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羅馬風蓄水池 推土機前才僥倖保存?

主教山羅馬風蓄水池 推土機前才僥倖保存?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因清拆工程,令建於上世紀戰前時期的百年地下蓄水池古蹟曝光,內裏古羅馬式石柱及紅磚砌成的圓拱引起全港熱議,紛紛驚訝本港仍在如此甚具歐陸風格的建築,甚至有市民冒被票控的風險,親身前往探秘。事後水務署已暫停地盤工程,古蹟辦周一(28日)晚亦已派員到配水庫作初步視察,稱會按既定機制詳細研究和評估,探討其後跟進工作。由於配水庫為政府官有不涉及私人業權,相信只要政府有心保育古蹟,如此珍貴的蓄水池將可避免被清拆的厄運。

主教山配水庫早於1910年政府文件便有記錄,並為當年「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計劃」十大項目之一,經地下水管與油麻地紅磚屋抽水站相連,而紅磚屋抽水站亦早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水務文物可反映戰前殖民地時代的水務史,亦反映當時九龍區的都市發展。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前,九龍半島雖為英國屬地卻仍為中英之間的緩衝地,直至新界歸入英管成為腹地,九龍於20世紀初方迅速發展起來,主教山配水庫正反映當時人口膨脹都市發展的供水需求。

據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兼古物諮詢委員會前成員李浩然稱,主教山配水庫的古羅馬拱門建築方式,與千多年前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皇宮的地下儲水庫接近,相信是由古羅馬傳承至英國並隨英國人帶到來香港,而且配水庫的建築方式及物料亦難以重做,因此值得保留。李浩然又建議可效法加拿大等地將配水庫改建為亞洲獨一無二的地下貯水庫公園,並開放予市民作休憩設施。長春社則批評水務署疑未有於施工前評估配水庫的歷史價值,令部份石柱於停工前已遭損壞。

深水埗石硤尾主教山山頂蓄水池荒廢多年,水務署近月進行平整工程時,發現泥土下的建築物,竟是戰前建成的巨型羅馬式地下蓄水池,美景可媲美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古老地下水宮殿。(深水埗區議員何啟明facebook)

蓄水池被視作普通水缸

根據水務署於2017年提交予深水埗區議會之文件,水務署一向知悉主教山地底之食水減壓缸深約7米,面積1700平方米,相信早於1930年建成,因現時已無水務需要而計劃交還地政處。去年署方再向區議會指出,減壓缸相信於1930年前建成,並已聘請工程顧問,為該地盤重整工程進行土地勘探及詳細設計工作,計劃在回填土地後開放予公眾使用。

既然署方早知該水務設施於1930年前建成,是否有考慮到其潛在歷史保育價值,應該進行相關評估?水務署在2017年曾諮詢古蹟辦,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周二承認後者當時理解為水缸,判斷為無需要跟進,兩者之間的具體溝通是怎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掛萬漏一」的情況?除了可以現場視察,紅外線熱成像分析及微波斷層掃描亦技術成熟,勘探地下設施照理不成問題。

保育與發展並非魚與熊掌

特區政府對歷物文物的保育工作敏感度仍然不足。現屆特首林鄭月娥早在擔任發展局局長時期,便因中環填海工程將天星、皇后碼頭兩個香港地標拆毁,引發一場青年本土運動,成為新一波社會運動起點,引發後來反高鐵等連串事件。當時林鄭到場向朱凱迪等示威者對話,曾承諾將覓地重置皇后碼頭,然而十多年已過,該承諾至今卻仍未兌現。

土地的再規劃及發展乃無可厚非,但具人文及生態價值的建築物不但值得保育,甚至也有其經濟價值,關鍵只在於政府是否懂得善加利用。是次百年蓄水池古蹟若能適當保育,說不準能成為重要景點,甚至有利香港的旅遊業轉向深度遊發展。除了天星、皇后碼頭的清拆,景賢里被私人業主施工破壞的悲劇、皇都戲院曾面臨要清拆,以及最近屯門紅樓因工程而被破壞一事,政府亦經常以私人產權作為理由,令香港人要眼白白看見珍貴的歷史古蹟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消失,卻又束手無策的無力之感。

近年本土思潮興起,港人珍重過往的歷史以及遺下的痕迹,政府實有必要制定一套更長遠、更完善、更積極的保育政策,在保育古蹟方面採取更主動有為的角色。近年的尖沙咀舊水警總部、舊中區警署等商業色彩雖略嫌太濃,但亦不失為古蹟活化的例子,可為日後保育工作的借鑑,更進一步在私有市場及人文價值之間採取平衡,讓香港除了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一所所一式一樣的連鎖商場的外衣外,也有一點可讓中外遊人認識的深度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