體,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及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及歷史書籍翻譯。譯作有《白玫瑰一九四三》、《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閱讀的女人危險》、《趣味橫生的時光》等。譯者在俄羅斯的工作成果,曾自西元二○○○年起由Discovery頻道「科學新疆界──俄國裡海水怪」節目,在全球重複播出。
 
名人推薦
 
  一個天才的心靈。我們將再也看不見足以和他並駕齊驅的人物了。──《明鏡週刊》
  一本徹頭徹尾成功的著作。──《維也納日報》
  本書與歷史學者的浩繁卷帙相較之下,可以傳達更多對歷史的認知。──《慕尼黑晚報》  
本書乃數十年研究的成果,以及一本扣人心弦、時而深具個人色彩的傳世之作。這位專欄作家曾以無人能及的方式,藉由自己的著作影響了公眾的歷史意識,並不斷向專業歷史學者做出挑戰。──《時代週報》
目錄
譯序
導言
1.德意志國的形成
2.俾斯麥時代
3.德皇時代
4.第一次世界大戰
5.一九一八年
6.威瑪與凡爾賽
7.興登堡時代
8.希特勒時代
9.第二次世界大戰
10.德意志國身後的歷史
後記與致謝詞
一九九○年的後記
譯名對照表

〈德意志國──一段包圍下的擴張史〉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推薦序
 
  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歷史書,將一八七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德國現代史上最精彩的一段娓娓道來,讓人對德國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由哈夫納來講述,更是不二人選。哈夫納對歷史與社會有獨到的觀察角度,而且思考深刻,寫德國的深層文化、社會結構與內心世界,常見人所未見。過去看他《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就解了我心中不少疑惑,曉得,喔,原來那個時代德國年輕人是這樣想的。現在閱讀這本《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也是一樣,一邊閱讀,一邊咀嚼作者的分析,就像在享受一頓豐盛的知識饗宴,掩卷之時但覺齒頰留香。
  俾斯麥是德國名相,在他輔助之下,威廉一世統一日耳曼,建立德意志帝國。其實說他輔助威廉一世,用字並不準確,因為俾斯麥不只是「名相」,他根本是「權相」,很多時候是他用個人去留為要脅,逼著威廉一世答應他的要求。有一次君臣二人分別以遜位與掛冠相逼對方,最後威廉讓步,他告訴左右:「德國人可以沒有威廉,但不能沒有俾斯麥。」因此換個角度來看,俾斯麥的行為又不像「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某種程度的「君臣知遇」。這種知遇是千古難逢的,也唯有如此,才成就了普魯士一統日耳曼的霸業。
  可是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柏林的外交迴旋空間卻一下子消失了。在普魯士時代,由於幅員不大,掌控資源也不多,所以不會成為大家交相攻擊的對象,外交上也可左右逢源。一旦統一了日耳曼,國家變大了,對周邊的威脅也大了,整個世界就跟著變了。因此德國必須想出新的方法,來面對新的世界。這就是本書的開始。
  書中引用俾斯麥一八八二年在國會的講話說:「數以百萬計的刺刀主要就直直指向歐洲中央,而我們就站在歐洲中央。我們由於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因為歐洲整體歷史的緣故,遂優先成為其他強權結盟對抗的對象。」幾句話點出了鐵血宰相內心深處的恐懼。其實德意志帝國成為攻擊目標的原因,固然出在她的地理位置(如果沒有統一日耳曼,就不會占據中歐這麼一大塊位置,所以才有人懷疑當初的統一是否有必要)、出在歐洲的歷史,但更出在德國向外擴張的行為。
  作者在書中說:「德意志國看起來簡直是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推向毀滅。其權力擴張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捉摸,以致德意志國為自己創造出一個由敵人所構成的世界,最後被那個敵對的世界擊破,並且在敵國之間遭到瓜分。」作者是把從普魯士統一日耳曼之後的德意志帝國,到威瑪共和國,再到後來第三帝國這一段時期,稱為「德意志國」。而這一段話,也剛好點出德意志國的宿命。
  作者從德國歷史學家的角度返回去思考:為什麼德意志國會不斷擴張?這也是我們外界很想知道的。一八七一年之後,俾斯麥的外交其實是採守勢,他與奧國結盟,但拒絕給奧國一張空白支票。他告訴奧國,「如果俄國打你,我會幫你抵抗。但如果是你打俄國,我就不會幫你。」除了很少數情況之外,俾斯麥也不在海外擴張殖民地。他寧可把殖民地作為緩衝,將列強在歐陸可能發生的衝突,轉到海外殖民地去相互補償。從外界來看,這是十九世紀歐洲外交典型的以鄰為壑,但從德意志帝國的角度來看,這卻是一種小心戒慎。
  俾斯麥的戒慎,也反映在他對過去行為的反思。書中指出,早在日耳曼甫一統一之際,俾斯麥就對一八七○∕七一年普法戰爭時拿下法國的亞爾薩斯、洛林兩省感到後悔。研究西洋外交史的人都知道,法國丟了這兩省,對法國造成很大的創傷,讓法德從此結仇,並發展出此後五十年法國矢志復仇奪回兩省的外交政策。如果德國當初沒有占領這兩省,後面歐洲的發展可能完全不同。只是我們不知道俾斯麥曾因此後悔,並向法國駐德國的外交官表達了這樣的感嘆。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哈夫納在書中說,一八七一年之後,俾斯麥不斷強調,德意志國已經是一個「飽足」的國家,不會向外擴張。但是一直到俾斯麥下台之後,人們才發現德國其實完全未曾飽足。「隨著普魯士的色彩日益減少,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成分不斷增多,那個(未曾飽足的)現象就益形顯著。」哈夫納指出,「當普魯士依然在德意志國境內享有支配權的時候,她實際扮演了煞車而非發動機的角色。」
  將德意志國中普魯士的成分,與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成分加以區分,並以此詮釋歷史可以說是相當深刻的。
  德國民族主義的發展,與科技進步及工業發展所帶來的自信也密切相關。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英國、法國,更不用說俄國了。他們可以打電話、可以開電燈,以非常快的速度現代化,邁向一個超出預期的新世界。哈夫納說,德國人那時在許多領域成為領先全歐的力量,並且是以德國人的身分進行的。這讓他們自戀、自負,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並因此認為應該成為未來世界的霸主。這些描述鮮活地讓我們進入當時德國人的內心世界。我們可以想像,當德國工業發展領先英國時,他們該是如何欣喜若狂,也解釋了德國後來為什麼要去發展海軍,要與英國相抗,在歐洲又如何被奧匈帝國牽著走而失去外交彈性,最終在一次世界大戰後被協約國擊敗。
  德國戰敗後,背負著鉅額的賠款,又被限制不准擴張軍備,因此德國如何掙脫這兩道枷鎖,也成為讀者關心的焦點。哈夫納在書中說,當初剛好碰到國際大蕭條,而時任總理的布呂寧就順勢用事,蓄意讓德國的經濟完全崩盤,並以這個手段擺脫賠款的要求。那時德國還積欠三十億馬克的戰費沒有賠償,最後居然不了了之。布呂寧因經濟崩盤而下台,但德國卻獲得喘息空間。這一部分書中描述得相當精彩。
  德國簽訂羅加諾公約那一段也很出色。作者描述了一九二五年時,德國如何利用簽訂羅加諾公約,巧妙限制了法國的外交行動。這是外交布局的傑作,也是談判的絕佳案例。同時並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一個戰敗國如何掙脫枷鎖?德國人的心態又是如何改變?如果當時德國沒有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結果是會更好還是更壞?還有,德國在一戰之後所處的歐洲環境,居然比戰爭前更好,這又是為什麼?
  這些問題都很深刻,可以從中找到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德意志國發展的一條脈絡。也可以由此反思,現在的德國處境,和當初德意志國的發展,有什麼不同。經由與哈夫納的精神對話,我們對歐洲、對德國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謹以此書,推薦給所有對德國這段歷史,並對歐洲外交史有興趣的朋友。
 
導言
 
  如果我們彷彿透過望遠鏡一般地來回顧德意志國的歷史,馬上可以發現三個奇特之處。
  首先是這個國家的短暫壽命。它只在前後共計七十四年的時間內,成為一個具有行為能力的整體:從一八七一到一九四五年。即便有人寬宏大量,將其前身的「北德意志邦聯」 一併列入,同時在尾巴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四大戰勝國還願意將德國視為一個整體來管轄的短暫時期,所得出的總和也只有八十或八十一年(一八六七至一九四八年),僅僅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歲數。就一個國家存在的期限而言,這個時間未免短得可怕。我幾乎不曉得還有任何別的國家會如此國祚短促。
  其次引人注目的是,德意志國在此非常短暫的生命期限內,至少有兩度(一九一八年和一九三三年)──但實際上是三次(還包括更早的一八九○年)──徹底更改了自己的內在性格與外交政策路線。這八十年的時間內於是出現過四個涇渭分明的階段,而且我們甚至可以如此表示:德國在其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變成了另外一個德國。
  第三個奇特之處則在於,這段如此短暫的歷史是以三場戰爭做為序幕,然後以兩場駭人聽聞的世界大戰收尾,而其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或多或少脫胎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看來,德意志國的歷史簡直就像是一部戰爭史,而且難免會有人設法把德意志國稱作「戰爭之國」。  
  人們自然會想問個明白,那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莫非德國人天生就比其他民族更加好戰嗎?我倒並不這麼認為。若將德國人的歷史看待成一個整體,亦即著眼於一千年出頭的時光,便可發現德國人在俾斯麥的時代以前很少發動戰爭,而且幾乎沒有發動過侵略戰爭。德國自從近代初期以來就位於歐洲的中央,成為一個巨大而呈現出多元面貌的緩衝地帶,不但時而有外力介入干預,德境內部也爆發過大規模的軍事衝突:諸如「施馬爾卡爾登戰爭」、「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等等 。但是這些內部紛擾並未演變成對外侵略的行動,不像德意志國在二十世紀的時候卻有兩次那麼做了,並且隨之走上末路。  
  德意志國究竟為何覆亡?它為什麼會偏離其創建者俾斯麥的初衷,變成了一個向外擴張、侵略成性的國家?
 
內容
 
其中有一種論點把全部責任都推給普魯士──德意志國畢竟是透過普魯士才建立起來的。德意志國完全被看成是某種形式的「大普魯士國」(至少其建國者如此認為),由普魯士在德境享有主導地位。在此過程中同時出現了德國的第一次分裂:奧地利被排除在德國之外。這麼說來,一切都該歸咎於普魯士了?假如當初法蘭克福「保羅教堂」內召開的國民議會,在一八四八革命時就能夠將德國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一切豈不可以發展得比較理想?
但說來奇怪的是,情況並非如此。即便有許多人這麼認為,然而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外交政策可一點也不和平。「保羅教堂」事實上甚至將許多場戰爭一併納入考量──「左派」的國民議會成員巴不得跟俄國大打一仗來解放波蘭;中間派及「右派」的議員則為了「什列斯威─霍爾斯坦」的緣故,不惜與丹麥開戰,而且普魯士果真在一八四八年把那場「代理戰爭」進行了好一陣子,然後才半途收兵。除此之外,「保羅教堂」內許多身為自由民主派人士的政界顯要並且大剌剌地公開宣示: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為德國爭取權力。「德意志民族已對原則與教條、字面上的『偉大』和理論上的『存在』深感厭煩。它所要求的,就是權力、權力、權力!能夠給它權力的人,就可以從它那邊得到榮耀,而且所能得到的榮耀將超出該人自己的想像。」以上是尤利烏斯.福祿貝爾的用語;此人今日早已遭到遺忘,然而當時他是「保羅教堂」大德意志派政治人物中的翹楚。
在整個「保羅教堂」裡面都非常強烈的願望,就是要擺脫德國人數百年來在歐洲中央所處的被動狀態。他們希望能夠仿效歐洲外圍列強已經行之有年的做法,也來推動權力政治與擴張政策。此類的願望在俾斯麥身上卻淡薄許多,而且他在一八七一年後不斷強調,德意志國是一個已經飽足的國家。但比較正確的講法其實是:普魯士在這個國家的內部已經飽足,而且過於飽足。或許普魯士向南德的進展,甚至已略微超出自身勢力範圍的天然界限。不過一直要等到俾斯麥下台以後,才可發現德國其實完全未曾饜足──而且隨著普魯士的色彩日益減少,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成分不斷增多,那個現象也就益形顯著。因此我們無法用普魯士的罪過來解釋德意志國的罪過(假如我們硬要使用「罪過」一詞的話)。反之:當普魯士依然在德意志國境內享有支配權的時候,它實際上扮演了剎車而非發動機的角色。
此外還有各種不同的講法被拿來解釋德意志國走上擴張與覆亡的理由。例如有一派理論將工業化視為主要原因,因為它促成德意志國在極短時間內躍升為歐陸首屈一指的經濟強權:這種快速工業化釋放出強大的社會動能,最後爆炸開來。
這種論點可以用一個事實來加以反駁:工業化並非德國特有的發展。工業革命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分成幾個階段逐步傳遍了歐洲大陸。它傳到法國的時間稍早於德國,以及荷蘭和比利時等較小型的西歐強國。奧地利開始工業化的時候又比德國晚一點,而俄國開始的時間更晚。那是一個全歐洲性的發展過程。德國固然將工業化進行得特別徹底和特別成功,但整體而言仍大致與歐洲其餘各國同步邁進。假如德意志國的駭人動能與擴張主義是工業化所導致的結果,那麼自然而然就會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為何偏偏只有德國如此?莫非一個目前正走紅的史學流派在此發揮了作用,有意以言過其實的方式將經濟與政治緊密地結合到一起?
其他若干解釋模式則讓人注意到,它們涉及了特定政治立場的意識型態,而且實際上是被刻意構思出來,以便為相關政治立場做出證明。比方說吧,如果有誰看法與列寧一致,也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形式」的話,那麼免不了就會怪罪於資本主義,認為是它害得德意志國走上帝國主義,並且為此而土崩瓦解。
或許因為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緣故,那種論點向來無法令我折服。但即便試著設身處地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思考,我也無法不注意到,有許多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從未走上帝國主義之路──例如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瑞士。那些國家為何沒有走上帝國主義呢?該問題導引出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解釋模式,而且我認為這種解釋更加合情合理。
瑞士是一個小國,而小國與大國在外交上的生存法則迥不相同。小國必須選邊站或者維持中立,向來無法試圖透過自己的強權政治來改善命運。各大強國卻很容易就會出此下策。他們只要在任何地點發現了空隙,便傾向於朝著那裡擴張過去,藉以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權力,而權力正是其賴以立國的基礎。德意志國是一個強權,這是它有異於德境昔日國家型態的地方,以及真正的新奇之處。然而德意志國找不到什麼有機可乘的空隙,難以趁虛而入進行擴張。
一位青壯派的美國歷史學家,大衛.卡里歐,曾經表示:「德意志國誕生於包圍之中」。這麼講就正確多了,因為打從一開始就有許多強權環伺在德意志國的周圍。德意志國在西方面對法國和英國,在南方和東南方與奧匈帝國接壤(當時奧地利仍為列強之一),在東方則毗鄰巨大的俄羅斯帝國。
德意志國的地理位置可謂相當不利。它缺乏可供開拓的自由空間,既無法像英國、法國,甚或比利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那般經由海路進行擴張,也無法和俄國一樣東向深入亞洲腹地。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德意志國已然成為強權,於是也具備了強權的本能,打算讓自己變得更大。這種本能可說是一開始就被放入了它的「大國搖籃」。
此外還存在著第二項不利的因素:德意志國處於不大不小的尷尬地位。早在建國戰爭的時期就已經顯示出來,它在一對一的時候或許強過任何單獨的歐洲大國。但它當然敵不過列強的同盟,更遑論是由圍繞在外的全體強權一起組成的同盟。正因為這個緣故,德意志國始終對此類的同盟心生畏懼。列強當中的法國、奧地利、義大利,甚至俄國卻都感覺自己不如德意志國強大,於是傾向於爭取與國來締結同盟。德意志國又因為它們的此種傾向,不斷設法阻止形成這樣的同盟,必要時更不惜訴諸武力,透過戰爭來加以破除。我們可別忘了:對當時所有的強權來說,戰爭仍然是「最後的理性」,亦即最終與最嚴峻的政治手段。這種情況所導致的結果是:德國人在違背帝國創建者原意的情況下(我在此重覆這一點,並且將在後面更詳細地加以闡述),往往會認為建立德意志國的工作仍不完全──它非但不是民族歷史的極致,反而是一個跳板,通往從未明確定義出來的擴張行動。
人們為何將一八七一年在凡爾賽宮建立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稱作「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而不直截了當地稱之為「德國」(Deutschland)?主要的理由在於:它從一開始就大於──但同時也小於──「德國」這個民族國家。「小於」,那是因為它將許多德國人排除在外的緣故:它是「小德意志」國。它只在普魯士力有所逮的範圍內被建立成一個民族國家,而且必須與普魯士的霸主地位協調一致。因此它稱得上是:「普魯士的德意志國」。
但是「德意志國」這個名目不僅涵蓋了此一「較小」的層面,同時也隱喻著「較大」的一面:此即中世紀「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在歐洲跨越民族界限的普世要求。
「德意志國」既可以是「普魯士在最大範圍內所能支配的德國」,或者也可以意謂「德國在最大範圍內所能支配的歐洲或世界」。前者是俾斯麥的見解;後者則是希特勒的詮釋。從俾斯麥通往希特勒之路不僅是德意志國的歷史,同時亦為德意志國敗亡的歷史。
這部歷史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在於,德意志國看起來簡直是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推向毀滅。其權力擴張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捉摸,以致德意志國為自己創造出一個由敵人所構成的世界,最後被那個敵對的世界擊破,並且在敵國之間遭到瓜分。隨著德意志國的分裂,那些敵國卻彷彿受到魔棒點擊一般,突然都不再是敵人。自一九四九年起接替俾斯麥帝國的兩個德意志國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打從一開始就分別在西方和東方沒有了敵國。時至今日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東方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以及西方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繼續存在,似乎也都逐漸有辦法以正面的態度來加以看待。兩個德意志國家已經對峙了幾近四十年,而且此種局勢還看不見有結束的一日。這正好讓我們有辦法以從前不可能的方式,彷彿從遠方透過望眼鏡一般地來回顧「德意志國」的時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9317
 
