徳弗乍克:交響曲第9號e小調「新世界」@古典音樂漫談|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13 16:04:49| 人氣16,84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徳弗乍克:交響曲第9號e小調「新世界」

推薦 2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捷克作曲家徳弗乍克的交響曲第9號e小調「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作品95是1893年作曲的作品。以前,這首作品依出版次序而稱為交響曲第5號,後來依作曲次序重新整理而改為第9號,因此現在都以第9號稱呼此曲。副題「新世界」,其實應該翻譯為「來自新世界」,表示這是作曲者自新世界美國寄到故鄉波希米亞的訊息。整個音樂語法基本上是波希米亞的,再加上研究布拉姆斯的成果,以及譜寫第7、8號交響曲之心得,就把這首他最後的交響曲昇華為西歐式古典交響曲的樣式。


1892年,徳弗乍克受紐約國家音樂學院之聘請,就任該院院長之職,直到1895年4月。在這3年在美期間,他完成作品95到作品106的十幾首重要的後期作品。「新世界交響曲」跟弦樂四重奏曲第12號「美國」(請參閱本台該曲解說)、大提琴協奏曲並稱為徳弗乍克美國時代的代表作。比起他其他作品,這首音樂極為平易近人,因而在古典音樂當中,成為特別受人歡迎的作品,在音樂會裡也是最頻繁露臉的曲目,因此有時與貝多芬的「命運」、舒伯特的「未完成」並稱為最常上演的「3大交響曲」。


此曲在徳弗乍克的交響曲當中特別有名,只是太有名的第2樂章奪去全部光彩,以至其他樂章似乎失去光芒。的確,第2樂章的主題既美麗又浪漫,但第1樂章會展開研究布拉姆斯所得的高度技巧,第3樂章也有許多好聽的旋律。這種情形跟貝多芬的「第九」如出一轍。


e小調這種調性在貝多芬以後的交響曲並不常用,但布拉姆斯在第4號交響曲採用以後,柴可夫斯基的第5號交響曲接下來使用,然後是這首「新世界」。三者都採用德國浪漫主義(或新古典主義)風格,其第4樂章都使用e小調而非E大調,因而可以說是新古典主義3首e小調交響曲名曲。


或許受盛名之累,以前對這首作品有過幾次爭論。首演當時,在評論家之間引起此曲究為美國音樂或是波希米亞音樂之爭議。有些評論家說,曲中有不少先住民與黑人靈歌的旋律,因此這是以美國為題材的狂想曲。徳弗乍克本人則否定這種說法,他很模糊的說,他只是利用美國的歌曲,唱出波希米亞的心而已。現在仔細聽這首作品,除第1樂章的一部分使用此類旋律外,其他地方似乎沒有很多的美國風旋律。


這首作品大受歡迎的理由,大概是有豐富的美麗旋律。其中佼佼者當然是第2樂章的主題,其次是第4樂章的序奏與第1主題。其他第1樂章第2主題有黑人靈歌風格,第3樂章中段主題則有波希米亞民謠風格,這些都是美麗的旋律。當然,光是美麗旋律也成不了交響曲,另外還需要操作動機、構築樂章的技巧,這些,徳弗乍克已學得布拉姆斯手法。這種手法在利用第1樂章第1主題、第3樂章詼諧曲主題時,都發揮其力量。徳弗乍克可能是一位具備譜寫旋律與構築樂章兩方面技能的折衷派作曲家,就像柴可夫斯基一樣。


這首作品常有前面樂章的主題,在後面樂章露臉的情形。例如:第2樂章中間樂段快要結束的地方,以及第3樂章即將結束的地方,會出現由第1樂章第1主題與第2主題組合而成的旋律,第4樂章開展部則以第2樂章的主題為中心,不斷出現第3樂章詼諧曲主題、第1樂章第1主題。注意聽什麼主題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也是欣賞這首作品樂趣之一。第3樂章詼諧曲主題常用來加一點曲趣,因此不用心聆聽就不容易聽出來。第4樂章尾聲部還會出現第2樂章序奏部分,但其形式與在第2樂章出現時有很不一樣的氣氛。


