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柏」已逾4500歲,稱之為「夏柏」亦可。 漢武帝來過,爾後歷朝歷代的墨客騷人也來此一遊。白居易更曾兩次夜宿在樹下聽霓裳羽衣古琴彈 奏,暢飲杜康。(有鹿文化提供)
「將軍柏」已逾4500歲,稱之為「夏柏」亦可。 漢武帝來過,爾後歷朝歷代的墨客騷人也來此一遊。白居易更曾兩次夜宿在樹下聽霓裳羽衣古琴彈 奏,暢飲杜康。(有鹿文化提供)

從桃園機場到鄭州機場,飛行時間不長,兩小時四十分鐘航程。飛機在下午兩點三十分抵達,我的行李刻意輕巧,自己手提,不經過托運手續,少了等待時間,可以快步出關,出口處有預約的郜師傅在等候我。直接驅車西南行,前往登封市--那是嵩山少林寺所在--河南省會鄭州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

「登封」地處嵩山南麓,嵩山是五嶽的中嶽,位於「中嶽的南麓」,在風水裡稱之「嵩陽」。當年武則天「登嵩封禪」大典,就是從這裡「嵩山:天地之中」出發的,所以地名由「嵩陽」改稱「登封」就容易理解了……郜師傅是登封人,他說今天終於知道自己故鄉地名是怎麼回事了……。

到了登封,我先去了「中嶽廟」。尚未抵達,已經可以舉目遠眺「傳說中的嵩山」。我的嵩山第一印象是「怎麼山形的模樣,可以長成像是水墨畫一樣?」嵩山石壁峻峭,不是那種蒼翠滿頭的山脈,而是像是「勾皴並舉的水墨頓挫曲折」,好看極了。嵩山位於河南省中部,屬伏牛山系,分少室山、太室山兩部分。中嶽廟則是位於太室山東麓,創建於秦朝。漢武帝在元封元年(前110),到嵩山一遊之際,要求大漢祠官恢復其舊制。

之後歷朝歷代,「中嶽廟」有增建者,也有兩度遷址廟宇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直到唐玄宗時又回歸原址重建,並有擴建。今天我所見的建築,則為清代重修後的規模。我在中嶽廟建築群中閒步徜徉,覺得這裡真是好一個「五嶽文化教室」。

話說,白居易回到洛陽舊居之後,開心吟詩,閒行伊水,歲末年底,退休的他又被授職為「河南尹」。這是意外的職務,白居易初接到詔令之際,有些猶疑,不過河南尹位高權重,但並非繁忙職務,最後他接受了。歲末他寫了〈除夕〉:「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過完年,就是大和五年,他也就是花甲六十歲了。

約是半年忙碌公務。六月,白居易約了六七位僧友同遊嵩山佛寺。第一天,他們登上太室山東巖的九龍潭,山勢雄偉,景色奇絕。據史載,武則天一生鍾愛嵩山,她曾引著太平公主也到此一遊。她在此處建了離宮,有詩〈龍潭寺志〉:「山窗遊玉女,澗戶對環峰。巖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欲邀山家嘗,惟有風入松。」

話說晚年時的武則天,思想漸漸轉變,特別信仰道教的方術符咒。有人分析說她大概殺人過多,有一種負罪心理,夜裡做夢都有鬼魅來。武則天希望道教能給她驅除掉這些罪惡,也希望通過道教煉丹謀求長生。狄仁傑去世的次年,701年, 七十六歲的武則天,派遣宮廷太監胡超,到她鍾愛的嵩山,從山頂投下一只金簡,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

後話,1982年有一個農民,在嵩山無人山谷找到了這枚金簡,這個金簡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此「武曌金簡」文物,今天為河南博物館所藏。

開元年間,唐玄宗把武則天的嵩山離宮改建為「龍潭寺」。白居易一行人,當夜入住此處,次日訪少林寺。而後接著探訪法王寺、歸光寺,他們最後到了「嵩陽觀」。這次,我的「一個人的旅行」,在離開中嶽廟後,即轉往「嵩陽書院」參訪。書院在高處,近百石階的上坡,有些氣喘吁吁,但是我知道「白居易當年的腳步」近了……。

將軍柏與《霓裳羽衣曲》

831年,白居易去的是「嵩陽觀」;2018年,我的探訪則是「嵩陽書院」。中間相差的近1200年,有了儒釋道歷史更迭。話說北魏泰和八年(484),在登封城北三公里峻極峰下,創建了佛教場所「嵩陽寺」,因為坐落嵩山之陽(南坡),所以得名。隋朝大業年間,更名「嵩陽觀」,這裡成了道教場所。