《美麗人生》
 
不愧是天性樂觀幽默的意大利電影藝術家,羅貝多貝尼尼才能集編、導、演一身,以孩童天真、幽默的角度,拍出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題材(《穿條紋衣的男孩》則以童真悲憫看屠猶,連《羊男的迷宮》也以童真奇幻看西班牙內戰),要是充滿猶太人情結的美國好萊塢,頂多能拍出《辛德勒名單》(後評)。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812153
 
為愛朗讀 The Reader  (2008)
 
導演: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徐林克
演員:凱特溫絲蕾/雷夫范恩斯/阿歷珊翠瑪莉亞羅娜/珍娜特韓
劇情簡介
凱特溫絲蕾因為本片勇奪2009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和英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等三項大獎。
二次大戰後的德國,15歲的青少年麥可邂逅大他21歲的公車剪票員漢娜,展開一段充滿肉體歡愉和求知若渴的兩人世界。為了滿足原始肉慾本能,麥可不得不答應文盲漢娜的要求,唸書包裡的世界文學名著給她聽,無論是澡盆裡共浴的私密時光或床邊的戀人絮語,都參雜荷馬、托爾斯泰、海明威和契訶夫活化生姿的想像世界。
長大的麥可(雷夫范恩斯飾)研讀法律系,卻在某次參與法庭實習時,意外發現漢娜坐在被告席上,成了二次大戰的戰犯,而且還是個文盲,內心充滿掙扎的他,將如何面對一切…。
《時時刻刻》導演史帝芬戴爾卓再次改編文學作品,小說由德國法學家兼法官的Bernhard Schlink撰寫,中譯本名為「我願意為妳朗讀」,講述了36歲的公車售票員漢娜,與15歲青年麥可之間的畸戀,小說不僅有激情的性愛,也有對人生及成長的詮釋,以及對歷史與現實的反思,也對人性與自由做了一番探討。
女主角原本是妮可基嫚,但在檔期時間等因素下換角,改由凱特溫絲蕾出任,在片中飾演一個複雜的角色,誘拐小她十幾歲的少年,談一段從「唸書」開始的微妙姊弟戀。
導演一開始希望能夠找到德國年輕演員來詮釋片中早熟的少年麥可,他看到大衛克羅斯之後,他覺得大衛是最佳人選,但是大衛的母親卻不希望演戲影響到大衛課業,除非他能證明自己兩者兼顧,於是大衛用功拿到全A,來讓母親答應他參與演出。
德國人大衛克羅斯不僅要背台詞,還必須學習使用純正流利英文來念對白,同時他還學了拉丁文以及希臘文,以便能夠念出劇中的經典名句。
影片短評(楨:本片愛之主題佳外,意識流手法和忠於職責vs戰犯審判亦佳)
女主角演技沒話說,又參雜好多小說,很有味道的電影
凱特演技完美內斂 故事感動人心 全片幾乎只有一個缺陷:學什麼英文呀!!明明是德文才對...
仔細把它看完,就會懂它的故事
絕品!不必多言!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ren70976051&channelid=CH60
 
為愛朗讀 --- 情理法,孰輕孰重?
 
這部《為愛朗讀 The Reader》入圍了200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女主角」,最後凱特溫絲蕾順利抱得了「最佳女主角」的大獎。
與《真愛旅程 Revolutionary Road》相比,我比較喜歡《為愛朗讀》。
雖然兩部片都讓凱特發揮了精湛的演技,但《為愛朗讀》有更大的劇情波濤起伏著,更深入宏遠的議題探討,更不勝唏噓的餘韻和後勁。
我覺得如果這屆金球獎,凱特以此片報名「最佳女主角」,也一定會得獎的吧。
除了為此片所做的犧牲之外,如激情裸露鏡頭,和憔悴老妝模樣,凱特在片中的演技實在很令人動容,尤其到了中段,劇情急轉直下,我的情緒也跟著凱特的每個出場畫面而緊緊地揪著。
《麥可與漢娜 --- 建立在朗讀上的愛》
在劇中,凱特飾演一名德國文盲漢娜,在二次大戰時曾任德國納粹奧茲維區集中營的守衛,每天更篩選數十名猶太人進入毒氣室。
後來一場教堂大火中,漢娜沒有打開門,讓三百多位猶太女性燒死在裡頭,這使她成為日後審判庭上的戰犯。
不過這並不是電影的開展,而是中間才切了進來,一開始我們對漢娜的認知只是個公車女車掌,一個人住在二樓的公寓,她對染病而蹲在巷弄哭泣的十五歲少年麥可伸出援手,後來兩人逐漸親近,發展出一段地下姐弟(母子?)戀。
感覺漢娜是個沒有過去的人,她從不與麥可聊起彼此的生活與近況,她只是喜歡聆聽麥可朗讀一本一本的文學作品,然後洗澡、做愛。
她所缺乏的,是文字的溫暖與情慾的慰藉,麥可只能在這兩個通道與漢娜交流,除此之外,漢娜的世界就像被一道白色的高牆所圍起來,他進不去,漢娜卻也沒有要開門的意思。
即使如此,兩人還是共享了許多快樂時光,躺在床上朗讀與傾聽,騎腳踏車去度假,泡在浴缸裡互視著對方,後來劇情走到了轉折點。
漢娜被告知上級要升職,但她卻一臉無喜色,對於隨著升遷而來的文書工作,不識字的她自知無法勝任,只好辭職求去。
剛好此時麥可生日到了,漢娜當然不知道,因為他對於麥可,只有文學閱讀上的依賴(我覺得情慾是附加的,可能是空虛使然),換言之,兩人的交往基準點並不一致。
麥可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吃飯想漢娜想到發神偷笑,一放學就往她家跑,還跑到公車第二節車廂去等漢娜,他為愛流淚、為愛勇敢、為愛鋌而走險。
故事的前半段,儼然是一部「少年麥可的煩惱」。
不過,前面說過了,漢娜心裡有著最深的秘密(文盲)與沉重的過去(納粹守衛時期),他並沒有打開自己的心房,因此麥可對於漢娜什麼都不問的態度發飆了。
後來漢娜不告而別,我想她不願做文書工作的因素,遠大於她與麥可之間的問題,畢竟在電影裡,漢娜一生自卑的來源,是他的不識字。
因此她只能做些與文字不相干的工作,如守衛、車掌員,在納粹時期的漢娜,晚上除了給猶太婦女食物與地方睡覺,還要求她們為她朗讀。
這樣的人,這樣的漢娜,是十惡不赦的戰犯嗎?還是只是個盡忠職守、為求溫飽的守衛?
她在落腳的每個地方,努力地做著工作,也利用各種機會來接近文字、請人替她朗讀,滿足她內心那一塊殘缺,這樣看來,戰時與戰後的漢娜,並沒什麼兩樣。
只是戰時的工作,成了後人眼中罪大惡極的重行,是納粹希特勒的殺人幫兇,當初的堅守崗位,變成對生命的冷血旁觀,當時的上司,如今是惡貫滿盈的殺人魔。
在法庭上的漢娜,原本可以文盲的事實脫身,雖然無法脫罪,但至少不可能監禁終生,但在最生死交關的一刻,她還是選擇保存內心的秘密,寧願被判重罪。
有兩個地方值得探討。
第一,為什麼漢娜在數百條人命與工作之間,選擇了後者?
這是很匪夷所思的,難道對上司與工作的忠貞,比瀕死的人命還要重要?
我覺得,在那時刻的感覺,是後來的人無法體會與想像的,當時身處其中的考量和想法,事過境遷之後,在別人耳裡就顯得荒謬、可笑。
可是當我們是漢娜,會不會放她們出來呢?
當然一百個裡面一定有九十九的說「會」,但要是真的在現場呢?一切真的很難說。
第二,為什麼漢娜寧願受冤屈,也不承認是文盲?
漢娜明知道承認了就沒有回頭路,為什麼不為自己反駁?我想,「文盲」對於漢娜來說,是個深藏內心的秘密,多年來他一直保守得很好。
因此在大家面前承認此事實,就像要邱毅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是禿頭一樣(抱歉,例子或許用得不太好)。
另外,我覺得她之所以承認,也因為昔日的守衛夥伴們的無情,對於她們竟一一跳出來指控,感到心寒意冷,認,就認了吧。
電影後面半小時,讓我感動不已,長大成人的麥可,把家裡一冊冊文學作品唸成錄音帶,寄到獄中給漢娜。
我想漢娜收到的心情一定很複雜,當年的那孩子一定早就知道自己是文盲吧?他寄這些帶子,是什麼用意呢?是原諒?一種延伸的體貼,還是只是提供慰藉呢?
我不停地在思考著漢娜的心,去設想她所設想的,看著她從中年婦女,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看著她拿起鉛筆,開始在《帶著小狗的女人》書上,圈起一個個「the」。
看著她原本空蕩的臥房,到最後堆滿了一排排書籍,最後看著失望的她,踩在堆高的書本上,選擇自我了斷,結束了六十多年跌跌撞撞的一生。
或許我們覺得這是多麼悲慘的一生啊?但對於漢娜來說,她卻是在填滿了最大的遺憾之後,才離開,她在獄中,學會了閱讀。
「I learned how to read.」看著對面的麥可,漢娜這麼說。
以結果論來看,如果漢娜只被判幾年徒刑即出獄,或許她一直都學不會閱讀,因為由自卑出發的自尊心,只讓她不斷尋找為她朗讀的聲音,還有一直不斷逃避面對文字的機會。
如此渴望文字,卻又一再躲避它,這是多矛盾的事,但人的心就是這樣,太多行為背後的動機,是連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更別提其他人了。
《情理法,孰重孰輕?》
《為愛朗讀》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法律」、「道德」與「感情」的抉擇。
漢娜的行為被解讀成不道德的,因此受到法律嚴厲的制裁,但有更多不道德的人,卻仍逍遙法外,故一百個為惡的人,最後被抓的可能只有一人。
道德規範人心,但無法管制每個人的行為,法律是懲惡獎善沒錯,但最後的結果,真的與道德相吻合嗎?
對於麥可來說,他選擇了「法」,但一直放不下「情」,他恨漢娜狠心的不告而別,無法接受她對那些猶太人如此見死不救。
即使選擇了站在法律的陣線,而看到最後,才知道漢娜對她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他是她的初戀,是她情慾的啟蒙,是第一個依賴上的女人。
麥可把漢娜葬在當年一起前往的教堂旁,他心裡與漢娜一樣,都有個不能說的秘密,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地守著它。
看完《為愛朗讀》已兩天了,此刻腦裡,卻都還是劇中的人物,他們的作為與對話,他們的內心與掙扎,考量與抉擇,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總而言之,這是部好片,好劇本,好演員,大力推薦。
原文於純白裡的繽紛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6541008
回應
3F凱文你寫的好棒!你的感覺跟我看完時是一樣的,只是我又多了一點對男主角的不諒解...呵呵,真的看完之後會一直想著劇情!而且到了尾聲時有種想落淚的衝動...凱特溫絲蕾真的演的很好!深入其中想像她的心態...文盲對她來說真的是個很大的包袱...
4F借題發揮 ~胡扯一通 ~只能說 ... 作者 ... 真有你的 ~
6F我看完電影之後,一直在想,漢娜真的不愛麥可嗎?還是這個沒有過去沒有外放情慾的女子,曾經瘋狂的愛過,但狠狠被傷,所以緊鎖心扉呢...不是的,我覺得漢娜也是初嘗情欲的,兩個人都是赤裸的相對才開始愛戀,只是因為彼此貧富身分的差距,只是因為彼此年齡的迥然相異,而且彼此教育程度也差異太大,所以,無法瘋狂的相愛‧在那個保守的年代,跨越階級跨越這樣大的鴻籬相愛,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男生可以簡單的作到,因為他血氣方剛,因為他年少輕狂‧女生呢?背負著經濟壓力,以及彼此距離的那種撕裂感生活,她能相信這樣的愛多久?她能仰賴這樣的愛情滋養她貧脊生活多久?
但是,愛情不知不覺的來到‧於是,當第一次的出遊,他必須在外人之前把她當作母親來親吻的時候,她坐在教堂裡聆聽著聖歌哭了‧我想,她不是因為感動而哭泣,是因為極度的傷心和罪惡感而哭泣...
終有時間需要結束的愛情,所以不敢愛的太重,但是在終於擺脫不視字的羞恥感之後,她主動寫下『PLEASE WRITE TO ME』
在多年後終於可以會面的那天,告別的時候,她主動想伸出手去觸碰那個她愛的男子,她或許以為她是被愛的,所以在監獄裡封閉的心開始對外敞開,但是,卻在麥可冷漠疏離的表情之外,她發現了同情,以及更多更多她無法接受的憐憫...所以她選擇,更有尊嚴的活著,比捍衛自尊維護自己是文盲事實,還要更置之度外的生命,她在愛情面前,把尊嚴,和生命,都交了出去...
7F以男性的看法及見解來說,發言者也是很用心的發表了他個人的看法,由於大家的觀感不同,所以~我還是一樣說 :看片子嘛~想多想少看演技看熱鬧都隨人囉~!
9F沒有身處於納粹的時代,沒有身處漢娜的工作,於是無法確定是否會在大火時開門.但對於漢娜的愛情,是感同身受的.一段隔著鴻溝的愛戀,必須躲躲藏藏在人前偽裝的無奈,她的心情,又豈是一個小男生能理解的?任何年代,只要是有差距的愛戀,年齡.身份.財富.知識...都是逃不過輿論的審叛吧?但是那些批判的人,有經歷過那樣的刻骨銘心嗎?痛與無奈,唯有完全的離去才能結束.
11F昨晚看此片時,左邊鄰座的男生看不到一半就跑出去了,右邊的女生向身旁的男伴說:「這個導演拍的步調好慢,我快看不下去了......好看嗎?你哭了嗎?」男伴回答說:「很好看!」
導演用了很細膩且不矯情的手法完成此片,前半部的平鋪直敘都是為後半部的唏噓不已做準備,不是馬上就能讓你熱淚盈眶,而是如一杯好茶,香味是會漸漸的溢開;凱特‧溫斯蕾的眼神令我心酸且動容,尤其是她在獄中的餐廳與麥克會面後,臨別前欲身出手來道別,我不禁當下輕嘆了一下;漢娜她是沒錯的,在納粹統治下只能服從,遵守規定,這不是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所能體會,就像劇中那位猶太裔的遺孤所說:「沒進過集中營,你是無法體會的。」
她始終忠於自己的,不若麥克總是飄忽不定,給了她愛與希望,也給了她絕望。
14F此片有一個疑點:女主角給判終生監禁,但之後的發展,卻是她沒有被終生監禁,她後來獲得出獄許可了.為什麼?誰能夠解釋這一點?
15F終身好像滿10年還20年就可假釋啦---新囚犯一直來,舊ㄉ不出去就沒room囉--引述漢娜的觀點
16F所有監獄的人都知道早晚會被送去受死,hanna讓體弱多病的人為她朗讀,給她們舒服的住所及食物,讓她們在臨終前可以舒服的過日子,她比其他女監對待犯人的態度較為人性化,但最後Hanna卻被解釋為是個怪異的人,對於一個鄉巴佬文盲而言,所能選擇的工作有限,女監只是個工作,她真的弄得懂納粹到底是什麼嗎?或許無知無法作為免責的藉口,但這沉重的歷史重擔就該完全由這些社會底層的人來沉擔嗎?
17F我同意妳的說法!妳說得很有道理,沈重的歷史背後,不該由社會最底層的人來承擔,但現實的殘酷,卻又常常由這些人承擔歷史的錯誤,謝謝你寫出這段文字
18F您的分享真的很棒??想必受過深厚的文學訓練及評論的薰陶.....而且充分解決的我在看原文書時所產生的疑惑,謝謝您呀!!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60908
 
