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郑屋汉墓博物馆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中国香港九龙深水埗境内博物馆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位于九龙深水埗东京街41号,馆内除了展示李郑屋汉墓外,旁边还有两个展览厅,介绍汉墓的历史及展示其出土文物。该墓穴是香港政府于1955年兴建李郑屋邨时发现的,从中共发掘出58件文物。从墓砖铭文的字体、内容,以及出土文物等推断,墓穴建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埋葬的相信是皇室贵胄。李郑屋汉墓于1988年被列为受保护的法定古迹。 [1]
中文名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类    别
历史类博物馆
地    点
九龙深水埗东京街41号
馆藏精品
东汉时期文物等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1955年于李郑屋邨发现的汉墓1955年8月,香港政府为应付市民对公共房屋的需求,计划在李郑屋村兴建徙置大厦。当建筑工人进行夷平山坡时,无意发现了一个东汉墓穴。香港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于是带领学生前往研究发掘。据当年的老街坊回忆,在汉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筑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运离现场。[1](详见1955年8月11日《星岛日报》)参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学家评估后,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钢筋水泥硬壳,以保护汉墓受风雨侵蚀。汉墓于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开放予公众参观,墓内的出土文物都陈列在汉墓旁的展览馆内。1988年12月,李郑屋汉墓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由2005年1月起,为纪念汉墓出土50周年,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进行一系列的复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顶部加建一个使用铁氟龙物料制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渗漏,减低被侵蚀的机会,耗资达100万港元。墓室过去都没有采取过任何措施去保护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书所见,当时的墓室外围亦只是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直到1990年代后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护设施,并在墓内装设控制湿度的装置。今日汉墓的墓室并不对外开放,但是市民可以透过墓室门的玻璃,一睹这个建于东汉时期的墓穴。

建筑布局

播报
编辑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根据考古学家推断,该墓建于东汉时期。而于汉墓出土了67件文物,当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屋舍模型和各种陶器及青铜器等。然而,汉墓中并未发现任何骸骨。
汉墓的布局为“十”字形,一共有4个墓室。墓室属砖室墓,由长40厘米、阔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砖块砌成,而砖块刻有10多种花纹及文字“大吉番禺”,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坏。
汉墓用砖砌成,由前、后、左、右四个墓室及一条羡道组成,形成平面如十字形对称的布局。前室顶部为穹窿顶,其余三个墓室则为单券顶,是东汉时期常见的墓室形制。墓砖平均长40、阔20、厚5厘米,多为素面,亦有部分墓砖的侧面刻有或印有文字和花纹。花纹有十多种,以菱形及轮形构成的几何图案为主,也有简化的动物形象图案。

馆藏文物

播报
编辑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除展出从汉墓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外,还设有“李郑屋汉墓”和“华南汉文化”两个展览,通过文字、图像、照片、地图、录像和模型等辅助展品,介绍汉墓的地理环境、发现经过和墓室结构。 李郑屋汉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郑屋村夷平山坡,兴建徙置大厦时发现的。从墓室的形制、墓砖铭纹及出土文物等推断,该墓应建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郑屋汉墓被列为法定古迹,得以永久保存。为了稳定汉墓内部的湿度和温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度,减缓墓室的损耗,墓室不对外开放,但观众可以透过装嵌在羡道门口的玻璃,窥探古墓的内貌。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汉墓现时已成为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一个博物馆。由于需要稳定汉墓内的温度和湿度,墓室并不对外开放,但参观者可透过装嵌在羡道门口的玻璃墙窥探墓室内部,参观者也可有汉墓旁边的展览馆,观看汉墓的地理环境、墓室结构和发现经过,以及汉朝时期的岭南文化。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李郑屋汉墓常设展介绍李郑屋汉墓的发现、结构及出土文物等,说明汉墓与华南地区发现的东汉墓如出一辙,并证明中原文化在二千年前已传播到香港。
李郑屋汉墓是香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东汉砖室墓,该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郑屋村夷平山地兴建徙置大厦时发现。
考古学家在汉墓中发现了五十八件陪葬品,其中五十件陶器可以分为炊煮器、饮食器、贮藏器和模型;另外八件青铜器则有、镜、铃、等。墓内并没有人骨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李郑屋汉墓的结构以至出土器物的类型,与华南地区发现的东汉墓如出一辙。结构方面,十字形穹窿顶砖室墓在东汉时期十分流行;器物方面,在汉墓发现的三足陶鼎、温酒尊、陶魁、陶卮等都是汉代民间常用的陶器,也常出现于汉墓的画像砖中。而一套四件的陶制模型─屋、仓、,更是东汉时期陪葬物的常见组合。再结合墓砖铭文的“番禺”二字,可以推断古墓是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的建筑物。

