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yóu]
汉语文字
展开1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游(拼音:yóu)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在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写作“”,模拟一子立于旌旗之下,后加上“氵(水)”旁成为“游”字 [2]。“游”的本义一般认为是旗帜的垂饰,读liú。后转指水流,引申为不固定的、经常移动的。“游”也指河流的一段。人或动物在水中活动也称为“游”。
“游”有异体字作“遊”,指游玩、游览,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学或求官,又引申为交际、交往。
在1955年推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前,关于水中的活动用“游”,在游玩、游历、交游等意义上,“游”和“遊”都可以使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遊”作为“游”的异体字,停止使用。 [3]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 [4]、汉典网 [5]*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中文名
拼    音
yóu,liú
部    首
五    笔
IYTB
仓    颉
EYSD
郑    码
VSMY
笔    顺
点、点、提、点、横、横折钩、撇、撇、横、横撇、竖钩、横
字    级
一级 [1](编号:2766)
平水韵
下平声·十一尤 [6]
异体字
遊、㳺、𠾈、𨒣、𨒰、𨓎
二简字
统一码
基本区 U+6E38
四角码
3814₇
造字法
形声字会意字
字形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总笔画数
3+9
注音字母
ㄧㄡˊ,ㄌ〡ㄡˊ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 [2]
“游”,初文作“斿”,是会意字。商代金文(图1)和甲骨文(图2)字形,左上方是一杆飘动的旗帜(),旗杆上方的叉是旗杆的装饰品,右下方是一个“子”字,代指人,表示一个人竖起一杆旗子。西周金文(图3)字形与甲骨文一样,下面的人用手握住旗帜的样子更形象。发展到图4的周代晚期的石鼓文时,旗杆变弯了,还多了个向上的弯钩:“斿”的飘带变成屋顶形了。因为举旗总和走路连在一起,所以有的字形又加个“彳(chì)”(如图6)或“辵(chuò)”(如图9),表示举着旗帜走在路上,就是“遊”。另一种字形在下面增加三撇,大概是突出旗帜的飘动(图8)。从“水”的“游”大概也是从这一类字形演化而来的。汉隶字形与秦篆相同,只是方块化而已。 [7-8]
许慎《说文解字》说:“游,旌旗之流也。”(“流”应该是“旒”,指旗帜上的飘带。)意思是指旗帜上飘动着的飘带。商承祚认为甲文中的“斿”是“子执旗,全系象形,从水者后来所加,于是变象形为形声矣”,“子执旗”即人举旗的象形字,旗在人手中高举,“旗之末垂者”才能随风飘扬如水流,就是“旌旗之流也”。这个“斿”字是“旌旗之流也”义的本字。 [9]
由于在秦篆字形中加上水字旁,后起之义与水有关。“游”引申为指在水中浮行,或表示水中潜行。由人在河水中游泳引申为指河流。如《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由河水流动引申为指流动、不固定。如称从事畜牧业,放牧牲畜而无定居为“游牧”;把没有正当职业的人叫“游民”;称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为“游击”。 [8] [10]
古人认为“游”与“遊”的字义有不同,也有相同。在陆地上活动,如遊戏、遊览等,游、遊可以通用;在水中活动,如游泳、浮游等只能用“游”。现代汉字整理时已废除“遊”字,只能用“游”字了。 [10]
“游”在“古代旌旗上的飘带”这一意义上,《汉语大字典》标注的读音采用《集韵》的“力求切”,类推拼音为liú。“斿”同样如此,释义也一样。《汉语大字典》举《说文》的“游,旌旗之流也。”可是《说文》并未说“游”读“力求切”。徐铉校本《说文》的“游”注为“以周切”,读yóu,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游,以周切”读yóu,都不读“力求切”(liú)。可见读liú是“游”字读音的讹化。《说文》以后的主要字书,如:《玉篇》,“游”也是“以周切”(yóu)。直到宋代的《广韵》“游”字,也只有“以周切”无“力求切”。《集韵》是宋代丁度等修改《广韵》时收集各种不同的字形、字音,不加辨析,兼存并蓄,把汉字的形、音、义弄得十分芜杂。在唐代以前,“游,旌旗之流也”的“游”字没有“力求切”的读音,只有“以周切”的读音。在唐代才出现读“游”为“力求切”《史记·秦本纪》:“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唐代司马贞《索隐》:“游音旒”。《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唐陆德明《释文》:“游音留”。“音旒”或“音流”都是“力求切”即liú,这是《集韵》“游”字读力求切的依据。之所以产生这种音变,可能是古人误认为“旒”和“游”是音义相同的异体字造成的。《说文》有“旌旗之流也”和“旌旗之旒也”不同版本。“旒”是“流”的后起专义俗字,有人据此误认为“旒”是“游”的专义俗字。“游”“旒”同音。 [9]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yóu
动词
人或动物在水中行动。
swim
《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浅兮,泳之游之。”
丁玲《母亲》一:“三只鹅,八只鸭在塘裏面轻轻的游。”
游泳;浮游;鱼游釜中
流动,不固定。
wander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闲意。”
唐·柳宗元 《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谢觉哉《不惑集·续语一》:“游的目的在于击,避免敌人的优势,找寻或制造敌人的弱点,以便下手。”
游兵;游牧;游民;游资散兵游勇
行走;移动;飞行。
move about
战国·宋玉 《九辩》:“雁噰噰而南游兮,鶤鸡啁哳而悲鸣。”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弯蕃弱,满白羽,射游枭,栎蜚遽。”
《淮南子·览冥训》:“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
晋·张华《励志》诗:“大仪斡运,天回地游。”
游行;游刃有余
游逛,各处从容地行走观看。
travel;
stroll
《诗经·大雅·卷阿》:“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北平的岁月是悠闲的,春天放风筝,夏夜游北海。”
遨游;游览;游园;游人
嬉戏;玩乐。
《汉书·晁错传》:“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
特指帝王春季巡行。
《管子·戒》:“先王之游也,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
《晏子春秋·问下一》:“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
说服。
《管子·小匡》:“公子开方,为人巧转而兑利,请使游于卫以结交焉。”
战国·屈原 《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游说
研习。
investigate;
learn
《论语·述而》:“依于仁,游于艺。”
指宣扬;流传。
《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五年》:“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举荐。
《汉书·邹阳传》:“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结交;交往。
associate with
《左传·隐公三年》:“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外出求学;求官。
《墨子·公孟》:“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
名词
河流;水道。
《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流的一段。
《史记·高祖本纪》:“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茅盾《脱险杂记》十三:“小溪上下游全是密茂的灌木,你看不到这一脉活水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
上游;中游;下游
王侯建筑在苑囿中的离宫。
《周礼·天官·序官》:“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
古代行政单位名。
《管子·立政》:“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
通“㘥”。鸟媒。即捕鸟时用来引诱同类的鸟。
晋·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
游子
古水名。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苏省涟水县、灌南县至连云港市入黄海。
《汉书·地理志上》:“临淮郡,县二十九:……淮浦(县),游水北入海。”
《水经注·淮水》:“淮水于(淮浦)县枝分,北为游水,历朐县与沭合。”
(Yóu)姓氏用字。
形容词
虚浮不实。
groundless
《易·系辞下》:“诬善之人其辞游。”
闲散,无固定职业。
《荀子·成相》:“臣下职,莫游食。”杨惊注:“游食,谓不勤于事,素准游手也。”
舒展的样子。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明·何景明《望郭西诸峰有怀昔隐兼发鄙志》诗:“游龙戢渊鳞,翔鹭振雲翮。”
悠闲自得。
《礼记·学记》:“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liú
名词
古代旌旗上的飘带。
《史记·秦本纪》:“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11]《汉语大字典》 [12]