可以輕誦的書籍,無法傾吐的秘密:《為愛朗讀》 文:艾莫西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我知道這句話很俗;但是,看完了《為愛朗讀》這部宛如細針緩緩刺進般的心碎電影之後,這話的貼近度,在我心理久久盤踞不已…。
《為愛朗讀》這電影,中文譯名翻的很貼近。但是不全然只是關於愛或閱讀的電影。閱讀這件事,基本上被教育成是一種學習方法,因為閱讀本身往往是已經發生過 的事件或是有其背景的杜撰小說。小時候我們被老師指定要看某某書本,然後看完必須交出你從中學到了什麼的心得,這似乎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可是,《為愛朗讀》卻透過另一種角度來告訴我們,有些事實是我們這些後人怎麼閱讀都無法拼湊的真相;而,所謂的對錯,亦不是全然非正即反的二分論。
先說說《為愛朗讀》這個故事。一個15歲 的少年麥可,在某日上學途中忽然感到身體不適,在路旁狂吐不已。一名路過的女子漢娜見狀,提了一桶水桶清理了麥可的嘔吐物並送麥可回家。麥可痊癒後決定前 往答謝,卻與漢娜發生了關係,從此麥可便深深迷戀著漢娜。漢娜是麥可的初戀,漢娜最愛麥可在床上爲她朗讀一本本的世界名著,但是漢娜卻鮮少表示她對麥可的愛。某日漢娜被長官晉升內勤工作,漢娜卻焦躁不已,麥可完全不明白漢娜爲何有此反應。隔日,麥可再次前往漢娜住處,卻發現漢娜不告而別。直到多年後,麥可成了法律系學生,在一次老師帶著他們前往旁觀法院公開審理納粹時期的護衛兵案件中,麥可見到了出現在被告席中的漢娜,而關於漢娜最大的秘密,在麥可的心中 逐漸找出了答案…。
 我很喜歡這電影的平鋪直述,沒有太刻意的手法或誇張的配樂(是的!我覺得導演就連凱特溫斯蕾背部全裸或是露兩點都讓觀眾習慣成平靜),反倒透過安靜的力量 在對白中一次次向觀眾詰問。電影一開始我們看到了漢娜,形象是一個有點粗魯卻心腸不錯的車掌小姐(從她主動幫麥可清除嘔吐物可以得知);然而隨著劇情發展,麥可的直接更對比出漢娜的神秘,我們對漢娜唯一的認知只有她喜歡聽麥可朗讀。直到電影中段我們才知道,原來漢娜有過一段擔任護衛兵的背景,她曾執行過從「別人的角度」看來是不對的事情。但是漢娜卻與其他的被告不同,她承認了自己的「工作內容」,因為對她來說,這些所謂的惡行只是一份必須遵守的工作,她認為自己並沒有錯。我覺得漢娜這角色的設定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論點,也是我們很少會去思考的面向。如果單看漢娜這個人,你會覺得她是個大辣辣的單純女人(或是這也是她「知識不高」的伏筆)。如果論那些惡行,她說的似乎也沒有錯,她是一個受人吩咐的工作者,豈有違抗之理?而如果再看那十個她挑選的人這點看來,她又都挑體弱多病者。到底,她算是對還是錯,這是連法律都無法定奪的一件事。法律能看的,也只有事情本身;只能說漢娜的勤奮放錯了地方,她找錯了工作。但這卻又是因為她知識不高才可能無從辨識的原因,甚至到了最後,她都寧願隱藏自己這可能讓她羞愧的理由,成為終身監禁的囚犯。後人看的歷史真有真相可言?書上法律條約真能定奪是非?在《為愛朗讀》中,提供了我們有所思考的諾大空間。
 然而,上面那段看似硬生生的劇情卻只是電影的一小部份(是的請放心,這並不是《十二怒漢》或《勇者無懼》之類的電影)。我說過,這是一個愛與閱讀的故事, 漢娜與麥可之間的愛情,是全劇最深沉也最令人心痛的安排。年輕的麥可對漢娜的愛意猛爆熱烈,一幕麥可為了向餐廳老闆證明漢娜與他關係的一吻是全劇最浪漫的畫面。然而,漢娜卻始終不曾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許是年紀與身份上的懸殊使然);直到幾十年過去,白髮蒼蒼的漢娜再次見到麥可,原本想勇敢傳達的情意卻 又遭到麥可的冷漠「婉拒」。事實上我覺得麥可並非不願,或許是因為當年漢娜的不告而別對他產生的影響;以及再次見到自己最愛卻又是在這樣的場景之下,麥可 的反應其實非常合理。那麼多年來他從沒忘記過漢娜,電影當中出現的契訶夫著名短篇小說《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可以窺視一二。《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講述的是一段關於婚外情的故事,男主角在往後的生活中都無法忘卻那段感情,甚至在所有路過的人身上尋找對方的影子。用這個故事作為《為愛朗讀》中漢娜與麥可之間的形容,其實知道這部小說的人大概就可以全然感受。甚至在後來漢娜對照著麥可的錄音帶,一字一字閱讀著這本書時,真是讓我整個心都糾結了起來。然而,當漢娜終於接收到了麥可的情意,並決定像當年麥可一樣勇敢表達時,麥可卻無法立即坦然接受。當麥可問著漢娜這些過往讓她學到了什麼時,漢娜的一句:「我學會了閱讀」一語雙關,她不只學會了閱讀,還懂了麥可對她的愛。但是,一切卻都為時已晚…。
 書本開啟了漢娜與麥可之間的愛情,但最後也因書本成為了漢娜與麥可之間最遙遠的距離。當麥可整理好打算讓漢娜居住的家時,才發現這屋子再也無法等到主人。 終究麥可還是錯過了,他錯過了可以用書信向漢娜吐訴生活的機會,也錯過了可以讓漢娜勇敢去愛的方法;那幅被掛在牆上的畫,就像當年麥可在河邊爲漢娜寫的情詩般,「總有一天我會爲你朗讀這首詩」,這等不到的總有一天,到最後只剩下人事全非的唏噓。 真正必須朗讀的何其只是書籍本身?那永遠無法傾吐的秘密,在一本本世界名著排列下,竟成了麥可與漢娜之間最難跨越的隔閡。然而,無能為力卻是他們倆故事唯一的注解,沒有誰是誰非。 
 片尾麥可履行漢娜的遺言,在當年受害者收下漢娜的錫罐並放在被殺害的家人照片旁時,我相信漢娜終於得以平靜。而封閉自我已久的麥可,選擇敞開心防向身邊的人吐露這段深藏心底的秘密,我們都可以知道,總有一天其實就是今天;而那所謂「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所要傳達的,正是即知即行的道理。我想,漢娜也用自己的選擇讓麥可學習到人生最重要的真理,面對這樣深情對她的男人而言,也算是種最摯愛的回應吧(雖然還是不 免令我感到心酸…)。
 我必須說,《為愛朗讀》這電影對我來說,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我是說真的),不過我想其他的部份,就留給大家自己前往戲院感受吧!最後要補充的是,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字幕,因為《為愛朗讀》的片尾會出現兩大(原)製片人姓名,Sydney Pollack與Anthony Minghella,雖然他們都與世長辭,但是我覺得在《為愛朗讀》中還是可以很強烈感受到他們的存在。他們曾爲影史帶來很多經典的好電影,看完字幕是向他們致敬的最好方式!
如果可以,真的可以的話,我們都應該好好地,為了所愛的人,朗讀關於他身上的每一個故事。 如此,為愛朗讀,永不遺憾。
最後想說,我真的很懷念Anthony Minghella,看到片中的雷夫范恩斯還有凱特飾演的漢娜這個名字,還真會熊熊想到《英倫情人》啊!(因為茱麗葉畢諾許在《英倫情人》中也叫漢娜,而且她還爲雷夫范恩斯飾演的艾莫西「朗讀」…)。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12&eid=v212114
 
另詳參本館: 《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紐倫堡大審》 《德語課》《烽火孿生戀》《辛格勒名單》《日本右翼》 《日軍性奴隸》 《昭和天皇回憶錄》 《東京審判》 《靖國神社揭秘》 《東史郎日記》 《南京大屠殺》
(楨:《坂上之雲》和《龍馬傳》果然還是假文學影視之名販賣日本軍國主義,寓教於樂好洗腦如同好萊塢!另參本館:《日本百年》《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日本右翼》《當代好萊塢》)