五代後周(951-960),改為太乙書院,從此成了儒教場域。宋仁宗的景祐二年(1035),更名為「嵩陽書院」,前後來此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楊時、范純仁等人,也有「洛學」創始人、理學大師程頤、程顥兄弟,他們吸引眾多學子遠足跋涉來此求學,所以嵩陽書院也成了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嵩陽書院(排名首位)與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書院,並稱「四大書院」。

白居易等人造訪當夜,嵩陽觀主歡迎久仰的河南尹白居易--這位譽滿天下的大詩人,觀主道士親自演奏了當時最負盛名的《霓裳羽衣曲》,賓主盡歡,寫過〈長恨歌〉的白居易欣然賦詩:

開元遺曲自悽涼,況近秋天調是商。

愛者誰人唯白尹,奏時何處在嵩陽。

迥臨山月聲彌怨,散入松風韻更長。

子晉少姨聞定怪,人間亦便有霓裳。

我知道昔日的歷史建築已在明朝末年毀於兵禍。眼前所見的書院建築,則是清代重修。至於橫匾「嵩陽書院」四字,原為蘇東坡所題寫(也焚毀明末),現今所懸掛者是當代書法家宋書范,他仿寫蘇軾筆法代替,但這些完全不影響我的遊興。因為當年白居易來訪時的兩株古柏,綠意依舊,古柏看過六十歲的白居易,今天,也吸引了花甲之年的我前來瞻仰。我浪漫地想像有兩組足印重疊,相隔千年…。

嵩陽書院裡的「將軍柏」在歷史長河一直享有盛名,它已經峙立常青4500年了,驚人咋舌的歲數。話說四十八歲的漢武帝劉徹,元封元年(前110),正月,登遊嵩山加封它為「中嶽」後,轉來到「嵩陽觀」(當年此處名稱不詳)遊覽賞景。甫進大門,立刻看見一株高大挺拔古柏,枝葉茂密,漢武帝讚歎不已,說道:「朕遊遍天下,從未見過這麼大的柏樹呢!」漢武帝面對此樹仰望再三,感歎之餘,信口賜封它為「大將軍」。

在群臣的簇擁之下,漢武帝進了院內,迎面有一株更高大古柏,怎麼封?漢武帝只能名不副實稱它「二將軍」。繼續往內走去,眼前竟然出現一株更為巨大粗壯的柏樹,劉徹猶豫了一下,想想怎麼一棵比一棵大?可是賜封已在先,又不能改口,還是按先來後到次序加封吧。於是面對柏樹說:「再大,你也是三將軍了。」

這段傳說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三株古柏剩下兩株。不過好事之徒,接著編了有趣的後續故事:後院的將軍柏認為自己才是嵩山最大的柏樹,卻只得了「三將軍」,它又惱又怒,一氣之下,枝葉枯萎,一命嗚呼(實際情形,它死於明末戰火)!至於二將軍柏也覺得委屈,一肚子不滿,結果把自己炸開了,現在蒼老粗壯樹幹的裂痕依然明顯。其實,這株已經被鑑定逾有4500歲的「夏柏」(可追溯到夏朝以前),不知在那個千年前遭遇雷擊,幸得不死,目前樹身已空,部分樹幹依舊殘留焦黑,樹腰以上的樹幹分裂為五六爿,分散朝天,長年綠意鬱鬱蔥蔥。

至於「大將軍柏」樹身向南斜倚在前院「凸」字牆上,像是一位老邁長者歪歪斜斜靠牆頹睡。獨遊的我,在兩株古樹前流連甚久,仰望著它們,想著當年白居易第一眼看著將軍柏,一定也驚呼「嵩陽竟然有夏柏!」曲終酒後,也是樹下徘徊再三吧。

第三天,白居易一行戀戀不捨要離開嵩陽觀了,他想著明年如果還是河南尹,再來嵩山:「明年尚作三川守,此地兼將歌舞來。」次年冬雪初融,白居易果然又來住了三天,再度滿足地在樹下聽了《霓裳羽衣曲》。他也去了幾處佛寺,最得意的是,登上了太室山東巖,在最高處的石頭題詩留名:

三十六峰晴,雪銷嵐翠生。

月留三夜宿,春引四山行。

遠草初含色,寒禽未變聲。

東巖最高石,唯我有題名。(待續)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