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段的疑问?

看过孔夫子的<大学>篇,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是君子所要达的道,而君子首要步骤就是"修身"。 问题一:学而篇里:学而时…
关注者
8
被浏览
2,763

9 个回答

1.1.7学而篇七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官译: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官译为看清女色,老baby感觉不太合理,因为这和孔子一贯仁的思想不一致。还有一种翻译是,把“贤贤易色”看作是择偶的标准,择偶要爱其贤轻其色,或娶妻娶德不娶色貌。这种貌似挺有道理的,但老baby也不赞同,因为《论语》并不是只讲伦理的一本书,我们整个“学而篇”都有一个宗旨,这个宗旨是“学”。所以我将这边的“色”翻译成态度、形色。“贤贤易色”的意思为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事父母能竭其力”,“其”就是自己。“事父母”是孝道,孝发乎天性,尽孝要毫无保留。“竭其力”是竭尽自己的所能,就是孝道。

“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即可以看作是君主、皇帝,也可以看作是对某某朋友的尊称,“致其身”就是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就一定要尽心,做到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

所以老baby对整句话的翻译为:

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与朋友交要讲信用,即使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但能做到上面的几点,我一定说这个人真有学问。

1.1.8学而篇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官译: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重”是庄重、自重;威,威仪;固,固陋。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有失威仪,这种人做学问也不会稳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亲近忠信之人,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要尊重每一位朋友,发现自己的缺点,就不要怕改过。

这一段话很多人会将“无友不如己者”误译成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是错误的,孔子的思想没有这么势利,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相违背。所以整句话,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

2021.12.12,今天就分享的两章有点晚,因为老baby昨晚通宵加班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在评论处留言,谢谢。

到这里,《论语》的学而篇就都读完了,再花时间整理一下学而篇的主要观点。

为人

1. 做学问要经常复习、实践;不要害怕犯错,勇于改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追求极致。

我们可以梳理出做学问的一个脉络。首先要乐于学习,但是只吸收知识,不反思和实践,就会沦为知识的录音机:虽然能说出来,但其实并不知道真正的含义。
其次,在实践的时,总会犯各种错误,应当正视自己犯的错误,不要怕犯错。“

  • 失败乃成功之母”并不是心灵鸡汤。
  • 追求真理的道路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是会不断遇到各种歧路。
  • 我们往往很难判断选择哪条路是对的,所以只有不断尝试。
  • 经过长时间努力,发现自己走到了歧路里,也不要沮丧,你最大的收获就是排除了一个错误答案。
  • 而你在歧路里探索的过程,也能够积累很多经验,而且往往是能够让你避免再走歧路乃至到达终点的经验。例如,之前讲过牛顿花了20年研究神学和炼金术的事情,很多学者认为牛顿在用数学分析神学和炼金术的经验,为他后来写出《数学原理》提供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最后,要有一颗追求极致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做学问的路上不懈怠、去伪存真,不断的逼近真理。

2. 孝悌是仁的根本,要慎终归远。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维系华夏文明繁衍至今、凝聚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对于父辈的孝敬和对于先祖的感激和缅怀,不仅是符合人类本性、本心的美好行为,更能够起到鞭策自己、慎言慎行、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的作用。人类是一种需要意义的动物,宗教、哲学、科学、孝道都是一种意义。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初心,不至于陷入迷茫和困惑。
愚孝是儒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当代社会完全不需要为其辩驳,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把“孝”一棒子打死。否定孝就相当于否定父母对你的投入,否定了血缘和情感的价值,这样的社会将会多么冷漠。
不必百依百顺,在父母身上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多投入一点感情,面对求助和唠叨多一点耐心,就是孝。


3. 君子要修身,温良恭俭让;做事敏捷,说话谨慎;不能贪图享受、贪恋女色;贫穷也能怡然自得,富贵也能爱好礼仪。

我们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在性格温和、为人善良、处事恭敬、生活节俭、待人谦让五个方面下功夫。