坂上之雲>維基百科

坂上之雲(『坂の上の雲』,さかのうえのくも),是從2009年11月29日開始間斷性地在日本NHK電視台開始播放的13集特別歷史劇(屬於「大河劇」系列)。原作為司馬遼太郎的同名長篇歷史小說,在1968年(昭和43年)至1972年(昭和47年)間連載於產經新聞。「坂上之雲」本身意思是「順著山坡(坂)上升的雲」,折射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奮發圖強,學習追趕西方列強,國力不斷增強的情景。
  概要
原本作者司馬遼太郎不想將作品改編成電視劇,但是經由其夫人的授權,由NHK製作為「21世紀特別大河劇」。原先預定在2006年播放,但是因為製作經費高昂,和在2004年6月擔任編劇的野澤尚自殺,外加受到從2004年一直延續到2005年的「NHK的醜聞」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劇組把原先計劃給一時停頓了下來。
目前「坂上之雲」預定在2009年11月開始播放,作為大型歷史記錄片系列「日本計劃」(「プロジェクトJAPAN」)的一部分。全劇一共分為三部十三集,每集為90分鐘(一般大河劇為每集45分鐘),劇組為重現歷史地點如日俄戰爭,來到了中國和俄羅斯取景。第一部於2009年11月29日至2009年12月27日播放完畢。第二部和第三部則將分別在2010年及2011年陸續播出。
製作經緯司馬遼太郎生前雖然多數暢銷作品都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但僅本作他一直不願意接受改編。本人也在該作連載時也對讀者表示:「不願意映像化」。因為他不願意作品被誤解成讚美戰爭行為,這也不是撰寫本書的用意。當時,NHK就有提出拍攝計畫,但考慮2星期以後,司馬遼太郎還是拒絕。
司馬遼太郎過世後,1999年司馬遼太郎紀念財團同意NHK拍攝此作,此後,NHK也繼續取得司馬夫人福田みどり的同意,並從2002年開始組成製作團對開始製作。
2003年1月,NHK推出「21世紀特別大河劇」計畫,並預計於2006年推出此劇。但是2004年6月原編劇野澤尚自殺、2005年映像化推進海老澤勝二會長辭職等不吉事件接續發生,同時也製作費也超出預算,因此放棄於2006年放送的計畫,改以從2009年12月開始,每年放送4-5集,共3年的大計劃。並且把大河2字取消,改以「特別電視劇」之名。
2007年11月在筑波未來市開鏡,之後除了在日本各地拍攝外,還遠赴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等地取景。2010年9月21日在愛媛縣今治沖殺青。
  劇情介紹
「坂上之雲」描述松山藩出身的秋山好古和秋山真之兄弟,以及自幼一起長大的文學家正岡子規的故事,時代背景為明治時期的日本。故事前半是三位主人公的求學過程,對好古的騎兵,真之的海軍戰術研究,和子規對於日本短詩/現代散文改革運動都有詳細的描述。故事後半,特別是在子規逝世後,集中在秋山兄弟關連至深的日俄戰爭。作者司馬遼太郎企圖捕捉日俄戰爭的全貌,並且新一批角色登場,包括兒玉源太郎,東鄉平八郎,乃木希典等。
第一部
明治維新開始的那一年誕生的秋山真之,跟進入陸軍的哥哥好古一起住在東京。好友、正岡升一起在東京大學預備門上學。不過,對學生生活產生懷疑,真之從預備門輟學,進入海軍學校。另一方面,立志於改革俳句的升,也進入了帝國大學就讀,不過同時期感染肺結核。
甲午戰爭爆發時,秋山兄弟與子規從不同的角度,都參與了這場戰爭。當戰爭結束後,他們也都感受到了,日本前面則是要進犯遠東的大國-俄羅斯。
第二部
19世紀是帝國主義的時代,日本雖然打敗清國,但嚴重地感受到北方俄羅斯力量的威脅,當時,俄國力量已經深入中國東北,並控制旅順等重要軍事要地。
日本在維護自己領土與利益下,也體認到難免終將與俄國一戰。當時在外考察的秋山、廣瀨等人,跟政界人士積極地推動與英國同盟,以增加日本的國際支援。同一時期,清國內部的政治力量也在悄悄改變,八國聯軍以後,袁世凱掌握實權,除了要求各國返還管轄權以外,更積極地籌畫建立清國的新式軍隊。
另一方面,在日本的子規由於長期臥床,病情更加嚴重,1902-03年冬,他已經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也日益激發他的創作力量,東京根岸的子規庵聚集了一批與他志同道合朋友,一起為日本俳句作出貢獻。
俄國的尼古拉二世自從在日被刺殺未遂以後,對日本一直沒有好感,同時也支持俄國的東進政策,到20世紀初期,日俄兩國的關係逐漸惡化,同時俄國遠東總督也野心勃勃,意欲教訓日本這個「東洋的猴子」。
1904年2月6日,日俄開戰,日本海軍首先攻擊旅順港的俄軍。但旅順港已經被俄國建設成難攻不落的軍港,除擁有世界最大艦隊外,沿岸的火砲更是讓日軍毫無攻擊機會。
日軍聯合艦隊的參謀有馬良橘考量地形,建議採美西戰爭的「閉塞作戰」,並於夜間實施,降低被俄軍發現的機會。但實施3次的閉塞作戰均失利,且少校廣瀨武夫,也在第二次閉塞作戰中,因為搜救部下而被俄軍砲彈打死。
  登場人物
  主人公和松山的人
秋山家秋山真之(あきやま さねゆき)演:本木雅弘(少年期:小林廉)
主人公。幼名淳五郎,身邊的朋友都叫他「淳」。喜歡母親作的豆子,每次打仗的時候一定要吃,不過,吃了以後也會放屁。
少年時代是一個頑皮的少年,松山中學輟學後,進入東京大學預備門(高中)就學,由於生活條件不佳,後來也從預備門輟學,進入海軍學校。軍校畢業後,以少尉身份參加甲午戰爭。甲午海戰,由於自己的命令,使部下戰死,相當受到衝擊。甲午戰後留學美國,參觀了美西戰爭,並受到丁字戰法的啟發,日後應用在日俄戰爭海戰上。美國留學後,轉任駐英武官。
秋山好古(あきやま よしふる)演:阿部寬(少年期:田中祥平,青年期:染谷將太)
真之的哥哥,幼名「信三郎」,身邊的人都叫他「信」。少年時代在溫泉屋打工自學,日後先進入大阪師範學校,再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實際為軍官學校)。在陸軍大學就學時就把真之接到東京生活,並且資助他讀預備門。嚴格地教育弟弟。陸軍大學畢業後,留學法國學習騎兵,返國後建立日本騎兵學校(並為第二任校長)。甲午戰爭時參與陸戰、日俄戰爭時與哥薩克騎兵對決。
秋山久敬(あきやま ひさたか)演:伊東四朗
秋山貞(あきやま さだ)演:竹下景子  久敬的妻子。
秋山多美(あきやま たみ)(佐久間多美 → 秋山多美)演:松隆子
旗本隊佐久間家的女兒,好古的妻子。被好古稱為「眼睛像日本狆(小型犬)」的女子,最早是好古軍校時代寄宿在她們家認識,並且一開始相當輕蔑身份較低的秋山兄弟。好古自法國留學回來後,經介紹認識跟好古結婚。
秋山季子(あきやま すえこ)演:石原聰美  真之的妻子。
善四郎(ぜんしろう)演:森久保大河
  正岡家
正岡子規(まさおか しき)演:香川照之(少年時代:ささの貴斗)
真之的青梅竹馬,名子是常規、小名「升」。從少年時期開始身體就很不好,比真之還早一點前往東京讀書,且進入了東京大學預備門就讀。在預備門時期,認識了很多日後文壇好友,比如夏目金之助、山田美妙。在學時對俳句很有興趣,立志改革俳句,並建立新的文風。預備門畢業後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但也同時感染肺結核,返鄉治病。病癒後又回東京就讀,但後來退學,進入日本新聞社當記者。記者時期仍繼續從事俳句革新,而肺結核病也再發,但與此同時,也正是他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很不擅長英語,在預備門考試時,曾把「法官」和「幫間」彼此混淆。
另外,子規在預備門時代也熱中於當時剛引進日本的「野球」。雖不是野球的命名者(命名者為中馬庚),但也翻譯了其中一些詞彙,並留有一些照片。
正岡律(まさおか りつ)演:菅野美穗(少女期:吉田裡琴) 子規的妹妹。
正岡八重(まさおか やえ)演:原田美枝子  子規的母親。
大原觀山(おおはら かんざん)演:真実一路  子規的祖父。
  日本
  陸軍川上操六(かわかみ そうろく)演:國村隼
井口省吾(いぐち しょうご)演:堤大二郎
藤井茂太(ふじい しげた)演:宮內敦士
兒玉源太郎(こだま げんたろう)演:高橋英樹
乃木希典(のぎ まれすけ)演:柄本明
第一旅團長。僅用一日就攻陷了號稱要「半年才能攻陷」的旅順要塞。一般日本人評價他是軍神,但司馬遼太郎觀點,則認為他是「愚將」。
長岡外史(ながおか がいし)演:的場浩司
  海軍
八代六郎(やしろ ろくろう)演:片岡鶴太郎
廣瀨留學俄國時期官階為少校,廣瀨軍校時代的教官。比廣瀨更早到俄國留學,兩人一起在俄國觀察國情。
廣瀨武夫(ひろせ たけお)演:藤本隆宏
豐後國竹田出身。是真之在海軍學校早一年的學長,也是好朋友。擅長柔道、漢詩,獨身主義者。很早就感覺到俄羅斯將威脅日本,因此自學俄語。之後能力受到肯定,甲午戰爭後雖然地位仍不高,但受到拔擢以公費留學生身份,到俄國留學。在俄國時期也一面觀察俄國社會實況,並在社交場合認識俄國女子亞麗安娜,兩人成為戀人。但廣瀨終身獨身。日俄戰爭中受砲彈攻擊而死,頭顱掉到俄軍戰艦上。死後被追贈為軍神。
東鄉平八郎(とうごう へいはちろう)演:渡哲也
薩摩國出身,身任軍港吳鎮守府參謀長時代,訪問清軍北洋艦隊「定遠號」時認識真之。同時,也發現清軍戰力的實況,評價其為「生鏽的大刀」。對國際法很有研究,在甲午戰爭時擔任巡洋艦「浪速」的艦長,並下令擊沉當時載有清軍的英國船艦「高陞號」。甲午戰後與真之再會,並說服了當時動搖的真之。
山本權兵衛(やまもと ごんのひょうえ)演:石坂浩二
薩摩出身。海軍官房主事。跟東鄉平八郎在戊辰戦爭是戰友,日後播畫日本海軍,為日本海軍之父。
飯田久恆(いいだ ひさつね)演:蟹江一平
人見善五郎(ひとみ ぜんごろう)演:大木聰
沓澤皆蔵(くつざわ かいぞう)演:岩永ひひ男
飯牟禮仲之助(いいむれ なかのすけ}})演:永井慎一
山本半次(やまもと はんじ)演:赤木裕樹
  政治家
陸奧宗光(むつ むねみつ)演:大杉漣
高橋是清(たかはし これきよ)演:西田敏行
真之的英語老師,早先留學美國時因為不懂英文,簽了奴隸的賣身契,後來幸運被營救。在真之到美國參觀時,又巧遇真之,並且在旅遊時遇到幾乎滅族的印地安人,教育真之如果日本人不團結,將會像印地安人一樣被白人分化後滅族。日後還擔任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いとう ひろぶみ)演:加藤剛
日本首相。甲午戰前原本無意跟清國對戰,但因為軍派主戰,只好勉強同意。
早年因為留學歐洲,親眼見到列強的強大,所以一直不願意與大國敵對。內閣內的軍派對其相當不滿。
小村壽太郎(こむら じゅたろう)演:竹中直人
外交官。繼承了父親的債務,所以自稱是「世界最窮的外交官」。由於身高很矮,也被其他外交官戲稱為「老鼠公使」。在甲午戰爭前後擔任駐清公使,戰後感受到俄國威脅,提出了「日英同盟」的構想。
  市井的人
文人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演:小澤征悅
又名夏目金之助。在東京大學預備門時代,是真之與子規的同班同學,後來跟子規一起進入帝國大學就讀。畢業後,在子規的故鄉松山,擔任英語教師。為日本小說家,撰寫「我是貓」等作品。
森鷗外(もり おうがい)演:榎木孝明
本名森林太郎,與子規在日俄戰爭認識,當時擔任隨軍軍醫。將德國「戰爭論」翻譯成日文版者,也是日本文豪。
高濱虛子(たかはま きょし)演:森脇史登
河東碧梧桐(かわひがし へきごとう)演:大藏教義
  東京大學
清水則遠(しみず のりとお)演:菊地真之
井林廣政(いばやし ひろまさ)演:檜尾健太
菊池謙二郎(きくち けんじろう)演:野呂朋大
關甲七郎(せき こうしちろう)演:松村良太
  記者
陸羯南(くが かつなん)演:佐野史郎
深井英五(ふかい えいご)演:渡部賢治
熊谷直亮(くまがい なおすけ)演:神尾佑
  外國人
清國
李鴻章(り こうしょう)演:任大惠
丁汝昌(てい じょしょう)演:徐文彬(ジョ・ブンリン)
袁世凱(えん せいがい)演:薛勇
俄國
亞歷安娜(アリアズナ)演:Marina Aleksandrova 上校之女,廣瀨在俄國留學時與其相戀。
尼古拉二世(ニコライ2世)演:ティモフィー・ヒョードロフ俄國沙皇。皇太子時期曾經訪問日本,並被暗殺未遂。
美國
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アルフレッド・セイヤー・マハン)演:ジュリアン・グローバー
軍事學院教授,在真之訪問美國時接待他,並且送他自己的書。當時美國正準備與西班牙在古巴開戰,馬漢指引真之,美國人正在尋找「藉口」開戰。
製作人員
原作:司馬遼太郎(「坂上之雲」(「坂の上の雲」)文藝春秋出版社)
劇本:野澤尚,柴田岳志,佐藤幹夫
劇本修正:池端俊策,岡崎榮
音樂:久石讓
製作統籌:西村與志木,菅康弘,藤澤浩一
監督:山折哲雄,鳥海靖,松原正毅,宮尾登美子,松本健一,關川夏央,川口乾夫
導演:柴田岳志,佐藤幹夫,加藤拓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D%82%E4%B8%8A%E4%B9%8B%E9%9B%B2

