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北京胡同,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关注者
568
被浏览
256,741

51 个回答

其实你们要先区分“大杂院”和“四合院”。说一个院子里住着十家以上的,那叫大杂院。

真正说住四合院,哪怕是合住,您至少得占着一个“进出”才叫“住四合院”。否则三进三出,甚至更大的四合院您也是按照大杂院住。

老西城区人,皇城根底下长大,夏天后海边捞虾米抓蜻蜓玩大的,高中在十三中念的,现在的十三中本校,恭王府后花园,俺家的院子离着十三中也就走路三分钟。

住胡同,住四合院,这种生活不是几句话说的完的;另外,赶巧了,因为生活、工作、事业的原因,这么些年来,我有幸见到了北京四条街,或者说四条胡同的演变:烟袋斜街(泛指后海);锣鼓巷(泛指鼓楼,各位,如果想看北京土生土长丫头,想看最好年龄段北京土生土长丫头,想体验北京土生土长丫头为什么招人待见的,没第二个选择:去鼓楼);钱粮胡同;五道营,它们从“住人”的胡同变成酒吧街的过程。只说几个我怀念的,在这种演变发生之前我所生活的,现已消失的场景:

大学住校,某次突然回后海边,嚯,热闹啊。

但是后海最漂亮的时候,是她一家酒吧都没有的时候,可惜可惜,以前没见过的,以后也再见不到了,那时候后海边提笼架鸟的,打太极拳的,练圆号的,练黑管的,票友吊嗓子的,沿街叫卖的,不是天通苑占着过街天桥的那种,是推着自行车串胡同的那种沿街。。。,那时的种种声音,你闭着眼睛也能瞬间知道:你在北京。总之,不是现在听到的:“楼上有座,有沙发。”可惜可惜,以前没听到过的,以后也再听不到了。

夏天的晚上,夜里,家家户户为了能感觉的凉快些,一般都敞着门,挂一个帘子,当年北京的这种帘子也没地儿买了,进门一拨,哗啦啦响,特好听;吃过晚饭一般都不开灯,没空调,关灯能感觉凉快点,在屋里呢,就借着电视屏幕的光线。耐不住热,出去胡同,那就有趣的多了,一般大爷大妈搬着小马扎,板凳,往门口的槐树下面一坐,聊天,年轻的叔叔们,坐在路灯下面,借着路灯的光线打扑克,小孩能玩的就更多了。

个人觉得,现在在二环里买个院子,是不是规矩四合院不说,有没有建二层挖地下室不说,夏天您要是不在胡同里坐会乘乘凉,不和街坊邻居打个招呼,您也不叫住四合院。这个层面上说,老北京的胡同生活至少有70%已经荡然无存了。

夏天你能听到知了的声音,走胡同你喜欢从一处树荫走到下一处树荫,树荫和树荫之间的阳光会让你加快脚步。

夏天蜻蜓差不多在你头顶上一点点飞,大群大群的蜻蜓,要下雨前,蜻蜓会飞的更低。

钟鼓楼的房檐下是一对对的雨燕,筑巢孵卵。

那时候北海公园晚上9,10点钟才静园,晚上坐在水边,吹着凉风,天上乌压压的一片蝙蝠飞过。

晚上和小伙伴上德胜门城楼子,坐在铁炮上,凉快。。。

冬天,在我记忆里,最有北京味道的印象,是在冬天,还好还好,那条街虽然已经变了很多,但它还存在着:德内大街,上小学的时候,要早上六点起来,赶公交,从德内大街那条小马路上往平安大街走,十一月十二月的清晨非常冷,两侧行道树上光秃秃的杈子,被冬天的雾气影影绰绰的笼罩着。

怪了,在北京这么多年,你问我北京什么样,我最喜欢北京什么,虽说我能拉着你坐下,给你讲个几天几夜,但我第一反应,永远是冬天德内大街早上六点的行道树...的树杈子。

----------------------------------

感谢各位支持,作为一个老北京人,我平时很注意重视所谓的“政治正确”,我也很谨慎的提及下面这个话题。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很强的消化吸收的基因,在北美,有人对华人不满,在欧洲,有人对华人不满,在澳洲,有人对华人不满,港人,海峡对面的人,也对陆客有强烈不满。

是的,我们喜欢北美,喜欢欧洲,喜欢香港,喜欢台北高雄。我们想住在哪里。

我想谨慎的提一个建议,如果我们喜欢那里,喜欢它,喜欢那里的文化,如果又确实有钱,当然也可以买下来,作为自己的财产,但,请不要改变它,不要买下来之后按照自己的文化去改造它,按照自己的想法使用它。

请不要消化它,让它保持原样,保有它原来的文化,融入那里的文化,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它。

借用句老歌歌词:我就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谢谢

更新一下:

四合院的设计是有卫生间的,前提还是:你得按四合院住,不是按大杂院住。不可能古人住了几千年想不起来往院子里放个厕所吧?您说呢?

我小时候听到后海的声音大约类似老崔这首歌里的背景声音。

北京故事-崔健, 北京故事MP3下载,歌词下载

逛后海的时候耳机里循环一下试试?

