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填海工程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香港填海工程

香港政府以移山填海方式扩展土地的工程
香港主要依赖填海来扩展土地。香港山多平地少,逼使香港政府以移山填海方式扩展土地。截至2002年,香港的填海土地已超过67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6.5%。而填海范围一般会在维多利亚港之内,但亦有不少填海工程于香港其他海域进行。
香港一百多年来的填海工程,深深影响着香港的发展。然而,填海工程同时亦会“殃及池鱼”,使香港一些岛屿(例如:昂船洲以及佛堂洲等等)连接大陆,亦使一些海湾(例如:将军澳大赤沙,以及小赤沙等等)的面积缩少甚至消失。填海既带来了不少正面影响,同时亦会无可奈何地付出了一些代价。
中文名
香港填海工程
地    点
香港
填海土地
已超过67平方公里
填海范围
一般会在维多利亚港之内
成    果
扩展土地
首次填海
1842年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香港政府于1842年,即香港开埠后的第二年,便已经进行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当时香港岛中环皇后大道云咸街的兴建造成大量沙石,为免搬运至其他地区存放,于是直接把沙石推进维多利亚港,扩大维多利亚城的发展面积。而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则是于1852年展开的文咸填海计划。填海位置在今日上环文咸东街一带,目的是将上环的发展面积进一步增加,以兴建政府部门及港口设施,发展维多利亚城。其后,政府于1860年代至1900年代进行一系列的填海工程,使香港岛北岸西至坚尼地城,东至铜锣湾,制造了不少土地。1920年代,湾仔再进行一轮填海工程,之后直到战前香港岛也没有任何填海工程。 [1]
1945年香港重光后首个填海工程是位于新界沙田区,亦是新界的第一个大规模填海工程,于1950年在城门河畔由一刘姓商人填海,以兴建沙田墟住宅区。至于香港政府方面,同样在1950年开始填平铜锣湾避风塘,原址兴建维多利亚公园。1950年代至1960年代,政府也于柴湾小西湾启德机场观塘工业区及红磡湾等地进行填海。而随著香港新市镇的规划,香港政府亦开始在新界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1966年,为配合屯门新市镇发展计划,政府开始在青山湾填海。1970年代,荃湾、醉酒湾(今葵涌货柜码头)以及沙田等新市镇都有大规模填海工程。
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香港岛九龙半岛也进行了不少填海工程,范围不仅限于维多利亚港内,例如香港岛南部的香港仔鸭脷洲钢线湾(现成为数码港)等地方,均进行以兴建住宅为目的的填海。除住宅之外,也有填海计划是为了发展工业的,包括于1985年落成的大埔工业村。1980年代初,地铁港岛线兴建期间,在港岛东部进行多项移山填海工程,包括移平康山,及在太古城西湾河筲箕湾杏花邨海面填海。所得的土地兴建了港岛东区走廊、东区海底隧道及住宅物业。
至于九龙半岛方面,自从英国于1860年取得该地后,于1867年便于九龙角出现首次非正式填海工程。1876年,在油麻地拥有地段的业主,自行进行填海工程,成为今日新填地街一带。九广铁路英段工程中,在1914年于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以南填海,以兴建尖沙咀火车站的路轨。值得留意的是,虽然九龙半岛此后也进行了不少填海工程,但在战前时期的,大多是私人进行的。这是因为当时的政府集中发展香港岛北部,对九龙半岛的土地需求甚少。例外就只有于1930年兴建启德机场时政府所进行的填海工程。这是1920年代时何启与区德于土瓜湾九龙湾之间填海发展启德滨住宅区失败后,遗留下来的剩余工程。而于香港日据时期,日军亦为进一步扩建启德机场而进行大规模填海,填海所使用的沙石来源包括来自拆毁九龙寨城的城墙,以及炸毁宋王台等破坏行为。
1989年,香港政府公布香港机场核心计划,当中不少计划需要进行填海,包括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东涌大蚝新市镇、北大屿山及西九龙等。而于19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也提出多个填海建议,在中环、湾仔、九龙角东南九龙青洲交椅洲竹篙湾等进行填海,其中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其后被落实。因此,1990年代可以说是香港填海的黄金年代。
然而,香港政府的鸿图大计惹来了很多环保人士不满,认为填海工程数量太多以及没有需要,并破坏海港。2003年,环保人士透过香港终审法院成功推翻当时的湾仔填海计划,而且法官提及到需要“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才能够填海,直接影响香港的未来规划,多个基建项目需要重新检讨,更令部分计划的完成日期变个遥遥无期,例如东南九龙发展计划(当中包括香港第二个邮轮码头)、中环湾仔绕道北港岛线等。