我看日本大河劇「坂上之雲」 2010/04/26

忙了整整快一、兩個月,好不容易這個週休二日的假期得以好好在家休息,週六下午正在迅雷網站瀏覽值得觀看的影片時,突然發現到這一部非常棒的日劇:日本NHK的大河劇「坂上之雲」。
這部「阪上之雲」於2009年11月在日本開始播放,是日本NHK作為大型歷史記錄片系列「日本計畫」的一部分。全劇一共分為三部十三集,每集為90分鐘,較諸於NHK其他製作的大河劇每集的時間足足多了一倍。該片劇組為了重現歷史地點如日俄戰爭,甚至分別到中國和俄羅斯取景。第一部於2009年11月29日至2009年12月27日播放完畢。第二部和第三部則將分別在2010年及2011年陸續播出。
因此我週六花了一整個下午和晚上的時間,所看完的也只是已經在日本播放完畢的第一部而已,至於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內容,只能慢慢的等待囉!
雖然當我看到第一部日本海軍發動「甲午戰爭」的片段,以及劇中一些日本軍人用所謂鼓勵朝鮮和大清帝國獨立自主的說詞,
作為發動侵略戰爭的行為的藉口很不以為然,但畢竟這是以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上下一心發憤圖強作為切入點的小說,我也無法給予太多的譴責,尤其是甲午戰爭的結果,是敗在慈禧太后挪用軍費以及大清朝自己腐敗無能的情形下,我也只能說這是天意阿。
除此之外,我覺得整部劇情都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當時日本國民想要努力成為強國的一種強烈願望和實踐的精神,還是很值得令人學習和尊敬的。
「這是個多麼小的國家啊!」這是日本文壇巨匠司馬遼太郎,在他的經典小說「坂上之雲」中說的。這部小說主要再說明「明治維新」後的小國日本,想要在當時那個四週充滿列強環伺的世界中獨立,用一種所謂的「樂天主義」來面對現實世界的朝氣。
司馬遼太郎是日本一位著名歷史小說家,透過他那詩意般且簡要的筆觸所描述的歷史場景,總是讓人歷歷在目。「坂上之雲」這部小說可以說是司馬遼太郎的野心之作,是其所謂「維新三部曲小說」的壓軸代表作,其他二部分別是「龍馬來了」,(描寫幕末豪傑坂本龍馬的一生)和「宛如飛翔」。(描寫明治維新領袖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
而在「坂上之雲」這部小說裡,司馬遼太郎的企圖心更大,他試圖透過他的文字技巧,完整描述整個日本奮起復國,進而打敗歐洲大國俄羅斯的過程。
由於該部小說文字雖然精煉,但出場人物及環境卻非常複雜,因此司馬遼太郎在世之時,一直拒絕這部小說被拍成電視劇或是電影,直到他逝世之後,他的遺孀才同意NHK電視台將此小說取材改編。
「坂上之雲」這本小說,在日本素有「國民文學」之稱,歷年來銷售高達2,000 萬冊,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日本上班族人手一冊,作為磨練自己在職場上工作意志的必讀經典。
「坂上之雲」的意思是「山坡上的雲」。日語的「坂」(SAKA)也是漢文「坡」的意思。整個詞句的意思是說在崎嶇的山坡上是很難向上登高的,但為了能夠在坡上看望天上的雲彩,仍舊要努力向上攀爬。
小說的內文是這樣說著:「登高,山頂自有青天。倘若正有一朵白雲閃耀著,那就順著路爬上去吧,對著那坂上之雲。」
也就是說,作者利用這種辛苦登頂的過程,來象徵日本要獨立在世界上的勇氣,而天邊的雲彩,則象徵那份想要成為像西方列強一樣富強的國家之夢。
「坂上之雲」這部連續劇的故事,主要在描述松山藩出身的秋山好古和秋山真之兄弟,以及自幼一起長大的文學家正岡子規的故事,時代背景為明治時期的日本。
故事前半是三位主人公的求學過程,對好古的騎兵,真之的海軍戰術研究,和子規對於日本短詩/現代散文改革運動都有詳細的描述。
故事後半,特別是在子規逝世後,則集中在秋山兄弟關連至深的日俄戰爭。作者司馬遼太郎企圖捕捉日俄戰爭的全貌,並且還陸續安排新的一批角色登場,這些人物包括兒玉源太郎,東鄉平八郎,乃木希典等日本近代史的名人。
實際上,秋山好古和秋山真之兄弟在日本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還影響了日本近代史的發展。最主要的角色是弟弟真之,他在日本的人氣至今依舊居高不下,出生於明治元年(1868 年)的秋山真之,一生見證了明治維新復國的歷程。
他是天才型的海軍參謀,本身經歷了日清戰爭(甲午戰爭)黃海大海戰和日本海大海戰(日俄戰爭),以創新戰術思維,幫助日本海軍戰神東鄉平八郎打贏了奇蹟式的勝仗。東鄉平八郎在日本海大海戰之前,發給海軍將士的著名電文:「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各員一層奮勵努力。」就是出自秋山真之之手,這句話在往後50 年,一直都是是日本軍魂的重要啟示。
而哥哥秋山好古更是不簡單,他一生奉獻給日本新陸軍的發展,孤身遠赴法國取經,學得了全新的騎兵戰術,被喻為日本「騎兵之父」。
秋山好古也是日本陸軍天才將領兒玉源太郎的參謀長,(兒玉曾任台灣總督,晉用後藤新平讓台灣近代化是兒玉對台灣的最大貢獻)好古以新式騎兵戰術,在日俄奉天戰役中,擊敗了當時堪稱天下無敵的俄羅斯哥薩克騎兵,也在二○三高地攻防戰,幫助日本軍神乃木希典將軍突破戰場困境,
這些都是兒玉源太郎和秋山好古的功勞。
雖然「坂上之雲」這部大河劇全部播完等等到2011年,但以日本NHK製作精良的水準和第一部播映完後的品質,我覺得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歷史劇,同時也是可以簡易而且輕鬆了解日本近代史的一部電視劇。
  ○司馬遼太郎簡歷:
司馬遼太郎(1923年8月7日-1996年2月12日),是日本的大阪出身的小說家。本名福田定一。專攻歷史小說。筆名司馬遼太郎是「遠不及司馬遷」的意思。被認為是日本大眾文學的巨匠,也是日本國民中最受歡迎的作家,被認為是中流砥柱般的人物。
司馬遼太郎最重要的文學成就在描寫江戶末期的歷史小說。透過他筆下描寫出來的人物如坂本龍馬等,如今已成為時代劇裡反覆傳誦的典型。司馬筆下的人物在那個幕藩制度崩潰的時代裡,一面承傳著根深蒂固的傳統,一面對嶄新的未來抱持着光明的想望。評者認為這樣的性格呼應着日本人一世紀以來面對現代化與傳統時的心情,也是司馬的小說歷久不衰的原因。
http://tw.myblog.yahoo.com/shane_liu2003/article?mid=44398&prev=44423&next=44380

龍馬傳>維基百科

《龍馬傳 RYOMADEN》(日語:龍馬伝)是NHK於2010年1月3日~11月28日播出的第49部大河劇,全48集。描述幕末志士坂本龍馬33年的生涯。
  目錄
1 概要
2 故事大綱
3 工作人員
4 登場人物/演員
4.1 主人公
4.2 坂本家的人
4.3 土佐的人
4.3.1 岩崎家
4.3.2 武市家
4.3.3 平井家
4.3.4 土佐藩主・山內家
4.3.5 土佐藩上士
4.3.6 武市道場門生・土佐勤王黨員
4.3.7 土佐藩下士
4.3.8 其他人
4.4 龍馬的同志門
4.4.1 龜山社中、海援隊
4.4.2 勝塾・海軍操練所的學生
4.5 幕府
4.5.1 將軍家
4.5.2 幕閣
4.5.3 幕臣
4.5.4 京都見廻組
4.6 朝廷
4.6.1 皇室
4.6.2 公家
4.7 諸藩
4.7.1 長州藩
4.7.2 薩摩藩
4.7.3 越前藩
4.7.4 會津藩・新選組
4.7.5 其他諸侯
4.7.6 其他武士
4.8 其他人
4.8.1 江戶的人
4.8.2 京都的人
4.8.3 大坂的人
4.8.4 長崎的人
4.8.5 外國人
4.8.6 美國
4.8.7 英國
4.8.8 其他
4.8.9 明治15年(1882年)的人
5 放映紀錄
5.1 總集版
6 本劇花絮
7 相關出版品
7.1 DVD・Blu-ray
7.2 原聲帶
7.3 書籍
7.4 其他相關出版品
8 相關條目
9 資料來源
  概要
本劇為自『新選組!』後6年以來的原創劇本,另外也是自1968年的《龍馬來了》(改編自司馬遼太郎的小說)之後,再度以坂本龍馬為主角的大河劇。劇本則由《HERO》等著名日劇的編劇福田靖所撰寫。
日本放送協會在2008年11月6日宣佈此齣大河劇將由福山雅治演出坂本龍馬。據說是因為坂本龍馬創立「海援隊」活動地點正是福山雅治的故鄉長崎,NHK屬意由其擔任主角,因為他不但演紅福田靖編劇的《神探伽俐略》系列作品,2008年主演電影版《嫌疑犯X的獻身》更創下200萬觀影人次,兼具人氣和買氣,是不二人選。導演組長為大友啟史(2007年的《禿鷹》、2009年的《白洲次郎》)。
演出時化妝採受日曬產生黑皮膚的方式呈現,屬於忠實再現龍馬時代的方式。
故事內容以幕末時首屈一指的企業家岩崎彌太郎的觀點出發,岩崎彌太郎與坂本龍馬同樣出身土佐藩,兩人之間曾有深交,彌太郎並且在龍馬的海援隊擔任過會計職務。明治維新後,彌太郎也開創了三菱財團。本作也分為四個段落,分別是
SEASON1「RYOMA THE DREAMER」(第1回〜第13回)
SEASON2「RYOMA THE ADVENTURER」(第14回〜第28回)
SEASON3「RYOMA THE NAVIGATOR」(第29回〜第38回)
SEASON4「RYOMA THE HOPE」(第39回〜第48回)
本作全篇採30P攝影機實施攝影。該機器在《白洲次郎》和《坂上之雲》等特別歷史劇中也採用。在大河劇中是第一次採用。
主角福山雅治在亞洲人氣很高,放送前有很多海外的詢問。2010年11月15日台灣開始放送,韓國則在2011年1月放送、泰國在2011年2月放送。其他像中國、香港、越南等地也都在交涉中。
與節目一起進行的就是2010年大河劇特別展「龍馬傳」,並在江戸東京博物館、京都文化博物館、高知県立歴史民俗資料館、長崎歴史文化博物館等地展出。展出文物包括龍馬的書信、遺物等,共170件,為史上最大龍馬展,入場者累計在東京有14.1萬人次、京都有6.7萬人次、高知縣有3.2萬人次、長崎有4.6萬人次。此外,NHK大河劇「龍馬傳」也展開日本全國巡迴展,到日本各地展出相關照片。
  故事大綱
明治15年(1882年)、郵便汽船三菱社長・岩崎彌太郎接受高知縣土陽新聞社的記者・坂崎紫瀾的採訪。坂崎要調查埋葬於鄉土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的事情,彌太郎則是回答「真討厭坂本龍馬。這樣令人生氣的男人那裡都不會出現」、但他的表情不知為何卻是笑著的。於是彌太郎開始說出關於龍馬的回憶…。
龍馬出身自土佐國下級武士的家庭,為第二個兒子。從小是愛哭鬼,也認識了比如武市半平太等朋友。由於膽小,他的姊姊乙女從小教他劍術。
龍馬成年後,前往江戶千葉道場學習劍法,並取得高深的劍術。在道館的千金千葉佐那子雖對他傾心,但龍馬一心繫於「黑船」,也就並未接受這段姻緣。在遇到黑船之後,他對洋人的觀點大幅改變,並在他心中種下種子,也讓他跟仍在土佐的朋友們有所區別。他認為,外人駕駛著黑船,無法用一般的劍術對抗,必須跟洋人一樣建立現代化的軍隊才行。日後,武市等人結組「土佐勤王黨」,龍馬雖參與了,但最後還是脫離陣營、脫離藩國,成為一介浪人。
在江戶,他認識了影響他至深的老師:勝麟太郎(勝海舟),於是一起協助他在大阪建立海軍學校。與此同時,日本攘夷的風氣日盛,朝廷也想借這股力量壓迫幕府攘夷,在土佐,武市半平太等人暗殺了上士吉田東洋等人,擁戴舊藩主山內容堂,並意欲進京勤王。但容堂貌似嗜酒,卻使用高度的政治手腕,瓦解了土佐勤王黨等人。此時的龍馬,也就跟舊日好友分離,並一心在大阪建立海軍。
海軍操練所關閉、摯友武市半平太死後,龍馬變了,以前那個土佐的小少爺、脫藩浪人的模樣已經不復存在。
受勝海舟之託,龍馬等浪人被薩摩的西鄉吉之助接收,幫他們開船、搬貨。一日來到長崎。在長崎,龍馬等人遇到了縱橫在商場的日本與各國商人,大開眼界,於是有了新的視野與想法。同時,在長崎也認識了當時被視為是朝敵的長州人,比如高杉晉作等。龍馬此後就在長崎結成了「龜山社中」,表面上從事船運工作,其實在幫薩摩與長州結盟搭線。
長州後來獲得軍備,意欲擺脫幕府獨立,被幕府包圍圍剿,在第二次征伐時,長州軍擊敗幕府軍,且親征的將軍突然死亡,幕府士氣大衰。其他藩國開始騷動。在馬關戰役中,高杉晉作等參與陸戰、龍馬則與當時的龜山社中夥伴參與海戰。
長州征伐後,土佐國在長崎設置「土佐商會」,派岩崎彌太郎為代表充實藩國財政。此時龍馬的龜山社中改名為海援隊,繼續從事海運工作,並與土佐國聯繫,而彌太郎也在此時幫海援隊處理財務。
但此時政局快速變動,薩長同盟已經預備聯手以武力推翻幕府,跟龍馬主張迫使幕府「大政奉還」天皇的路線不一。龍馬此時透過後藤象二郎的引介,打算推動薩長與土佐聯盟,且說服山內容堂推動「大政奉還」。
在薩長、幕府之間遲早一戰的氣氛下,龍馬也成為了被狙擊的目標。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9%BE%8D%E9%A6%AC%E5%82%B3