古籍解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七】【㫃部】以周切(yóu)
(游)旌旗之流也。从㫃汓声。
𨒰,古文游。
〖注釋〗①游:徐鍇《说文解字繫傳》:“旌旗邊所綴也。”②汓(qiú):古文泅。③𨒰:徐鍇《说文解字繫傳》:“㜽,古文子字,蓋從古文汓省。此正敖游字。” [13]

说文解字注

(游)旌旗之流也。流,宋刊本皆同。《集韵》《类篇》乃作“旒”,俗字耳。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偁流也。大常十有二游,旂九游,旟七游,旗六游,旐四游。《周礼》:王建大常十有二游,上公建旂,九游,侯伯七游,子男五游。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其游各视其命之数。《礼纬含文嘉》云:“天子之旗九仞,十二旒曳地;诸侯七仞,九旒齐轸,卿大夫五仞,七旒齐较,士三仞,五旒齐首。”皆不言其命数,未可信。旗之正幅为縿,游则属焉。《节服氏》“六人,维王之大常。”注:“王旌十二旒,㒳㒳以缕缀连,旁三人持之。”然则旗之制,游属於㒳旁。十二游者,一旁六游,九游,则两旁一四一五,已下可知也。曳地、齐轸,皆谓游。其正幅之长,《尔雅》曰旐长寻馀,未闻。游亦曰旓,杨雄赋有此字,《大人赋》作“髾游”,《周礼》省作“斿”。引伸为凡垂流之偁。如《弁师》说冕弁之斿是。又引伸为出游、嬉游,俗作“遊”。
从㫃,汓声。以周切,三部。此字省作“斿”。俗作“旒”。《集韵》云:“斿亦作㫍。”按,此说必有据,上文㫍篆与此同义,而居非其次,当移此下,正之曰“游或作㫍”。
𨒰,古文游。从辵者,流行之义也。从㜽者,汓省声也。俗作“遊”者,合二篆为一字。 [14]