现况

播报
编辑
截至2006年,香港有3个填海工程进行中或暂停检讨中。

计划

播报
编辑
香港规划署于1989年,完成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可行性研究,落实在上环港澳码头铜锣湾避风塘之间,进行新一轮的填海工程。填海区由中环、添马舰及湾仔会议展览中心3个由公园及绿化地带分隔的地区发展范围组合而成,并分为5期发展。从1993年至2006年期间,其中的3期发展经已完成,包括中环的第一及第二期,以及湾仔的第一期,总共制造了32.3公顷的填海土地。剩余下来进行中或暂停检讨中,分别是中环的第三期及湾仔的第二期。

目的

现时进行中的中环第三期填海工程,主要是发展添马舰对出的用地,并连接中环填海区及湾仔填海区。填海土地将用作兴建新中环天星码头及公众码头、铁路及道路预留位置、军用码头泊位预留位置,以及海滨散步长廊等。工程于2003年2月动工,预计于2008年年底完成。
正在检讨中的湾仔第二期填海工程,连接湾仔填海区及铜锣湾海旁。填海土地将用作兴建铁路及道路预留位置,以及兴建一些外休憩及绿化设施,以优化一带的海滨。由于香港政府于2003年的湾仔填海计划司法复核中败诉,故此需要重新检讨整个计划,暂时并未有最后定案。
主要是为基建提供土地建设,包括地铁机场快线及东涌线香港站、沙中线、北港岛线中环湾仔绕道东区走廊连接路,以及中环码头等。此外,计划亦希望以建造一条世界级的海滨长廊,为区内提供额外休憩及绿化用地,以及改善海岸的观感。
1999年11月,华特迪斯尼公司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香港迪斯尼乐园发展计划,兴建香港迪斯尼乐园度假区。度假区坐落于大屿山竹篙湾,设施包括迪斯尼乐园主题公园、两间度假酒店及迪欣湖水上活动中心,亦有相关交通配套,包括地铁迪斯尼线欣澳站及迪斯尼站、竹篙湾公路及竹篙湾码头。为拓展足够的平地,竹篙湾需要一个大型的填海工程。事实上早于1990年代,香港政府已计划在竹篙湾填海兴建货柜码头,但因兴建迪斯尼乐园,货柜码头新址仍有待定案。
竹篙湾填海工程分为两期进行,内容主要包括于竹篙湾填海280公顷,以及于阴澳填海10公顷,连相关配套设施的工程,预计耗资136亿港元。已完成的填海工程第一期,于竹篙湾及阴澳总共填海230公顷,以方便迪斯尼乐园第一期发展计划。工程于2000年5月8日开始,2002年12月7日完成。正在进行中的填海工程第二期,则于竹篙湾填海60公顷,以配合将来迪斯尼乐园第二期发展计划。工程于2003年4月23日开始,预计将于2009年1月19日完成。

未来计划

由于现时香港社会对填海计划均审慎考虑,故现时香港政府已收回大部分填海计划,只有东南九龙发展计划仍在讨论中。

启德计划

位于九龙半岛东南部的前启德机场,本身很大的部分都是建于填海土地上。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其伸入维多利亚港内,长3,390米的跑道,并与九龙湾东岸形成了一条狭窄的水道。
随着1989年落实于大屿山兴建新机场,早于1993年,即关闭机场之前5年,香港政府已展开了该处未来规划的研究。启德地段曾被计划配合更多的填海发展,成为占地505公顷(其后逐渐减少至133公顷)、可容纳24至34万人的新小区,并设有世界级体育场馆及邮轮码头等设施,有称「启德」、「城中之城」或「东南九龙」。但在保护维多利亚港、反对填海的呼声之下,香港政府最终被逼将发展规模比原定缩减,暂时仍未定出发展时间表。检讨工作,是由共建维港委员会主力进行。而反对填海人士,正在积极争取减少或甚完全不填海,在可行性和土地是否有效运用等因素上,填海问题包括土地用途、面积和位置等各界仍然存在莫大争议,至今仍未取得共识。