救歐債大鬥法 梅克爾勝歐巴馬【聯合報2011.12.12

紐約時報報導,歐盟峰會9日提出歐債危機最新解決方案之際,美國與德國卻對如何處理此次危機不同調,美國力主撒錢救市、速戰速決,德國卻認為應趁此良機改善歐盟體質,美國總統歐巴馬要求撒錢刺激經濟的主張,過於短視。
歐巴馬對於自己成功處理次貸風暴,避免美國經濟崩潰十分自豪。他相信,正是由於聯準會砸錢救市,才讓全世界躲過大蕭條。
歐巴馬將歐債危機視為總統連任之路的重大威脅,因為若歐洲國家實施的撙節措施讓景氣更衰退,將拖累美國經濟。德國官員對此心知肚明,私下抱怨歐巴馬要求歐洲砸錢救市,只是為了自己明年的選舉考量。
德國將歐債危機視為改革契機:若非公債殖利率超過7%紅線,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不會被迫辭職;若非市場對歐元失去信心,多數歐盟國家不會同意國家預算受監督,遑論赤字超標將受懲。
許多德國人認為,英美兩國對於金融業的保護與推崇,正是近年來西方國家競爭力不敵東方新興國家的原因。大型銀行創造泡沫經濟,危機時又要求政府提撥巨額紓困款,卻從未締造可長可久的經濟成長;反觀德國模式卻能奏效,今年德國出口將創1.3兆歐元(約台幣52兆元)新高。
歐巴馬擔憂歐盟峰會通過德國主導的加強財政同盟方案,特地派遣財長蓋納出訪警告歐洲。
歐元區國家迫於借貸成本不斷上升,別無選擇,只好追隨德國。顯然這次梅克爾贏了。

英相拒新歐盟條約 副手不滿【經濟日報2011.12.12

雖然英國首相卡麥隆在上周布魯塞爾高峰會否決歐盟條約修訂案獲得英國多數民眾支持,但副首相克萊格(Nick Clegg)稍早的支持態度卻一百八十度轉變,說他感到「生氣」,指責卡麥隆此舉不利英國經濟利益。
克萊格的憤怒,使籌組英國聯合政府長達19個月的保守黨與勢力較小的自由民主黨陷入最嚴重的緊張關係,而一些歐洲議員此刻則把英國視為破壞協定達成「老鼠屎」(deal breaker)。
英國獨立報11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指克萊格私底下非常不爽。他擔心英國影響力減少,可能變「歐洲孤鳥」,對倫敦而言,對美國的影響力與外國投資都會變少,「使英國被孤立,這不符國家利益」。
不過英國外交大臣海格(William Hague)11日則表示,卡麥隆此舉不會使該國陷入孤立,或被歐洲邊緣化。
根據英國星期日郵報10日出爐的民調,大多數英國人認為卡麥隆否決歐盟條約修訂案是正確的抉擇,他贏得62%民眾支持,僅19%受訪者認為他做錯了。
不過歐盟廣泛認為卡麥隆動用否決權誤事,更傳出卡麥隆在歐盟峰會陷入孤立,遭法國總統沙克吉冷落。
每日郵報報導,卡麥隆在歐盟高峰會歷經一整晚煎熬後,走向沙克吉伸出右手準備握手,但心存芥蒂的沙克吉假裝沒看見,飛快轉向一旁朝他人揮手,此舉被解讀為不爽卡麥隆。遭冷落的卡麥隆只好把伸出的手拍拍沙克吉肩膀,昂著頭走過,臉上還帶點苦笑。

歐洲債信 穆迪下季重估 歐美股收黑【經濟日報2011.12.13 (楨:美英唯恐歐盟壯大,試圖裂解不成!再讓打手信評出擊!)

信評業者穆迪公司(Moody's)12日宣布,將於明年第一季重新評估歐洲國家的債信評等;標準普爾公司(S&P)並警告,歐元區化解危機的時限日漸緊迫,恐面臨降評。
穆迪以歐元區持續缺乏決定性的政策措施為由,重申將在明年第一季重新評估歐盟國家信評的決定。雖然在歐盟峰會中,26國達成協議要厲行財政紀律,短暫提振市場信心,但穆迪認為峰會幾乎沒有提出新措施,意味高負債國在公債市場將遭遇更多困境。
穆迪宣布此消息後,道瓊歐盟STOXX600指數跌逾1.5%,歐元兌美元盤中下跌1.26%至1歐元兌1.3218美元,歐洲政府債務違約擔保成本也攀升至歷來新高。
紐約黃金2月期貨最低跌3.3%至1,660.3美元,跌幅創三周來最大;紐約原油1月期貨最低跌1.85%至97.57美元。
 相關新聞
歐盟峰會達協議 歐財政聯盟成形 全球股市勁揚
壓力測試結果 歐銀需增資1,528億美元
IMF救歐債 美無意注資
英攪局 恐自食苦果
要求特權 英國搗蛋被孤立
伊爾艾朗專欄/歐洲央行踢皮球 救市沒誠意
彭博資訊/歐洲財改綁救市 當心兩頭空
名家觀點/陶冬:歐洲財政同盟 中看不中用
歐盟防長決議,集資提升軍力2011-12-1(楨:歐債危機反促使歐盟各國在國防/貨幋/財政……一體化)

標準普爾烏龍 誤降法國債信評級 2011-11-12 (另參本館:經濟巫師
信評公司 守門人或麻煩製造者?
歐元區經濟報告出爐 法現警訊 三A債信岌岌可危
債券殖利率飆…法國告急 芬蘭拉警報
穆迪降德10銀行信評 惠譽對美銀行業示警
歐元區15國 標普列負向觀察
歐盟反擊 抨擊信評機構是金融海嘯幫兇
觀察站/標普 捲入政治漩渦
國際降評潮…葡降至垃圾級 日法被點名
三大信評 輕放美國 看扁歐洲
避風港!美債搶手 殖利率跌破2% 2011-11-10

倒述

(楨: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和南歐的歐豬四國聯想到布羅代爾的《地中海史》之長時段下之地中海衰退史。該書從總體觀視角出發,將地中海世界視爲一個整體加以全面考察,獨創了“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的曆史時間三分法”理論,並以此爲“解釋工具”來確定各種物質與非物質的因素對曆史發展的不同程度的作用。又由西方民主和文化起源地古今希臘皆衰亡於民粹暴民式民主聯想到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歐豬四國 民主形式萬歲 民粹亡臺)

公投紓困協議橫生枝節 希臘爆新危機2011-11-2
公投的弔詭(另參本館:公投誰不會玩)
希臘民主悲喜劇
民主的實現與侷限
流產的公投與希臘的鬧劇
西方的沒落
撙節時代 歐美福利制度面臨存亡危機
逃稅成全民運動 南歐地下經濟占兩成
貪婪時代的終結
IMF憂全球經濟陷「失落十年」
希臘要公投是否接受紓困 歐美股暴跌
被歐債拖累 明富環球破產
明富環球破產 金融業不怕
歐債危機燒 亞洲冒黑煙
陳冲領軍成立景氣對策小組
劉憶如:將衝擊訂單
希臘公投4變數 步步驚
希臘公投若否決紓困 歐元區恐解體
希臘公投震撼彈 全球經濟面臨衰退
不知好歹的希臘 禍延全球
希臘政府內鬨 公投添變數
希臘紓困 德法下通牒
希願撤公投 歐美股市翻紅 2011-11-4
政治賭徒 希臘總理這回輸了!
希臘總理下台 成立聯合政府保紓困案 明年2月大選
歐央行前副總裁 任希臘總理
希臘擠兌!領走近3%全國存款額

減債方案未過 義拉警報 借貸成本激增 2011/11/04
步希臘後塵? 義公債殖利率飆新高
全球急救義大利 貝老打瞌睡
預算案過關 義總理寶座仍不穩
老貝搞砸義國 連歐洲都受累
義總理支出案過關 下台聲再起
義總理允辭職 美股歐元叫好 2011-11-9
希臘之後又一人! 義總理被逼下台
老貝叱吒義政壇 一本風流帳
貝老辭職 問題還在
義殖利率飆升 歐美股重挫 2011-11-10
義大利提改革案 歐美股回穩 2011-11-11
義大利若陷倒債危機 比希臘更嚴重
殖利率飆高 沒人買公債
義國新預算過關 歐美股歡呼 2011-11-12
義、希政局趨穩 全球股漲
蒙提出任義總理 歐股先漲後跌 2011-11-15
義西公債殖利率飆 歐美股跌
義大利新內閣專業入主 撇政客舞伶(另參本館:解毒馬蕭配)
比利時同志總理上台 終結無政府2011-12-6(另參本館:比賣國為榮
無政府狀態542天 創世界紀錄 經濟問題 新內閣首務

西法公債殖利率飆升近7% 歐股跌五周來新低 2011-11-18
西大選人民黨大贏、美減赤破局 股市全趴 2011-11-22
歐債搞垮執政黨 又增西班牙
人民黨領袖拉霍伊坦言:救西班牙需要奇蹟
歐債危機 愛爾蘭也中彈
西、葡嗆撙節 軍人也上街
歐債燒到東歐 匈牙利求金援 2011-11-23

歐元區 明年不排除深陷衰退
歐洲經改失利 全球代價慘重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風暴不會擴及全球
歐元區工業生產下滑 跌幅兩年半最大
歐元區連環燒 Q4恐爆衰退
歐債解危 明年Q2才有望
名家觀點/歐債 不會成為雷曼第二
巴菲特:歐洲經濟 十年後更強
羅傑斯:100%會再爆金融危機
索羅斯:歐元危機 比次貸還棘手
歐元區瓦解 惡夢恐成真

遏危機 梅克爾:歐盟要更團結 2011-11-14
歧見加深…法籲ECB印鈔買債 德反對
德國減稅 感謝民眾扛起歐債
歐元區問題多 德人懷念舊貨幣馬克
出手救希臘 梅克爾:最後一次
懶惰鬼希臘欠錢 德國為何埋單?
德與希臘 恩仇難解
德國發債失利 歐元區瓦解機率升高 2011-11-28
歐債風險飆高 美股重挫 2011-11-24
雙英膠著 台股創2年新低(另參本館:2012大選)
唯恐兩岸利多泡湯 外資先落跑
政府護盤 台股守住十年線
美感恩購物季 524億業績創紀錄 美股收紅 2011-11-29
亞股領漲台股勁揚114點,量能不足反彈恐有限
六央行聯手救市 歐美股市狂飆 台股破底解危 2011-12-1
G6打強心針 西法公債熱銷
觀察站/美元及時雨 不能澆熄歐債風暴
薩夫特專欄/六大央行聯手 聲譽大於實力
觀察站/聯合干預 只是緩衝非解答
聯合筆記/六國聯軍救市真相
美失業率降至近三年最低 復甦添馬力(楨:?另參本館:歐巴馬 )
美失業率降 利多無效 美股平盤作收
台股量縮至582億 下跌至7098點 2011/12/04

歐洲危機 讓美國愈來愈恐慌 (楨:美英唯恐歐盟壯大,試圖裂解不成!)
歐債危機蔓延 英國央行按兵不動 2011-11-11
歐債輪誰落馬 英財相點名法國
英政府為歐元解體預做準備
英國大罷工 1日蒸發5億英鎊 2011-12-1(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穆迪警告:美減赤若變卦 將降信評
協商失敗 美被迫啟動自動減赤機制2011-11-23
美國還能領導全球經濟嗎?

G20峰會/未加碼援歐 美歐股跌 2011-11-5
援助歐債危機 展現中國巧實力
中國有機會成為G20峰會贏家
沙克吉求救 胡錦濤點頭 2011-10-28
沙柯吉乞援中國 法反對黨砲轟
歐洲求援 陸:將見相關部門
陸:擴大投資貿易金融合作
拔刀相助 大陸坐穩高姿態
解決歐債協議 中:積極但艱難
徹底解決歐債危機 得看美中臉色
IMF救歐債 美無意注資
救市非無條件 歐媒:窮國救富有點難
中國救歐債 金援千億美元
專家激辯 多數傾向有條件援助
EFSF 可望發行人民幣債券
陸已購EFSF債券 可能持續加碼
中國不是歐債救世主
陸前官員:中國援歐遇瓶頸
援不援歐?陸媒:取決可靠回報
歐債陸救? 眾說紛紜
商務部長:積極挺歐 胡錦濤訪奧 可能伸援歐債?
胡錦濤:歐洲可克服債務危機
人行有條件購千億美元歐債 胡錦濤:解決歐債主要靠歐洲
北京坦言 「不可能英雄救歐」
外媒諷中趁人之危
圍堵中?德反對用SDR強化EFSF
歐洲可能明年承認中市場經濟地位
陸專家:援歐難度高 中不應出手
歐債救星與失格的台灣人(另參本館:真有哈臺族?)
援歐是人民幣國際化捷徑
拯救失落10年 拉加德籲中放鬆貨幣政策
陸專家:為何要幫歐有錢人
歐債敲警鐘 亞元路迢迢
亞元誰說了算 大陸逼退日本
歐洲招商 陸企海外投資豐收
大陸錢潮湧進 歐洲焦慮拒或迎
歐債危機 歐洲央行是唯一救星
金磚五國拯救歐豬五國?
求中國注資歐洲是不是向龍叩首
歐債危機陸伸援 開政治價碼遭拒絕?
未持希義西國債 中行:不受歐債影響
大陸趁金援歐盟提3條件 遭拒
IMF、亞銀籲中印出手救歐元區
世銀:中國不該救歐洲
林毅夫:大陸無力救歐債
金援歐洲 陸外交部強力回絕
中國促勿將經濟合作政治化
歐盟或將提前承認陸市場地位
歐元之父孟代爾:陸別借錢給歐元區

人民幣案美參院過 眾院挑戰大 2011-10-12中央社

美國聯邦參議院今天投票通過制裁中國大陸操弄人民幣的法案。由於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不傾向表決此案,除非此案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核心議題,它要在眾院過關還有得拼。
 相關新聞
日政府「干預到滿意為止」 日圓重貶 2011-11-1(楨:只准美友干預不許美敵干預!)
報復人民幣 對美國經濟不利
制裁人民幣匯率案 歐巴馬反對
美國政治風險
人幣制裁案有用?美國人都懷疑
逼升人民幣 美國如何拿捏分寸
蓋特納籲中國 速允人幣升值
人民幣法案 陸學者:兩敗俱傷
陸外交部:人民幣案損人不利己
人民幣若升值 美通膨更慘
反擊參議院 陸三大部門齊轟
人行警告 恐引發貿易戰
人民幣若遽升 陸出口剉咧等
美中匯戰可能點到為止
美匯率草案 陸商務部:不公正
中國強烈反擊:匯改以來升值近30%
中方邊罵邊承諾改革