作爲住在胡同裏的非北京人,我來說幾句吧。

補充@胡串,首先說說住在胡同裏可能感受到的不好的:

公共廁所。原始的胡同的平房是沒有廁所的,大家都是出門右轉公共廁所。但是現在公共廁所很多,相對乾淨,每天每個廁所都有清潔工人不停地打掃。老舊的公共廁所(沒有隔斷大家彼此假裝沒有看見對方的)也有不少正在被改成有門板和隔斷以及殘疾人用的公共廁所。現在很多人家裏都想方設法做了衛生間了。

公共澡堂。是的,俺們平房也是沒有「浴室」這種高級屋子的。洗澡要去附近的澡堂子,非常不方便。或者,在家靠門的位置弄個下水道和地漏,裝個熱水器拉個帘子,洗洗完事。洗完記得給家裏通風哦。但是現在也有很多做了浴室或者衛生間的,我家有。

冬天很冷。是的,俺們沒有鍋爐所以沒有暖氣管道。但是現在有一種流行在民間的東西叫「煤改電」。這裏是《致煤改電居民的一封信》:hbj.bjdch.gov.cn/n56872 ,我家也是這個。但是若把衣服啥的搭在上面,容易起火,隔壁鄰居就幹了這活兒,把院裏的人都嚇得夠嗆。

通風。胡同的房子窗戶高高的,小小的,屋子裏悶的慌纔是大實話。可以把牆打了把窗戶弄大,但是就犧牲了隱私了。

噪音。這個在胡同幾乎不可避免。一個院兒裏的人從同一個大門進出,一個胡同的人從同一條胡同出入,誰嚷嚷一嗓子都能聽見。若你家窗戶層數多,這個問題可以避免。

鄰居。是的,經常有糾紛,因爲現在胡同裏的地方寸土寸金,大家都想佔用點地方修個廚房或者衛生間啥的。我住的院兒裏有個人要搭建二樓(我用「搭建」是因爲真的是鋼筋啥的在屋脊上搭出來的不是水泥磚牆的),橫跨在院裏的走道上方,擋住了一層的人採光。所以鄰居都和他吵架,公安局就在附近,經常請警察過來調解。最後告上了法庭,把二層的屋子拆了一半了事。

我有朋友住在大四合院,裏面有幾十戶人家吧,那裏的情況很理想:

兩扇大紅門,地基比路面高出一截。

自家有廁所和浴室,也有廚房。

門口有小塊空地,放了遮陽傘和他從學校拖回來的老凳子桌子,還擺了些植物,種了些瓜果。

他還有鋼琴,吉他,和死沈死沈的老舊大皮箱。

院裏有鍋爐,冬天有暖氣。

有好多大樹,樹下有小花壇。

院子裏很安靜,是石板路。

也有朋友住在小四合院,不超過十家人,那裏的情況也很好:

兩扇小紅門,帶門禁。

院子中間有一大塊空地,種了草和樹。

各家有自個兒的小廚房和小衛生間,很夠用。

所以擺個椅子桌子在院子裏會客喝茶聊天是他的一大休閒活動。

也有人改造了自家的屋子,那裏的情況也不錯:

平房屋頂高,所以做了個閣樓,人睡在上面。

一層改造成了客廳和廚房,上網打牌接待客人。

落地窗玻璃門。

晚上坐自家門口扇扇子和鄰居聊天。

我住在房東在自家屋子上加建的二層,這裏情況也不賴:

屋子在一棵大樹下面。

沒有廁所但有浴室,去院子门口的公廁是聽街坊聊天的好機會。

南北各有窗戶,打開窗戶能看到在屋頂上散步的貓和其他的屋頂,天氣好的時候月光下睡覺。

可以從窗戶爬到別人的屋頂上,裝貓。

下班吃飯回家洗個澡,出門左拐遛個彎,走在樹地下,和街坊鄰居聊天。

渴了累了來瓶北冰洋,餓了來個烤串兒。

要是還不夠,咕嚕咕嚕的炒肝(如果你好這個),燙嘴的肉餅,爽滑的涼皮兒,熱騰騰的刀削麵。

又有若干隱蔽的餐廳小商店讓人歇個腳。

偶有朋友在附近的酒吧演出,捧個場,再認識些新朋友也不錯。

再或者,時間充足的時候,和黃包車車夫聊天,和小朋友們踢毽子玩遊戲,聽大媽們拉家常。

或者,去中戲那邊看看美女帥哥養養眼。

居然有好多次在胡同亂轉碰見朋友,連公廁都碰見過,當下熱烈擁抱,大叫一聲「孽緣啊」。

出門上班坐公交,有大媽當志願者不停吆喝哪哪路車來了,放心看書等。

偶爾從 couch surfing 上面接待個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在胡同裏一邊散步一邊說說英語也好玩。

半夜騎車去空曠的長安街飆車也爽歪歪。

現在的胡同當然和原來不一樣了,但是它仍然是胡同,仍然迷人。

p.s.

有一次接待的一個美籍華人 cser,他居然和 Quora 的創始人 Charlie Cheever 是哈佛大學的同學兼好友。

這世界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