設置貫穿全曲的主題的手法,以前貝多芬在第5號交響曲用過。之後,許多作曲家也都使用。而把這種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是李斯特、華格納等作曲家,他們更影響法朗克創造『循環形式』。「新世界」雖然在後面樂章再現前面樂章的主題,但並不執著於一個主題,因此還稱不上是循環形式。


此曲的樂譜在1893年12月15日出版,翌日,匈牙利指揮家齋德爾(Anton Seidl, 1850 - 1898)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在紐約卡耐基音樂廳首演。據傳,首演獲得大成功。


樂器編制:長笛2(其中1兼奏短笛)、雙簧管2(其中1兼奏英國管)、單簧管2、低音管2。


                法國號4、小號2、長號3、大號1。

                定音鼓、三角鐵、鈸。弦五部。

                整個來說是接近傳統的兩管編制。


曲中,鈸只在第4樂章敲出一聲,因而成為此曲話題之一,通常由只在第3樂章有演奏機會的三角鐵演奏者兼奏。


使用大號的地方只有第2樂章聖詠部分,合計還不到10小節。而且,演奏的樂音完全與低音長號(第3長號)相同,這可能是首演時,第3長號演奏者並不演奏低音長號,因此以大號替代。第1樂章的再現部指定要第2長笛獨奏,其理由不得而知。


此曲雖使用美國音樂,但其架構,還是依照傳統的古典交響曲形式。


第1樂章


樂譜:

http://erato.uvt.nl/files/imglnks/usimg/5/51/IMSLP54080-PMLP08710-Dvorak_op.095_Sinfonie_Nr.9_1.Adagio_Allegro_molto_fs_SNKLHU_3_9.pdf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NR_AZL9XAw  (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PLkJd5BnXg&NR=1  (2/2)

(Andris Nelsons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WrFVjKKo-U  (Part 1)


慢板─很快的快板(Adagio-Allegro molto),e小調,有序奏的奏鳴曲式。


序奏開始於弦樂在低音域的緩慢旋律,所有樂器都最弱奏。突然,法國號以突強奏近來後,馬上轉最弱奏。這突如其來的聲音,很會給人印象。不久,弦樂器提出低音域的動機,木管奏出前面法國號的音型,纏在一起。這一段序奏,像是新世界的黎明情景。音樂逐漸增加活力,突然間,低音弦、定音鼓與單簧管粗獷地咆哮,並築起一個高潮,忽然轉弱音後,進入「很快的快板」的主部。


到主部的主題呈示部,第1主題在弦樂的顫音上活潑的出現。第1主題由法國號演奏的廣達10度跑上又跑下的e小調分散和弦動機,與回應的木管樂器的動機所形成。這主題的前後兩段,其音型都很簡單。這種把單純音型當做主題的手法,應該是從布拉姆斯學來的。第1主題前半段動機會在以後各章出現,以謀求全曲的統一感。提出第1主題後音樂高揚,弦樂器與小號的號角聲一齊奏出此主題,以鞏固第1主題。


接著,音樂轉為g小調,長笛與雙簧管奏出一段彷彿是黑人靈歌的旋律。有人認為第2主題從這裡開始,因為這段旋律相當長,而且還有轉調。然而也有人認為這段旋律只是過門樂句,因為在呈示部與再現部以外的地方,幾乎都不會出現。而且開頭的動機,是從第1主題後半的動機衍生而來,因此將之認為第2主題不很適當。


之後,長笛以G大調奏出另一段旋律。這旋律有點像黑人靈歌「Swing low Sweet Chariot」,因而引起徳弗乍克借用美國民謠之說。其實徳弗乍克是一位旋律作家,好像很少從別處拿主題來。有人認為這段如歌謠的旋律,只是呈示部的小尾聲主題。但另有一些人從開展部的處理、以後樂章再現,以及調性的觀點,認為這才是第2主題。這主題移到弦部,重複一次半後,也不予敷衍,達到高潮後匆匆結束呈示部。呈示部指定要反復一次,但大部分的演奏,都不予反復。