揭穿老美假道學的面目……吵嚷不休的中國人民幣議題,說穿了就是虛偽二字。
普丁:美元壟斷是世界經濟寄生蟲
敏感期 美延後匯率報告 2011-10-15
人民幣 升值壓力緩解
「匯戰」 美、中都不想鬧大
大陸9月加碼美債113億美元達1兆1,483億美元 穩居美國最大債主
中國發動遊說 手段純熟
人幣案 陸專家:不必過度反應

人民幣升值 不受外力脅迫
溫家寶表態 不會加速升值
美通過涉匯法案 人民幣嗆貶
人民幣帝國 築長城抗美元
官方智庫:該讓人民幣走弱了
全球對沖基金做空中國
人民幣連貶3天 長期看升5字頭 2011-10-15
歐債拖累中國10月外銷減速
大陸救出口 要靠非洲拉美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預言:逆差兩年後出現 人民幣會貶
美10月貿易逆差降4% 赤字降30%
美10月貿易逆差 近10月新低 但進出口值皆告萎縮,顯示內外需求均不振。
中願進口美國產品但受限制
為亞洲四小龍代工 陸成順差替死鬼
大陸前11月順差1383.98億元 年減18.79%
中國世界貿易第1大出口國及第2大進口國 世界經濟陸貢獻超美
高盛:陸16年內取代美 成世界第一經濟體
美前商務部長:中國 將決定全球經濟成長
林毅夫預言:2030年 中國躍經濟最強國
美國國會成立的一個獨立委員會表示:人民幣10年內威脅美元地位
諾貝爾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西蒙尼‧詹森預言:人民幣 25年後取代美元
學者:人幣30年內成自由兌換貨幣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20年內 美元仍是老大
人民幣取代美元需要過三關:貿易結算貨幣;國際投資貨幣(楨:此投機性中不要);國際儲備貨幣。
熱錢月流1800億 人幣走勢看貶
市場觀點:熱錢撤離 逼人行出手
陸媒:11月人民幣貶0.5%
G20逼升人民幣 胡錦濤堅拒 2011-11-5
三年首見 人民幣連六天盤中跌停2011.12.08
陸官方表態:未操縱匯率 走勢可證明
滙豐:人民幣升值潛力 長期看好
熱錢避險 人民幣反轉走貶
有升有貶 人民幣將更市場化
中國將維持穩健貨幣政策
看匯率 夏斌:明年人民幣升壓變小
人民幣升值預期 急凍
陸港貨幣互換規模 倍增
夏斌:搶人民幣離岸 台灣不夠積極
夏斌:兩岸速簽貨幣清算機制

中美大戰 掃到美零售業巨頭沃爾瑪
流彈波及 工廠傳惡臭 可成停工早有端倪
陰謀論陸反擊蘋果 向可成開刀
外交部談沃爾瑪事件:外企不能僅靠優惠政策
削蘋果大陸推環保稅

中國駐世貿組織大使易小準:中國與世界實現共贏2011-12-12 新華國際(另參本館:《中國入世》)

入世10年,中國對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可以從經濟、政治、法律三個方面來認識。
經濟上,入世10年,中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進出口已佔到全球進出口的十分之一。這一數字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對中國而言,中國出口佔世界十分之一,說明中國的外部需求有多麼大,中國GDP增長中有多麼大一塊是靠向世界市場出口拉動的。這是中國參與全球化,融入世界的最重要標志之一。對世界而言,中國進口了全球近十分之一的貨物,這證明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兩個十分之一,既反映了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顯示了世界對中國的重要性,是一個“雙贏”的典型。
政治上,縱觀世界近代史,我們不難發現,從1840 年至今的170多年歷史中,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曾經做到進出口佔全球十分之一——英國、美國和德國。今天,中國也做到了。而且,中國是做到這一點的唯一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增,實現歷史性跨越,使中國歷經百年滄桑後,終于完成向世界經貿大國的轉變。對世界而言,中國入世10年,是中國與各國分享繁榮、實現互利共贏的10年。中國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每一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從中國的參與中獲得好處。中國以大國身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實現發展目標,展示了中國說話算數、勇于擔當的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10年歷程也證明了世貿大家庭接納中國是一個正確的抉擇。這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勝利,也是現代國際關係史上一個成功的范例。
最後,從法律上看,對內而言,中國入世10年,守諾履約,遵循國際規則和市場經濟理念,開展了大規模的法律法規清理工作,穩步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世貿原則的法律體係。
 相關新聞
中國入世十年「與狼共舞」?
入世十年 中國的成長與反思
巴西又在WTO向人民幣發難 實為行貿易保
瞄準人民幣 WTO同意明年討論貨幣傾銷
陸入世十年 美譴責國家資本主義
VS
美媒:美應向中學習計畫經濟
北京措辭強硬:美保護主義升級
貿易戰一觸即發 台商皮繃緊
中願進口美國產品但受限制
陸太陽能電池 遭美雙反調查
反擊「雙反」措施 陸14家太陽能廠聯合抗美
中輸歐皮鞋反傾銷案 WTO判歐盟敗訴
積極應對多層木地板相關產品雙反 陸企首次完勝
王岐山:中美經濟問題政治化 雙輸
中美太陽能「雙反」戰 恐雙輸
中對美反擊 太陽能貿易戰開打
太陽能企業:美國別傷人害己
陸製太陽能產品 恐遭美封殺 (另參本館:綠能產業(一)
美反傾銷調查 中國太陽能業黯淡
貿易戰 恐阻礙陸十二五新能源發展
形勢逆轉 陸風電業恐死一批
太陽能電池 兩岸囊括8成
過度投資 LED業不再發光發亮
電動車市場慘 比亞迪難挽頹勢
太陽能輸美雙反案 陸轟挑釁
十二五太陽能發電目標提高50%
陸遭雙反 盧明光:台廠未必得利
報復!陸醞釀提高多晶矽關稅
衝擊發酵 太陽能組件恐大漲
雙反 美、加盯上陸鋼製品
保護主義當道 佛山輸歐陶瓷少16.5%
美歐化纖原料乙二醇EG涉傾銷 大陸調查
大陸毛巾 台灣擬續課反傾銷稅(另參本館:欺中怕美

陸CPI驟降 經濟軟著陸成功 2011-11-10 工商時報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9)日公佈10月份CPI升幅為5.5%,連續第3個月下降,也創下近5個月來新低,與9月份相比,更大減0.6個百分點,是2009年2月以來的最大月度降幅。
 通貨膨脹風險驟降,被視為是大陸經濟「軟著陸」的成功象徵,也讓投資人對於政策放鬆預期普遍增強,但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穩情況下,市場普遍認為信貸政策鬆動空間有限。
 相關新聞
世銀:陸軟著陸 今年成長率9.1%
大陸經濟 林毅夫:還能高速發展20年
歐債導致原物料行情回檔
歐債 反助金磚四國抑制通膨
製造業降溫 陸11月PMI跌破50
出手救市 人行調降存準率2碼
大陸降息 最快明年初
大陸銀根鬆了 幅度將超預期
名家觀點/中國人行 發射「經濟大砲」
證券業看法:緊縮結束 陸股牛來了
銀監會主席:繼續提高直接融資
人行:民間借貸利率 4倍為限
衝著艾未未?北京嚴打非法集資(楨:啥都能扯到政治?針對溫州借貸事件啦!另參本館:中共為何反維權 )
溫總一席話 貨幣政策緊轉穩 陸港股齊攻高
通膨降溫 貸款暴衝 陸貨幣政策緊轉穩
陸財政部:新振興方案規模4兆人民幣起跳
拓內需拚轉型 消費月展決心

陸發動秋季外交 劍指「美帝」 2011-11-09 中時 亓樂義
 
 今年九月中旬起,中共中央九名政治局常委當中,有五位相繼出訪,近至俄羅斯和中亞,遠至歐洲,其中去俄羅斯兩次,副總理李克強甚至同時訪問南北韓,此前尚無先例。到中國訪問的有菲律賓總統和越共中央總書記等政要,此兩人均首次登陸,都談到敏感的南海問題。
 不僅如此,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近來出席廿國(G20)集團領導人峰會,溫家寶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接著胡、溫二人還將分別前往在夏威夷召開的APEC峰會,以及在印尼舉行的東協首腦等系列峰會。世界四大峰會,中共無一缺席,角色愈顯重要。  
 相關新聞
中俄攜手:反對大國主宰世界
溫家寶提點子上合組織設銀行 會員支持
溫家寶喊話 擴大本幣互換
APEC未登場 中美煙硝味濃
美力推TPP 中國不埋單
TPP議題 中方再槓上美國
APEC前嚷TPP 美爭亞太主導權
中美大戰 從APEC延燒到東協
強化亞太影響力 美駐軍北澳
歐巴馬矢言續留亞太 坦對大陸
美澳軍事合作 中嗆不適當
美菲簽宣言 南海問題齊抗中
歐巴馬:美國是太平洋強權
歐巴馬的「亞洲祭」
溫家寶公開演說籲外部勢力退出南海
雖然美國近來四處宣揚其重返亞洲計劃,瑞士媒體稱美國無力對中國展開遏制蘇聯般冷戰
東亞峰會/政經議題 美中火辣角力
歐巴馬的亞太文攻武嚇
東亞峰會/無視美反對 選緬甸當2014主席
中國外交面臨戰略調整
希拉蕊會緬甸總統 恩威並施
(楨:緬親西將重蹈利比亞?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評:挑撥中緬關系失風度
白宮毫不掩飾對中國遏制意圖 笨拙而愚蠢
緬甸改革 中國樂觀其成
中日較勁 爭相砸錢助東協
溫家寶喊話中國、東協 擴大本幣互換
會歐巴馬 溫家寶:增強人民幣浮動彈性
人民幣帝國 築長城抗美元

美掏不出東西給亞太國家 2011-12-05 中國時報

 美國要拉攏緬甸,緬甸則要利用美國,西方多數媒體似乎認為美國讓國務卿親自訪問,緬甸應該受寵若驚,事實上卻不盡然。
 緬甸人要聽其言也要觀其行,希拉蕊口口聲聲要緬甸推動民主進程,卻不提解除禁運制裁,而這是緬甸人所想望的。
 美國要在亞洲遏制中國是很明白的,但現在美國已在走下坡,不但欠中國大量國債,未來還將大幅削減國防外交預算,還能拿出什麼使東亞國家動心、使中國恐懼?
 美國刊物說:美在澳洲派駐二千五百陸戰隊,很難想像這支小部隊在什麼情況下能派上用場,它在軍事部署上無用,徒然激起中國反感,歐巴馬重申與菲律賓間近乎垂死的同盟,也可得到同類結論,三流的菲律賓軍隊在任何危機中都不是安全伙伴。
 希拉蕊去年訪問柬埔寨,鼓勵柬國勇於向中國提出關乎柬國利益的問題。但她沒有說美國將給柬國什麼東西,一年過去了,不能拉開柬中關係。這次美國想拉開緬中關係,倒是中國替美國出主意:「解除對緬制裁」,但美國能嗎?且等明年此時如何。
 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不斷攪和,確實使中國疑心,但究竟產生什麼實質效果?有評論認為當今區域中等力正崛起,對大國形成有力制衡,甚至能左右、挾持大國為自己服務。究竟是美國利用南海國家?還是南海國家利用了美國?

TPP 擴大自由貿易圈 2011-11-14 中國時報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是二○○五年由新加坡、汶萊、智利、紐西蘭等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組成的多邊貿易協定,主要目標是因應金融海嘯衝擊,與加強亞太經濟推動擴大對外自由貿易圈。直到二○○九年美國加入才進一步擴大,先後有澳洲、秘魯、越南、馬來西亞加入,共九個經濟體。其主要討論議題,主要鎖定勞工、環境、政府採購、政府投資、智財權等領域。這次美國大張旗鼓的準備擴張TPP,讓它成為一個龐大的自由貿易組織,被認為是對大陸在亞洲勢力的挑戰。
 目前TPP區內的人口數有5億人,與ACFTA域內擁有19億人口,TPP規模還是相形遜色。不過隨著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新力軍,讓原本規模遜於ACFTA的TPP,頓時成了APEC區域內兩大自貿區。

新華社評論:美欲一石三鳥 2011-11-14 中國時報

 針對歐胡第十次會面所拋出的TPP議題,大陸官方新華社評論指出,美國積極推動開展TPP談判「意欲一石三鳥」,首先是為了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其次是借此制定新的國際貿易規則」,還希望「借此促進出口,挽救美國低迷的就業市場」。
 新華社指出,儘管TPP談判在一年半多時間裡已進行了9輪,但在一些敏感領域分歧大,談判進展不順,短期內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相關新聞
美推TPP架空APEC?中冷淡以對
是否加入TPP 中改持開放態度
人民幣匯率 歐胡會交火過招
歐巴馬警告 陸應遵守遊戲規則
美強推TPP 與中針鋒相對
陸學者:排中 顯見美短視且矛盾
搶當亞洲一哥 TPP燃中美戰火
美國以TPP再君臨亞洲
美中邁向對峙 TPP布局掀經濟冷戰?
時殷弘:TPP能否成功得看中、日
外媒:日入TPP打亂陸東亞戰略
日相改口:TPP損國家利益 就不加入
歐巴馬:TPP明年定案
TPP明年完談目標 恐因日拖緩
受美鼓舞 加拿大入TPP談判
台灣入TPP 還有漫漫長路
我憂邊緣化 洽簽雙邊FTA突圍
馬:10年內創造條件參加TPP
選ECFA或TPP 台處在夾縫中
美韓FTA的愛恨情仇
催淚彈鬧場 韓美FTA強行過關
催生FTA 中日韓:年底完成投資條約

各有算計 TPP很難搞定 2011-11-15 工商時報 蕭麗君

 儘管美國總統歐巴馬大力宣揚TPP,然而事實上TPP已成中美政治的角力戰,加上日本政府雖支持,國內卻是強烈反彈,反映各國國情不同,對TPP的參與程度也不盡相同。凡此種種,都意味TPP要簽定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參與TPP的國家加總起來只占美國總貿易的6%,對美國經濟助益並不如外界預期。TPP議題,戰略意義大於經濟實質利益。同時,歐巴馬也期待藉此來拉抬國內人氣,以迎接明年選戰。

林中斌:中國欲不動武主宰東亞2011-12-08 中央社(另參本館:中國與東協 東協加三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海軍 《國家海上利益論》《海權論》 保釣再起?)
 