价值意义

播报
编辑
李郑屋汉墓不单反映东汉时期先民的生活,更印证了香港在汉代是属番禺县管治。
中国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说明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某个时期的饮食行为,进而分析当时的饮食文化,可以知道该段时期人民的精神生活状态和物质生活发展水平。两汉期间(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无论饮食资源的开拓、烹调技术的提升、饮食器具的多样化,以及各种饮食风俗的形成,都印证着中国饮食文化在汉代已发展至昌明时期。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参观信息

播报
编辑

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三、五至六: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下午1时至6时。

旅游提示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休馆日
逢星期四休馆
圣诞日及翌日(每年12月25日及26日)
元旦(每年1月1日)
农历新年初一至初三
圣诞前夕及农历年除夕于下午五时休息

交通提示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乘搭港铁至长沙湾站下车,从A3出口沿东京街步行约10分钟;
乘搭九龙巴士2A号(来往乐华至美孚)在博物馆门前下车;
乘搭九龙巴士2号(来往尖沙咀码头至苏屋)或隧道巴士112号(来往北角百福道至苏屋)在保安道下车,转往东京街步行约2分钟。

邻近景点

播报
编辑
香港历史博物馆于1975年创立,但馆中部分藏品来自1962年成立的大会堂博物美术馆。博物馆于1998年迁往位于尖沙咀漆咸道南的现址。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外型、色调与毗邻的科学馆互相协调,形成一个博物馆组合。
该馆以香港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为基本陈列,重点展示了香港6000年的发展历程。
陈列分三部分:(1)介绍香港的自然环境;(2)以出土文物、古代石刻及古窑址等实物反映了香港地区的人类活动,(3)展示了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的过程。该馆藏品45000余件,分为考古、本地史,民俗史及自然历史四大类。考古类藏品中,有著名的麦兆汉神父藏品及芬戴礼神父藏品,本地史藏品中以历史图片为主,最早的图片为19世纪60年代所摄;民俗史藏品方面,有中国传统的渔船模型、捕鱼装备、传统农具及日用器具;自然史藏品主要是世界各地的岩石和矿物,以及香港常见的蝴蝶软体动物贝壳。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功能是透过购藏、修复和研究馆藏文物,以保存香港的文化遗产。此外,博物馆亦透过馆藏、展览和教育及推广活动,提高市民对香港历史的发展及其独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
展览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楼面面积达17,500平方米,其中展览厅占8,000平方米。展览厅包括一个1,000平方米可定期更换主题的专题展览厅;以及八个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长期展览厅,展出“香港故事”常设展,介绍香港四亿年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六千年的历史发展及文化传承。
香港历史博物馆会举行多元化的专题展览,以辅助常设展。这些专题涵盖博物馆课题范围内的个别专题,但内容更见全面和广泛。透过这些展览,可更详尽地介绍香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不同面貌,以补常设展的不足。同时,博物馆亦会与外地组织合办展览,加强香港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
作为文化机构,香港历史博物馆提供既多元化且生动有趣的活动,以提高市民对社会动态和文化遗产的兴趣。活动包括免费导赏服务、讲座、参观活动、录像带节目、示范、工作坊和巡回展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