原则

播报
编辑
香港反对填海最重要的事件,是于2004年1月9日保护海港协会成功挑战香港政府,在香港终审法院推翻湾仔北填海计划。法院作出宣判时指出,进行填海需要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包括社群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要)
·没有其它可行方法
·对海港的损害减至最少
虽然及后于2005年政府在中环的填海计划上政府胜诉,但其它填海工程已经备受社会的密切注视。而因为需要符合「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的原则,令规划新建设时构成一定的局限。例如湾仔会展新翼对出本来拟建的直升机坪,却因不能填海而须削减规模甚至有机会搁置。另一方面,为避免再次引起诉讼,政府亦成立咨询性的共建维港委员会,以听取民间对于填海工程的有关意见。

方式

播报
编辑
1953年,维多利亚港中环岸边在填海
最初期的填海方式,只是把开发时所产生的沙泥碎石,直接倾倒进海里去。这种方式,造出来的陆地最接近自然海岸。不过,若然填海地所处的水流比较急,水流对海岸的冲击,会渐渐侵蚀填海区。过去政府对浅水湾的扩展工程,就曾遇过这个问题。
若堆填范围比较大的话,比较好的填海办法,是先用比较稳固的填料在填海范围修筑堤围,然后再把填料倾倒进堆填区内。这种堆填方式最为常用,亦是最普遍的堆填方式。现时香港的西九龙填海区,就是用这种方法,把原来的油麻地避风塘的堤围连结,再把沙石倾倒进堤围内,再等候填料沉淀,然后再在新填海区开展建造工程。沙田新市镇亦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填海工程。
若填料只是沙泥,大可直接倾倒进海里。不过,若填料是污泥或垃圾的话,在填海之前,要先行平整海床。平整海床的方式是先把海底的污泥挖起,并在海底及堤岸铺设防止污水渗漏的胶膜,然后才可以把填料倒进堆填范围之内。否则的话,污泥在表层建筑物的压力作用下会滑动,使地面造成不平均沉降。

社会反响

播报
编辑
香港一百多年来的填海工程,深深影响着香港的发展。填海使一些岛屿连接陆地,亦使一些海湾的面积缩少甚至消失。填海既带来了不少正面影响,同时亦付出了一些代价。

有利

香港可供发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开埠以来,政府多次进行填海工程。时至今日,香港很多繁华的地区,都是靠填海而取得土地发展。当中包括德辅道以北的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东、前启德机场港澳码头红磡湾观塘工业区和西九龙等重要发展地方,全都是填海造地得来。当中有不少重要建筑物或地标,都坐落填海区,包括香港国际机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等等。由此可见香港填海工程,对香港城市的规划发展,以至整个香港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重要影响。
此外,填海工程为香港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尤其是建筑业。无论是填海造地,还是在填海地上兴建建筑物,都需要大量劳动人口。这些就业机会,曾养活了不少香港市民。
另一方面,填海工程可以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例如中环海滨长廊,可让香港市民亲近海港,享受休憩设施。

有弊

今天的维多利亚港经多次填海造地后,面积已大幅地减少。海上交通却日益频繁,造成海浪比往日大的情况,使海上体形较小的船航行时摇曳不定。这亦与拉直了的海岸线,使海水流动速度变急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有人亦担心填海将会破坏了维多利亚港的景致,还少了一个旅游卖点,影响旅游业。更有人戏称过量的填海工程使维多利亚港成了「维多利亚河」,甚至是「维多利亚渠」。

反对填海

播报
编辑
1980年代之前,由于环境保护的议题尚未成熟,加上填海为香港提供很多可见的好处,所以当时几乎完全没有人反对填海计划。
踏入19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部分环保人士的提倡,不少香港人开始关注维多利亚港的填海计划,并开展了不少保护维港的运动,当中以1995年成立保护海港协会最为人所认识。该会在1996年1月发动保护海港签名行动,得到十七万个市民签名支持,逼使政府于同年5月搁置青洲的填海计划。此后,该会于同年6月呈交《保护海港条例》,并于12月收集了148,041个签名递交给当时港督彭定康,结果后于1997年6月于立法局最后一次会议时成为法例。
香港主权移交后,反对填海的声音渐趋强烈。1998年,因为保护海港协会为首的多个环保团体的反对,逼使政府先后需要暂缓及重新检讨东南九龙添马舰对出的填海工程。1999年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当时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承诺会减少填海并遵守可持续发展之原则。2001年,香港岛青洲的填海计划亦因环保团体反对而未能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