 奧地利「標準報」(Der Standard)記者最近在台北專訪林中斌。今天在國際版刊出記者與林中斌的對談內容。
 針對最近美國與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緊張關係,林中斌認為,看這個問題,要考慮到4項重點。
 第一,強硬的外交經常是為了向國內交代,2012年歐巴馬總統要尋求連任,而中國領導階層也將更迭。
 第二,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鄰國,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或新加坡,都不是出於自願成為美國的盟友,而是基於自保。
 第三,美國不僅有經濟問題,政治也陷入僵局,所以,美國的軍事支出會大幅削減。也因此,可能無法維持在太平洋地區的強勢地位。
 第四,北京有一套細密的大戰略,有一部分可追溯到鄧小平。這一點常被忽略。鄧小平說過:「我們和美國人交涉立場非常強硬,但絕不會斷絕關係」。這正是北京目前的做法。它的戰略其他部分就是主宰全東亞不必用軍事手段。中國並沒有意圖超出這個範圍。
 他指出,北京打算藉由經濟、外交、心理、文化及傳媒等非軍事手段達到目的。武力則是這個戰略的支柱。中共人民解放軍的信條為:「隨時作好準備,但是儘可能不必動用。」這個觀念和一百年前美國羅斯褔總統提出的概念相似。羅斯褔的說法:「口氣要軟,不過要隨身帶根大棒,這樣就萬無一失。」  
 關於美國遏阻中國的戰略能否收效的問題,林中斌的看法是:就長期來看,未必有效;然而,仍是可以運用的手段,在未來的談判桌上可以挫大陸的銳氣。
 他強調不能錯誤地低估美國。當下的美國不同於以往,已有能力自省和自我批評。這一點也挽救了美國。雖然可能不再是第一大國,卻仍然是一個被信賴的外交強權。
 解讀一些中國軍事將領的武嚇作勢,林中斌說,中國軍方將領有分工,有些負責對外武嚇,有些負責策劃。一些常耀武揚威的將領,從一星升到兩星軍階後,立即封口。
 根據他的分析,中國解放軍早已是被拔了利齒的老虎。當年鄧小平僅晉升17位三星上將,江澤民時期卻有79位。被封官削權的將領們對內張口無牙,只能對外舞爪。
 他同意「標準報」記者的看法:中國海軍在太平洋實施演習是對外武嚇。不過,他也提醒,在中國的戰略傳統,關鍵在於不讓對手看清虛實,並非威懾。西方國家會盡可能展現自己的實力。對中國而言,卻無此必要。他特別引述中國古代哲人老子所言:「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分析稱中國有多種戰術組合應對駐澳美軍 2011-11-25環球時報

美國軍事專家拉裏?沃策爾這樣表述:澳大利亞北部確實遠離中國,不過具有較高機動性的海軍陸戰隊,仍可輕易鉗制中國的動作。此外,中國軍隊最近加強部署中程彈道導彈,而澳大利亞不同于沖繩,不在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內,這在戰術上是一大優勢。
但中國的武器庫中遠不止有中程彈道導彈和洲際導彈。中國的核潛艇具有全球巡航能力,中國航母的發展,不久也會讓沃策爾的自信變得不可靠。此外,中國還有足夠多的戰術組合,可以讓入侵者的出發地不落到打擊範圍之外。和武器平臺比起來,更重要的是中國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的決心,讓中國人民和軍隊只挨打,還不了手,是不可想象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25/1106675030.html

中美太平洋大博弈【經濟日報社論2011.11.15

首先,必須觀察進入新世紀這十年來,全球戰略形勢的變化,要言之,兩個大趨勢:美消與中長。從2001年遭911恐怖襲擊後立即發動反恐戰爭開始,美國先後陷入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泥淖,元氣大傷,國際形勢受損;又繼之以世紀金融海嘯,有點焦頭爛額。另外一頭,中國埋頭搞經濟,GDP的全球排名上升到僅次於美國,外匯存底全球第一,中國與東協十國的自由貿易區也正式啟動,而美國在亞洲則疏於經營,與東協、日本、韓國關係有點鬆動;也正是在這段期間,中國成了全球最大債權國,美國則是全球最大債務國。這即是「美消中長」。
被《時代周刊》稱為美國「地獄十年」告一段落之際,正是歐巴馬總統上台之時。歐巴馬一上台,即進行全球戰略大調整,三個重點:(1)戰略退卻,自阿富汗及伊拉克撤軍;(2)戰略統戰,積極全面改善與矛盾國家如俄羅斯、古巴、緬甸、委內瑞拉等的關係。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在為了(3)戰略進取,即針對中國進行的全面戰略部署做準備。也就在這個時候,歐巴馬說出了「我要做太平洋總統」、「我不接受美國成為世界老二」的話。一個所謂的「重返亞洲」、劍指中國的大戰略隱然成形。
希拉蕊指出,建立「跨太平洋體系」涉及六個方面的工作,包括加強與盟友關係、深化與強權間工作關係、緊密與地區多邊機構關係、擴大貿易和投資、廣泛的軍事存在,及提升民主和人權。這些工作中,民主、人權、軍事存在等,都有明顯的「項莊舞劍」意涵。(楨:越南等有民主、人權?)
與這一套「跨太平洋體系」的理論架構配套,是一系列具體的行動,包括(1)TPP的經貿外交戰略;(2)即將舉行、美國總統首次出席的東協加美國高峰會(ASEAN+A),這個高峰會將把中國極力避免國際化的南海問題正式列入議程;(3)一個已浮現輪廓、欲隱又現的美、日、澳、印四國間的「亞洲版北約」。看來美國的「重返亞洲」,從戰略思慮到行動部署,邏輯井然,動作確實。中國大陸似乎是落於後手了。
在理論上,中國大陸的訴求是和平與和諧,似略失之於抽象;但中國主張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大方向是正確的,關鍵在於「新秩序」的內涵是什麼?如何建立?撇開理論不談,中國大陸在實際行動上還是相當積極的,除了與東協「10加1」的自貿區已正式啟動外,中國與中亞及俄羅斯的「上海合作組織」也極可能從安全及反恐領域延伸到經貿與金融,中國與日、韓也將展開雙邊的自貿區協商;當然,兩岸四地之間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協議)與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也在運作之中;甚至原本很抽象的「金磚五國」概念,最近也開始針對以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展開討論。
總體看來,美國與中國正在亞洲及太平洋這個大棋盤上展開世紀大博弈,目前大棋盤上正在交手的領域有經貿、軍事、價值(民主與人權)、金融(人民幣)等,有的平分秋色,有的互見優劣。

德班大會落幕 取得四項協議 2011-12-12 旺報(另參本館:氣候峰會

 歷經兩周馬拉松式磋商,最後加碼數十小時衝刺「延長賽」,《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7次締約國南非大會終於達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2013年執行,綠色氣候基金啟動,成立工作小組負責2020年後減碳安排等四項協議成果。
 陸支持印度責任區別
 爭議甚大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將從2013年起執行,明年5月1日前提交減碳承諾;成立「德班增強行動平台特設工作組」,負責2020年後減碳的具體安排。
 歐盟這項提議引發大陸和印度強烈不滿,印度環境部長那塔阿拉賈(Jayanthi Natarajan)說,印度不會因各方聲浪就不顧貧、富國責任分擔原則,不會因任何形式的威脅或恫嚇就退縮;大陸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態支持印度,應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新華社報導,這次德班會議達成決議如此困難重重,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如美、日、加拿大等國不考慮第二承諾期的減碳指標,對《議定書》也抱持消極態度,美、加甚至不願簽署。歐盟雖然相對積極,卻額外要求大會敲定「路線圖」,在2015年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減碳框架,在2020年生效。
 陸籲開發國拿出誠意
 大會觀察員分析,美歐態度迥異,是因為美國不願為減碳犧牲利益,歐盟卻試圖用減碳和成熟的碳排放交易系統獲取利益。大陸代表團在會後指出,這次未能全部完成談判,最主要是因為已開發國家對減碳及提供開發中國家資金、技術轉移的政治意願不足所致。

綠色科技賽 中國領先【經濟日報2011.12.12

中國已在綠色科技競賽中跑在前端,其成果最終可能比年年召開、卻仍無法有效因應氣候變化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更能拯救地球。
雖然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但同時加速投資綠色科技。
率歐洲議會代表團前往南非德班與會的議員萊恩(Jo Leinen)表示:「世界有場非正式的綠色科技競賽,由中國領頭,可能比正式協議取得更成功的結果。」
美國皮尤環境組織表示,中國去年投資低碳能源技術達540億美元,高於美國的340億美元。
由於中國有提供13億人口食物、燃料與水的迫切需求,因此比他國更知道抑制全球暖化的能源型式價值,因為全球暖化已國內大片土地沙漠化。

爭議不斷 歐盟和基礎四國槓上 2011-12-12旺報

 這次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9日一路延長到11日清晨,才得以有協商成果,主要是受到歐盟和大陸、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意見分歧所致,直到11日清晨才完成協商。
 歐盟在大會中突然提出「路線圖」,並提出2018年生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碳框架,並將《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等其他議題與此掛勾,小島國也附和歐盟立場。
 大陸和印度則強調,不能忘記公平原則,應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印度環境部長那塔阿拉賈(Jayanthi Natarajan)強烈反對並激動反駁:「公平在哪裡?」大陸代表團團長、大陸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也表態支持印度,並質問已開發國家應給發展中國家資金和技術支援,「快20年了,你們做到了嗎?」
 9日下午,美國、大陸、巴西等國家都取消記者會,外界傳出,歐盟連合小島國、中南美洲國家形成小集團,向他國施壓。
 9日晚間被稱為「基礎四國」的大陸、印度、南非和巴西舉行最後磋商,印度當場表態支持大陸,南非和巴西也都認為磋商順利,當場粉碎9日上午歐盟記者會傳出「四國分裂」說法。
 德班大會期間,不斷傳出「基礎四國」已分裂的說法,某些成員倒向已開發國家,新華社報導,解振華還對此澄清:「我們每天要碰頭三、四次,每個重大表態都經過協商。」
 新華社昨天報導,德班大會最後是在「基礎四國」團結一致,對發展中國家最關切的問題同聲同氣,才使得德班取得「里程碑」成果。

減碳政治角力 開發中國家低頭【聯合報2011.12.12

一九九七年的京都議定書將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區隔開來,開發中國家不需受到減少碳排放的約束。德班會議的最大成就,是說服印度和大陸未來接受法律約束,雖將雙軌制再保留幾年,但許多國家希望在二○二○年京都議定書下一階段屆滿時,完全打破雙軌制。

應對氣候變遷 誰是阻礙合作的壞蛋?2011.12.12
【聯合報╱鄭方婷/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南非德班)】

會議本應於九日結束,在歐美等傳統大國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之間政治衝突劇烈之背景下,延長兩天,號稱有史以來最長的締約國會議。
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美國與歐盟有著極大的根本差異。美國基於其國內產業界與議會的不支持,自京都議定書之後,就主張建立一個不設定強制性減排年限、目標,但要求所有主要排放國提出自主性減排目標,並接受國際與國內的測量、報告與證明,以確保自主性目標獲得落實。美國在本次會議的最大目標,就是具體實施去年坎昆會議達成的幾點重要成果。
相對的,歐盟主張應該設定一套路線圖,提出於二○一五年完成協商,至二○二○年為止成立包含主要排放國接受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的國際合作方案。同時歐盟宣布,即便日本、加拿大與俄羅斯不繼續參與京都議定書減排承諾,仍舊承諾第二約定期,至二○二○年從一九九○年基礎上削減百分之廿至卅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歐盟的主張受到絕大部分發展中與最貧窮國家的歡迎,在歐盟強力遊說下,隨著中國暗示可以考慮在二○二○年以後接受法律約束後,巴西與南非也表示可以接受。美國對於歐洲提出的路線圖是否成立並不重視,也不支持建立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的議定書,美歐雙方差距甚大,難以相互讓步。最後在中國、印度等國的讓步之下,歐盟的主張獲得採納。
對於歐盟而言,削減百分之廿至卅的排放量並非難事,而且歐洲的減排對於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很有限,但是歐盟在國際談判中對於先進國家的減排行動積極主張,的確獲得廣大的開發中國家的歡迎。
相形之下,美、日、澳、紐、加等國被型塑為阻礙國際合作發展的壞蛋,苦思如何爭取中、印等主要排放國的支持。氣候變遷的國際政治當中,重要的是如何擴大支持力量;在歐盟獲得中國等主要發展大國的支持下,美日等國顯得孤立。若美日選擇繼續參與氣候變遷國際談判,勢必得與歐盟取得妥協。

新減碳承諾 我將自願遵守【聯合報2011.12.12

南非德班氣候大會達成減碳承諾,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新減碳承諾應會變得更「嚴格」,台灣屆時也將自願遵守;且若各國減碳達共識,彼此之間應會建立「碳關稅」制度,作為履行減碳承諾的約束機制,台灣外銷產品必定面臨製程減碳的壓力。

另參本館:歐豬四國 《歐洲新霸權》 《歐洲共同市場》 國際金融新體制(一) 國際金融新體制(二) 中國大戰略 上海合作組織 中國宣言(館長代胡擬) 雙率大戰 貿易保護主義 美中互為人質? 全球股災 美該為股災道歉? 臺股 股市的貪瞋癡 連戰出任APEC特使 G2 G20 vs G7 美國價值2 歐盟向俄求援? 姓資姓社 經濟巫師 忽漲忽縮 全球糧荒 東協加三 中國崛起(二)

台長: 阿楨
人氣(25,115) | 回應(276)|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提婆達多》的佛陀崇拜
此分類上一篇:《鄭和下西洋》

顯示全部276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