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博士只有20k?博士還有20k哦?!-風傳媒

風中物語:博士只有20k?博士還有20k哦?!

2014-05-05 16:56

? 人氣

台灣高等教育同時面臨文憑通膨及就業不均衡2大問題,不改善,博士拿20K的情況仍會不斷出現。(取自台大網路)

台灣高等教育同時面臨文憑通膨及就業不均衡2大問題,不改善,博士拿20K的情況仍會不斷出現。(取自台大網路)

日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在與青年座談時說,他的學生博士班畢業後只能兼課,月入20k出頭,最後悲憤的跟他說「台大與教育部害了他」。這話雖然有待斟酌,因為念什麼科系、是否念博士都是自己的選擇,但台灣教育資源分配(或是說錯置)的問題卻盡在其中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一個非常弔詭的現象─許多產業、企業高喊找不到適合的員工,但又有許多失業者,特別是年輕人的失業率超過10%;企業說要大專院校多訓練出適合產業界雇用的人力,但又有許多人不以為然,認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是為「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傅斯年語)。

不過 理想難敵現實,台灣高等教育同時在量與質、資源分配上全部出問題,終於造成今日的問題。

量與質的問題各界討論甚多,簡單講就是當年一個廣設大學的政策造就的惡果。20幾年前,台灣每年新生人口還在40多萬人的時代,全台大學生只有20幾萬人,碩士生2萬多、博士生更是不到1萬人;現在,大學生破百萬人,碩士近20萬,博士超過3萬人。

這就是所謂的「文憑的通貨膨脹」─學歷變高、但本事未增加。2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提出「泛通膨」的概念,其意指職場上的職位有通膨的現象─職銜越來越高、越來越好聽,但實質工作內涵則不變,或甚至更差。如傳統的櫃台總機現在稱「第一印象部主任」,清潔人員叫「環境部總監」。這種泛通膨現象也出現在教育體系。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大專院校由過去20多所增為162所,許多專科職校換上「較好聽」的大學招牌,即使是原有的學科系亦大搞泛通膨。單以台大而言,就有藥學系「升格」,變成藥學專業學院;公衛系成為公衛學院;國貿系變身為管理學院…..。

對企業雇用人而言,學歷原本是一道資格認定的關卡,但大學生暴增到錄取率接近百分之百後,大學證書代表的篩選功能消失,只有少數大學的文憑還被企業認為「有識別作用」。而高學歷人數大增(即供給增加),但顯然企業的需求並未跟上,結果當然是高學歷日益貶值。一份對資訊人員的實證研究顯示,1960年代,碩士稀少,念完碩士進入職場,其薪資平均可比同學歷但無碩士學歷的學士高出20%。20年後,其薪資只能高出5%。中國近15年的高等教育擴增近4倍,每年近700萬大學畢業生湧入職場,其面臨的問題較之台灣更為嚴峻。

另外一個更「慘烈」的問題則是「資源分配錯置」。去年美國《時代》雜誌上就有討論到美國面臨的「就業不均衡」問題─其實這就是指大學生在學校所習得的專長、技術,在就業市場上卻找不到相關需求,或是需求非常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