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動盪且多變的2023年,面向世界且看回臺灣,大環境經濟對保險業帶來諸多挑戰,東吳大學詹芳書教授更提出3個考驗著業務員的因素,但同時也認為不斷強化自身專業及服務的業務員正符合現在市場的需求,且永遠不會被淘汰。


       標普全球(S&P Global)在2023年10月的預測資料中,預測全球經濟成長會自2021年之後連續3年下滑。並且預測主要國家如美國、大陸等2024年的表現會較2023年更加趨緩,不過像是臺灣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雖然同樣需求走緩,但基期偏低,因而經濟成長反而會走升。

  2022年美國因為疫情之後的供需失衡,以及烏俄戰爭爆發引起全球能源及糧食價格上揚等多方原因,造成供給面及供應鏈的混亂,促使通貨膨脹率不斷升高,甚至創下過去40年以來的新高,因此聯準會(Fed)希望藉由升高利率來抑制這波逐漸失控的通膨。時至今日,聯準會已升息11次,總共調升了21碼,通膨雖然因此得到緩解,但連帶也影響了全球經濟活力,衝擊經濟成長。

  現今從各機構預測的數據來看,2023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都不是很好,特別是歐元區,受戰爭影響最為直接,通貨膨脹率也偏高,部分歐洲國家面臨到較高的失業率,其中像是德國就已經陷入所謂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

  回看臺灣,目前的狀況還不能算是停滯性通膨,一方面失業率其實都維持在差不多的水準,沒有太大的波動,再看通膨率,若單從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這種主要與家庭民生消費相關的指數來看,目前也算是維持得不錯。不過,保險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教授詹芳書指出,CPI僅是從「局部」角度來看通貨膨脹,若把不斷上漲的租金算進去,恐怕對通膨率的解讀就無法太過樂觀。

  歐美國家通膨明顯較高,原因在於油價、水電都是市場機制,而臺灣則因屬公營事業的關係,長期吸收能源成本,所以並沒有直接反映到消費者身上。不過商用租金以及住宅租金不斷上漲確實也是推動民眾覺得「荷包縮水」的重要因素之一,對租屋族來說固定支出直接變多,而商用的租金成本也終將會反映到消費者身上。

  另外,經濟成長率的呈現是一年一年相對性的(year on year),疫情期間許多供應鏈上游的製造業,接收到因運輸壅塞而害怕收不到貨的中下游廠商的重複訂單,使得產量大增,因而正向呈現在部分貿易出口地區的經濟成長率上;而當疫情退去,運輸逐漸恢復正常,過去的重複訂單轉換成為企業的大量庫存,形成供過於求的失衡狀態,同樣呈現在相對性的經濟成長率上,致使成長率走緩。

3因素考驗保險業務員

       詹芳書表示,近來時常聽到保險業務員的收入減少甚至脫落,歸結原因是大環境造成民眾實質所得減少,導致消費力下降,以及美國強力升息的影響,使得保險的理財功能相對大幅下降,導致短期資金流向其他理財金融商品。而臺灣約有2/3的保險業務員沒有底薪,收入全仰賴銷售佣金,且主要收入來自於具理財功能的儲蓄型、投資型保險商品,因此當大環境因素導致保險商品在短期間優勢消失,自然使業務員的收入無法維持像過去一樣。另一方面,隨著科技蓬勃發展以及前景看好,自然也會推動年輕人往科技業及科技專才發展,擠壓到金融保險業吸納人才加入。

  因此綜合來看,臺灣的總體經濟狀況雖然不符合停滯性通膨中低經濟成長、高通膨、高失業率的形成條件,但對金融保險業而言,通膨影響民眾消費力與可支配所得、美國強力升息影響保險商品的理財功能,以及科技業蓬勃發展擠壓人才加入金融保險業等因素,確實起到了相類似的效應,從新契約保費收入降了2成,保單繼續率下降及解約率上升、壽險公司業務員減少等現象可見一斑。

精進專業與服務,保險業務員精兵化

  「保險業務員以後應該稱作為保險服務員。」隨著人口結構及產業結構的轉變,日後保險業招攬人才的量勢必隨著環境改變而下降,保險業若想再走廣泛性的銷售人海戰術,也必然會面臨到相當大的挑戰,詹芳書認為保險業為金融服務業,若想永續經營,應從提升服務著手。過去認知上業務員的服務多是基於銷售、再銷售或是理賠時與客戶互動,藉以達到關係加溫及累積信任,然而放眼到現在來看已是不夠,取而代之的是能滿足客戶稅務規劃需求、健康管理需求,乃至於老人照顧需求等這些需要多元專業以及人力方面的資訊或是人脈連結等服務(整合資源的能力)。

  或許會有人將保險業務員總數下滑看成保險市場萎縮,事實上卻不是如此,而是隨著時代變化而形成的汰弱留強,精兵化的入行門檻僅只是剔除那些將保險業視為短暫停留的投機者,若有心將保險業視為終身職業的人,自然會不斷系統化學習行業所需的專業及技能,仍然符合市場的需求、具有競爭力。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7期──