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套路,为什么《一步之遥》没有复制《让子弹飞》的口碑票房双赢?

我发现中国观众好奇怪啊,当年姜文拍了部故意让人看不懂的电影,然后有一部分人说不错,并且大肆帮忙吆喝,然后很多人看不懂就去网上搜解读文章(这是一件多么可…
关注者
160
被浏览
442,155

37 个回答

2010年贺岁档,姜文邀请周润发葛优,组成“三王炸”的电影《让子弹飞》票房口碑大爆,6.61亿票房的成绩,位列当时华语片影史第二名,轰动了当时中国影坛。影片台词的各种明喻隐喻,更让人回味无穷,一时间街头巷尾,人人争谈《让子弹飞》。

随后姜文的下一部作品《一步之遥》,在2013年贺岁档上映之前,就被许多人看好为有希望刷新2012年《泰囧》刚创下的12亿票房记录,更进一步冲击15亿票房、甚至在当时看来“放卫星”的20亿票房,因此,同档期的国内大片纷纷让路,以避开其锋芒,该片上亿的票房预售在当时的华语市场,也犹如天文数字。

然而,《一步之遥》上映后,却令大多数人大失所望,豆瓣6.3分、猫眼5.3分的评分,比之《让子弹飞》的豆瓣8.7分、猫眼8.4分可说是直线滑落,影片票房更是一路崩盘跳水,最后只取得了5.14亿票房的成绩。该片开篇的大腿舞、长达数十分钟的冗长舞台剧,被广泛批评为无意义、恶俗、注水,各种出人意料的情节设计,也让许多人如堕云端,“仿佛看了一场假电影”,是很多人出影院大门后的第一直接印象。

虽然《一步之遥》带有浓厚的欧美老歌舞电影风格,各种别具匠心向大师经典作品致敬的桥段,也成功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但在柏林评奖周期也并未受到国际影评人的多少好评,和姜文曾经力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威尼斯电影节影帝奖)《鬼子来了》(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惊艳世界影坛时受到广泛的赞誉,可说是天渊之别。

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如何意外。姜文确实是一个明星气质极强的电影人,论个人气场和“明星范”,更是极少数可以和香港黄金时代巨星相抗衡的内地巨星。但他骨子里从来是一个深受昆汀·塔伦蒂诺影响的,后现代主义的文艺中年,比起拍摄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才是他一向心之所愿。

成功地“站着把钱挣喽”的《让子弹飞》在姜文作品甚至算得上是一个特例,或许《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这种让很多人看来完全不知所云的作品,才是姜文一心要拍的东西。这也就造成了对一部分忠实拥趸来说,姜文执导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足以令他们爱不释手,但对为数更广的大众而言,他们确实看不懂这样片中人物“完全不说人话”、剧情有若云山雾罩的存在,对姜文的自hi自乐,也严重缺乏同理心和共情感。

《让子弹飞》能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一大原因是演员阵容极为豪华,云集了七大影帝和一位影后的全明星阵容:百花影帝姜文、金像/金马影帝周润发、戛纳影帝葛优、柏林影帝廖凡、华表/百花影帝陈坤、华表影帝邵兵,还有片头客串的金马影帝冯小刚,以及金像/金鸡影后刘嘉玲

以陈坤一线电影男星的咖位,还要主动申请才得到一个反派角色“胡万”,因此影帝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去互相飚戏,没有谁因为自己是配角就敷衍镜头,自然令广大影迷大呼过瘾。

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子弹飞》讲述了一个基本完整且顺畅的故事,还是一部好人就有好报、坏人恶贯满盈,结局大快人心的大众向爽片,让不想过分“烧脑”、没心思去解读其中各种隐喻剧情的那部分观众,也同样能看得津津有味,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作品。“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大家各有各的乐趣。

而姜文电影一贯风格,每句台词都极具深意,可以让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各类观众去做多重解读,在这部《让子弹飞》中也得到了保留,让喜欢姜文作品的影迷得以反复回味,更自发为其去当免费水军,四处推荐给亲朋好友。

同时影片的宣发营销和推广力度也极为强大,上映期间宣传攻势铺天盖地,所以,这样的作品如果不票房大爆,如果不能让投资方赚得盆满钵满,如果不能让编导演员名利双收,简直天理难容!

然而,《让子弹飞》的巨大胜利,也不免让姜文飘飘然了,他当真以为从此无论他想拍什么,中国观众都能顺着他的意,就让他这么舒服畅快地“站着把钱挣喽”,可这世上哪有那么美的事?

就连他的老友昆汀,拍非主流文艺片时也常有票房失手,何况《一步之遥》这么一部从内核上和架构上,完全可以算是小众文艺片的作品,却非要按商业大片的规模去投资和争取盈利,那么广大观众不肯买账,票房遭遇滑铁卢,不是很理所当然的么?

姜文下一部电影《邪不压正》,作为“北洋三部曲”的第三部,将在2018年暑期档上映,五大主演除他自己和他太太周韵外,还有一线小生彭于晏、柏林影帝廖凡、百花影后许晴的加盟,然而经历了《一步之遥》后,恐怕没谁再敢预测其票房,

除了姜文自己,谁知道一向任性的他,要拍的是《让子弹飞2》还是《一步之遥2》?

两部片子都没有姜文之前的好。

姜文是个很奇怪的导演,非常主观。主观到当年跟他拍电影的工作人员苦不堪言:他想拍一座山,就把人家叫过来,说我要找这么一座山,然后大家就满世界找这座姜文脑袋里面想象出来的山。

如果你把电影和文学使用一样的评价体系,你会发现姜文是浪漫主义那一派的。

非常主观,围绕人性展开故事,编剧就是上帝,有明显的评判。

这种人一般都是天纵英才,但是也容易玩脱。

一般来说,这一派都不能玩的太大。比如说雪莱普希金并不需要构筑太恢弘的意象。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很小很写实。菲茨杰拉德算是异类了,很可能也是姜文的榜样之一,但是他反而特别写实,在一个浪漫主义的时代用写实构筑自己浪漫主义的宏大意象,这个没法打败啊。。。

而「一步之遥」很明显是玩脱了。

20 世纪初的美国是一个怎样的新世界?

爵士时代又代表了怎样的一个新时代?

长岛又是其中怎样的名利场?

挪到上海,一战之后的谈判把新世界和新世纪的幻想破灭之后,弄成军阀暴发户,各方面都弱了。

在一个很弱的浪漫主义时代上,非常主观和自我的构筑浪漫主义幻像,就很容易让观众出戏 - 你看红楼梦,讲贾府的一双筷子,四棱象牙镶金,去夹一个滑滑的鸳鸯蛋,你会出戏吗?

浪漫主义这事,一出戏,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