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上坟拜祭先人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

如题,突然想到,就是想问问为什么在清明这个时节做这样一件事,难道是因为清明时节雨纷纷上山上坟烧纸不容易引发火灾吗?
关注者
15
被浏览
6,883

11 个回答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叫寒食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很深,最初是为了纪念古代人们所敬仰的伟大先祖禹。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天子,他治理水患,开垦天下,为人民造福,为后世留下了千古佳话。古时候,人们认为禹是人类的始祖,祭祀禹帝就是祭祀祖先,因此清明节也是祭祖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叫“寒食之变”。这个事件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北魏的宰相颛孙晓被宇文泰等人所杀,因为颛孙晓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声望很高,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所以被宇文泰等人所杀。而当时正是清明节,皇帝为了纪念颛孙晓,下令禁止燃火,不许煮饭,只能吃冷食,从而形成了“寒食节”。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合并,成为了今天的“清明节”。现在的清明节,人们主要是祭扫祖先的墓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在清明节,人们烧纸、献花、献酒、焚香、敬献食品等,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这种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敬仰和纪念,也是对祖先和历史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清明节还有许多的民俗和禁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踏青”。清明节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所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喜欢踏青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此外,还有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清明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清明节期间,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要在清明节这天大声喧哗,不要剪头发,不要在墓地里嬉戏玩耍等等。这些禁忌的存在是为了尊重逝者的神灵,表现出对过去的敬重和敬畏。

此外,清明节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例如,一些地方会举办清明祭祖大典、花灯节、寒食文化节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艺术价值。在这些活动中,人们能够通过文化交流和互动,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清明节在闰月里,网上都在疯传“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临门”,还都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大部分百姓都比较认可这种说法,还有人表示“信则有,不信则无。”那,闰月清明不上坟,到底是虚假谣传?还是确有此事呢?业内人士表示说,“闰月清明不上坟”这个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为的是弘扬孝道,祭祀先人,大家无需被网上一些谣传搞得人心惶惶,上坟祭祖何须畏首畏尾。

清明节,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成为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春秋时有五霸,五霸之一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年青时因宫廷斗争而被排挤,曾被赶出国而流浪二十多年。后得齐桓公相助,派兵护送重耳回晋执政。

重耳在逃亡流浪之时,得大夫介子推尽力呵护,甚至在重耳又病又饿之时,介子推自割腿肉,煎而喂之。

重耳回晋后,接父位,为晋文公。他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内)。晋文公便叫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相信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痛哭而拜,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有一首血诗。诗曰: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了感慨万分,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坟建祠,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见烧焦的柳树复活。拜祭后,晋文公把复活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下令全国在这天都要祭祀。原来之意,是叫全国民众祭祀介子推的。后来却演变成祭祀自己的祖先了。

这就是清明扫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