具体来说,克服我们的拖延症,不要拖沓,说做就做;脱掉键盘侠的外衣,不要说空话,要言之有物。不要贪图享受,衣服能够保暖、食物能够饱腹、房屋足够居住、出行足够便捷就可以了。如此才能够专心致志,不会掉入消费主义陷阱。对待异性,要看重ta的德行,不要贪恋美色。“好看的皮囊数万一身,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现代医美和滤镜加持下,很容易塑造出俊男美女,但是契合自己的、有趣的灵魂却可以不可求。当你在婚恋市场对着照片挑三拣四,当你为偶像应援打榜的时候,不妨想想是否值得。

不要在意自己的物质财富,更宝贵的是精神财富和修养。德行高尚虽贫仍让人高山仰止,比如张桂梅、张鹏程校长。道德败坏有家财万贯也守不住。

4. 言行要谨慎、诚实、厚重,不要巧言令色,否则就是是不仁的。

做人要谦虚谨慎,诚实厚重,不要让自己成为巧言令色的人,也要小心这种人。对于巧言令色的不仁之人,本篇也多有论述。

5. 要见贤思齐,以贤人为友。

我们首先要善于发现身边的贤人。什么是贤人呢?就是在如上四个方面上做的好的人。
其次,对待贤人,我们要把他当做一面镜子,通过他的言行观照出自己的不足。
再次,当发现自己的不足时,不应该羡慕乃至嫉妒贤人,而是要行动起来,向贤人看齐,改正自己的不足。长此以往,自己也会越来越贤德。
最后,当我们也成为一个不错的人之后,就可以跟贤人结交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二者能够互相砥砺,共同进步。


处事6. 对待朋友,在符合道义的基础上讲诚信。

我们对待朋友,一定要讲诚信。诚信是自己待人最好的名片。换位思考,我们自己肯定也不想和不诚信的人打交道,答应的做不到,不仅坏事,更浪费感情。古今中外,因为待人以诚而被传颂的人,数不胜数。但是对朋友承诺、践行诺言之前,一定要注意他的所求和你的所为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不讲道义的承诺,比如所谓“江湖好汉”的结拜、贪官污吏的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等等,反而比失信造成更大的恶果。

7. 不必在意别人是否了解自己,要努力去了解别人。

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都容易陷入自己的逻辑,站在自己的角度自说自话,完全不管别人是否能够理解自己。

比如前几年网上的“蓝白”和“黑金”裙子之争,明明眼见为实的一张图片,但是在不同人眼里颜色就是不一样的。网上两派炒作一团,都觉得对方莫名其妙。然而实际上大家都没有错,只不过视觉细胞的优势类型不一样。

那么推而广之,我们在语言交流中,又存在多少的“蓝白”、“黑金”的分歧?

想要破除“文字障”,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同理心,能够去了解别人,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并表达观点,让对方能够更准确地接收自己的意思。比如,我们在教育小孩的时候,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因为孩子的一点不合心意就发脾气。比如孩子在墙上画画,一个成人这么做是“乱涂乱画”,对孩子则可以询问他问什么要在墙上画?也许你可以发掘他画画的爱好、天赋,引导他在纸上画,然后裱起来挂在墙上不是更好吗?在家庭、工作、社会沟通中都是这样,我们的目的是把事情办成,那么就需要努力去了解别人。对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不要在意。就如前章所说,当大部分人都不理解你的所做作为时,你可能走在通向真理的路上。

8. 为人办事要尽职尽责恪守信用。

做人最高的评价之一是靠谱。那么只有在办事的时候尽职尽责,信守自己的承诺,才能够称得上靠谱。
我们为自己办事尽心尽力容易,但是为别人办事的时候就难以做到了。别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你的能力,也不可能一直盯着你做事。因此做事就有了弹性。

