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獎踏實,視保險為終身事業,34年如一日追逐榮譽

文◎倪偉晟 攝影◎黃奕正

0
1274

「我不在乎成交多少件保單,創造多麼輝煌的業績,我真正在乎的是在於照顧多少家庭,為他們規劃了哪些風險保障。」新光人壽雄南區部部長曾春燕從業至今獲獎無數,曾在2013年獲得國際龍獎IDA雙白金獎的加冕。34年如一日的她,從未停下腳步。

     新光人壽雄南區部部長曾春燕,從業至今已34年,自踏進保險業那一天開始,便以世界頂尖業務人員,有日本銷售女神之稱的「柴田和子」和行銷之神「原一平」為榜樣,激勵自己持續往高處邁進。在進入公司報到後的第3天,心中就埋下想成為團隊領導者的種子,在入行1年後便晉升為主管。

從業的初心——想幫助更多的人

  一位友人家境較為清寒,友人母親希望曾春燕幫孩子規劃保單,然而在友人不斷推辭下,曾春燕不好意思繼續打擾。一天友人母親來電,請曾春燕趕緊過去家裡一趟,原來友人突然發生意外離世,當她拿出一些現金以示慰問時,友人的母親冷不防將現鈔甩在她的臉上:「為什麼妳當初不堅持幫我小孩買保險?現在我得洗一輩子的衣服!」

  這番話深深地震懾曾春燕的內心,每當想起這件往事,仍不禁流露出悲慟之情。在她眼裡,保險所展現的正是未來價值,可以安定人心,還能解決許多風險之下的種種困難,從事保險業是功德無量的神聖工作,她想要幫助更多人和家庭。

  入行之初,曾春燕的夢想是寫一本書,以自己的經驗和邁向卓越的過程,分享給新進後輩。幾年後《創造3,000名客戶祕訣》問世,現在的她已經累積超過1萬名客戶;其所獲榮譽及獎項令人稱羨,舉凡國際龍獎IDA及美國百萬圓桌MDRT,還曾在2013年獲得IDA雙白金獎的加冕。

  「我不在乎成交多少件保單、創造多麼輝煌的業績,我在乎的是照顧多少家庭,為他們規劃了哪些風險保障。」她說,經營保險事業就像騎腳踏車一樣,要不斷地向前踩,才會產生動力與活力,所踩的每一步都是為了積蓄下一步的力量;追逐IDA等獎項的過程,意義在於每一個獎項的標準,皆設立了一個對自我要求的目標,期許能達標、超標,促使自己時刻保有從業熱情,也提醒當下距離目標還有多遠,腳步不能有一絲的鬆懈。

「卓越」和「榮譽」是帶領團隊最重要的使命

  從業務人員到部長,曾春燕始終視IDA為標竿,從早年參加馬來西亞蘭卡威舉辦的國際龍獎IDA年會開始,深感學習、交流對自己的幫助和收穫難以估量,無論是團隊管理績效、經營客戶思維、拓展組織眼界等,皆有顯著地提升,協助她往夢想更加靠近,進而在保險領域中大放異彩。

  每當有新人來到公司面試,便會看見曾春燕辦公桌後方琳瑯滿目的各式獎盃、獎牌,這些榮耀代表著個人及團隊品牌,同時也令每一位想要進來公司的夥伴瞭解到——追求「卓越」和「榮譽」,是曾春燕所帶領團隊最重要的使命。

  今年對曾春燕來說,最大不同在於接下新光人壽雄南區部部長。年中時,透過舉辦國際龍獎IDA啟動會及上課培訓,宣達IDA獎項的理念為何、不同獎項的標準有哪些,明確地讓團隊夥伴知道方向及目標,並藉由持續追蹤和提醒,驅使團隊每一天都朝著目標邁進。

  「追求一個人的榮譽需要勇氣,引領一個團隊需要智慧。」她表示,團隊在追求目標是運用系統,將大目標拆分成各種小目標,把人才放到適當位置,再經過不同層級的分層管理,在團隊合作之下完成任務,最終達成榮譽。

我是會做保險的曾春燕,也是會帶領團隊打仗的曾春燕

  帶領團隊前進的不二法門是以身作則,曾春燕說:「只要有一天沒有成交保單,我就會覺得不自在。」她一天可以排訪數10名客戶、光是例假日就能夠成交近10件保單,如此的勤奮和績效,正是下屬最佳的榜樣;平時也會舉辦多項客戶活動,除了提升客戶對風險保障的認知外,團隊夥伴還能藉此瞭解銷售方向及策略。

  在團隊邁向績優、追求榮譽的過程中,曾春燕會以個人銷售能力將夥伴分為3類,給予不同業績、獎項目標之標準:

  第1類為業績進度最快、能力最優秀的夥伴,大約在年中時即達成IDA,人員占比團隊30%。第2類夥伴占團隊大多數,會利用IDA啟動會、訓練會等活動課程幫助夥伴做業績衝刺。最後1類針對業績位居後段班的夥伴,會輔導他們積極進行增員,擴充「組織架構」人力。即使每一個人的目標、進度、著力方向不同,團隊仍然是朝向「卓越」、「榮譽」的方向前進。

  「部長,妳的要求和標準都比較高呢!」曾有處經理對她如此說道,曾春燕要求夥伴一週拜訪數量至少要在20名以上,因為追求卓越、成就頂尖,甚至成為「唯一」獲得IDA雙白金獎得主,都是需要不斷地堅持努力,才能達致旁人認定的「高標準」。

      身為一位優秀的管理者,絕對不能與市場脫節,保險事業是「兩手事業」的共同經營,曾春燕一手握有業務白金獎,代表最頂尖的銷售力,另一手握有主管白金獎,則代表團隊是高產值的卓越團隊,「IDA雙白金」品牌是靠一步又一步穩紮穩打的累積,「我是會做保險的曾春燕,也是會帶領團隊打仗的曾春燕。」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