广韵

以周切,平尤以 ‖ 斿聲幽1部(yóu)
游,浮也。放也。又姓,出馮翊,廣平。前燕慕容廆以廣平游䆳爲股肱。
遊,上同。 [19]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游;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9
古文:汓
《唐韵》以周切。《集韵》《韵会》夷周切,并音猷。水名。《水经注》:淮水於淮浦县枝分,北为游水。
又浮行也。《尔雅·释水》:顺流而下曰遡游。《诗·秦风》:遡游从之。
又《周礼·天官》: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注:游,离宫也。
又《管子·首宪篇》:分理以为十游,游为之宗。
又《尚书考灵曜》:地有四游,常动而人不知。
又玩物适情之意。《礼·少仪》:士依於德,游於艺。又闲旷也。《礼·王制》:无游民。又自适貌。《诗·小雅》:慎尔优游。
又枝叶扶疏貌。《诗·郑风》:隰有游龙。传:龙红草也。笺:游,犹放纵也。言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又《集韵》徐由切,音囚。义同。
又《集韵》《正韵》并力求切,音留。旌旗之旒也。本作斿。亦作旒。《左传·桓二年》:鞶厉游缨。
又九游,星也。《史记·天官书》: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
又《韵补》叶延知切,音移。司马相如《上林赋》:拖蜺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
又叶衣虚切,音於。万震《南州异物志赞》:合浦之人,习水善游。上视层潭,如猿仰株。 [15]
【酉集下】【辵部】 遊;康熙笔画:16;部外笔画:9
古文:汓
《唐韵》以周切。《集韵》《韵会》夷周切。《正韵》于求切,音猷。《玉篇》:遨遊也。《书·大禹谟》:罔遊于逸。《诗·邶风》:以遨以遊。《礼·学记》:息焉遊焉。注:遊,谓无事闲暇总在于学也。
又友也,交遊也。《礼·曲礼》:交遊称其信也。《战国策》:士未有为君尽遊者。注:遊,犹友也。言不尽于交遊之道。
又叶延知切,音移。班彪《闲居赋》:望常山之峩峩,登北岳以高遊。嘉孝武之乾乾,亲释躬于伯姫。
又叶羊诸切,音余。《黄庭经》:五灵夜烛焕入区,子存内皇与我遊。 [16]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游字书写笔顺
“氵”窄,“方”次之,“〔⿱𠂉子〕”较宽;顶部“氵”“方”持平,“钅”略高;底部“氵”“方”持平,“〔⿱𠂉子〕”低。“氵”第二点偏左,收笔于横中线。“方”在竖中线左侧,首笔点收笔于竖中线。“子”的㇇(横撇)在横中线部位,亅(竖钩)和横写在右下格。 [4]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時代
字头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游、遊
高本漢系統
d
游、遊
王力系統
ʎ
ǐu
董同龢系統
d
jŏɡ
游、遊
周法高系統
r
iəw
李方桂系統
r
əgw
西漢
游、遊
東漢
游、遊
游、遊
jou
游、遊
jou
南北朝
游、遊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游、遊
北魏后期北齊
尤侯幽
jou
游、遊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游、遊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ə̯u
游、遊
擬音/王力系統
j
ǐəu
游、遊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u
游、遊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əu
游、遊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ə̆u
游、遊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ou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7-18]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游、遊
平声
下平十八尤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以周切
0ju
集韵
游、遊
平声
下平十八尤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夷周切
0iəu
平声
下平十八尤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力求切
liəu
平声
下平十八尤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徐由切
ziəu
礼部韵略
游、遊
平声
夷周切
平声
力求切
增韵
游、遊
平声
夷周切
平声
力求切
中原音韵
游、遊
阳平
尤侯
齐齿呼
全清
iəu
中州音韵
游、遊
平声
尤侯
移鸠切
洪武正韵
游、遊
平声
十九尤
次浊
于求切
oiou
平声
十九尤
次浊
力求切
liou
分韵撮要
游、遊
阳平
第五修叟秀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