在開展部,先開展第2主題(小尾聲主題),然後第1主題後半的動機糾纏在一起。不久第1主題前半的動機也加進來,力量也大為增加。音高也愈來愈高,跑到最高點之後忽然安靜下來,第1主題的動機寂寞地響起,立刻回復活力後,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的開頭部分大致與呈示部一樣,只是不再鞏固主題。第1主題到半途就打斷,後面就開始轉調,以便過門樂句在升f小調上再現。從主調的e小調來看,這調性屬於疏遠調,因為升f小調是b小調的屬調,而b小調才是主調e小調的屬調。調性的變化使主題更有戲劇性,這是很巧妙的主題操作。過門樂句與第2主題(小尾聲主題)幾乎沒有改變形狀,因此原該以E大調或e小調再現的這部分,也再現在比呈示部低半音的降G大調上。第2主題不會被鞏固一如在呈示部,不過最後提高半音轉入主調e小調後,才進入尾聲部。


尾聲部重複第2主題前半後,以第1主題為中心進行。達到有一點不協和的高潮,經小號的號角聲,以強烈齊奏結束樂章。


第2樂章


樂譜:

http://erato.uvt.nl/files/imglnks/usimg/f/f8/IMSLP54081-PMLP08710-Dvorak_op.095_Sinfonie_Nr.9_2.Largo_fs_SNKLHU_3_9.pdf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Yl4Xb4cDQ8  (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29MtHJRvUw  (2/2)

(Andris Nelsons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3o5RzHGsp4  (Part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vX90yTyG7w  (Part 3,到4:20處)


最緩板(Largo),降D大調,複合3段體。


這是極為有名的樂章。所採用的降D大調是屬於全曲主調e小調的疏遠調,因此與前後兩樂章成對比,致有游離之感。短小的序奏會在許多地方,做為轉換場面之用。然後出現由英國管演奏的極為有名的主題。這主部主題正是象徵旋律作家徳弗乍克傑出旋律,在徳弗乍克去世後,加上各種歌詞,成為全世界愛唱的歌曲,在我國也以「念故鄉」馳名。英國管是雙簧管的一種,其音程比一般雙簧管低5度。許多人認為這樂章主部主題,是所有為雙簧管寫的音樂中,最美麗的一首。那充滿思緒與寂寞感的情緒,似乎表達出人在美國的徳弗乍克,對故鄉波希米亞的遙遠的思念。


中間樂段經同音變換而轉為升c小調,旋律更為寂寞。在高潮處,第1樂章第1主題的動機露臉。到3段體後段,再現開頭的主題,還有弦樂器的獨奏加強思鄉情緒。


主部主題的旋律常被誤會是借用印地安民謠,但這無疑是徳弗乍克的創作,很可能是赴美當初,他對故鄉波希米亞的思念,讓他寫下這首不朽名曲。


第3樂章 詼諧曲


樂譜:

http://erato.uvt.nl/files/imglnks/usimg/0/09/IMSLP54082-PMLP08710-Dvorak_op.095_Sinfonie_Nr.9_3.Molto_vivace_fs_SNKLHU_3_9.pdf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LIBWyFBIg

(Andris Nelsons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vX90yTyG7w  (Part 3,自4:45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q8eq66Krv0   (Part 4,到1:55處)


很快的甚快板(Molto vivace),e小調,複合3段體。採用ABA-C-ABA-尾聲的形式,因而有兩段中間樂段。第1段中間樂段採同音變換而轉為E大調,有民謠風格。進入第2段中間樂段之前,有一段過門樂句利用第1樂章第1主題的動機準備轉調。第2段中間樂段是C大調,其主題有西歐風格。全曲中,只有這個樂章使用三角鐵。


這樂章是詼諧曲,但轉調較少,卻有較多舞蹈風格的主題,因此有舞蹈音樂的氣氛。尤其,把兩個3拍子的小節當做一個單位處理的手法,是在捷克舞蹈音樂常常看到的手法。這樂章使用的速度標記是「很快的甚快板(Molto vivace)」,這也是貝多芬在交響曲第9號第2樂章所使用者。這是相當快的音樂。