比如经常让老百姓头疼的公务员,愿意为你解决则事事顺畅,不愿意为你办事则拖拖拉拉。还有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同事,天天貌似都在加班,但是就是不出成果,往往态度问题居多。

如果办事不能尽职尽责,可能别人一时不能把你如何。但实际你在透支自己的人生信用,越到后来越没人想跟你合作。

9. 要爱众人,节约人力和财政。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怀有一颗爱众人的心。在家庭,要爱自己的父母、孩子、亲友;在职场,要爱自己的同事和团队;在社会,要爱我们的同胞和国家。
想要被这个世界善待,首先要善待这个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是躬身入局的人,我们对待人、事、物的态度,都会反过来作用于我们。

  • 当你看不起、仇视一个人的时候,你在与他交往时候,情绪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那么他会因为你的负面情绪而产生相同的情绪,然后进一步让你感受到他的负面情绪……如此反复,你们可能就成为了仇敌。
  • 我们对一件事情,如果缺乏必胜的信念,那么十有八九做不成。以弱胜强就是如此发生的。比如历史上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淝水之战,弱者的求胜的决心远超强者,就能创造历史。
  • 我们对一件物品,刚买时喜爱的不得了,怎么看怎么好;过了一段时间,激情消退了,也就没有那么好;一旦发现有一点不合心的地方,就怎么看怎么不好;好多人都说好,我们就又觉得顺眼。

有了对众人的爱之后,就要付诸行动,要谨慎的做决策,节约人力、物力、财力。逼迫员工996、鲁莽的做决策、铺张浪费等都非“使民以时”。

10. 要遵守礼仪,以和为贵。

周礼早已过时,但是守礼永不过时。家庭有家庭伦理,职场有职场规范,外交有外交礼节、社会有伦理道德、经济有生产关系等,这都是规范我们的礼。

有了礼,并遵守礼,每个人才能各行其是,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制定“礼”的原则在于和谐,让个人、家庭、企业、社会都能够和谐相处。因此激化矛盾的“礼”要修正,比如共同富裕,想必动了很多人的蛋糕。但是其实有利于社会和谐的,那么就应当推行,我们就应当遵守。那么“礼”是否剥夺了人的自由呢?恰恰相反,是“礼”赋予了我们自由。剥夺了非法伤害他人性命、身体的自由,我们才能够安全地生活;剥夺了通过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自由,比如毒品、军火、假货等,我们才能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偏激的言论自由,我们才能不被肆意的辱骂、煽动、误导……用科学的角度说,“礼”能够对抗熵增,让一切变得有序。看看那些“礼”最薄弱的国家,往往是战乱、腐败、贫穷、疾病最严重的国家。

当然,有子也提醒我们,不能“知和而和”,为了和而不守礼,反而会造成多的混乱。比如徇私枉法等。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礼”与“和”固然重要,但是不能陷入极端。否则就是固化或者完全避免矛盾,在这样的社会里,是很难有创新和机会的。近代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信息革命都是在动荡、冲突中诞生的。

  • 欧洲中世纪的神权压迫,加之黑死病的肆虐,让人们对上帝产生了怀疑,开始思考,进而催生了文艺复兴。
  • 欧洲分为大大小小的王国、公国。国王领主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冲突不断。有学者认为,17世纪科学革命爆发,对炮弹弹道轨迹的研究刺激了牛顿力学和现代数学,对提升火药威力的研究刺激了现代化学,进而产生了工业革命。
  • 计算机、卫星、核能等重大发现,都是在二战及冷战期间,国家之间为了对抗而研究的,极大促进了量子学、信息学、材料学、动力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从而爆发了信息革命。

因此不要害怕冲突和错误,真理越辩越明。当我们找不到方向时,就要适度打破“礼”和“和”,通过试错乃至犯错催生创新;一旦找到正确方向,那就迭代“礼”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齐心协力向目标努力。
学而篇阐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虽然时隔2000余年,但是其底层逻辑结合今人今事,仍是具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