序奏部的開始方法也很像貝多芬的交響曲第9號第2樂章,但進入詼諧曲,音樂就完全不像貝多芬。低音弦刻出節奏,木管與小提琴奏出詼諧曲主題(A)。主題雖然是e小調,但決不灰暗,甚至於是明朗快活。這種作風令人想起他的成名作「斯拉夫舞曲」(請參閱本台「徳弗乍克:斯拉夫舞曲集」)。主題只有4小節,並幾乎以同樣的形式反復多次,但管弦樂法很出色,因此不會單調。


詼諧曲中間樂段(第1段中間樂段)(B)是E大調,波希米亞田園風格的主題,在很有特徵的低音旋律上流動。這段主題使用的音階很接近五聲音階,因此東方人會覺得容易親近。不久回到詼諧曲主題(A),但很快就進入第2段中間樂段(C)部分。如前所述,在這裡利用第1樂章第1主題的動機準備轉調。


第2段中間樂段是C大調,情緒一轉而成西歐風格的主題。三角鐵與定音鼓加以裝飾。然後音樂回到樂章開頭,再現詼諧曲部分。在最後尾聲部,第1樂章第1主題改採3/4拍子再現,然後利用第1樂章的兩個主題結束樂章。


第4樂章


樂譜:

http://imslp.info/files/imglnks/usimg/d/d2/IMSLP54083-PMLP08710-Dvorak_op.095_Sinfonie_Nr.9_4.Allegro_con_fuoco_fs_SNKLHU_3_9.pdf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y5ONP_Vsg

(Andris Nelsons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q8eq66Krv0  (Part 4,自2:01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fjAsmbhlNs  (Part 5)


熱烈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e小調,有序奏的奏鳴曲式。這樂章也相當受人喜愛,但其架構還比第1樂章保守。其調性雖是小調,但表現出來的氣氛很明朗。前面三個樂章的主題都會露臉。是總括全曲的終樂章。


由弦樂器演奏緊迫的半音階序奏旋律,會令人想起電影「大白鯊」的主題。音樂逐漸高昂,最後成為全樂器的齊奏,然後法國號與小號提出第1主題。這主題會反復數次,然後節奏轉變為3連音符而進入激烈的過門部分。這過門主題以後在開展部也有重要的發展。而在過門部分最後即將進入第2主題的地方,會敲出全曲唯有一次的一聲銅鈸。這銅鈸聲並不強,因此一疏忽就聽不到。關於這銅鈸聲,還是一個謎。G大調柔和緩慢的第2主題由單簧管演奏,然後主要加進長笛與大提琴繼續下去。加入小提琴並使音樂高昂後,出現小結尾的主題。小結尾主題有二,一個導源於第1主題與第2主題,一個則是最後出現的民族風格旋律。


進入開展部後,先出現第3樂章中間樂段主題的一部分動機,法國號以第1主題的開頭動機參與。反復幾次後,進入3連音符的過門主題與第1主題之對話。不久,第2樂章主題動機與第1主題結合在一起的旋律出現,在其背面,還出現第3樂章詼諧曲主題。反復幾次後,音樂轉為小調,不久,經由小結尾第2個主題出現第1主題,轉為e小調後,進入再現部。


開展部與再現部的界線不很清楚。在開展部很活躍的第1主題,到再現部會縮小,但以E大調再現的第2主題則大致以呈示部的形態再現。然而過門主題與小結尾第2個主題幾乎都不出現。只有第1個主題變個形式出現。


到尾聲部,第1樂章第1主題忽然出現,急速高昂,並引出堂皇的第4樂章第1主題。然後第2樂章序奏旋律出現,安靜一下後,很熱鬧的結束全曲。最後一聲附有延長記號,而且漸漸轉弱後消失。指揮家司托柯夫斯基評論這部分說:「新大陸血紅的太陽西下」。



台長: 雲翁
人氣(16,847) | 回應(2)| 推薦 (2)|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交響曲 |
此分類下一篇:莫札特:交響曲第41號C大調,K.551「朱庇特」
此分類上一篇:布拉姆斯:交響曲第3號F大調,作品90

xyz軟體
很贊哦!
2016-05-03 11:18:49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6-05-03 13:58:39
Scott L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qtJH2f1Yk
Dudamel 的動作很好笑
2020-03-30 12:42:45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20-03-30 14:03: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